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民間故事
㈠ 雲南大理鶴慶有哪些有趣民間故事
鶴慶有名三件寶:乾酒、火腿、豬酐酢。這是孺幼皆知的常識。
鶴慶乾酒的來歷,在民間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和神秘意韻的故事,這酒據說是乾隆老兒下江南那陣子,在一次晚宴上,品了鶴慶出產的西龍潭酒後,覺得味道醇厚中,有一股子清冽冽的感覺;回甜中,有一種山野的清香。那品遍了天下美味瓊漿的乾隆老兒,品了一口後,居然嘖嘖稱贊道:「這真是天下少有的美酒啊!杜康在世,也未必能釀出這般美酒。」於是就將這種酒,御封為每年進貢朝庭的貢品,定期按時呈貢。這酒名也就取成了乾酒,言下之意,這酒的專利擁有者,就他乾隆老兒了。
這一點也可以從流傳在滇西北一帶的:「麗江粑粑鶴慶酒,劍川木匠到處有。」的民間歌謠中,得到證實和體現。鶴慶酒在滇西北一帶自古就非常有名氣,可以用「家喻戶曉」來形容也一點也不誇張。而鶴慶有名的火腿、吹肝、豬酐酢……名特食品,便是建立在鶴慶西龍潭水(鶴慶還有龍潭之鄉的美譽呢!)和乾酒之上的,它們獨道的美味可口之處,也是鶴慶的龍潭水和乾酒打造出來的。真是應驗了那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民諺,這樣也就同理可證:一方水酒,也就打造出了一方美食來了。
以下的美食也就是由鶴慶乾酒打造出來的,現代鶴慶西龍潭酒廠經過改制後,散發出了生機活力,生產的鶴乾酒系列,使這一古老的鶴慶酒文化,煥發出新的容顏。
有機會去麗江旅遊,經過鶴慶,可別望了品一品打造出鶴慶白族美食的鶴慶乾酒啊!
第二品:品鶴慶白族美味涼血的醮水吹肝
這些地道的火腿、吹肝、豬酐酢的老家,應首推鶴慶壩子南部的甸南了。自古以來,甸南人就比較崇尚文化。在鶴慶有:「南文北武」之說,也就是說甸南人注重文化的發展和修養,而甸北多數以手工藝為主,著名的手工藝之鄉——新華民族村石寨子,就在甸北。甸南的飲食,就是在深厚的文化熏陶下,造就了獨特的鶴慶民間風味飲食,在這方面甸南婦女功不可抹。她們在飲食方面的獨道之處是,追求一種精細、儒雅,純自然的色、香、味俱全,既可以保健,又可以解饞的特色精品飲食。講究的是用料、刀功和色、香、味的完美搭配,更注重放入器皿中擺設時的拼盤視覺效果。就像她們喜歡的刺綉一樣,非要將它們裝飾得:「紅花配綠葉」一樣精緻和諧不可。
甸南婦女的這種製作美食的理念,在火腿、吹肝、豬酐酢和白族人待客的白族風味「八碗一座盤」的製作上,體現得最為完美和充分,品嘗了這些鶴慶人的風味小吃,也就品嘗到了甸南婦女的所有飲食手藝了,這就像觀豹一樣,只需觀一斑就知全豹了。
鶴慶壩子進入十冬臘月,受玉龍雪山的影響,氣候變得異常寒冷。加之有雪水潺潺地從玉龍雪山上,歡快地流趟下來,那水清亮無比,亮生生的,像剛從商店裡買出來的不銹鋼器皿一般,放出新光來。這正是白族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宰殺年豬的大好時日,也是腌制火腿、吹肝、豬酐酢……的好時候。
天剛蒙蒙亮,就開始宰年豬了,一夥人就燒水的燒水,綁豬的綁豬,然後是退毛,割下豬頭,開膛破肚……
然後,將親朋好友,同事、同學們召集在自家簡朴的院子里,大家都一起動手,那親熱的氛圍,已經超越了宰豬的意義。相聚的日子是短暫而歡快的,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年代,是顯得多麼地金貴和難得。大家快樂地吹著白話,互訴這段別後日子的酸、甜、苦、辣。
正在親熱得忘記了時光的流逝的當兒,豬的前腿和後腿被割下來了,經過打扮就成了新鮮火腿,把餘下的清清爽爽的豬肉,改成四方小塊,主要便於貯存。然後,婦女們就在鍋台邊,打整出白族的「八大碗」來。太陽又懶又暖洋洋地照耀著鶴陽大地,因為這時是農閑季節,大家都不忙。吃完飯,就可以腌制火腿、吹肝和豬酐酢了。
火腿的製作,大家都熟悉,這里就不用介紹,單單介紹一下吹肝和豬酐酢。新鮮的豬肝,已經晾到半幹了,這時候,宰了的豬也已經收整得差不了,就來收掇豬肝。主婦就將自家在宰年豬之前,就准備好的鶴慶東山出產的油紅色的花椒面,自家菜園里產的紅亮的辣椒粉,事先買好的白生生的純胡椒粉、香氣撲鼻的草果面、細香蔥末……一應俱全的東西擺了出來,和上清冽冽的玉龍雪山上淌下來的雪水,再拌進一些鶴慶乾酒。剛把這些備齊,有人急著找來了麥桿,除去了苦豬膽,就在豬肝上翻找氣管,把拌好的調料,從氣管里築進豬肝內部……等灌完了,就用麥管拚老命地往肝里吹氣,那豬肝便會不斷脹大,直吹得不能再往裡加氣了為止。豬肝被吹得就像一隻燒透了的肥板鴨一樣,這時吹肝的製作就大功告成了。為了防止吹肝在晾曬時候,幹得不勻稱,還在那些肝瓣之間,用包穀核夾著,防止生蛆,或干不透時有怪味。
將吹好的豬肝,外面抹上一層花椒、辣椒混合物,紅白相間,煞是勾人胃口。然後將弄好的豬肝,晾曬在樓楞上,以備客人來的時候,或者等到清明前後,去上墓了,把晾曬得恰到好處的吹肝取下來,招待客人。
客人來了,或者上墓的時候,取下吹肝來,要用微火慢燉,讓裡面的調料浸滲到豬肝的各個部位,可千萬不能煮得太長了,當然也不能不熟。把煮好的吹肝切成薄片,那吹肝片已成蜂窩狀,那些調料已經均勻地滲透到吹肝的每一處,此時此刻吹肝原汁原味的高雅淡香味,襲人而來,真讓人垂涎欲滴了。
到這一步了,可大功還未告成呢!還需要調制蘸水。蘸水的調料也是非常講究的,要用上鶴慶特製的漆醋(一種黝黑的米醋)或者燉梅,或者楊梅醬,加進上好的芫荽、辣姜、蒜瓣、辣椒粉、胡椒粉……
到此為止,你就不用客氣了,趕緊動筷吧,否則……
鶴慶吹肝的製作和調料的選取,講究的就是不受任何污染的純自然品質,吃起來那才叫做享受。
吃過後,你會覺得通體都有一種輕松、愉悅、暢快的舒服感覺。這是鶴慶吹肝下火、涼血、清毒、通氣……的效用使然,那感覺也是純自然的。
這么好的東西,朋友,來了鶴慶可別忘了品嘗啊!
㈡ 雲南名間故事有幾個
內容簡介
《雲南民族民間故事》是雲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雲南民族民間故事》的精選本,內容上基本忠實於原版圖書,從中選取了具有民族特點和代表性的內容,按照22個民族結構成書:
彝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傈族、回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瑤族、藏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崩龍族、蒙古族、獨龍族、基諾族。
這些故事反映了勞動人民與自然作斗爭、與歷代統治階級作斗爭的堅強不屈的意志和充滿樂觀主義的勝利信念。這些故事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各族人民的集體加工、千錘百煉,因而語言生動、結構嚴謹、想像奔放、氣魄宏偉,具有各自獨特的民族風格,永遠閃射著光輝,是我們偉大祖國文學寶庫中一份寶貴的財富。
圖書目錄
彝族
淌來兒
九兄弟
寶扁擔
還是匠人的本領好
羅牧阿智故事四則
普沙姑娘
紅皮箱
火把節
阿霹剎、洪水和人的祖先
石林
臼族
雁池海
弓魚洞
金剛嶺
神笛
小黃龍和大黑龍
蕁麻與艾蒿
兩老友
五弟兄分二十四節氣
哈尼族
野薔薇
為什麼雞叫太陽就出來
三姊妹
吃米
阿羅找布穀鳥
阿扎
壯族
壯錦
窮人寨
九尾狗
水珠
傣族
小木匠
畫神多蘭嘎
九隆王
"多嘎達"兄弟
菩薩說話
有風度的慈善家
窮人聰明富人蠢
麻打西雙郎
召波拉
糯樂多和贊哈
難夕河
潑水節
雙角犀鳥
詔三路與南亞斑
苗族
連扎和吾揚妮磅
百鳥羽龍袍
僳傈族
魚姑娘
綠斑鳩的故事
孤兒與小人國
回族
插龍牌
巧貨
金雀
佤族
誰做天下萬物之王
蕎麥稈稈為什麼是紅的
我們是怎樣生存到現在的
一隻好勝的老虎
拉牯族
札努札別
納布婁斯
獨頭娃娃
納西族
玉龍山十二兄弟和金沙姑娘
龍女樹
月其嘎兒
景頗族
有勇無謀的獅子
花裙子的故事
找酒葯的故事
彎和直
臘必毛垂與羌退必波
瑤族
聰明的蘇寶怒
隆斯與三公主
藏族
聰明的小白兔
奴隸的女兒
布朗族
布朗族少年
顧米亞
普米族
本分人和狡猾人
"給羊子"的來歷
阿昌族
三兄弟打鐵
親妹子和晚妹子
陪郎撐傘
怒族
獵人與女獵神
聰明的九妹
星星姑娘
崩龍族
蘆笙哀歌
筍葉伙子
葉開和她的兩個丈夫
蒙古族
金豬
避石珠
獨龍族
刨世神話六則
基諾族
敬獻祖先的來歷
慶"拋猜"的來歷
㈢ 跪求雲南瑞麗的民族民間故事
【潑水節】潑水節亦稱「浴佛節」,系瑞麗傣族、德昂族的新年。傣語叫「賞見」,德昂人稱「拱拍」。相傳是從印度的「灑紅節」和到聖河沐浴的習俗演變而來。潑水節有浴佛、過年、祈雨、迎春耕、祝願人畜興旺和五穀豐登之意,在巴利語系佛教文化圈內,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宗教禮儀。潑水節的傳說較多。瑞麗地區對潑水節的來歷源於民間流傳的民女智殺魔王的故事。相傳:從前有個魔王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他強占民女,先後從民間搶來12名年輕貌美的姑娘作為自己的妻子。吃盡苦頭的民女們為擺脫他的魔掌,想盡辦法一心想置他於死地,為民除害,但他總是刀箭不入、水淹不死,火燒不化。一天,年歲較小的民女騙得他的信任,從魔王的口中得出殺死他的秘密--只要用魔王的一根頭發勒住魔王的脖子就能把魔王的頭勒掉。於是眾民女商議後,設計把魔王的頭勒了下來。可是魔王的頭滾落到哪裡,哪裡就大火成災。為使人間免受災害,民女們只得輪流抱著魔王的頭,其餘的民女則不停地向抱著魔頭的民女潑水,以替她沖洗身上的污穢……自那以後,每年的傣歷新年,瑞麗傣族、德昂族就要組織潑水活動,紀念她們心目中的英雄。為尊重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把潑水節作為傣族、德昂族人民法定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舉辦時間在傣歷6月17~19日之間,以農歷清明節後第七天計,即公歷每年的4月中旬,一般歡慶3~7天。第一天為傣歷除夕,這天家家戶戶要打掃衛生。卜冒、卜少身著節日盛裝,敲起象腳鼓和鋩鑼成群結隊進山採摘「賞見花」,打扮潑水亭,年齡長者在家殺雞宰牛,做潑水粑粑、餌絲、米線,准備待客。次日是傣歷元旦,一年歲首,這天,中老年人須進奘寺聽經,用凈水為菩薩洗浴。請佛爺在潑水亭前念經,舉行禱告儀式,大家紛紛向水龍倒水,之後互相潑水祝福。傣族和德昂族同胞認為,水是聖潔的,不但能沖刷污穢,驅妖除魔,還能消災免難,給人予吉祥。如今,每當佳節來臨,賓朋歡聚,不亦樂乎。潑水節便成為經貿洽談、促進交流,推進雙贏的紐帶和橋梁。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瑞麗景頗族人民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原屬祭祀性的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慶祝豐收的傳統儀式。景頗族目瑙縱歌節源於創世英雄寧貫娃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只有太陽的子女會跳目瑙縱歌。有一次,太陽神邀請地球上的萬物去參加目瑙縱歌盛會。盛會結束後,鳥類便返回地球,途中它們見果林中碩果累累,就高興地跳起在太陽宮跳過的舞蹈。景頗族的祖先寧貫娃聽到鳥類跳目瑙縱歌的消息,便趕去觀賞。他被目瑙縱歌所陶醉,於是向鳥類學跳此舞。自此,天上的「目瑙縱歌」就來到人間。不久,他在日月山下(今青海湖附近)組織了首次目瑙盛會。景頗族目瑙縱歌節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以後舉行,為期3~7天。景頗稱為「目瑙」,載佤稱為「縱歌」,含有大家跳舞的意思。目瑙縱歌節期間,景頗族男女身著節日盛裝,從山山寨寨,四面八方聚集到舉行目瑙縱歌節活動的場地縱情歌舞。目瑙縱歌舞由兩位德高望重的「瑙雙」領頭。「瑙雙」頭戴美麗的孔雀羽冠,伴隨著優美,粗獷的旋律,手中揮舞熠熠閃光的銀刀領舞在縱歌隊伍的最前頭。在「瑙雙」的引領下,景頗族男女老少踩著象腳鼓和用「桑比」、「巴扎」伴奏的聲音,邊歌邊舞。「縱歌」隊伍規模龐大,氣勢恢弘、舞步剛健有力,變換有序。在歌舞聲中還伴隨著「哦啦!哦啦!」的歡呼聲,聲振遍野,是團結和力量的象徵。舞場中央豎有高大的「目瑙示棟」,上刻跳目瑙縱歌的路線。人們圍著「示棟」盡情縱歌,通宵達旦,場面頗為壯觀。參加縱歌的人們來自十里八鄉,人數多達數千人,甚至上萬人,故景頗族目瑙縱歌亦稱「萬人舞」. 【中緬胞波節】 中緬胞波狂歡節是中共瑞麗市委、市人民政府進入新世紀,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擴大對內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中緬胞波情誼,與緬方共同舉辦的大型綜合性節日活動。是近年來造節興市、造節興旅的成功典範。首屆中緬胞波狂歡節於2000年4月15日至18日由瑞麗市人民政府在瑞麗東南亞南亞風情園主辦,緬甸木姐地區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協辦。自2001年第二屆起,升格為雲南省政府「中國昆明國際旅遊節」分會場和主要活動內容之一,由中國雲南省旅遊局和緬甸國家旅遊部賓館飯店司主辦,德宏州政府、瑞麗市人民政府和緬甸木姐地區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承辦。中緬胞波節首屆活動時就確定了「和平、發展、吉祥、共歡」的節日主題。胞波狂歡節節徽以中國和緬甸的英文第一個字母「C」和「M」組成,造型為一白象,「白象」象徵吉祥;用紅、黃、綠三色圈圍邊,象徵團結、喜慶;底色為藍色,象徵和平、發展。活動內容主要有「開幕式大巡遊」、「瑞麗江小姐評選」、「民族服飾展演比賽」「牛車選美競賽」、「民族體育」、「水燈祝福」等。中緬胞波狂歡節於每年的「五一」黃金周舉辦。節日期間,來自中緬「四城一區」:中國瑞麗、畹町經濟開發區及緬甸木姐、南坎、九穀的各族群眾歡聚瑞麗江廣場,載歌載舞,盡情狂歡。
㈣ 雲南民族神話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雲南民族民間故事1:苗族民間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居住在很遠很遠的地方,那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牛羊成群,人民生活富庶。這,不僅僅因為蚩尤治國有方,而且還因為他英勇善戰,體恤臣民。與此同時,還因為他有一件十分了得的秘密武器——「勁多寶劍」。
此寶劍不但鋒利無比,而且威力無窮,哪怕千軍萬馬強敵如林,只要揮動「勁多寶劍」,不管敵人多麼強大,多麼數倍於我的力量都會成片地倒在它的威力之下。
因此,蚩尤名聲顯赫。人民愛戴他,其他的族長都來朝貢他,紛紛與他簽署友好條約,有的還主動與他結成「秦晉之好」。
由於蚩尤的威信和地位一天天的在擴大,於是有人就一心想打垮他,繼而接管他的大片肥沃的土地,漢王也是其中之一。他為了打垮蚩尤,於是他假惺惺地去和蚩尤套近乎,還把自己一個長得如花似玉的女兒許配給蚩尤為妾。
目的是想讓女兒充當「間諜」,刺探蚩尤的軍事部署並竊取他的秘密武器——「勁多寶劍」。
漢王的女兒嫁給蚩尤以後,表面上裝得十分溫順、勤勞,暗地裡卻一心麻痹蚩尤,同時暗暗觀察蚩尤存放寶劍的地方。三年的時間過去了,漢王的女兒始終找不到蚩尤藏劍的場所。又三年的時間過去了,他們生育了一個小男孩。一天,蚩尤有事外出,家裡只剩下漢王的女兒在家照看小孩。這天小男孩整天的哭鬧,任憑漢王的女兒怎麼誆、怎麼哄,小孩就是止不住哭聲並且小手不住的指著天花板。
漢王的女兒覺得奇怪,上樓去一看,原來蚩尤的秘密武器「劍多寶劍」就藏在這里。大喜過望的漢王女兒,迅速取出寶劍,用狗血和女人的尿潑灑在上面(民間傳說,狗血和女人尿能使神力失去靈驗),然後又悄悄地把它放回原處。做好了這一切,漢王女就千方百計地把這個消息告訴給她的父王,叫她的父王帶兵前來攻打蚩尤。
但路這么遠,如何將信送出去呢?於是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即把信放在鞋底的夾層中,夾層上還安了一顆針,穿起鞋來就刺腳。做好這一切後,漢王的女兒託人把鞋帶給了她的父王。漢王收到鞋後馬上穿在腳上,走起路來針不住的刺腳。
漢王覺得奇怪,就把鞋打開。一打開鞋,清楚地看到了信裡面的內容。於是,漢王帶著大批軍隊前來攻打蚩尤。當黑壓壓的軍隊把蚩尤的部隊圍得水泄不通的時侯,衛兵急匆匆地報告蚩尤說,漢王的軍隊打過來了。蚩尤自以為有勁多寶劍在手,便胸有成竹地說:「不怕,等他們靠近了再說。」
漢王的軍隊越來越近了,蚩尤拿出了勁多寶劍,可是不管他怎麼使勁的揮舞,敵人卻一個也沒有倒下…… 就這樣,蚩尤被打敗了。
從此,蚩尤失去了大片肥沃的土地,過起了顛沛流離的遷徙生活……
雲南民族民間故事2:晝夜的來歷
傳說古時候,太陽不分白天黑夜,天天掛在天上不落坡。那時候,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樣暖和,莊稼年年豐收,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有個蚯蚓(布依族,即,魔鬼),名叫戛卡。經常從水潭爬上地面,躲在陰暗的角落抓人到水潭裡去吃。這個戛卡什麼都不怕,只怕天上的太陽光呢。它若被陽光一照,就像瞎子一樣不能走了。
有一天,戛卡爬到地面上的陰暗裡等著抓人吃,可是等了一大半天,沒有一個走到它面前。這時,它恨死太陽,只好餓著肚子回水潭裡。
戛卡回到水潭後,想了一個詭計,用鐵打了一根有九百多棵竹竿長的鐵棒,從路郎山的石洞里伸出,趁著西北風刮來,朝太陽刺去,「咔」的一聲,太陽打不著,可是吊起太陽的金鉤鏈被打斷了。太陽從天上掉到地上,陽光也就熄滅了。這時,天地間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人在黑暗中驚慌失措,大地成了恐怖的地獄。
卡的詭計得呈,可開心啦!它從水潭裡爬上來,「細細」的發出怪笑聲,那裡有怪笑聲,那裡的人就有哭聲和喊「媽」聲,在這黑暗的地獄里,戛卡吃了不少人,害了不少人命。
當時,在一座大山下的山洞裡,住著一家年輕的夫婦倆,丈夫叫貴龍,是個聰明、能乾的男人,妻子叫貴鳳,是個漂亮、心好的少婦。夫婦倆聽到人們的哭聲和慘叫聲,都很傷感。於是夫婦倆摸黑找人們來想辦法尋找太陽,想重新把太陽掛在天上照亮大地。可是沒有誰想出辦法來。唯有貴龍想了個法子:把竹竿來互相接起,造一架竹梯直伸到天上去,由男人們在竹梯下撐著。但是貴龍又說:「竹梯若是造得,爬上了天,找到原吊著太陽的金鉤鏈,但我們又沒有金鏈條,怎樣把太陽接掛起來呢?」貴鳳搶著回答說:我們自己做的麻線不是很牢嗎?我們把麻線搓成麻繩,用麻線來接斷的金鉤鏈。大家聽了,認為很有道理,這樣就由女人們搓麻線做麻繩。她們摸黑搓呀,稔呀!直捻了九九八十一天,才捻得一根很長的麻繩,由貴龍上天尋找原吊起太陽的金鉤鏈,貴鳳在地上尋找太陽。夫婦倆約定誰找得太陽和金鉤鏈時,就敲起鋩(布依族一種打擊樂器)告訴地上的人們。
貴龍背著鋩在天上摸黑找尋金鉤鏈,從天南到天北,什麼也找不著。天上空盪盪的,冷風像鋒利的寶劍一樣,把貴龍的肉皮颳得象刀刺一樣的痛。為了找得金鉤鏈來吊太陽,解求黎民的災難,他還是繼續摸黑尋找。
卻說貴鳳背著鋩在地上摸黑找太陽,爬山、過河,到處都找,把雙腳都走腫了,都找不到。她繼續找呀,找呀!終於在路郎山下找得了太陽,她用麻繩把太陽綁好後,就把鋩連敲了幾下,向大家報訊,聲音震動了山谷,把大地的灰塵都震得波動起來。
可是,鋩的聲音一響,卻被戛卡聽見了。就急忙循著鋩聲找到了貴鳳,用它那長長而又尖利的牙齒和那長長的指甲抓著貴鳳胸膛,把掛在貴鳳胸膛上的一袋綉花針弄掉在太陽身上。貴鳳被抓得鮮血直流,心肝從她的胸口暴了出來,掉在地上。這樣地被戛卡吃掉了。
在天上的貴龍,當他聽到地上傳來「冬……冬……」的鋩聲,知道妻子已找到了太陽,趕忙振奮精神,從東方摸到西方,最後才從西邊的天盡頭找到了原吊太陽的金鉤鏈,他將繩捆著金鉤鏈後,就敲響了鋩,接著就順繩頭從竹梯滑下來。
人們在地上聽了兩處的鋩已敲響了,都高興得不得了。貴龍持著繩頭滑到地上時,大家便接住繩子用力地拉,拉呀拉呀,太陽終於拉上了天,可是,真糟糕,太陽不發光了,人們費了九龍二虎之力,有的人說,「白費勁了,」一個個灰心喪氣。然而,貴龍不灰心,他又第二次從竹梯爬上天去看。
貴龍到了太陽身旁後,伸著手一摸太陽,「哎喲」太陽都冷得象冰塊一樣了,原來太陽掉到地上。因光熄灰而變冷了,貴龍估計太陽沒有死,可能是冷了的。得要想辦法讓太陽熱過來,於是又回地上把火爐和大錘帶上天。把太陽放進火爐來煉,用大鐵錘敲打太陽,發出轟隆轟隆的響聲,震撼了萬里長空,就形成了今天我們聽到的雷聲。他打呀錘呀,錘出道道火光,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閃電,火煙熏著貴龍的眼睛,眼淚都滴了出來,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雨水。他還是繼續煉呀打呀!打得火花四起,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見的星星。
太陽在貴龍的冶煉下,終於發光了。人們看見光芒四射的太陽,都高興得跳起舞來。戛卡突然見了陽光,被太陽身上的綉花針刺瞎了眼睛,他東摸西摸,嗚嗚地嚎叫了起來。他找不著回水潭的路,被人們一頓拳打腳踢,直將他活活打死了。
由於太陽是用布依族自己種植的麻繩吊著金鏈掛在天上的,麻繩雖粗雖牢,但只經得住太陽的烈火烤半天就斷了,太陽仍然落下來。因此,貴龍只好乾脆留在天上守住太陽,等太陽把麻繩烤斷後落下來,他又重新把太陽拉上天拴好。太陽一落下,大地就黝黑起來,貴龍把太陽拉上了天拴好,大地又亮起來,這就是如今的白天和黑夜。
今天我們一看天上的太陽,好象是很多的針刺著眼睛,那就是貴鳳在地上被戛卡抓住她的胸膛時,綉花針落在太陽身上變成的。貴鳳的胸膛被戛卡撕開,心肝掉在地上後,便長成一棵花,這棵花是如今我們見到的向陽花,它是貴鳳的心肝變成,所以它永遠地向著太陽,太陽走到那裡,向陽花就面向那裡,真的捨不得離開呵!怪不得今天的布依族都稱呼太陽和向陽花叫「旦完」(布依語音)呢。
雲南民族民間故事3:白族「耍海會」
耍海會又叫「撈屍會」。關於此會,民間有很多傳說故事:一是從鄧川到喜洲一帶,相傳為紀念打撈南詔時期投入獼苴河殉節的柏潔夫人;二是8月初8,是皮邏鄧的妻子白節聖妃跳海殉夫的日子,大理耍海會,是打撈白節聖妃的屍體。三是大理、下關一帶則相傳為紀念打撈南詔時期除蟒救民葬身海底的民族英雄段赤誠。
相傳,南詔時期,點蒼山的馬耳峰下出了一條大蟒,它或潛伏山澗,張口吸氣,把人畜吸入血盆大口中,或潛入洱海,興風作浪掀翻船隻,弄得蒼山洱海的百姓不得安寧,南詔王召集文武百官商議除蟒辦法,文官武將皆策手無束,最後只好張榜招募勇士殺蟒。
段赤誠是點蒼山下的石匠,他心地善良,力大無比,武藝高強。他聽說惡蟒危害百姓,人人自危,便決心為民除害。於是,他前去應詔,揭下了榜文。他深知隻身與惡蟒搏鬥,勢必有去無回,但為民除害,亦死得其所。於是,他想出了與惡蟒同歸於盡的妙計:他手提寶劍,背上捆紮24把鋼刀,刀口都塗上了毒葯。
這天傍晚,正當惡蟒又在洱海興風作浪時,段赤誠駕船迎著狂風駭浪沖了上去,揮劍與惡蟒搏鬥,當他精疲力竭時,惡蟒張開血盆大口把他吞進肚裡了。這時,他拼了全身最後的力氣,在惡蟒肚裡翻滾著,用手中的寶劍左戳右刺,背上的鋼刀更把惡蟒的五臟六腑割得稀巴爛。惡蟒終於被除掉了。岸邊的老百姓為了安葬段赤誠,大家紛紛駕船出海,把飄浮湖面的惡蟒屍體拖回岸邊,剖開蟒腹,揀出段赤誠的遺骨,安葬在點蒼山的馬耳峰下。
民間傳說殺蟒英雄段赤誠救民殉身之後,成為靈帝,和白族的其他兩位傳說里的民族本主神「建國皇帝」和「保安皇帝」,合稱白族「三靈」,永享白族民間煙火祀奉。
為了紀念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們將蛇骨燒成磚頭,在段赤誠墓地上建起一座大塔。同時,每逢段赤誠下洱海殺蟒這天,遠近百姓便仿效當年駕船搶救段赤誠屍骨,紛紛駕船出海,遂成流傳到今天的耍海會。
另一相傳過去洱海里有條兇殘的大黑龍,年年興風作浪,塗炭人民。聰明智慧的白族人民雕一條黃木龍,放進洱海去同黑龍決斗。兩條龍在洱海中展開了惡戰,白族人民聚集在岸上為黃龍吶喊助威。黃龍斗累了伸出頭來,大家一齊扔去饅頭:黑龍伸出頭來,大夥丟下石頭。於是黃龍越斗越強,黑龍又飢又乏,被咬得遍體是傷,慌忙逃往漾濞江。從此,海水外泄,風平波靜。為了紀念這一勝利,每年到了這一天,白族人民身穿盛裝,撐起花傘,從四面八方乘船或步行趕來耍海。
㈤ 關於雲南西雙版納的神話故事
這里有一個最出名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6bdcd30100jiqi.html
孔雀公主南姆努娜與召樹屯王子的傣族版千古情緣權傳奇(
㈥ 昆明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急!
傳說故事:
1、《金馬碧雞》的傳說。《金馬碧雞》傳說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漢武帝認為,雲嶺南麓有神雞綠羽,是西漢時期的民間流傳。他們可以帶著破碎的石頭飛過天空,他們的聲音又長又亮。漢代宣帝贊揚皇帝訪問雲南。王寶因故沒有來。他還寫了《移金馬碧雞頌》獻祭。
東晉長兵在《華陽國志》中說,滇池裡有龍和馬,他們交配生產一匹好馬,可以「一天得到500里」。北魏地理學家多道元(公元472-527年)在《水經》注釋中還提到大瑤、玉山有金馬、綠雞。唐宋以後,佛教徒們就使用了這個奇妙的傳說,傳說金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唐代以來,昆明東西兩山都建了金馬青雞祠,人們把它當作神來崇拜,歷代文人歌詠的詩文很多。
2、圓通寺的傳說。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昆明市一夜下起大雨。第二天早上,一個和尚走出和尚的房子,看到樹葉落在院子里,掉進大廳里燒香,卻看到兩條泥龍在木柱上浸水,彷彿剛從水裡回來。和尚大吃一驚,轉身跑去向方丈報告。方丈很可疑。於是他帶領一群僧侶進了大廳。他看到龍身上沾滿了水,苔蘚(藻類等)粘在它們的鱗片上。
龍的胸部上下並攏。當僧侶們看到這一幕時,他們嚇了一跳,不敢發泄自己的憤怒。在他們中間,一個小沙米好奇地左右望著。他走出大廳,看到地上有一個巨大的水印。水標沿著繞在柱子上的泥龍伸展開來。小沙米向僧侶們指出。他們似乎理解了這一點,並沿著水道爬行尋找水源。一群人來到了金翠湖九龍潭(金元通街西北角)。
原來昨晚下大雨的時候,很多人都聽到了龍的咆哮聲,戰斗聲持續了一整夜。另一些人在岸邊發現了幾只帶著大碗的龍鱗。僧侶們突然明白,寺廟里的兩條泥龍沖進了大海(翠湖,原名蔬菜海子),並驅逐了一條占據九龍池的龍。在此之前,昆明經常被蛟龍淹沒,淹沒了城市的一半街道,人們無休止地抱怨。戰後,蛟龍消失了,人民安居樂業。
元通寺大廳後,有一座詛咒台。據說,很久以前,這是蛟龍藏匿的大石洞。蛟龍占據了主要的地形,經常滋生怪獸,危害人民。昆明城南約40公里處,有一座盤龍寺,和尚名叫阿扎里。他知道崎嶇的經文(古夏經文),詳細記錄了大禹治水的過程。其中之一就是投降蛟龍的魔法。為了收獲蛟龍,在這里建了蛟台。我恭敬地邀請阿扎里在舞台上日夜朗誦經文。幾天後,魔法的效果就顯現出來了。地上的蛟龍洞乞憐。阿扎利揮手示意走。從那以後,蛟龍的洪災就消失了。
3、阿詩瑪的傳說。從前,在阿著底地方,貧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個美麗的姑娘,爹媽希望女兒像金子一樣珍貴閃光,便給她取名叫「阿詩瑪」。阿詩瑪姑娘不僅長得漂亮,也能歌善舞,許多小夥子都喜歡她。她愛上了青梅竹馬的孤兒阿黑,立誓非他不嫁。
一年的火把節,她和聰明勇敢的阿黑訂了親。財主熱布巴拉的兒子阿支也看上了美麗的阿詩瑪,便請媒人去說親,但不管怎樣威脅利誘,都無濟於事。熱布巴拉家乘阿黑到遠方放羊之機,派人搶走了阿詩瑪並強迫她與阿支成親,阿詩瑪誓死不從,被鞭打後關進了黑牢。阿黑聞訊,日夜兼程趕來救阿詩瑪,他和阿支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撒種,全都贏了阿支。
熱布巴拉惱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隻猛虎撲向阿黑,阿黑三箭將猛虎射死,並救出了阿詩瑪。狠毒的熱布巴拉父子不肯罷休,勾結崖神,乘阿詩瑪和阿黑過河時,放洪水捲走了阿詩瑪。十二崖子的應山歌姑娘,救出阿詩瑪並使她變成了石峰,變成了回聲神。
從此,你怎樣喊她,她就怎樣回答你。她的聲音,她的影子永遠留在了人間。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斗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丑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風俗習慣:
1、不能隨意摸小孩、小和尚和少女的頭和頭飾。
2、進傣族寺廟的大殿或上傣家竹樓須脫鞋。
3、在傣家竹樓留宿,頭不能對著主人家房門,而要把腳向著主人房門,也不能從婦女的腳上跨過去。
4、別人給你盛飯,應雙手接;你給別人盛飯菜,不能盛滿,也不能只添一勺。
5、到回族地區或進清真飯店時,忌談豬肉。忌說"肥"字,一般是用"壯"代替"肥"。
(6)雲南民族民間故事擴展閱讀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淳樸,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綉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鬥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滇劇、花燈戲、民歌小調以及少數民族劇種、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和傳頌,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㈦ 雲南民間走馬皇帝的故事叫什麼
明代宗朱祁鈺,他在明英宗朱祁鎮被少數民族蠻夷關押後,迫於朝野壓力,被迫當了皇帝,但當明英宗朱祁鎮被釋放後,又被明英宗朱祁鎮廢掉皇帝稱謂,於是他死後也未享受到皇帝等級的埋葬.
㈧ 傣族的故事
1.谷魂奶奶的故事
傳說,穀子是有靈魂的,西雙版納傣語稱為「雅歡毫」,意為谷魂奶奶。佛教剛剛傳入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時,佛祖到處宣稱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無人比他高強。這時谷魂奶奶站起來反對他,他就把她趕走了,結果引起了3年大旱。穀子顆粒無收,百姓無米下鍋,餓死者數不勝數。佛祖無奈,只好把谷魂奶奶重新請回來。
2.潑水節的傳說
很久以前,那時,天有十六層,有個惡魔,就是其中一層的霸主,他落在水裡漂不走,掉在水裡燒不爛,刀槍不入,他整天橫行霸道,對人民欺壓擄掠,無惡不作,搶占民女為妻。人間有一個漂亮的公主名叫婻粽布,也被他搶來作為他的第七任妻子。
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間過年的那一天,魔王為婻粽布賀年,婻粽布在醉醺醺的魔王口中,知道了他致命的弱點——他自己的頭發會勒斷他的脖子。所以婻粽布就趁魔王熟睡的時候,小心地撥下魔王的一根頭發,將魔王的頭勒斷。
婻粽布終於回到了人間,但她任就渾身血跡,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跡,紛紛向她潑水。血跡洗凈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間。婻粽布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就相互潑水,用潔凈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來吉祥的新年。
3.白象引路的傳說
傳說,今雙江縣城區幾個村寨的傣族是從景谷遷徙而來的。當時他們祭拜天地、祈求神靈,以白象引路,這只白象走在前面,後面是浩浩盪盪的遷徙大軍。人們走了數月,大象均不歇足停止,最後來到今天雙江縣城所在地這個地方,大象不走了。大家知道這是新的家園,他們將在此落腳生根,繁衍生息。
4.傣族的紋身
傣族稱紋身為「薩姆多」(直譯:薩姆為刺,多為身體),凡傣族男性,年齡到16歲-20歲(即相當於大和尚和將升為佛爺的年齡),就必須紋身,否則就會被人們視為沒有男子漢氣質的男人。若要正規紋身,必由父母顧請「摩薩姆」(紋身匠)到家裡來紋刺。
紋刺的方法是用4枚小針安在一小鉛塊上固定穩,然後麻醉被紋身人將紋身的部位,即畫樣後進行紋刺。刺好一圖樣塗上黑或藍色、紅色的紋身汁即成。紋身師很痛苦的,若紋全身決不能作一次紋完,必須分為2-3次進行,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即使分2-3次進行,每次紋刺的部位均紅腫而發高燒。待紋處完全消腫後,圖樣就永遠不會磨滅(除非以醫術進行消失手術)。
紋身的部位多為胸、背、四肢、腰周。紋的圖樣多為虎、豹、獅、龍、象及一些不知名的怪獸圖。不能紋牛、馬、豬、狗等動物圖樣。紋圖案者,有圓形、橢圓形、三角形、乘(x)號和口字。紋字著,有傣文、泰文、緬文或成句的佛經,也有紋直線、曲線、水波紋等。
傣族紋身起源的傳說,眾說不一,有說是民族的標志,認為所有紋身者都是傣族(按:此說不確切,緬人、印度人、孟加拉人也有紋身的習慣)。有說是為了防範魚、龍傷害,因為傣族男性常泅渡江河和深入水下捕魚、沐浴,紋了身,魚、龍就不敢傷害。有說是標明是否當過和尚,是否取得男子漢資格的標志。有說是為避免被恥笑為女人和求婚難等等。
5.小黑龍和水牛的傳說
相傳,勐庫的傣族是從德宏遷來的,傣族來後首先開發勐庫壩,在勐庫定居數代。一天,一位放牛的老人發現他所放牧的一頭水牛從早上就不跟牛群,而獨自順河
而下,傍晚牛群回歸時頭上繞有水草。第二天他按頭領的吩咐尾隨水牛要看個究竟。結果來到今天雙江壩頭一帶,放牧老人看到眼前是一片寬廣、浩盪的湖泊,湖面碧波盪漾,一片美景。
水牛到湖邊狂跳不止,突然水中冒出一條小黑龍,頭上一對金角閃閃發光。小黑龍和水牛就在湖邊淺水灘上斗架戲耍。從午時一直斗至夕陽西斜。老牧人把牛趕回家,向頭領告明情況,第二天全勐人都來觀摩。人們於是發現了今天的雙江壩。
拓展資料
傣族,也稱「傣泰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傣泰民族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曾多次在雲貴高原建立政權,後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分布在泰國、寮國、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總人口約6600萬左右。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
㈨ 少數民族裡的傣族有什麼神話傳說
傣族潑水節神話故事傳說
在美麗的西雙版納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有十六層,在這十六層當中的某一層里住著一個凶惡的魔王,他身有魔法,可以做到立在水裡漂不走,掉在火里燒不爛,刀砍不爛,槍刺不入,弓箭射不中。
由於他法力過人,因此變得傲慢自大,整天橫行霸道,為非作歹。他那時已經有了6個美麗的妻子,可是還嫌不夠,於是他又搶了一位美麗又聰明的女子作為妻子。
某一天,正是人間過年的時候,魔王在宮中飲酒作樂。酒過三巡,已經醉醺醺的了。他的第七任妻子婻粽布(也有一說叫儂香)乘機對魔王稱頌道:「我尊貴的大王,您法力無邊,德行高尚,憑著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獄、人間,您應該做三界的主人。」
魔王聽了這些贊頌的話,更加洋洋得意,沉思了一會兒,轉過臉對愛妻說:「我的魔力確實能征服三界,但是我的弱點是誰也不知道的。」
小妻子接著又問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麼會有弱點?」魔王向四周張望,確定安全後,小聲回答:「我就怕別人拔我的頭發勒我的脖子,這會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經常看著點兒。」
她假裝驚訝的追問:「能夠征服三界的大王,怎麼會怕頭發絲?」魔王又小聲的說:「頭發絲雖然小,但我的頭發絲卻可以勒斷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她聽了以後,暗暗打定主意。於是,她繼續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盡,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這時,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頭發,未等魔王驚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
魔王的頭立刻就掉到地上,頭上滴下的每一滴血都變成了一團火,熊熊燃燒,而且迅速往人間蔓延。
這時,婻粽布趕忙把魔王的頭抱起來,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滅了,可頭一放下,火又燒起來了。於是,六個王妻也都趕來了,她們輪流抱著魔王的頭,這樣火才不再燒起來。
後來,婻粽布回到人間,但她仍舊渾身血跡,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跡,紛紛向她潑水。血跡終於洗凈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間。
婻粽布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就相互潑水,用潔凈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來吉祥的新年。這也慢慢演變成傣族的潑水節。
(9)雲南民族民間故事擴展閱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麥帕雅晚瑪」人們習慣把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敬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採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著採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第一天,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 先至佛寺浴佛,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節,然後 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 「 水花放,傣家狂 」 , 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
「 丟包 」 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 「 包 」 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放高升"和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射架,屆時將自製的土火箭點燃,讓它尖嘯著飛上藍天。高射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們越覺得光彩、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氣球」內,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諸葛亮)。
趕擺是潑水節的主要項目之一。趕擺場一般設在江河岸邊平闊之處或田壩中央,場邊置高升架,有專門用來燃火花和放火飛燈的場地。身著節日盛裝的各民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人們聽章哈演唱,觀賞民間藝人表演的孔雀舞、象腳鼓舞、蝴蝶舞、白象舞、馬鹿舞和刀舞、拳舞等,和著鼓點節奏同跳「依拉咴」舞。江上賽龍舟,空中放高升。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丟包,傳遞情誼。夜晚,人們繼續歌舞狂歡,放高升、放火花和火飛燈,熱鬧非凡。
象腳舞和孔雀舞,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參考資料:
傣族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