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殺人的故事簡介
【成語】:借刀殺人
【拼音】:jiè dāo shā rén
【解釋】: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出處】:明·汪廷訥《三祝記·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無昊,這所謂借刀殺人。」
【示例】:鳳姐雖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發脫二姐,用~之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
【近義詞】:以夷制夷、暗箭傷人
【反義詞】:親歷親為
【歇後語】:孔明斬魏延
【故事】三國時期,孔明病故,魏延在軍中做了一個頭上生角的夢就認為自己可以稱王的預兆,就對孔明的安排不滿,與馬岱起兵攻打楊儀,楊儀看了孔明的錦囊妙計,就叫魏延叫「誰敢殺我」,魏延高呼,馬岱在後殺死魏延,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㈡ 借刀殺人主要內容怎樣
春秋時期,鄭桓公襲擊鄶國之前,先打聽了鄶國有哪些有本領的文臣武將,開列名單,宣布打下鄶國,將分別給他們封官爵,把鄶國的土地送給他們。並煞有介事地在城處設祭壇,把名單埋於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一聽到這個消息,怒不可遏,責怪臣於叛變,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全部殺了。結果當然是鄭國輕而易舉滅了鄶國。三國時諸葛亮獻計劉備,聯絡孫權,用吳國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還有,蜀將關羽圍困魏地樊城、襄陽,曹操驚慌,想遷都避開關羽的威脅。司馬懿和蔣濟力勸曹操說劉備,孫權表面上是親戚,骨子裡是疏遠的。關羽得意,孫權肯定不願意。可以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並答應把江南地方分給孫權。曹操用了他們的計謀,關羽終於兵敗麥城。
此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用在軍事上,主要體現在善於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於利用或者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學會識別這一計謀.可以防止上大當,吃大虧。
㈢ 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小故事50字以下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志演義》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當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後,就准備再次興兵進犯江東。
但是,他又擔心西涼州的鎮東將軍馬騰,會乘機襲取空虛的許都。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涼州,以朝廷的名義給馬騰加以征南將軍的頭銜,命令他隨軍討伐孫權。於是,馬騰帶領次子馬休、馬鐵及5000西涼兵卒應召來到許昌城下。不久,西涼兵被曹操消滅,馬騰父子三人也慘遭殺害。
(3)借刀殺人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三十六計中勝戰計的第三計借刀殺人,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明代戲劇《三祝記》中,這是誰要借刀殺誰呢?所謂的借刀殺人,是指在對付敵人的時候,不用自己的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保存自己的實力。
另一方面可以巧妙的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致使其自相殘殺,以達到戰勝對方的目的。此計使用率最高,因為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
春秋時期,鄭桓公想要滅掉劊國,於是鄭桓公在國內舉行了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動,並公開宣布劊國的那些精兵良將,已經和自己約好,准備里應外合奪取劊國。
然後還煞有介事地把偽造的盟書埋在祭壇下面,故意讓劊國間諜偷走,劊國國王拿到盟書後,以為群臣要叛變,立即把名單上的人都抓了起來,鄭桓公隨後向劊國國王發出威脅,聲稱如若不釋放這些人,他一定不會善罷甘休。
這下將信將疑的劊國國王,徹底相信了鄭桓公的陰謀,然後下令把他們全部處死,鄭桓公得到消息之後,馬上就攻打了過來,一舉滅掉劊國,劊國國王這時候才知道,自己中計了,但為時已晚。呂布英勇過人,聞名於世,最後還是被曹操給活捉了。
呂布這個時候是有意投降曹操的,但曹操本性多疑。對呂布的誠意有所懷疑。正在這個時候,劉備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導致曹操下令處置了呂布。
㈣ 借刀殺人的故事典故簡介 借刀殺人的主人公是誰
此計是三十六計中第三計借刀殺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
名 稱
借刀殺人
地 點
西夏
時 間
北宋時期
參戰方
范仲淹 西夏
簡介
編輯
三十六計里的第三計,計謀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作品簡介:《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原典
編輯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②推演。[1]
注釋
編輯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時結盟而借力的人、集團或國家。友未定,就是說盟友對主戰的雙方,尚持徘徊、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況。
②《損》: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損卦:「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損」與「益」的轉化關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
譯文
在敵方已經明確,而盟友的態度還不明確的情況下,要引誘盟友去消滅敵人,自己就不用出力(以此來保存實力),這是按照《損》卦推演出來的。
戰爭案例
一紙救江東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志演義》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當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後,就准備再次興兵進犯江東。但是,他又擔心西涼州的鎮東將軍馬騰,會乘機襲取空虛的許都。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涼州,以朝廷的名義給馬騰加以征南將軍的頭銜,命令他隨軍討伐孫權。於是,馬騰帶領次子馬休、馬鐵及5000西涼兵卒應召來到許昌城下。不久,西涼兵被曹操消滅,馬騰父子三人也慘遭殺害。此後,曹操自認為解除了後顧之憂,即時起兵30萬,直撲江東。江東聞報之後,立即讓魯肅派使者西上荊州,向劉備求援。諸葛亮看罷江東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對劉備說:「既不用動江南之兵,也不用動荊州之兵,我自有妙計使曹操不敢進兵東南。」他讓使者帶回江東的信中說:「如果曹軍南犯,劉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諸葛亮告訴劉備說:「曹操平生最擔心的就是西涼之兵。現在曹操殺了馬騰,馬騰長子馬超仍然統領著西涼之眾,曹操的殺父之仇定使馬超刻骨切齒。主公只要修書一封,派人結援馬超,讓馬超興兵入關。這樣一來,曹操豈能兵犯江東?」劉備聞言大喜,立即修書,派使者投送西涼的馬超。
馬超聽說父親和兩個弟弟遇害的消息後,放聲大哭,悲倫倒地。他咬牙切齒,痛罵曹賊。正在此時,劉備的使者持書趕到。馬超拆書一看:劉備在信中除了大罵曹操之外,還回憶了昔日與馬騰同受漢帝密詔、誓誅曹賊的往事和舊情。指出,曹之,他統荊、襄之眾以遏曹之前。認為此舉不但曹操可擒、奸黨可滅、大仇可報,而且漢室可以復興。馬超看罷,立即揮淚復信,打發使者先回,隨後便點起西涼兵馬。正准備進發時,西涼太守韓遂使人請馬超相見。原來韓遂與馬騰是結義兄弟,韓遂與馬超以叔侄相稱。韓遂告訴馬超:曹操派人送來書信,以封西涼侯為誘餌,讓韓遂擒拿馬超。韓遂還向馬超表示:既為叔侄,不忍加害,願意與馬超一起聯軍進擊曹操,以報仇雪恨。韓遂殺掉曹操的使者,又征調手下8部兵馬,合自己與馬超共計10部,20萬大軍,浩浩盪盪殺奔長安。曹操得到關中警報以後,遂放棄南下攻擊孫權的計劃,專力對付關中的馬超、韓遂之軍。諸葛亮一封書信就輕而易舉地制止了曹軍的南下,救了孫權的大駕。
諸葛亮借馬超西涼兵馬(借刀殺人),來阻止曹操南下(圍魏救趙),兩計。
㈤ 借刀殺人是什麼故事
成語典故
【出處來】明朝·汪廷訥《三自祝記·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
解釋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別人的手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借刀殺人這個計,是使用率最高的計,此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
造句
1、曹操為了奪取大權苦思冥想,終於找到一個借刀殺人的辦法來除掉心腹大患。
2、王熙鳳要害尤二姐,這種借刀殺人的手段真歹毒。
3、群眾壓迫比拉多,想借刀殺人,用他的權力處死耶穌。
4、我們有個成語"借刀殺人",就是指這個說的。
5、這件事不是他乾的,肯定是第三者製造的假象,想借刀殺人罷了。
㈥ 成語故事借刀殺人簡介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慾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
毛遂自薦:在戰國的時候,有權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麼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後,准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只有十九人合格,還差一個人。平原君正傷腦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對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願意跟從公子前往。」平原君說:「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而你在我這三年,卻沒有傑出的表現,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現在才要進入袋子里,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於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麼辦才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威脅,就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
㈦ 借刀殺人的故事大意一句話概括
借刀殺人的故事大意:自己不露面,借他人之手去傷害別人,從而達到個人的目的。
㈧ 曹操借刀殺人的故事簡介,50字左右
禰衡因拒絕曹操召見,操懷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殺之,罰作鼓吏,禰衡則當眾裸身擊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殺之,因遣送與荊州牧劉表。仍不合,又被劉表轉送與江夏太守黃祖。後因冒犯黃祖,終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