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蓮的故事
1. 作文難忘你那三寸金蓮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有一位非常疼愛我的老太太。她中等身材,經常面帶笑容,特別慈祥,雖然她已高齡,但眉宇間仍透出些清秀,我經常想,老太太年輕時一定是個美人兒吧!可是,老太太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她有一雙粽子般的小腳。下面,就讓我講講那「三寸金蓮」的故事吧。
記得那是上幼兒園時的一個春節,爸爸、媽媽帶我到老家無為過年。三十晚上,我和老太太坐在一起看春晚,我們不時被精彩的節目逗得哈哈大笑。不經意間,我突然發現老太太的腳特別小,簡直和我的腳一般大,便好奇地問她:「老太太,您的腳怎麼這么小呀!」老太太慈祥地笑笑:「寶寶啊,老太太可不是天生小腳,而是從小裹腳形成的呀!那一年,我才六歲,母親用布條把我的腳趾折回去緊緊地勒住,最後腳趾的骨頭都勒斷了,那個疼呀,一直持續了好久呢。」「那麼疼,為什麼一定要裹小腳呢?」我不解地問。老太太說:「那是因為我們那個年代啊,找媳婦不光看臉蛋好看不好看,還要看腳大腳小。雖然大家都知道這不好,可誰也不敢去反抗,我的母親也沒辦法啊!」,老太太顯得有些悲戚。「那腳綁成這樣怎麼走路呢?」老太太說:「可不是嘛,以前老家都是些山間小路,小腳行動起來很不方便,可真沒少遭罪噢。!」我聽著聽著,禁不住心疼地摸了摸老太太的小腳,流下了眼淚。見我這樣,老太太摸了摸我的小腦袋,笑著說:「寶寶呀,別難過,那都是一些很久以前的苦難了,你看現在我們國家政策好了,家家戶戶都通了水電、煤氣,不用大老遠地去挑水砍柴了。你瞧,大馬路都修到我們家門口了,你爸爸還買了私家車,出門多方便呀!小腳再也不妨礙我過日子了。你們呀!生長在這個好時代,不用再遭我們那時的罪了,可要懂得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啊,好好念書,長大後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老太太三寸金蓮的故事很辛酸,它折射出中國人民由苦難到幸福、由壓迫到自由的不平凡歷史。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同齡人,老太太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我想說,老太太,我愛您,我會永遠記住您和您的三寸金蓮,不忘您的愛和恩情,請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報效祖國。
2. 三寸金蓮的京劇簡介
演出單位:湖北省武漢市京劇團
主要演員:劉薇、陳鴻鈞、陳幼玲、王洪博、吳作萍、肖頌紅、高興瑞
由武漢市京劇團創排的《三寸金蓮》,在武漢劇院一亮相便引起了轟動。由於戲里復活了幾近絕跡的「蹺功」,演繹的又是馮驥才頗具爭議的同名小說中的故事,所以還未演出之前就已炒得沸沸揚揚,不僅吸引了很多外地戲迷,就連多年未出家門的老專家也來到劇場一飽眼福。
3. 三寸金蓮的文化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里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窅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指的是舞台的形狀,也不是窅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並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至於三寸金蓮的「三寸」有極言其小的含義。其實並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纏足起於五代時期(公元960年前後),並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這期間不知更換了多少朝代,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如果說一定要「三寸」,那麼,要哪個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問題。纏足是純粹的民間行為,它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並沒有嚴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觀念在女性群體中的比較中產生,當然有愈纏愈小的趨勢,以至於有小於三寸的小腳,但這絕不是主流,因為這樣的小腳幾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說這是一雙廢腳。所以是不足為訓的。當時公認的標準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這樣的小腳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間(10—13.2 cm)。
現代還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金蓮」,把四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銀蓮」,五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鐵蓮」,這實在是毫無根據的杜撰,而且甚屬滑稽,與正統的纏足民俗相去甚遠。事實上,一個女子,只要雙足纏成尖形並且四趾彎向足底,就一律稱之為金蓮,至於金蓮的大小則另有別論。這才是纏足民俗的本原含義。
4. 「三寸金蓮」這個詞出自何書何意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里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指的是舞台的形狀,也不是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 所謂的「三寸金蓮」,是對婦女肉體的殘害!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並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關於這種說法見最後一段)。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至於三寸金蓮的「三寸」有極言其小的含義。其實並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纏足起於五代時期(公元960年前後),並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這期間不知更換了多少朝代,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如果說一定要「三寸」,那麼,要哪個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問題。纏足是純粹的民間行為,它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並沒有嚴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觀念在女性群體中的比較中產生,當然有愈纏愈小的趨勢,以至於有小於三寸的小腳,但這絕不是主流,因為這樣的小腳幾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說這是一雙廢腳。所以是不足為訓的。當時公認的標準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這樣的小腳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間(10—13.2 cm)。
現代還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金蓮」,把四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銀蓮」,五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鐵蓮」,這實在是毫無根據的杜撰,而且甚屬滑稽,與正統的纏足民俗相去甚遠。事實上,一個女子,只要雙足纏成尖形並且四趾彎向足底,就一律稱之為金蓮,至於金蓮的大小則另有別論。這才是纏足民俗的本原含義。
5. 有什麼電影或電視劇里有講有關三寸金蓮的故事
因為以現代審美觀念而言不雅。有小說《三寸金蓮》。
6. 三寸金蓮美在何處,為什麼會流傳幾千年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很難代表我的心,我的愛意全在文章里!
提到小腳,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一個殘害女性的三寸金蓮。不知有多少女子因為腳大而被殘忍的,用布裹起來,不知道包含了多少痛苦與心酸淚,對於推崇這種陋習的人,到底是有多麼殘忍啊。
提到纏足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開始於隋朝,也有人說是開始於唐朝,甚至有人說產生於五代,其實,真正得到歷史考證的,便是從南唐開始的,那個時候婦女的腳按照大小的不同,分了不一樣的層次。
一些南唐後主,李煜的妃子,為了能夠討寵,就用絲綢裹出能夠在金蓮上跳舞的小腳,只是讓自己的舞姿變更加優美。而恰巧的是李煜看了也是特別歡喜,所以所有的嬪妃,也都開始了裹腳之旅。
這些東西興起於後宮,但是卻被一些大夫廣泛的推崇,也就延伸到了所有的女性,到南宋時期,它便成為所有女子都需要的品德。
對於裹腳是從五六歲的時候便開始了。要把大拇腳指以外的其他四個腳趾頭,和腳掌紛紛掰斷,彎向腳心的位置。這種痛苦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有多難熬!
小編不得不說裹腳它是一個慘絕人寰的禁錮,這種古代人所推崇的美,真是令人感恥辱,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婦女受到的封建束縛也是越來越嚴重!
藍瘦,香菇,讀者來了不評論,老大不給我發工資!
7. 古人3寸金蓮
當然能走路。。只不過是用布使腳定型。女人是不洗腳的,女人的腳也不給人看的。俗語說的好,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8. 纏足的三寸金蓮
把四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銀蓮」,五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鐵蓮」,這實在是毫無根據的杜撰,而且甚屬滑稽,與正統的纏足民俗相去甚遠。事實上,一個女子,只要雙足纏成尖形並且四趾彎向足底,就一律稱之?金蓮,至於金蓮的大小則另有別論。這才是纏足民俗的本原含義。
9. 三寸金蓮的典故
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局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贊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佔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這件事,一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 三寸金蓮
不服」——清兵入關,有「剃發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後不得不屈服執行,故而男子剃發,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徵。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後來並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丑的重要標准,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10. 三寸金蓮的由來
根據高洪興《纏足史》考證眾多史料證明,纏足起源於北宋,纏足風俗興起於南宋。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屍尚未發現有纏足者,可見在當時纏足也並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漢族人追求女子身材美感由來已久,古來就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說法,歷朝歷代歌頌美女們身材嬌好,步履輕盈的詩句不勝枚舉。宋朝統治者的推崇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
纏足開始時並非三寸,它大致經歷過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將已定型的成年女子的腳用布裹小一點。第二階段是起源期的纏足,那時為五寸或四寸。第三階段是纏足的興盛時期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至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那時纏足僅為三寸,甚至二寸六分,或二寸四分。第四階段是清朝 1911年滅亡後,纏足又從三寸逐漸變為四寸或五寸或更大。
(10)三寸金蓮的故事擴展閱讀
纏足的危害:
纏足時代女子多以「沒腳蟹」自比。腳小難行,動必扶牆摸壁,拄杖持桿,有條件則是婢女扶持,甚至『扶婢僅能到中庭』,而完全依仗他人抱持背負的也時有所聞,倘若孤立無助,那麼由此室移至相鄰的彼室也難以做到。至於出門行路, 即使持杖扶婢,也是行不了多遠便已氣喘吁吁。時不時地靠扶婢肩,倚柱而息,摸捏蓮鉤解痛除乏。
纏足妨礙了女子的一舉一動,富家的貴婦名媛,凡有所需自有婢僕供其驅使,但是一般平民女子卻要依靠自己,只好膝行灑掃,跪坐隴畝。甚者尚需推磨踏碓、插秧割稻,其中的辛酸苦辣非過來人無法述說。
纏足之苦,層層切骨,刻刻痛心,初纏階段尤甚。每至纏束,劇痛難忍,嗚咽悲泣,在所不免。纏束又多在早晚二時,因此早晚女孩哭泣哀號之聲在纏足時代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大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