七仙女的故事
⑴ 神話七仙女的故事怎麼來的
正統道教典籍記載,七仙女是西王母娘娘的七位近侍。演義,小說中將西王回母和玉帝編排成夫妻。答七仙女成了他們的女兒們。其實不是!王母與玉帝是上下級關系。
正統道藏記錄如下:
三清——玉帝——四御(王母屬四御之一)。
⑵ 神話 七仙女的故事怎麼來的
七仙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七位女神的總稱。有時也單獨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七仙的起源:一是天文崇拜,與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織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關。二是由於秦漢時的登仙思想,而產生的羽人形象。
七仙女的傳說故事多記載於《天仙配》、《西遊記》等神話書作;多出現於明清戲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傳為王母的女兒女官等屬神。
七仙女神話最早至少見於漢代。
在漢代,至少有三處記載到七仙女神話。
1、元代趙道一《真仙通鑒》後集卷二《織女》篇:「漢書:董永少失母,養父。家貧佣力……」這個「漢書」,是漢代人寫的書之意,不是班固的《漢書》,文字粗糙,說明它產生很早,也許是所有版本的祖本。
2、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又稱《孝子圖》、《列士傳》)。此書已散佚,清代有人輯錄。書中寫到董永,後人多次引用。如句道興的《搜神記》,宋代《太平御覽》等。
3、東漢時的武梁祠石刻,「董永奉親」圖。圖上刻有羽衣仙人。
從漢代起,歷代多有七仙神話的記載。宋代有話本。
元代多見於戲曲。
明代仍多見於戲曲,而在明代小說里少見。
明 戲曲《織錦記》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體稱呼「七姑」。
明代小說《西遊記》也提到七仙的具體稱呼「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認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種色彩有關。
但也有民間傳說認為,七仙身穿「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衣裳。
宋元起的戲曲,結合歷代民間傳說,形成明清 更完整的《天仙配》一類的戲曲。內容基本是:董永家貧,賣身葬父。天上七位織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愛而憐之,私下凡間,於槐樹下與永結為夫婦,同至傅員外家織錦償債。百日期滿,方擬還家共建未來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與永別於締婚之槐樹下,灑淚歸天而去。
⑶ 七仙女故事是怎麼來的
始於西漢中葉的一個古鎮,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傳奇故事。而與這個傳奇故事有關的地名傳說卻更為當地群眾所津津樂道,久傳不衰。
西溪鎮西北角有一小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裡。早在南宋時的《方輿勝覽》中就有記載:「海陵西溪鎮,漢孝子董永故居。」
清嘉慶《東台縣志》詳載:「漢董永,西溪鎮人,父亡,貧無以葬,從人貸錢一萬,以身作佣……」。所以說「董家舍」與董永有關是有一定依據的。
西溪鎮北有一水塘,叫「鳳凰池」,昔日池水碧波盪漾,清澈見底。傳說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常來此沐浴。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乘鶴下凡之處,得名「鶴土侖,即今台南鎮社東村,東庄叫「鶴東」,西庄叫「鶴西」。
(3)七仙女的故事擴展閱讀:
《搜神記》稱七仙女為「天之織女」。七仙跟織女星一樣,是織布的仙女。
在文化典故里,色彩主要跟裁衣染色有關。在後期民間傳說,包括明代小說《西遊記》,都認為七姐妹的形象正好能分配多種色彩。七仙在後期跟色彩有關。
漢代一直到明代的中國主流神話里,七仙女與玉皇無關。玉皇家族始見於明清,仿羌族天父木比塔家族,認為玉皇有三個公主,或有說九個,並非七仙女;
玉皇公主為三花聚頂之女神,生育了楊二郎,這是民間為楊二郎出身而創作的主流神話。直到清末,在一些新出現的小眾說法里,七仙女才有時與玉皇諸公主混淆。見清末的一些戲曲。
⑷ 「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具體內容是什麼
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下凡後,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後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
數月後,玉皇大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為震怒,遂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趕至西溪「南倉河口」,夫婦二人抱頭痛哭,生離死別。
七仙女被天兵天將抓上半空,她扔下腳上穿的一雙綉花鞋給董永留作紀念。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將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釵向地面劃出一條河,阻擋住追趕的董永,並用雙釵插地,鑿成兩口井,一井河東,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絕別,永無相見之日。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難容,她只好忍痛把兒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樹下,托夢囑董永領子。董永得到兒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來到老槐樹旁遠眺,遙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歸,全家團聚。
(4)七仙女的故事擴展閱讀
董永,西漢時出生在西溪鎮丹陽里的董家舍。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稍長,下田勞動,贍養父親,因家貧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時,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董永孝賢被列入漢「二十四孝」之一,廣為傳頌。
董永民間故事最初只是漢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事父至孝的孝子故事,但是歷史卻選擇了董永作為社會孝觀念宣傳的典範,一直流傳至今。在流傳過程中董永故事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即漸漸由孝子故事演變為愛情故事。
兩千年以來,「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的原生結構模型雖無改變,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內涵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
優美動人的「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主要價值在兩個方面。第一,有關這個故事傳說的歷史資料和文學資料蘊涵著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包括倫理道德、風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豐富信息,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第二,該故事傳說所頌揚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仍具有現實實踐價值。
「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千百年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可謂家喻戶曉,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著名民間傳說之一,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⑸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內容是什麼
《天仙配》是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安慶電視台聯合出品,由吳家駘執導,黃聖依、楊子、李博、陳潔領銜主演的古裝神話電視劇。
該劇由周濯街的小說《七仙女正傳》以及民間傳說《天仙配》的部分故事聯合改編而成。講述了七仙女和董永之間的愛情故事。
劇中天庭的七仙女嚮往人間生活,便悄悄與王母的義女張巧嘴偷下凡間。下凡之後,七仙女遇到了熱心幫助劉大俠的董永,產生好感。
此時天庭之上,在王母及六位姐姐等人的幫助和保護下,七仙女產下一男嬰,玉帝也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
最後,玉帝為七仙女和董永真摯的愛情所打動,同意七仙女留在人間與董永相伴一生,成就了他們驚天地、泣鬼神、動人心的美好愛情。
⑹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結局是悲劇還是喜劇?《天仙配》的神話故事古今傳頌,家喻戶曉,七仙女和董永成為神話故事中堅貞愛情的象徵。據傳,董永十二歲就到傅村傅員外家當了童工,董永長得眉清目秀,面如美玉,一表人才,忠厚老實。傅員外有一女兒,名叫傅金花,比董永小一歲,聰明調皮,潑辣大方,長得眉眼亂動,也很耐看。剛開始,傅金花一直找機會戲弄、欺侮董永,董永身在豪門屋檐下,豈敢不低頭,也就不和傅金花計較。時間長了,傅金花對董永逐漸產生了感情。轉眼間六年過去了,十八歲的董永長成了人見人愛的漂亮小夥子,憨厚實誠,禮貌勤快,誰見了誰誇。
張七姐的頑強斗爭終於獲得了回到人間的勝利。夫妻倆久別重逢,喜極而泣,一家三口久久相擁,慶幸全家團圓,從此過上了夫妻恩愛、婚姻美滿的幸福生活。董永和張七姐飲水思源,為了感謝大槐樹這個媒人,於是就從大槐樹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樹到小董,千百年來,長成古槐,幾枯幾榮,至今仍存,歷經滄桑,生機盎然,可供遊人觀賞。董永墓看護人又在此古槐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樹到董永墓前,此槐樹長出了渾然天成的連理枝,使人看了都會嘖嘖稱奇,形象地印證了董永和七仙女「在水好似鴛鴦鳥,在地願做連理枝」的忠貞愛情。祭祀董永的大殿里塑有董永和七仙女並肩端坐的塑像,後代人贊美頌揚他倆忠貞不渝的美好愛情。民間到處流傳著「董永像前拜兩拜,白頭到老不分開」的古話。許多熱戀的情侶和恩愛的夫妻都會專程來參拜董永和七仙女,都希望得到象他倆那樣的忠貞愛情和美滿婚姻。綜上所述,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結局還是喜劇!
⑺ 七仙女神話故事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主要講述了美麗善良的七仙女愛上了朴實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從天庭下到凡塵,沖破重重阻撓與董永結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為了不使董永受到傷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蔭樹下與董永泣別的故事。
小說頌揚了七仙女、董永、七仙女的姐妹們等角色人性光明美好的一面,也鞭蹋和抨擊了玉皇大帝等角色的丑惡與黑暗,同時,也刻畫了傅員外的兒子傅官保這些卑鄙小人的醜陋,而且,傅員外的兒子還有幾份喜劇色彩。
這部神話小說表現了天上人間的真愛與真情,可以說,主題思想積極,內容健康向上,人物性格鮮明,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好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極強的好作品。
(7)七仙女的故事擴展閱讀
民俗信仰
七仙神話來自民間。關於董永的傳說遍布於全國各地,並不是某一地區產生的當地鄉土神話。對照各地眾多的口頭傳說。可見這一類傳說,有些地點多在水泊處。
七仙女在水泊處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綵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關)等。她們的形態常常在水鳥和人形之間轉換。在神話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傷傳說有關。
七姐妹的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風俗中也常有痕跡。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後,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民間各處有奉祀帶七仙元素的廟。有時七姐妹一起被奉祀,有時分開被奉祀,主祀陪祀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