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Ⅰ 鷸蚌相爭告訴我們的道理
鷸蚌相爭告訴的道理: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謙讓,一味的相互爭奪,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空子,最後一無所獲。
鷸蚌相爭的意思: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戰國策》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戰國策》趙國將要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趙惠王說:今天我來,經過易水。河蚌正出來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如果有死你!」蚌也對鷸說:「今天不出,明天不放開你,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相讓,漁夫把它們都抓住了他。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以蒙蔽大眾。
我擔心秦國強大的為漁夫的。所以希望大王仔細考慮的了。惠王聽了,恍然大悟,說:「好!」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
【示例】:肅清日寇吾儕事,鷸蚌相爭笑列侯。
(1)鷸蚌相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擴展閱讀:
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摩擦。
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游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游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
他說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魚的人走了過來。那打魚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Ⅱ 《鷸蚌相爭》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鷸蚌相爭》講的是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的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空子。
做人要學會忍讓,否則兩敗俱傷只能讓第三方得利。
(2)鷸蚌相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擴展閱讀:
原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選自《戰國策》)
翻譯:
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啄它的肉,河蚌閉攏並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有死鷸。』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抓住了。
Ⅲ 鷸蚌相爭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蚌相爭
這一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一味的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要互相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
Ⅳ 鷸蚌相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鷸蚌相爭告訴我們:處理事情要注意外部的情況,否則,只顧與對手爭強好勝,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Ⅳ 鷸蚌相爭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這個故事說明:同志之間、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當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矛盾(沖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態度對待,避免兩敗俱傷。
在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
Ⅵ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讀了這個故事明白了什麼道理
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鷸蚌相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鷸和蚌都想置對方於死地,沒有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大家應該互相謙讓,互相禮讓,退一步海闊天空。
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
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
(6)鷸蚌相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擴展閱讀: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
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
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
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夫」那樣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恍然大悟,說:「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Ⅶ 《鷸蚌相爭》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
Ⅷ 鷸蚌相爭這這則寓言講的是 的故事,它告訴我們
《鷸蚌相爭》講的是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的故事,告內誡人們做事要容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空子。
做人要學會忍讓,否則兩敗俱傷只能讓第三方得利。
《鷸蚌相爭》選自《戰國策·燕策》。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戰國策》)
Ⅸ 鷸蚌相爭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處理事情要注意外部的情況,否則,只顧與對手爭強好勝,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2、同志之間、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當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
3、這一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的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空子。
(9)鷸蚌相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擴展閱讀
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啄它的肉,河蚌閉攏並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
』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有死鷸。』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抓住了。
例句
1、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有很多這樣的故事,為了利益兩方面鷸蚌相爭,結果最後卻被第三方拿走了好處。
2、作為一個團隊,我們應當團結一致,切勿鷸蚌相爭,免得四分五裂。
3、由於你們鷸蚌相爭,導致對手漁翁得利,這個慘痛的教訓得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