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有關於詩歌的故事

有關於詩歌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15 13:59:31

『壹』 關於詩歌的小故事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慾。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於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麼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你為什麼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李白說:「那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老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一代「詩仙」。

『貳』 有關詩歌的故事

唐·李商隱《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十歲裁詩走馬成,
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
雛鳳清於老鳳聲。

詩人韓偓,小字冬郎,是李商隱的姨侄。他少有才華,是初露頭角的年輕詩人。十歲時曾在為李商隱餞行的筵前賦詩贈別,語驚四座。後李商隱重吟其詩,作此絕酬答。老鳳,這里指與李商隱同年考中進士的韓瞻(韓幄之父),也就是題里的畏之員外。丹山相傳是產鳳凰的地方,其上多梧桐。桐花盛開,鳳凰偕鳴,其中雛鳳鳴聲清圓,更勝於老鳳。這句詩說,雛鳳的名聲比老鳳更為清亮,即說冬郎的才華更勝於他父親,前途無量。現在常用來說明後輩的才幹勝過前輩。

一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著毛驢在街上行走,隨口吟成一首詩,其中兩句是:
「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但一時不知哪個字好。於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復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街上行人看到賈島這種神情,感到十分驚訝。
韓愈看到,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你騎驢子怎麼低著頭,也不朝前面看看?」
賈島一驚,慌忙下驢,向韓愈賠禮,並將自己剛才驢上所得詩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迴避的情形講了一遍。
韓愈聽後,轉怒為喜,深思片刻後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
賈島連連拜謝,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
「推敲」一詞是根據唐朝詩人賈島錘煉詩句的故事引申出來的,意為反復琢磨。

全文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①。
暫去還來此,幽期②不負言。
【注釋】
①雲根:古人認為「雲觸石而生」,故稱石為雲根。這里指石根雲氣。
②幽期:再訪幽居的期約。言:指期約。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慾。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於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麼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你為什麼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李白說:「那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老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一代「詩仙」。

知道轉載

『叄』 關於詩歌的有趣故事

1、七步詩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

2、題國公橋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從杭州敗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為了抗擊元兵,率師從閩西進軍漳州,所聞福州失守,宋帝敗逃海上,他只好西撤。

翻越閩南與閩西交界的坂寮嶺,退到險要的倒嶺趕築營壘,沉著應急。元兵來勢兇猛,緊迫在後,文天祥的兵馬渡過下畲溪的木橋,仰望天空,說了聲「天助我!」

立即,風起雲涌,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嶇的對岸。那拆掉的雖是木橋,卻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慮到戰後百姓過往的需要,特地為當地留下不少金銀,以備復建之用。

當他帶兵馬要經過倒嶺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聞訊接應,紛紛主動把家裡的門板桌面都搬來鋪架臨時便橋。文天祥萬分感激,當場為此橋取名為「大義橋」,後人也有傳說為「待御橋」。

明朝萬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間,在大畲溪建起了堅固的石拱橋,並在橋頭建立了壯觀的碑亭,以紀念信國公文天祥舉義駐師。樹立的三塊石碑,均有秀麗的碑文。

傳說後來當地著名的文人林希嚴(林泰)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滿懷地寫了《題國公橋》一詩。

3、三吏三別

唐軍收復長安以後,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一起回到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陝西華縣)做個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州。

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復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把百姓折騰得沒法過活。

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陝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裡,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

杜甫在房裡靜靜聽著,只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後牆逃了,老婆婆一面答應,一面去開門。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裡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家裡只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麼人?」

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只有老農一個人了。

杜甫親眼看到這種凄慘情景,心裡很不平靜,就把這件事寫成詩歌,叫《石壕吏》。他在華州的時候,前後一共寫過六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叫做「三吏三別」。

由於杜甫的詩歌大多是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苦難,反映了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作「詩史」。

4、一詩官

在明朝,還有這樣一件事:一次,明太祖微服出訪,遇到了一個窮秀才,明太祖為了考察這個窮秀才的才華,便以小木塊為題,讓他寫了一首詩。

秀才略加思考後,便詠誦道:「寸木原從斧削成,每於低處立功名。他時若得台端用,要向人間治不平。」這首詩明詠小木塊,暗寓自己的抱負,構思十分精妙,所以很是得朱元璋的賞識。

據說,第二天朱元璋就召見了他,並封他按察司(省級司法官),讓他去實現「要向人間治不平」的偉大願望。「一詩官」表明詩歌在古代是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有密切的關系。

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得宗、明太祖這些封建君王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識人能力,與此同時,也同樣為他們發現、選拔人才准備了一定的條件。

元稹,字微之,曾為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寄樂天》:「天下風光數會稽,靈汜橋前百里鏡,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

5、憶江上吳處士

有一次,唐代詩人賈島騎著毛驢在長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時正是深秋時分,金風一吹,落葉飄飄,那景色十分迷人。賈島一高興,吟出一句"落葉滿長安"來。

但一琢磨,這是下一句,還得有個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來了,一邊騎驢往前走,一邊念念叨叨。對面有個官員過來,不住地鳴鑼開道。那鑼敲得十分響,賈島愣是沒聽見。

那官員不是別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職務來說就是長安市市長。他叫劉棲楚,見賈島闖了過來,非常生氣。賈島忽然來了靈感,大叫一聲:「秋風生渭水。」

劉棲楚嚇了一跳,以為他是個瘋子,叫人把他抓了起來,關了一夜。賈島雖然吃了不少苦頭,卻吟成了一首詩《憶江上吳處士》。

『肆』 與詩歌有關的故事

1、大清乾隆朝王翰林為母親做壽,請紀曉嵐即席做個祝壽詞助興。老紀也不推辭,當著滿堂賓客脫口而出:「這個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聽臉色大變,王翰林十分尷尬。

老紀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頓時全場活躍、交口稱贊,老夫人也轉怒為喜。

老紀之後高聲朗讀第三句:「生個兒子去做賊。」滿場賓客變成啞巴,歡悅變成難堪。老紀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獻母親。」大家立刻歡呼起來。

2、話說清朝乾隆年間,廣東有兩個自認為很有才氣的秀才,一李一宋,他倆結伴旅遊,一路觀山賞景,聯詩對句,好不自在。遊了半天,又累又渴。

見前面樹蔭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納涼,身邊放一葫蘆,便上前討水喝。老和尚打量兩人一眼說,兩位貴姓有水,但是要對對子,對得上方可飲水。兩秀才欣然同意,並自報李、宋二姓。

老和尚聽罷,便將兩人姓氏嵌入聯說: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兩秀才聽畢,見對聯是譏笑自己,對了半天也沒對上,不僅僅得不到水喝,還討了個沒趣,怏怏而去。

3、有一次,唐代詩人賈島騎著毛驢在長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時正是深秋時分,金風一吹,落葉飄飄,那景色十分迷人。賈島一高興,吟出一句"落葉滿長安"來。

但一琢磨,這是下一句,還得有個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來了,一邊騎驢往前走,一邊念念叨叨。對面有個官員過來,不住地鳴鑼開道。那鑼敲得十分響,賈島愣是沒聽見。

那官員不是別人,正是京兆尹,用這天的職務來說就是長安市市長。他叫劉棲楚,見賈島闖了過來,十分生氣。賈島忽然來了靈感,大叫一聲:「秋風生渭水。」

劉棲楚嚇了一跳,以為他是個瘋子,叫人把他抓了起來,關了一夜。賈島雖然吃了不少苦頭,卻吟成了一首詩《憶江上吳處士》。

4、一日,秦觀苦心經營作得一首謎語詩想在夫人蘇小妹面前顯露一下自己的才華。於是他把寫好的詩用信箋封好,呈到蘇小妹跟前說:「拙夫有近作小詩一首,還望夫人過目指點。

並道出詩中所影射之謎底。」蘇小妹含笑接過信箋展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我有一間房,半間租給轉輪王,有時射進一道光,天下邪魔不敢當。」

蘇小妹看完嫣然一笑說:「又來賣弄大學士的才華了吧,這其中的謎底我自然明白,但我不告訴你,我即興有感,也有了一首小詩,也影射一個謎底。

說與你去仔細思考吧,只見蘇小妹朗朗吟道:」我有一張琴,琴弦藏在腹,為君立刻彈,彈盡天下曲。」秦觀聽了,只覺夫人的詩流暢自然,且有意境,至於那影射之謎底便不知所雲了。

苦思了幾天仍無結果,只得去求助家舅大文豪蘇軾了,於是他把蘇小妹的小詩寫好裝入信箋呈到蘇軾跟前說:「敬請大文豪賜教,指點迷津,道出詩中謎底,以釋不才之懷。」

蘇軾接過一看,笑了笑說:「這有何難,我那裡還有一首詩等著你呢,你仔細聽著,去好好思考吧。」之後蘇軾便吟道:「我有一條船,一人搖櫓一人牽,去時拉纖去,回時搖櫓還。」

觀聽了,益發摸不著頭腦,回到家裡,便把這事告訴蘇小妹,蘇小妹聽了哈哈大笑,然後說:「笨學士啊笨學士,你詩我詩與他詩,都是影射同一個謎底咧!」秦觀恍然大悟。

5、宋代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春光好》一詞中有一句曰:「紅杏枝頭春意鬧」。後代評論者極為推崇其中的「鬧」字,劉體仁《七頌堂詞繹》認為:「『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卓絕千古。」

因為這個「鬧」字生動的表達了春天的生動景色,並喚起了讀者無限的遐想,也就是紅杏枝頭有何許春意,並最終以小見大的讓人聯想整個春意。

從而突出了整首詞的境界。所以近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這首詞時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也。」

『伍』 關於詩歌的故事

詩歌故事
一、清朝大學者—紀曉嵐的故事
紀先生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常讓老師啼笑皆非(老師姓施);有一天,紀曉嵐帶著一隻小黃鳥到學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施老師進來了;紀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牆上松脫的磚頭後面,石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可是當施老師吟著詩句走到牆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後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細 羽 佳 禽 磚 後 死 」
紀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然可以。」 紀曉嵐說:「您念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野獸,您的磚,我對石, 後我對先,死我對生,是: 粗 毛 野 獸 石 先 生」
老師聽了,知道紀曉嵐是用諧音在罵他,鼻子都氣歪了,但是,他又沒對錯嘛!

二、 於謙的故事
於謙小時候,束發兩髻,有個和尚笑他: 「牛頭且喜生龍角」於謙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於謙回家之後,告訴媽媽,媽媽馬上幫他梳成三角;於謙出門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於謙就回答說: 「一禿似擂槌」 和尚聽了無言以對。

三、宋之問巧遇駱賓王的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於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遊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於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於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陸』 有哪些關於詩歌的故事

1.「身輕一鳥過」
北宋汴京有個陳舍人,偶然得到一部舊本的《杜甫詩集》,他如獲至寶。但由於這本書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詩句中的字都脫落了。有一次,陳舍人讀到《送蔡都尉詩》時,發現「身輕一鳥□,槍急萬人呼」一句的「鳥」字後面少了一個字,他反復斟酌,始終不能斷定那是什麼字。
有一天,他和幾位詩友談論詩文時,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能補上一個最恰當的字。有人寫出一個「疾」字,認為「疾」字最能表現蔡都尉輕快迅速的縱跳功夫。有人認為不好,因為「身輕一鳥疾,槍急萬人呼」上句的「疾」字與下句的「急」字,無論在讀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顯得有點重復。又有人寫出「度」字,但陳舍人認為「度」字用在此處顯得太生硬,也顯不出身輕如鳥的特點。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滿意。
後來,陳舍人在別處找到了一本比較完整的《杜甫詩集》,翻到《送蔡都尉詩》一看,原來那句是「身輕一鳥過」。用「過」字來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隻鳥在眼前飛過一樣,確實恰當不過。

2.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代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春光好》一詞中有一句曰:「紅杏枝頭春意鬧」。後代評論者極為推崇其中的「鬧」字,劉體仁《七頌堂詞繹》認為:「『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卓絕千古。」因為這個「鬧」字生動的表達了春天的生動景色,並喚起了讀者無限的遐想,也就是紅杏枝頭有何許春意,並最終以小見大的讓人聯想整個春意。從而突出了整首詞的境界。所以近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這首詞時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也。」

3.魯迅詩原句: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邊覓小詩。

改句: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這是魯迅先生為悼念青年革命家寫的小詩,作者改「眼」為「忍」,寫出了被壓抑的滿腔憤恨;改「邊」為「叢」使嚴酷的白色恐怖和斗爭環境在程度上和氣氛上得到了強化。

4.張先《天仙子》有句雲:「雲破月來花弄影。」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張先抓住「弄」字來強調其在創造意境中的作用,從而使全句生動、活潑、新鮮,使感情融化於其中,使景物擬人化,從而創造出意境渾一,情景交融的審美境界。達到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煉字最高境界。

5.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禪寺,在寺牆上題詩「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他走出幾十里路後,覺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貼切,更符合現實。忙返回寺院修改,誰知到了寺院,他發現早有人把「一」字改為「半」字了。

『柒』 有關詩歌的故事、知識

詩歌概念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1.比擬 2.誇張 3.借代。

『捌』 有關古詩的小故事

一、遊子吟

孟郊思母 話說唐朝德宗年間,孟郊任江蘇省溧陽縣縣尉。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裡看書,看了一 會兒,覺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此時,窗外明月當空,晚風輕拂。他抬 頭眺望明月,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幾十年寒窗苦讀,直到五十來歲才中了進士,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尉。

這幾十年, 老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趕考,出門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總是忙 前忙後,為自己准備行裝。特別是這一次出門前一天的晚上,母親坐在昏暗的油燈下, 一針一針地為自己縫衣服。

母親一邊縫,一邊小聲念叨著:「多縫幾針,縫得密實一點 兒,才結實、耐穿。出門在外要多保重身體,早點兒回來,別讓娘在家惦記……」當時, 聽著母親暖人心脾的話語,望著母親布滿皺紋的臉龐和如霜的白發。

孟郊的心裡一陣酸楚,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地感到,母愛是多麼偉大啊,就像春天的陽光那麼溫暖。 孟郊想到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盪。他返身回到書案前,揮毫寫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游山西村

十二歲的陸游被免了官。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裡到處打鼓吹蕭,准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 氣氛。

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於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 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 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

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 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 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游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 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游重新振作起來了。寫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題都城南庄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孟槳在《本事詩情感》記載了一則唐詩故事:博陵名士崔護考進士落第,心情郁 悶。

清明節這天,他獨自到城南踏青,見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適逢 口渴,他便叩門求飲。不-會兒,一美麗女郎打開了門。崔護一見之下,頓生愛慕。第 二年清明節,崔護舊地重遊時,卻見院牆如故而門已鎖閉。

他帳然若失,便在門上題詩 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後, 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

四、涼州詞

相傳,慈禧命人寫了一幅扇面,寫的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 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料,寫的人一時疏忽,把「黃 河遠上白雲間」的「間」字寫丟了。慈禧看了之後,非常生氣。

認為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詩文,於是命人把寫字的人抓來,讓他當場念來,念不出就殺頭。想不到那位寫扇面的人看了 自己寫的詩之後先是一驚,既而靈機一動,對慈禧說:「老佛爺,非是臣寫錯了詩,而是臣 根據王之渙的詩改寫的詞。」

慈禧覺得新奇,連忙叫他念來聽聽。那人隨口念到:「黃河遠上, 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於是,《涼州詞》真的成了 「詞」。

五、一樹梨花壓海棠

北宋著名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當時與張先常有詩詞唱和的蘇軾隨著眾多朋友去拜訪他,問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

張先於是隨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風趣幽默的蘇東坡則當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玖』 有關詩歌的小故事

《賞花》由來——蘇小妹遙寄回環詩

六月的一天下午,蘇小妹與長兄蘇東坡正盪舟湖上,回欣賞那無邊景緻,忽然答有人呈上蘇小妹丈夫秦少游捎來的一封書信。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首別出心裁的回環詩:

蘇小妹看罷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奧秘,讀出了這首疊字迴文詩:

靜思伊久阻歸期,久阻歸期憶別離;
憶別離時聞漏轉,時聞漏轉靜思伊。

蘇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到動,心中盪起無限相思之情。面對一望無際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詩體,也作了一首回環詩,遙寄遠方的親人:

采蓮人在綠楊津,在綠楊津一闋新;
一闋新歌聲漱玉,歌聲漱玉采蓮人。

蘇東坡在一旁深為小妹的過人才智暗暗高興,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筆寫了如下一首: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蘇氏兄妹也派人將他們的詩作送與秦少游。

『拾』 有關詩歌故事

詩歌故事
一、清朝大學者—紀曉嵐的故事
紀先生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常讓老師啼笑皆非(老師姓施);有一天,紀曉嵐帶著一隻小黃鳥到學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施老師進來了;紀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牆上松脫的磚頭後面,石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可是當施老師吟著詩句走到牆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後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細 羽 佳 禽 磚 後 死 」
紀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然可以。」 紀曉嵐說:「您念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野獸,您的磚,我對石, 後我對先,死我對生,是: 粗 毛 野 獸 石 先 生」
老師聽了,知道紀曉嵐是用諧音在罵他,鼻子都氣歪了,但是,他又沒對錯嘛!

二、 於謙的故事
於謙小時候,束發兩髻,有個和尚笑他: 「牛頭且喜生龍角」於謙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於謙回家之後,告訴媽媽,媽媽馬上幫他梳成三角;於謙出門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於謙就回答說: 「一禿似擂槌」 和尚聽了無言以對。

三、宋之問巧遇駱賓王的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於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遊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於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於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0.0 *.*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