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船借箭的成語
❶ 草船借箭里的成語
滿載而歸
有借無還
坐享其成
神機妙算
❷ 「草船借箭」是成語嗎
是成語。
❸ 草船借箭的成語
草船借箭_網路漢語
草船借箭 [cǎo chuǎn jiè jiàn]
[釋義]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周瑜非常嫉恨諸葛亮,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周瑜讓諸葛亮造10萬枝箭,並說10天內就要。諸葛亮痛快地答應了,說:「我3天之內就送10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
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隻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條船用布蒙上,兩邊堆滿一捆捆的乾草。周瑜得知這一情況後,心裡非常懷疑,不知諸葛亮又在玩什麼花樣。
到第三天,天還沒亮,諸葛亮便派人將魯肅請來,說:「請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後,把20條快船用長繩連起來,一直往江北駛去。當時,長江上霧雲很大,對面看不見人。魯肅心裡不明白,問諸葛亮怎麼回事。諸葛亮只是笑,並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向西,一字擺開。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吶喊。曹操聽了報告,說:「霧天作戰,恐怕有埋伏。先讓水陸軍的弓箭手向他們射箭,霧散後再進軍。」於是,箭像雨點一樣射向那20條船。
箭頭准確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命令船頭掉過來,再由西向東排開,於是,另一面又被射滿了箭。等到太陽要升起來時,霧也快散了。諸葛亮命令軍士開船,並一起大喊:「謝謝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經派了500名軍士在江邊等著搬箭,卸完後共有十二三萬枝箭。魯肅見了周瑜,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周瑜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實在不如他啊!」
❹ 草船借箭的成語。急!!!!
【成語】:草船借箭
--------------------------------------------------------------------------------
【拼音】:cǎo chuǎn jiè jiàn
【zdic.net 漢 典 網】
【解釋】: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編輯本段]【注 音】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草 船 借 箭
[編輯本段]【釋 義】
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計謀高明。或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編輯本段]【出 處】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目「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編輯本段]【用 法】
作賓語、定語;指借他人的力量。
[編輯本段]【歇後語】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草船借箭——有誤(霧)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諸葛亮草船借箭——神機妙算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魯肅上了孔明的船--錯了。
[編輯本段]【正史中的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是小說,虛構成分極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的濡須之戰,孫權坐船親自去刺探曹操的軍情,被曹操發現命令士兵射箭攻擊,孫權的船被射歪差點沉了,他便讓船掉個頭讓箭繼續射,這樣一來船就平衡了,孫權就把船開走了。孫權的聰明讓曹操十分感嘆,留下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此外,史書記載周瑜的心胸非常寬廣,根本不可能會嫉妒諸葛亮。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贊嘆不已。然而,諸葛亮的一生並沒有干過這件事。那麼,這個故事是不是羅貫中憑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為他確有所本。
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五年。
[編輯本段]【小說中的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並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會造出10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隻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准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後,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10餘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編輯本段]【教材版的草船借箭】
主要內容: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來十萬只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准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 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編輯本段]【較簡潔的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枝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後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下令開船,並讓軍士擂鼓吶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來船射箭。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師,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10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後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編輯本段]【弩和弓箭的差別】
弩兵所用的武器為橫向的弓箭射程很遠,但對於近距離目標殺傷力小,有利於水上交鋒。弓箭射程不遠,但對於近距離目標殺傷力巨大,適合陸地交戰。
[編輯本段]【相關鏈接】
《三國演義》
我國古典長篇小說,作者羅貫中。小說以漢末三國歷史和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為基礎創作而成。全書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止於東吳滅亡,描寫了漢末及三國時期的社會斗爭和廣泛的社會生活。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優秀的古典長篇小說之一,它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史料處理原則,使小說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三國演義》大體按照歷史真實來寫,但又虛構了大量細節和一些情節,使小說虛實結合。實,使讀者產生真實感,虛,使小說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採用類型化的寫法,專門突出人物的某一個特點,並通過誇張、對比、烘托等手法,把這一特點發展到極致。比如,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仁厚、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達400人,給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數十。毫無疑問,這是《三國演義》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敘事結構上,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矛盾斗爭為主線,精心結構無數的故事,雖事件復雜,卻不瑣碎支離,雖曲折變化,然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三國演義》的語言與《水滸傳》等小說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夾雜著白話;是白話,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謂雅而不澀,俗而不俚。這種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使它既能發揮白話之長,又能避免純粹的文言之短。
《三國演義》不僅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廣泛流傳。
曹操 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20歲時舉孝廉為郎,曾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等職。黃巾起義時起兵,官騎都尉。在討董卓時建立私人武裝,因鎮壓黃巾起義軍壯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許都(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儲蓄軍資。先後平滅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率師南下,被孫權、劉備聯軍敗於赤壁。他用人唯才是舉,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建安五年封魏王。在北方屯田,修水利,改革賦稅制度,使生產得到發展。廣納賢才,抑兼並,加強集權,同蜀、吳成鼎立局面。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劉備
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縣(今屬河北)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裔。幼曾販鞋織席為生。廣結豪傑與張飛、關羽為至交。東漢末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官安喜尉。先後投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得其輔佐,勢漸強大。208年采諸葛亮策,聯孫權共敗曹操於赤壁,占據荊州。旋奪取益州與漢中。入益州後娶東州地主集團實力派吳懿妹為妻,抑制豪強,使蜀漢政權漸趨鞏固。公元221年稱帝,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次年親率大軍,沿江東下,大舉攻吳,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率殘軍退至白帝城後病死。
諸葛亮
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關羽
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佗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58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張飛
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55歲。
有關三國的歇後語
諸葛亮哭周瑜——假戲真做
諸葛亮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諸葛亮斬馬謖——不念舊情
諸葛亮焚香彈琴——故弄玄虛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編輯本段][主要人物諸葛亮及他的名言]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末年,南陽人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留給後人了「智慧」、「節操高尚「的光輝形象,是東亞地區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傳千古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名言。這里,就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談一下自己的管窺之見。
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於蜀漢後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歲。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是年27歲,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鼎足三分,聯孫抗曹,進而統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對」:
「自董卓造逆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 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含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里引用「隆中對」,主要為本文作證。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麼會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原本「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據查資料,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之襄陽後,叔父去世後,與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經隱居十年了。已是毫無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馬薦諸葛時,諸葛亮聞言,做色道「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呼」,因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隨許先帝以馳騁」。可見,諸葛亮原本不願入仕,因被劉備三顧赤誠感動而出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三回請,兩行淚,一張嘴,賺的諸葛把命賠」。
劉備一個勢單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後投靠公孫贊、陶謙、袁紹、曹操、劉表,居無定所,到處流浪,惶惶如喪家之犬,自得到諸葛亮後,依靠紅寶書「隆中對」的政策,方才建國。查三國史料,蜀漢在當時三國之中,面積最小,國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漢地處荒蠻,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漢平因是糧倉,可資國力。蜀漢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蜀漢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可見,諸葛亮的計劃是兩路兵馬,克復中原。
依照諸葛亮的計劃第一步佔有益州、荊州,進而建國。然後蜀漢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可惜這一計劃被關羽的大意失荊州打破,由此,諸葛亮只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沒有奪取韓中,卻東出與東吳爭江南三郡,與孫權發生矛盾,後又頭腦發熱,令關羽北伐,結果關羽守土,貪而棄義,剛愎自用,小看東吳,又逞匹夫之勇,終於敗走麥城。使劉備為一時之意氣而與孫權交惡。失去荊州,失去與東吳的聯盟關系。與東吳交惡,就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之地;失去荊州,就失去了一個糧倉,失去東線力克中原之途。結果,兵疲民乏,元氣大傷,蜀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諸葛亮這時當退歸桑,梓頤養終年。然,劉備白帝城臨終託孤,可憐汪汪,又提出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可自為成都之主。劉備明知劉禪師昏庸渾惡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來,賺的諸葛亮盡忠。結果,諸葛亮聽後,寒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呼」,劉禪昏弱無能,以當世的情況,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諸葛亮即以答應劉備一定要統一中原,就只好不斷的北伐、北伐。
諸葛亮深知「補綴天地,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託孤之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深知自己往後劉禪必亡國,自己在一日就盡一日的忠,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況且,與其坐以待斃,不若拚死一搏,或有一線生機。只好蠶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敵人陣線的作用。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表現在臨終殺魏延上。有的人說,魏延又大才,諸葛亮殺之無理,莫須有。我覺得諸葛亮是寧可錯殺,也不漏殺。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諸葛亮死後必然會威脅到昏庸的劉禪的統治地位,為劉禪好,諸葛亮只好借口殺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人人都說關羽是古今中外「義」的化身,我看諸葛亮的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義」的化身,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名言:
寧靜致遠,淡泊以明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欲)〔須〕靜也,才(欲)〔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太平御覽》卷四百五十九。
又誡子書
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餘(豪)〔倦〕,可以至醉,無致於亂。○《太平御覽》卷四百九十七。
誡外生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忽田仲)〔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不)〔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太平御覽》卷四百五十九。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諸葛亮
❺ 寫出與草船借箭有關的四個成語
借箭回來----滿載而歸
借箭之前准備工作----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諸葛亮的心理----胸有成竹
曹操的心理---杯弓蛇影
周瑜的心理---既生瑜,何生亮
❻ 草船借箭的成語10個
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羽扇綸巾,鼎足三分,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桃 園 三 結 義
身在曹營心在漢,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草船借箭
❼ 草船借箭使什麼成語千古流傳
草船借箭
【拼音】:cǎo chuǎn jiè jiàn
【解釋】: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回目:「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示例】:他很佩服諸葛亮的~的計謀。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借他人的力量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心胸狹隘,很忌妒諸葛亮,設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隻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營,曹操率軍拚命向草人上射箭,圓滿完成任務.
❽ 草船借箭裡面的成語有哪些
草船借箭 自有妙用 神機妙算 自嘆不如 甘受懲罰 大霧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