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事
1. 用成語寫一件事
完璧歸趙
wánbìguī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結構】主謂式。
【用法】後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一般作謂語、賓語。
【辨形】璧;不能寫作「壁」。
【近義詞】物歸原主
【反義詞】支離破碎
【辨析】~和「物歸原主」都有把東西還給原主的意思。「物歸原主」口語性強;~則突出「完整無缺」地原物奉還;書面語言。
【例句】
(1)這些書我看過之後一定會~;請你放心。
(2)我知道這本書是你珍愛的東西;我一定注意保護;不出一個月;我一定~。
【成語故事】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2. 說成語事2O個字左右
孤注一擲
gūzhùyīzhì
[釋義] 註:賭注;賭博時所押上的錢;孤註:賭錢的人在輸版急時把所權有的錢並在一起作為賭注;擲:這里指賭錢時擲骰子。賭徒在輸急了的時候把所有的錢並作一次押上去;以決最後輸贏。比喻在危急時用盡所有力量做最後一次冒險。
[語出] 《元史·伯顏傳》:「今日我宋天
3. 出自成語故事的成語
一、畫龍點睛
【解釋】: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譯文】: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在牆壁上畫四龍,不點眼珠。每次說:「點它就飛走了。「人們認為荒誕,堅決請求點的。一會兒,雷電破壁,兩條龍乘雲騰走上天,兩條龍沒有眼睛的人都在點。
【語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二、刻舟求劍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就契那船說:『這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的。船已經走了,而劍不走,這樣尋找寶劍,這不是糊塗嗎?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三、毛遂自薦
【解釋】: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譯文】: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軍隊去救援趙國。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四、掩耳盜鈴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譯文】:百姓有到鍾的,想要背著它逃跑,那鍾大不可辜負。以椎詆毀他,鍾是一樣的聲音。怕別人聽見他而剝奪自己的,突然捂著自己的耳朵。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五、濫竽充數
【解釋】: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有人。南郭處士請求為王吹竽,宣王喜歡他,糧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即位,喜歡一個聽的,隱士逃避。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4. 和事有關的成語故事
將相和實際包括三個成語故事:
故事簡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璧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5. 50個成語小故事簡短
1,才高八斗
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常遊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天下的文才總共有一石,曹植占其中的八斗,我佔一斗,其餘的人合佔一斗。」
2,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3,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文公流亡楚國,受到楚王禮遇,承諾將來晉楚交戰將退避楚軍90里(三舍)。後來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兌現了他的承諾,真的先退避三舍,然後打敗了楚軍。
4、滄海桑田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5、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能,想讓他輔佐自己。為表示誠意,劉備帶著關於和張飛,親自到卧龍岡諸葛亮家裡拜見。但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才終於見到,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6、一葉障目
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7、栩栩如生
莊子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他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8、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9、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即位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庄王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並成為春秋五霸主之一。
10、千呼萬喚
白居易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因此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潯陽江邊與即將離別的朋友送行,江面上傳來一陣琵琶聲。他們驅船靠近,千呼萬喚,才見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11、不拘一格
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卻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時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2、拔苗助長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3,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結果趙括慘敗,自己戰死,趙國也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14,草船借箭
三國赤壁之戰時期,東吳大都督周瑜設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不然就軍法處置。諸葛亮借了20隻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操水營。曹操令岸上的士兵,拚命向船上射箭,密密麻麻都釘在草人上。諸葛亮回來,把草人上的箭取下數了數,超過十萬只。周瑜的奸計沒能得逞。
15,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起義,但被強大秦軍逐一打敗。義軍將領項羽率領軍隊北上,將與秦軍主力決戰。他帶兵渡過漳河,把船隻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毀,只帶上三天的干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斗,毫無退還之心。終於以弱勝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6. 成語小故事
三生有幸
唐朝有一個和尚,號國澤,對佛學有高深的造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過一處地方,看見一個婦人在河邊汲水,那位婦人的肚子很大,已經懷孕了。圓澤指著婦人對李源善說:"這個婦人懷孕已經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兒子,可是我一直避著,現在看見她,沒有辦法再避了。三天之後,這位婦人已經生產,到那個時候請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嬰孩對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這一笑作為憑證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罷。"他們分別後,就在這一天夜裹圓潭果然死了,同時那個孕婦也生了一個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圓澤的話,到那位婦人家裡去探看,嬰兒果然對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後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達天竺寺去尋訪;剛到寺門口,就看到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現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別的緣份。或朋友閑在一種偶然的機會里或特殊的環境中相識,成為知己,又能夠幫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來稱譽。
成語故事
http://www.yqsxjjw.com.cn/cheng%20yu%20gu%20shi.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child/fable/cygs/index.html
http://www.xiayidai.com.cn/qczx/wxdgy/cygs/
http://www.ywtd.com.cn/gb/pupil/node_217.htm
7. 成語事……為
事在人為
8. 成語故事(四字成語)
杵臼之交意思是交友不嫌貧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分版。權
原文:「時公沙穆來游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佣,為佑賃舂。佑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
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
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麽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
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
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9. 事到什麼這個成語
事開來頭的成語
事不宜遲自 事與願違 事半功倍 事危累卵 事在人為 事無二成 事過境遷 事不過三 事倍功半
事必躬親 事往日遷 事以密成 事不師古 事與原違 事不有餘 事緩則圓 事重身衰 事寬即圓
事不關己 事出不意 事寬則圓 事捷功倍 事在必行 事過景遷 事生肘腋 事出有因 事與心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