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故事
A. 西遊記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
首先說,這兩位菩薩如果同時出現,就是在獅駝嶺。老妖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青毛獅子,二王是普賢菩薩的坐騎黃牙象。前面的那一位穿白衣服的應該是文殊菩薩,後面那一位就應該是普賢菩薩了。這里沒有靈機菩薩的故事。靈吉菩薩是出現在調芭蕉扇的那一集里,孫悟空用的就是靈吉菩薩的定風珠勝得鐵扇公主的芭蕉扇。
B. 佛教四大菩薩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干禪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由於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後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一日,四顧無人,竟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小果,焦芽敗種。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責其對聖像不恭,可能頭腦有毛病,罷其香燈職,派往廚房洗碗碟,常將多餘飯菜,盛於竹筒,贈其摯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琢食,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其守護伽藍不力,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當晚寺僧,皆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靈熠禪師至山神像前視察,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跡,始知拾得來歷不凡。
拾得與寒山子時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誚怒罵,甚至打之。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曰:『那隻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後拾得掌牧牛之職,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薩,律師正為僧眾在堂中說戒。拾得驅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並撫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這個如何?』說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瘋狂,破我說戒。』拾得見其嗔心起,即說偈曰:『無嗔即是戒,心凈即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戒和尚見拾得嘻皮笑臉,氣得下堂來打拾得,要他驅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它們出來。』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最後,拾得牽一牛說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於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自此,僧眾始知拾得,並非凡間俗子,不再以瘋子看待。後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干禪師,對丘太守說: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聖跡顯露,與寒山子同離國清寺,後不知所終。
文殊、普賢兩位大士,一為諸佛母,一為諸佛長子,公孫二人,常在十方諸佛前,共作佛事,游戲人間,常在一起。淳熙年間,文殊菩薩應身為兜率寺戒闍黎時,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生時便有種種神異,長大後不肯嫁人,每天行乞於市,晚常宿於普濟橋下,常與戒闍黎在一起,妙行莫測。時人不解,笑為瘋婆。後有聖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後人始知是菩薩應世。
C. 普賢如來如何成佛的
南無阿彌陀佛
凈空法師---普賢菩薩能成佛,他是怎麼修行成就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成就的。
有人考證,佛經從翻譯的時候就有會集,會集的歷史很長。那麼在所有會集本里頭,包括已經的會集,都沒有這個會集本高明。為什麼?所有會集本都能挑得出瑕疵,這個會集本挑不出。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自己挑了七八年,天天在找毛病,他自己找,校對十次,真的是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原譯本裡面的經文,沒有改動,在會集當中這是第一部,真正是善本啊。
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集注不是他自己的,你看都是引進。我們今天這一段,《華嚴經.行願品》,用經來注經,高明!他一共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來註解這部經。註解里頭字字句句都有出處,不是自己瞎編的,這叫人佩服,沒有話說。
我們依照這個本子學習,這個二十多年當中,我們沒有走錯路。我們得三寶加持,不得三寶加持,可能我們走投無路了。還有這種體力,還能講,這真是我們做表法給大家看;我不能講了就往生了。來這個世間就是把這部經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
蓮公會集經本;念老做這個集注;我接著就要把這個集注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讓大家深信不疑。
凈土修行很簡單,就是「信、願、行」,不許可有絲毫懷疑,有懷疑就不能往生。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解】。《清涼疏》雲:「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門曰賢。」正顯經中普賢,即位後普賢,亦即善導大師所謂,從果向因之相。
「果」什麼?成佛了。普賢菩薩早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後到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以等覺菩薩的身份來協助彌陀、釋迦來教化眾生。早就成佛了,所以普賢有「果前」、有「果中」。「果中」是等覺菩薩;果後」成佛之後,再用應化身,來幫助佛菩薩教化眾生。
那我們到極樂世界,凡夫,我們有的智能神通道力,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不是自己開悟的。那我們是「果前」的普賢,我們可不可以用文殊菩薩的身份、普賢菩薩的身份?可以。用地藏菩薩的身份,都可以,「果前」;到我們在極樂世界證得等覺那就是「果中」;成佛之後再來,這叫「果後」。了解這些人的身份。
【解】又普賢偈雲:「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是即普賢自言,我既往生極樂國已,成就所發之十種大願。乃以殊勝行願功德,皆悉迴向眾生,同生極樂。普皆迴向,乃成「普」義。
這段里頭,給我們透露了信息,這個信息是真的,不是假的。普賢菩薩自己說的,你看,我既往生到極樂世界已,成就所發的十種大願。普賢菩薩能成佛,他是怎麼修行成就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成就的。十大願王什麼時候圓滿了?他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時候,親近阿彌陀佛,十大願王才圓滿。這個信息很重要!
「乃至以殊勝行願功德,皆悉迴向眾生,同生極樂」,到這是一段。這一段是念老的話。是即「普賢自言」以下到「十普皆迴向之本願」,這是念老的話。為我們透這個信息,極樂世界真正不可思議,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它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願。
【解】彌陀四十八願,攝一切眾生,是「普皆迴向」之本源。普賢十大願王,正是彌陀大願之第三十五願之廣演。
普賢十大願王正是彌陀大願第三十五願的廣演。「三十五願」是什麼?這下面接著在此地。
【解】願曰:「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宏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此願留在第二卷中詳釋)。
這段文,念老有個括弧「此願留在第二卷中詳釋」。
這段的意思很深。是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第三十五願。三十五願說,「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就是「位中」。到這個境界,再向上提升,就是妙覺位了。「一生補處」提一下就是妙覺,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成就了。
這個裡面還有一些菩薩願力很大,他們不希望早成佛,希望有這個能力,彌陀加持這個能力,他就到十方世界去行菩薩道,協助一切諸佛做影響眾。
所謂「影響眾」,就是專門為佛教誨做表法、做證工作,讓佛所講的大家都能看見。真有人能做到,好像凈土法門,海賢法師為我們做出自在往生,你看他的媽媽為我們表法,多痛快!說「我走了」,就真走了,沒有一天毛病;海賢也如是;他的師弟海慶也是這樣,海慶還留了肉身。所以確實有這些菩薩,他還不願意成佛,在實報土裡面他就行菩薩道了。以佛菩薩的身份,他能現佛身。眾生要見佛,他就能現佛像。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得度者就現佛像,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就現菩薩像。沒有一樣他不能現的。跟耶穌有緣的,他就現耶穌像;跟阿訇有緣的,他就現阿訇像。所以世界宗教是一家,別搞錯了!從哪裡來的?根源都在極樂世界。他怎麼不是一家人呢!都從極樂世界出來的。眾生緣不一樣,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全是一樁事情,行普賢道。
【解】由是可見,會中聖眾,多是曾生極樂,披宏誓鎧,游化十方,助佛宏化。
所以「由是可見,會中聖眾」,多半都是曾經往生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才有能力游化十方助佛宏化。
【解】如是輾轉教化,輾轉度脫,是故經中,無量無邊一切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D. 你還聽說過哪些關於菩薩的故事
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等
E. 普賢菩薩的故事
普賢菩薩顯靈道場四川峨眉山.
(一)菩薩為何稱名普賢
梵語輸跋陀,或三曼跋陀,漢譯普賢。菩薩因何名為普賢?《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的解釋。
(1)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2)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
(3)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普賢與文殊為釋尊的二脅士,普賢侍右,主侍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定慧雙修。唐清涼國師對此解釋非常透徹。他在華嚴三聖圓融觀中,明二聖三對表法:
(1)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故《理趣般若經》雲: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發心故。如善財始見。即發大心。』
(2)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中,皆說普賢行願。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
(3)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華嚴經》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密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顯其有智方證理故。
然此二聖,各相融攝,依體起行,行能顯理。普賢與文殊,象徵學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是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見。因此,這二位大菩薩,在釋尊的常隨的菩薩眾中是不能分離的一對。
F. 誰知道普賢菩薩的民間傳說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干禪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由於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後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一日,四顧無人,竟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小果,焦芽敗種。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責其對聖像不恭,可能頭腦有毛病,罷其香燈職,派往廚房洗碗碟,常將多餘飯菜,盛於竹筒,贈其摯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啄食,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其守護伽藍不力,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當晚寺僧,皆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靈熠禪師至山神像前視察,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跡,始知拾得來歷不凡。
拾得與寒山子時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誚怒罵,甚至打之。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曰:『那隻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後拾得掌牧牛之職,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薩,律師正為僧眾在堂中說戒。拾得驅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並撫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這個如何?』說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瘋狂,破我說戒。』拾得見其嗔心起,即說偈曰:『無嗔即是戒,心凈即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戒和尚見拾得嘻皮笑臉,氣得下堂來打拾得,要他驅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它們出來。』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最後,拾得牽一牛說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於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自此,僧眾始知拾得,並非凡間俗子,不再以瘋子看待。後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干禪師,對丘太守說: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聖跡顯露,與寒山子同離國清寺,後不知所終。
文殊、普賢兩位大士,一為諸佛母,一為諸佛長子,公孫二人,常在十方諸佛前,共作佛事,游戲人間,常在一起。淳熙年間,文殊菩薩應身為兜率寺戒闍黎時,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生時便有種種神異,長大後不肯嫁人,每天行乞於市,晚常宿於普濟橋下,常與戒闍黎在一起,妙行莫測。時人不解,笑為瘋婆。後有聖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後人始知是菩薩應世。
G. 普賢菩薩是怎麼成佛的
凈空法師----普賢菩薩能成佛,他是怎麼修行成就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成就的。
蓮公會集經本;念老做這個集注;我接著就要把這個集注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讓大家深信不疑。
凈土修行很簡單,就是「信、願、行」,不許可有絲毫懷疑,有懷疑就不能往生。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解】。《清涼疏》雲:「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門曰賢。」正顯經中普賢,即位後普賢,亦即善導大師所謂,從果向因之相。
「果」什麼?成佛了。普賢菩薩早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後到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以等覺菩薩的身份來協助彌陀、釋迦來教化眾生。早就成佛了,所以普賢有「果前」、有「果中」。「果中」是等覺菩薩;果後」成佛之後,再用應化身,來幫助佛菩薩教化眾生。
那我們到極樂世界,凡夫,我們有的智能神通道力,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不是自己開悟的。那我們是「果前」的普賢,我們可不可以用文殊菩薩的身份、普賢菩薩的身份?可以。用地藏菩薩的身份,都可以,「果前」;到我們在極樂世界證得等覺那就是「果中」;成佛之後再來,這叫「果後」。了解這些人的身份。
【解】又普賢偈雲:「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是即普賢自言,我既往生極樂國已,成就所發之十種大願。乃以殊勝行願功德,皆悉迴向眾生,同生極樂。普皆迴向,乃成「普」義。
這段里頭,給我們透露了信息,這個信息是真的,不是假的。普賢菩薩自己說的,你看,我既往生到極樂世界已,成就所發的十種大願。普賢菩薩能成佛,他是怎麼修行成就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成就的。十大願王什麼時候圓滿了?他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時候,親近阿彌陀佛,十大願王才圓滿。這個信息很重要!
「乃至以殊勝行願功德,皆悉迴向眾生,同生極樂」,到這是一段。這一段是念老的話。是即「普賢自言」以下到「十普皆迴向之本願」,這是念老的話。為我們透這個信息,極樂世界真正不可思議,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它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願。
【解】彌陀四十八願,攝一切眾生,是「普皆迴向」之本源。普賢十大願王,正是彌陀大願之第三十五願之廣演。
普賢十大願王正是彌陀大願第三十五願的廣演。「三十五願」是什麼?這下面接著在此地。
【解】願曰:「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宏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此願留在第二卷中詳釋)。
這段文,念老有個括弧「此願留在第二卷中詳釋」。
這段的意思很深。是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第三十五願。三十五願說,「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就是「位中」。到這個境界,再向上提升,就是妙覺位了。「一生補處」提一下就是妙覺,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成就了。
這個裡面還有一些菩薩願力很大,他們不希望早成佛,希望有這個能力,彌陀加持這個能力,他就到十方世界去行菩薩道,協助一切諸佛做影響眾。
所謂「影響眾」,就是專門為佛教誨做表法、做證工作,讓佛所講的大家都能看見。真有人能做到,好像凈土法門,海賢法師為我們做出自在往生,你看他的媽媽為我們表法,多痛快!說「我走了」,就真走了,沒有一天毛病;海賢也如是;他的師弟海慶也是這樣,海慶還留了肉身。所以確實有這些菩薩,他還不願意成佛,在實報土裡面他就行菩薩道了。以佛菩薩的身份,他能現佛身。眾生要見佛,他就能現佛像。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得度者就現佛像,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就現菩薩像。沒有一樣他不能現的。跟耶穌有緣的,他就現耶穌像;跟阿訇有緣的,他就現阿訇像。所以世界宗教是一家,別搞錯了!從哪裡來的?根源都在極樂世界。他怎麼不是一家人呢!都從極樂世界出來的。眾生緣不一樣,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全是一樁事情,行普賢道。
【解】由是可見,會中聖眾,多是曾生極樂,披宏誓鎧,游化十方,助佛宏化。
所以「由是可見,會中聖眾」,多半都是曾經往生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才有能力游化十方助佛宏化。
【解】如是輾轉教化,輾轉度脫,是故經中,無量無邊一切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H. 四大菩薩都有誰,分別有著怎樣的故事
民間最有名的菩薩在西遊記裡面有,各自有不一樣的象徵。首先出現就是地藏王菩薩,攪亂了地府的。孫悟空,去除了毛蟲一類猴屬的生死簿名單,六神無主的十殿閻君,讓地藏王菩薩做主,代表地獄上書的地藏王菩薩奏玉帝捉拿悟空,再次出場,屬於真假美猴王那節,命令坐騎諦聽辨真假猴王,出場最多的是觀世音菩薩,較多的戲份,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第一次出場是和觀音菩薩導演“四聖試禪心”,後來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再次出場都和自己的坐騎下界有關。民間家堂供奉最多的便是觀世音菩薩。
蓋於陰陽之間的地藏菩薩,離開黑暗苦楚在陰廣度幽冥世界,在陽人間廣度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能看出度眾願望無有窮盡。見證過幽冥大苦的地藏菩薩,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脫離苦海輪回之苦,不造罪惡,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
I. 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和三皇姑的故事
這倆菩薩稱為三聖,我就知道這一點。。。么么噠
J. 普賢菩薩是什麼來歷
普賢的身世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普賢是諸佛之子。《華嚴經》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
第二,阿彌陀佛的第八子。《第二菩薩經跡》和《悲華經》皆稱:
往昔過恆河沙等阿僧祗劫,有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化佛號寶藏如來。時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即阿彌陀佛,本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
把釋迦佛、彌陀佛的四位脅侍,說成是親兄弟,都是彌陀的兒子,雖說一家人顯得親熱,但部使人感到有「任人唯親」之嫌。
第三,是妙庄王的二女兒。《小乘經》說;「妙庄王三女,長文殊,次普賢,次觀音,一子即地藏。」這是中國化的說法。
第四,將來成佛。據《悲華經》說,在無量劫的刪提嵐世界,其主宰寶藏如來賜給無諍念王第八子泯圖名字為「普賢」,並為其授記曰:
於未來世,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祗劫,入第二恆河沙等僧祗劫末後分中,於北方界,去此世界過六十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知水善凈功德,如當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就是說,在無量長的時間之後,在無量遠的地方,普賢將成為智剛吼自在相如來。佛教理論中對無限時間和無限空間的的深刻認識,是其高明之處。
與文殊一樣,「普賢身不可思議」(《華嚴經·清涼疏》)。照佛教說法,佛或菩薩是沒有什麼性別之分的。唐以前普賢多為男身女相,宋以後多為女身女相。《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說,佛為心作,佛便是心。佛、菩薩本由心生,自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說法,對佛、菩薩的來歷(除了歷史人物釋迦牟尼以外)根本不必也不可能有一種統一固定的的說法。佛門中一些最重要的佛菩薩,是抽象的佛教教理及教義的人格化和形象化。
普賢坐騎為六牙白象,但大自然中並沒有什麼六牙白象。佛教的六牙白象原為菩薩所化,以表威靈。《普曜經》說;「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普賢所乘六牙白象,是表其大慈力的。《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曰:「六牙表六度(六種到彼岸的方法,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四足表四如意(四種禪定)。」《止觀》卷二謂:「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稱之為白。」所以普賢所騎象,與自然界的象完全不同,也是一種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