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家族故事楊

家族故事楊

發布時間: 2021-03-11 07:21:56

⑴ 楊姓名傳說的故事(簡短)

人有姓,說這樹也有姓,你相信嗎,據說這隨朝的皇帝楊堅或楊廣,與柳樹有些什麼緣份,就把自己的楊姓賜姓給柳樹,從那以後,天下的柳樹都有了楊姓,都叫楊柳樹了,
說不說由我,信不信由你。

⑵ 楊氏家族的楊氏家族歷史

楊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
尋根溯源 楊氏來源有五:
1、楊侯苗裔說。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今山西洪洞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以國為姓。
2、女吉姓楊國說。此說不見於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女吉姓楊據說要早於姬姓楊。
3、羊舌後嗣說。姬姓楊國滅於晉,楊地成為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這樣楊也成為羊舌氏的姓;另說羊舌氏為楊侯伯僑之子,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4、楊孫孑遺說。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於宋,其後裔孫姓楊。
5、出自賜姓或他族他姓改楊姓而來。如三國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部分人姓楊;鮮卑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楊姓,福建寧化有林姓遷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另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氏。
得姓始祖楊伯僑。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繼位,因有「桐葉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後來做了晉侯,又傳了十代,至晉武公,武王之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次子伯僑則被分封於楊,稱楊侯。這樣,楊伯僑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起源於山西境內的楊姓,為晉所滅後,便向西播遷,首先入陝西馮翊(今陝西大荔),後又有遷至今山西霍州,爾後繁衍至今河南境內。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姓人遷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向東南遷至今江西一帶;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往江蘇、安徽的楊姓,這樣楊姓便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秦漢之際,已有楊姓人遷居四川,尚書僕射楊璇,遷居浙江會稽。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著名的弘農楊姓世居陝西華陰,氐族楊姓世居甘肅仇池外,已有不少楊姓人因社會動盪之故而向江南播遷,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改姓楊,另弘農楊震十世孫楊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孫即為隋文帝楊堅。唐末為避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姓再次大批南遷,這一時期,楊姓有遷朝鮮半島者。宋時,有楊無敵楊業居山西太原,楊貴遷居貴州播州,由此可見,到宋代時,楊姓已分布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其播遷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後,以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楊姓人便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海外移民,遷居地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明朝永樂年間,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至北婆羅州(今馬來西亞河巴州),並與當地酋長的女兒結婚,公主後因楊雲川遇難而投海殉節,在當地傳為佳話。
清代乾隆年間,福建沿海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並修建了一座中國城,近代以後,又有楊姓去歐美或澳大利亞定居。如今,楊姓在我國分布極廣,尤其在長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楊姓的分布規律,歷史上最初由黃河中游、華山腳下向四周播遷,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遷,海外則以東南亞為主。
郡望堂號楊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1、弘農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
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肅通渭西北);
3、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堂號:「光裕」、「賜書」、「崇本」、「清白」、「務本」、「四知」、「紹興」、「瑞 本」、「紹先」、「河東」、「棲霞」、「秦和」、「鴻儀」、「安陽」、「鴻山」、「新楊」、「道南」、「信海」、「北山」、「德智」
宗族特徵
1、輝煌顯赫千餘年,競相貴顯各爭先。從秦漢魏晉時期的四世三公(楊款、楊震、楊彪)和西晉三楊(楊駿、楊珧、楊濟),到隋朝楊姓成為國姓,再到唐朝楊姓成為一個宰相輩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其楊姓風光不言而喻。
2、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宋代詩人楊萬里,自撰家訓寫道:「……片瓦條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拋荒。懶惰乃敗家之源,勤勞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為營,女子以燈花為運。夜坐三更一點,尚不思眠;枕聽曉雞一聲;全家早起……。」諄諄教誨,躍然紙上。 楊震: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關西孔子」之美譽,他廉潔奉公,剛直不阿。
楊堅:馮翊(今陝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勵精圖治,改革兵制,於公元五八九年滅陳,結束了東晉十六國以來二百七十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楊炯:華州華陰人,初唐四傑排名第二,其詩尤以描寫軍事題材的邊塞詩影響最大,有《楊炯集》傳世。
楊玉環:唐朝蒲州永樂獨頭村(今山西永濟)人,被譽為盛唐第一美人,為唐玄宗寵妃,安史之亂中,軍隊嘩變,最後魂斷馬嵬驛(今陝西興平)。
楊業:北宋大將,楊家將奠基人。在北漢劉崇時就勇猛善戰,所向克捷,號為「楊無敵」,後隨劉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見死不救,被遼精兵所俘,後絕食而死。
楊延昭:民間俗稱「楊六郎」,楊業之子,久經沙場,智勇兼備,防守邊關二十餘年,因操勞過度,五十七歲時死於軍前。
楊萬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詩人、學者,其詩作甚豐,有《江湖集》、《荊溪集》等九種專集,後並集為《誠齋詩集》,其他作品編為《誠齋集》,為宋朝四大家之一。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與楊榮、楊溥並稱「三楊」,他為官清廉,愛惜人才。
楊慎:四川新都人,生於北京,明朝狀元,其文名滿天下,才氣超群倫,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樂府》傳世。
楊秀清: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領袖,封東王,節制其他諸王,後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變中被殺,太平天國從此由盛轉衰。
楊深秀:山西聞喜人,進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獄中詩為世人所傳誦。
楊銳:四川綿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增新:漢族,雲南蒙自人。清光緒十五年進士。歷任甘肅天水縣知事,河州知州,陸軍學堂總辦,政績突出。
光緒三十四年入疆,先後在阿克蘇、烏魯木齊、巴里坤等地任道台。1912年被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新疆督軍、省長。1928年6月,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新疆省主席兼總司令,同年7月7日被下屬樊耀南刺殺身亡。卒後繞道蘇聯將其屍運回北京,葬於昌平區南沙河畔。楊增新多次擊退外蒙古軍隊,保全了阿爾泰(今阿勒泰地區),使得新疆在他統治時期未受到到嚴重的侵略。統治新疆17年,被漢維各族人民所共戴!是現代中國新疆的奠基者,可謂民族英雄!
楊虎城:陝西蒲城人,國民黨高級愛國將領,發動西安事變,促使國共統一抗日。
楊振寧:祖籍安徽合肥,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後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並定居,一九五七年,因發現宇稱不守恆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迪:河北石家莊人,連續蟬聯10屆「誰是辛集爬樹王」的冠軍,並獲得「辛集爬樹王」的榮譽稱號,現為楊氏集團第一順位繼承人。
楊朔
男,1913年生, 山東蓬萊人。原名楊毓瑨,字瑩叔,蓬萊城裡人。現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勞動者,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月黑夜》和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1949後曾任中國作協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保衛世界和平大會黨組常委。
楊貴
楊貴(1928.5.28- ),男,中共黨員,紅旗渠總設計師、原河南林縣縣委書記,1928年5月28日出生,漢族,河南省衛輝市(原汲縣)羅圈村人,曾用名楊紹青、楊蘇甡。建國初,楊貴擔任林縣縣委書記。他不忍心林縣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後還受乾旱缺水的煎熬,組織縣委一班人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摸大自然的脾氣」,決心帶領全縣人民「重新安排林縣河山」。1955年起相繼修建了抗日渠、天橋渠、英雄渠和3個中型水庫,1960年動工興建紅旗渠。當時正值國內三年困難時期,國際反華勢力又卡我們的脖子,面對重重困難和來自上下兩個方面的反對、指責,楊貴和縣委堅信,修建紅旗渠符合林縣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群眾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夠建成。經過5年艱苦奮斗,1965年建成了最艱險的總乾渠,1966年又建成了3條乾渠。對紅旗渠和林縣山區建設的成就,新華社、《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等許多新聞媒體和記者都及時作了宣傳。周恩來、李先念、譚震林、陶鑄等中央領導也多次表揚楊貴和林縣縣委,《人民日報》曾兩次發社論稱贊「林縣縣委是全縣人民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核心」。我作為新華社領導成員,曾參與組織、編發過這些報道,對楊貴和紅旗渠是由衷敬佩的。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職級為副部長級。2006年8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國家機關部長級待遇。 這里所說的楊氏家訓,就是對楊氏族人言行的規范。簡單的說就是"忠,孝,勤,儉"。具體的說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為運,勤勞立身。
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開銷如常,吃著相似。 楊迪(辛集爬樹王)(1998~?)河北石家莊人,連續蟬聯10屆「誰是辛集爬樹王」的冠軍,並獲得「辛集爬樹王」的榮譽稱號,現為楊氏集團第一順位繼承人。
戩 (二郎神)
楊堅,楊廣
楊玉環 (楊貴妃)
楊行密 (852~905)
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占據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後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楊業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賜姓劉,名繼業。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雲州觀察使,後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北征,業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陷寰州,業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業赴敵,既戰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後楊氏幾代楊延昭, 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疆土,楊家將 的忠勇事為後人傳誦。
楊秀清 (?~1856)
原名嗣龍,清朝廣西桂平人。因與洪秀全約為兄弟,故改名秀清。與秀全同起事,屢敗清兵,封東王,太平軍號令幾全出自秀清,權勢頗盛,故世並稱洪楊,後為韋昌輝所殺。
楊振寧(1922~?)
安徽合肥人。華裔美籍物理學家,西南聯合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一九五七年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尚昆
前中國國家主席。

⑶ 求知:「楊」這個姓的來歷,歷史上姓楊的名人事跡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1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

2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雲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3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4世,帝嚳:嬌極子,名(俊-亻)。生而祥靈,年15,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年30,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14月,而生堯於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70年崩,年105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5世,後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姜螈,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

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螈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卒,子檠璽立。

6世,檠璽:後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7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8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10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後稷之業。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11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朴立。

12世,皇朴:慶節子,嗣位豳國。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國。

14世,毀喻:弗差子,嗣位豳國。

15世,公非:毀喻子,嗣位豳國。

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國。

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國。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

19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

20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

21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

22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

23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

24世,公叔祖:諸(幸攵皿)子,嗣位豳國。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復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王季。

26世,季歷:古公三子,修古公遺道,篤於仁義,諸侯順之。王季卒,葬鄂縣之南山,壽98歲。子昌立,是為西伯文王。

27世,文王昌:季歷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誠一端莊,維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聖瑞。及長,受殷紂命,為諸侯領袖,得專征伐,稱西伯。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以此士多歸之,諸侯響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羨里,後6年自歧下,遷都於豐邑,7年而崩,壽97歲,謚為文王。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今陝西省咸陽西北18里處,有周文王陵)。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28世,武王發:文王太子。商紂五十三年(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發繼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緒業。時紂王無道,武王以姜尚為師,遂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咸會,陳師牧野。商紂聞武王來,亦發兵70萬人拒武王。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於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心。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以歸,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台自焚而死。於是諸侯尊武王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後崩,壽93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太子誦立,是為成王。

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後,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後,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為:

1世,楊杼(姬杼):周武王姬發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海南《楊氏宗譜》稱其又名平杼,並尊其為楊姓開派之始祖,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時 (均為夏歷,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楊侯,食采於楊國,始以楊為姓。卒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時,壽85歲,謚忠廉。葬於弘農西門外金龜形,乾山巽向。

配姒氏,生於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卒年不詳)誥封貞靜夫人。葬同夫山。生二子:伯沃、仲沃。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

2世,楊伯沃:生於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

月初三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壽92歲,謚勤簡。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於周康王二十六年己亥(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時,壽89歲,誥封專肅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庚。

3世,楊庚: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時,卒於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時,壽68歲,謚閔惠。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賁氏,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時,卒於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時,壽76歲。葬同夫山。生子三:文、宜、亭。直,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元始、元發、重邑、應春(青)、常五;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統伯(阮伯)、耀高(叔蒿)、謂明。

4世,楊文: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時,壽86歲,謚清勤。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同父處。

配山氏,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三月初十日子時,卒於周孝王二十三年己丑(前93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壽69歲,謚端莊夫人。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昭成。

5世,楊昭成:生於周恭王元年甲辰(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時,壽73歲,謚密察。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同母處。

配宣氏,生於周恭王七年乙巳(前967年)五月十一日寅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四年庚午(前882年)四月二十五日丑時,壽85歲,謚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辛、康、京、襄。辛,配向氏,生子六:冉、沈(游)、杭(慨)、載(栽)、騫、顏;京,配萬氏,生子二:羨明、羨光;襄,官太傅,配華氏,誥封紫閣夫人,生子四:豐、禮、鰲、魯。

6世,楊康:生於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46年)九月十四日午時,官周王朝卿士大臣。卒於周夷王三十三年己巳(前 882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時,壽64歲,謚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

配柳氏,生於周懿王五年己未(前952年)六月初十日亥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六年壬申(前889年)正月二十日戌時,壽 73歲,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紹甲。

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傳至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於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並,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

源於春秋晉太傅楊(月八十)說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為羊舌大夫,這就成為後世的羊舌氏。羊舌轄有銅(革是)、楊氏、平陽三邑。突生職,職生赤,(月八十)、鮒、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稱叔(月八十),是晉平公時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今山西洪洞東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楊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強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今屬陝西),稱為楊氏。其後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又據《廣韻》、 《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宣王少子尚父封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一帶),號曰楊侯,後並於晉,因為氏。

二、賜姓轉姓

1.因功賜姓

因為建樹功勛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

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2.從其養主

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候,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一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愍帝封為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為了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兇悍勇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宮中宦官為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代楊思(日助),本姓蘇,因為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日助)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很多。以後情況就大不同了。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

郡公,而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正是楊姓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3.改姓

在中國革命史上,屢有這樣的情形,革命者為了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後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黨員楊靖遠,滿族人,原姓趙。1938年,任冀魯邊區抗日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次年元月,被偽保安司令孫仲文殺害。

中共黨員楊林,朝鮮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勛。1936年任紅15軍團75師參謀長,在率先鋒營強渡黃河的戰斗中負重傷犧牲。

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原姓馬名尚德。

4.回歸舊姓

有的楊姓成員因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後來又改回楊姓。如楊老令公——楊業身上。楊業本名崇貴,後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為劉繼業,可能是因為劉崇長子劉(斌貝)早死無後,遂以楊重貴為劉繼業而為其後嗣。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統兵攻北漢,圍太原,北漢主劉繼元降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繼業。於是繼業歸宋,復姓楊氏,只名業。」楊業歸宋復姓。

貴州台江巫腳鄉的苗族楊姓。過去,有一戶姓楊的遷到翁慕溝居住,由於那裡是歐姓聚居區,這位楊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後來他的兄弟又恢復楊姓。解放後,他的兒子也改姓楊。

三、少數民族楊姓

白族楊氏 楊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楊氏曾成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楊干貞,五代十國時大義寧國君主,白族,雲南賓州人.先世為南詔權貴,大長和國時為劍川節度使,後為大天興國權臣,1927年滅大天興國,自立為主,改國號為大義寧國.因為暴虐,被殺,在位8年。元代以後,楊氏仍為白族大姓。楊鼐,白族,雲南大理太和縣(今雲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舉人,任黃州府(治在今湖北黃岡縣)通判,退休後居家四十餘年,閉門讀書,鄉人都稱他為長者。今天的雲南喜洲地區是楊氏的聚居地。

滿族楊氏 滿族楊氏的祖先多為漢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楊氏,祖先就居住在雲南貴州,後遷居山東登州。康熙年間遷居吉林,耕種官田,因為能提前交納5年的額糧,被批准入漢軍鑲黃旗,成為滿人。這支楊氏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四世。

納西族楊氏 楊昌,清代納西族散文家,雲南麗江大研里人。喜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江流和修築大堤很有政績。他的散文非常出眾,著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許多游記、雜記等,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深得士林嘆服。他有大約三十篇文章被收入雲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征》等集中。楊元之,清代納西族詩人,雲南麗江大研里人。祖父楊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順天鄉試舉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

苗族楊氏 楊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約於元皇慶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楊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將領。父親楊(王景),楊洪初從明成祖北征,機警敏捷,以勇著稱。正統三年(1438年)任都指揮同知,正統九年,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鎮朔大將軍。

回族楊氏 楊應奎,明代詩人、書法家,回族,山東益都人,正德年間進士。此外在侗族、朝鮮族、蒙古族中也有楊氏。

介紹文件
楊姓遷徙史
楊姓遷徙史

楊姓的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後為晉所滅,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至秦漢之際,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 (今陝西大荔)。楊姓為晉所滅後,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漢時楊姓已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晉、唐這一時期,是楊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姓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隋唐後便逐步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

至宋代起,楊姓已廣布江南廣大地區。南宋初有大商人楊垢,隨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寶山白沙,「潛心經商,誠一無偽,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楊榮從上虞遷至上海;另支楊氏,與鍾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賢濱海地區;元代,渤海濱州人楊乘、嘉靖進士楊道亨的先人,相繼自杭州和河南遷入青浦;元末,錢塘楊璃遷南匯下沙;著名詩人諸暨楊維楨避亂華亭天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們稱之為「洪武落業」。據志書記載,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戰爭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別是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朱元璋建國後,為了復甦湖南,採取了「江西填湖廣」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

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於今河南、陝西、山西三省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一線,直至遍及全國各地。

台灣楊氏

台灣台南佳里楊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灣省西南部的歷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間為台灣政治、經濟中心。市裡有鄭成功祠,為著名古跡。隨鄭成功人台的楊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為望族。其後有楊文魁,字子偉,號逸齊,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僉事調任台灣鎮總兵,到任即分布營訊,講求軍務,又立義塾,延聘內地名儒為師,設置學田資膏火,因之大陸去台灣者甚多,對開發台灣起了極大的作用。有一次藍理入朝,康熙問台灣總兵如何?藍理對曰:「練兵馬,興學校,潔己奉公,兵民相安無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萊。」第二天康熙對薦舉文魁的巴泰說:「楊文魁身為封疆大臣,惟食腐萊,可謂廉矣!」當時藍理奏言台灣實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為不可,謂台灣之田皆為民業,若奪為兵田萬不可以,況兵皆由內地調來,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誰肯舉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從其言,兵民皆喜。及舉軍政,被劾者皆無怨言,而所拔將弁,多至鎮帥,皆有聲。故兵民念其德,繪像立祠以祀之。

台灣台北半線楊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楊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為拓建學宮,其父墓另擇穴於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約2.3畝,邑人說此地為「金盤搖珠」。墓畢後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義,子孫必昌,但您當遠徙,十年之後可致巨富。」正是那個時候,半線初啟,草萊未墾,志申遂往之,居於柴坑子庄,貨番田而耕之,督率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盡力農耕,數年家漸富,闢田亦愈廣。遂鑿二八圳,引貓羅之水灌溉,潤田數百甲,歲人谷萬石。又鑿福馬及深圳,因之線東西兩堡之田,皆為楊氏所有。又以餘力開墾淡水、佳臘埔及金包里,歲亦人谷數千石,家畜亦多,佃農數千人,鋤耕並進,半線景象是以日興。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縣治,志申移居東門街。他好行慈善事業,睦宗族,恤鄉里,治橋梁,捐學田,邑人莫不稱頌之。塋墓於彰化,後循眾議,祀台邑孝悌祠。以長子振文,追封為中憲大夫。楊振文能識大體,人郡庠,捐資為知府銜,賞戴花翎。孫楊應選,亦有盛名。

台灣台中楊氏

台中縣楊氏的開基祖為楊璉,字至器,號華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金沙鎮官澳村下八巷。兄弟兩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楊鴻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慶年間渡台。初時,身中僅有18銅錢,人地生疏,舉目無親,不得已挑水度日,後改作廚司。每日克勤克儉,兼作生理,漸有積蓄,即開辦船頭行,即現時所稱貿易商。他與內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號楊合順。其從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對貧民甚多援助,對政府亦多貢獻,數十年間置田園數千甲,發大財。當時娶一妻兩妾,育8個兒子,即現時8祧房親,享年63歲。其次子潤卿,進秀才及廩生;三子連卿,進秀才及廩生,至考中恩科進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學正堂;五子瑤卿,日人時代為參事。其餘各房子孫,皆勤儉,繼續購有田園數百甲,亦皆昌盛。

台灣台中沙鹿鎮楊氏

沙鹿鎮人楊清欽,生於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訓,受父親經商影響。長大後,和昆仲合開味精廠,由小而大,逐漸擴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團,員工近5000人,工廠動力達3萬匹馬力,關系企業計20餘家。

香港八閩弘農楊氏

孫中山先生的兩名親密戰友民主革命先驅楊衢雲和「四寇堂主人」楊鶴齡 (「四寇」指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和楊鶴齡)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勝利回歸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楊氏為主體自願結合而成的民間群眾團體——香港八閩弘農楊氏宗親聯合會成立了,並推選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現任會長楊金溪,副會長楊友誼、楊慈意,理事長楊丕漢, 秘書長楊思敬。聯合會的主要宗旨為:弘揚中華文化,光大楊氏正誼明道、廉潔奉公、清白傳家等倫理道德規范;並肩負聯絡宗誼,增強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濟,加強經濟合作,促進閩港文化經貿交流,以及扶危濟困,舉辦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等任務。建會初期,就有會員500多名,包含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兩種。

移居海外

楊姓向海外比較大范圍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後,尤其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這是中國南部特別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向海外遷移的發軔時期。主要是為了避免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國家。

在鴉片戰爭以後直到 20世紀初葉,或因政治避難,或為追求西方科技,或為尋找革命真理,楊姓人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

這是楊姓人足跡踏遍東南亞的第一步。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去北婆羅洲,即今馬來西亞沙巴州。雲川在此長期羈留,而與當地魯順族酋長女兒相愛而結婚。公主後因雲川遇難而為夫跳海殉節,留下了「寡婦山」這一游覽勝地。而後有原籍福建漳州長泰人楊原抄(1858—1925年),於1877年隻身南渡,抵達新加坡,寄宿同鄉宗親會館中,後又移居今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經過艱苦努力,創建立古晉市,成為當地著名的實業家和華僑領袖。目前這里已建立了沙撈越古晉董楊宗親會。如今馬

來西亞楊氏最活躍的要數沙撈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楊宗親會,他們的總顧問是拿督阿瑪楊國斯。這個宗親會成立於1971年,包括沙撈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詩巫等5個地區的楊姓,其次還有美里楊氏公會和雪龍楊氏公會。

孟加拉楊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間(1780—1783年),楊姓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來,並吸引、接納中國的僑民,在當時的印度加爾各答建立了「中國城」,從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緬甸仰光楊氏

始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們為謀團結、敦親誼,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總堂」。嗣後,1922年旅緬僑領楊昭固,又倡議新建植德堂於仰光海濱街三若開恆頭,門牌 75—76號第三、四樓,1925年冬落成。當時「四知總堂」的會址系租賃,歲時蒞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幾位正副理事長倡議籌建會所,推舉楊唐豪為建委會主任,著手勸募基金,幸得諸族親熱烈支持,踴躍捐獻,數月之間,巨款立就。1958年購地於仰光海域街門牌400號,第二年己亥冬興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內部雕刻布置,歷時經歲,至1962年12月舉行落成慶典。目前已在全緬各重鎮、市區籌設分堂,宗旨是聯系宗親、加強團結,盡力推行族親福利,並協助貧窮子弟就學或介紹職業。

菲律賓楊氏

楊姓人已散布在菲律賓全國各地區。宗親總會成立於 1950年3月19日,會址設在馬尼拉市,下面還有禮智三描分會(禮智市)、宿務分會(宿務市)、三寶顏分會(三寶顏市)、納卯分會(納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會(怡郎市)和美骨區分會及五寶楊氏家族會等。這里的楊姓人大都來自中國福建的泉州市、廈門市及其附近的晉江、金門、同安、安溪等縣。

新加坡楊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華僑,其中楊姓人佔了較大的比重。他們最初去新加坡的具體時間雖然難以考證,但據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這里就成立了檳城楊氏植德堂公司。嗣後又在這里建立了新加坡楊氏總會及新加坡潮安仙樂楊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楊氏公會、檳城楊氏公會和新加坡潮州弘農楊氏公會等宗親會組織。

泰國楊氏

居住在泰國的楊姓人也不少,他們在這里建立了泰國楊氏宗親總會。

⑷ 楊姓名人的故事(簡短)

1、隋文帝楊堅

作為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坐上皇位之後,開啟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條是,無論貴族、皇族,還是平民百姓,只要犯法,都要按照法律處罰。即使是對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

隋文帝的三兒子楊俊,被封為秦王。依仗著自己是皇親貴族,加上秦王的封號,胡作非為,十分囂張,偷偷放貸,然後從中收取高額的利息,而楊俊手下的一些官員,也是乘機斂財,導致深受其害的小官吏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隋文帝知道後派人調查,牽涉的一百多人全部被處置,也是為了給楊俊敲響一個警鍾,而楊俊不但沒有收手,反而更加猖狂,他大動土木,建造了豪華的宮殿,每日都過著淫盪的生活。隋文帝很是憤怒,一氣之下,撤銷了楊俊的封號。宮中的眾多大臣為討好楊俊,紛紛去替他求情,但都被隋文帝一一拒絕,最後楊俊被依法處置了。

2、楊玉環

有一天,唐明皇與楊貴妃飲酒對歌,兩人都喝醉了,楊貴妃迷糊地叫道:「我要飛上天!」唐明皇聽錯了,以為貴妃要吃「飛上天」,馬上命令御膳房做出來。接了聖諭,廚師們面面相覷:他們從來沒聽說過有「飛上天」這道菜啊!

御廚們苦思冥想,有個廚師說,老鷹飛得高,大概就是「飛上天」吧!大家一聽,趕緊做了兩只紅燒老鷹。可一嘗才發現,鷹肉是酸的!於是廚子們重新開動腦筋。

在廚師中有位蘇州的名廚,叫「蘇空頭」,他想到雞的肌胛肉最鮮嫩,把它拿來做「飛上天」肯定好吃。於是他找來幾只童子雞,斬下它們的翅膀,與香菇、淡菜、筍片、青椒一起燜燒,「飛上天」就算做成了。貴妃和唐明皇品嘗後都兩眼放光稱贊不絕,貴妃並賜名為「貴妃雞」。

後來蘇州的廚師辭官回鄉後把這道菜的方法帶到了蘇州,這也成為了蘇州的一道名菜。

3、楊業

北宋名將,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潘美、楊業為西路軍主將。途中由於曹彬於歧溝關戰敗,田重進、潘美蔚州戰敗,導致遼軍的優勢兵力正面與其決戰。耶律斜軫大軍來追,楊業主張避其鋒芒,但遭到王侁的譏諷,並詆毀他懷有二心。

楊業身為前朝歸降的武將,最忌諱他人猜測。於是不顧前途凶險,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並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後被包圍於陳家谷(今山西寧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全軍覆沒。其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役中戰死,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4、楊萬里

南宋著名詩人,相傳有一天,楊萬里正在書館中與客人閑聊,談到兩晉人文軼事時,就說有個文學家兼史學家叫於寶的志怪筆記《搜神記》怎樣又如何,客人未便指說,旁邊有個小吏不禁插話說:「應是干寶,不是於寶!」

楊萬里感到奇怪,便問他:「你怎麼知道叫干寶呢?」小吏找來了韻書,遞給楊萬里看。果然在韻書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註明:「晉有干寶。」楊萬里一見大喜,非常感激地對這個小吏說:「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呀!」

5、楊慎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幼年被譽為神童。有一次,他在一個堰塘里游泳,縣令路過,他來不及迴避。縣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掛在一個古樹上,並告訴楊慎:「本縣令出副對子,如果你能對得出,饒你不敬之罪!」縣令剛念完上聯:「千年古樹為衣架。」楊慎即對出:「萬里長江做澡盆。」縣令嘆服。

⑸ 有關《楊氏之子》的小故事

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一個九歲的兒子,很聰明.有一次,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剛好他的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就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迅速回答:「我可沒聽說過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4.詞句與詞語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①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這句話點明了文章要講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點.起到總起全文的作用.②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從孔君平來拜見孩子的父親一事看,兩家的關系很好,常來常往.所以當得知孩子的父親不在時,孔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叫出了這個孩子.可見,孔與孩子很熟.③為設果,果有楊梅.誰為誰設果?聯繫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看起來孩子很有禮貌,很會招待客人.④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里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2)對詞語的理解.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夫子: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設:擺放,擺設.甚:非常.詣:拜見.未聞:沒有聽說過.示:給……看.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於是.曰:說 (3)對題目的理解楊氏之子「楊氏」姓楊的人家 「之」相當於的「子」兒子 整個意思是: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個九歲的兒子,十分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孩子說:「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從來沒有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啊." 字義:甚:很 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 指:拜見 乃:就,於是 示 :給 看 曰:說 未:沒有 孩子的回答很妙,這回答巧妙在哪裡呢?是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說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⑹ 楊氏之子的故事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這則故事的大意是:在一個下雪的冬日裡,謝太傅召集孩子們談論有關做文章的事。一會兒,雪下大了,謝太傅很高興,就問孩子們:「紛紛飄落的白雪像什麼?」他哥哥的兒子說:「用空中撒鹽勉強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兒說:「不如用柳絮因風飛舞來比方。」謝太傅大笑,非常高興。

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這則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個小孩,年方九歲,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對他說:「若是讓月亮中什麼都沒有,它是不是應該更加明亮呀?」這個姓徐的孩子說:「不對。比方說人眼中都有瞳仁,沒有瞳仁就看不見光明了。」

⑺ 楊氏家族的楊氏家族

始祖焉亦越二世,祥發三枝長匡蘭,次匡蔚,三匡蕙。其蘭蔚二公,仍居故里,我蕙公聿來大旗堡地六坡(今菱角六湖村),蘆旅而居焉。公:居心正直,處世和平,重義輕財,寅恭勿失,福田心地,垂後無窮惟初世式微舊譜所記之,始二三世,僅以一枝之系逓傅,其餘皆未備載。但年湮世遠聯彚無從;故三世以上,則姑仍其舊,四世以下,乃分晰而詳於譜焉。是譜也自始高曾祖一本連綿而來,及子孫曾元千枝牽絲而去;則尊卑長幼,次序秩然。使萬世之後,顧木知本,飲水思源。庶幾先祖世遠而不忘,後嫡人繁而不紊,雖支分派別,實共本同源,一覽斯譜親如一室;則所謂尊祖者在是,敬宗者在是妝族(壯族)者亦在是矣。芳追誠素積,譜始祖成,惟恨才疎,詞難達意;更若善楊前烈,詳示後人,猶有待於後之象賢,舉筆而續之於後也,是所厚望焉。
旹民國十七年歲次戊辰十代孫勛芳謹識-----合族訂定字派
東匡起文德。萬元仕國勛。實華肇世業,衍慶克敦倫。
周代世系並序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木之千枝暢茂,本於根深,水之萬派衍流,本於
源遠。天下無無本之物,天下豈有無本之人。然而,本之中又有本焉。如吾族之本,出自----東江祖,而東江祖仍有其所出自之本焉。吾姓之本,出自-----尚父祖,尚父祖之本,又出自周文王也。以是按其本而尋其末,由其末而溯其本,以其本末次第載譜,知發祥之有自,食舊德而莫忘。庶幾,水源木本之可尋,追遠報本於不懈也巳。敬錄周代世系於左
切念遠祖
周文王 姓 姬 名昌本為殷諸侯,其後武王有天下,施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文。為崇候憲所讒紂囚之於羑里。散宜生,以美女珍寶奉紂,紂釋之,使尃征伐,為西方諸侯之長,曰西伯。遷都於豐,遂有天下三分之二。
周武王
文王子名發。時商紂暴虐。武王率諸侯東征戰於牧野,贁紂師,滅殷,即帝位,都鎬,以周為天下之號。
周成王
武王子名誦即位時年幼,周公攝政,制禮做樂,營東都洛邑,周室之亊大成故諡曰成。
周康王
成王子名劍,能修文武之業,成康王之際,刑措不用四十餘年,稱極盛之世。
周昭王
康王子之瑕
周穆王
昭王子名滿即位時年已五十餘,立五十五年而崩。
周厲王
穆王四世孫名胡
周宣王
厲王子名靜仲山甫,尹吉甫,方叔,召虎諸賢。圠伐玁狁,南征荊蠻
淮夷。徐戎。復文武之業,周室中興。
尚父祖
宣王少子。封於楊。號曰楊侯。後弅於晉,因之為氏。
詩雲,緜緜瓜瓞,民之初生,推其所自本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焉。後裔報本,本固而族盛焉。使僅知一族所自出之本,而不知一姓所自出之本,鋝大本不植,何如延蔭於後哉。溯自遠祖,周文王姓姬名昌至十代 尚父祖,因封姓楊其後,継継承承,不知幾經世代,唐宋之際,世多偉人,其事跡曾載於史書者,昭彰而不容贅敘。其原委,非傅之譜諜者。亦湮沒而不敢妄參。茲雖循別子為祖之例,以東江公為始祖注之譜諜,而自周文王以後,謹采其有可稽者而錄之,以志不忘所本雲爾。
民國廿七年歲次戊寅中秋日弘農郡遠孫楊勛芳 敬錄
《 百家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十世紀北宋朝代起在中國廣為流傳。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了姓氏,並且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得延續

⑻ 楊氏家族的起源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2、源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3、源於改姓而來: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8)家族故事楊擴展閱讀:

當代,楊姓總人口已超過4000萬,為全國6大姓之一,約佔全國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雲南三省,大約占楊姓總人口的30%。

其次分布於山東、湖北、湖南、貴州、河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為當代楊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湘、豫冀魯鄂兩塊楊姓聚集區。

在人群中,分布在雲貴、四川大部、重慶南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楊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達13%,佔了國土面積的13.6%,居住了大約23%的楊姓人口。

在晉冀豫、京津、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北端、內蒙古中部和東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廣西中部,楊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27.3%,居住了大約34%的楊姓人口。

⑼ 楊這個姓氏有什麼故事嗎

楊姓掌故
一.楊姓的來歷探討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1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
2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雲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3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4世,帝嚳:嬌極子,名(俊-亻)。生而祥靈,年15,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年30,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嫄,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14月,而生堯於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70年崩,年105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5世,後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姜螈,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螈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卒,子檠璽立。
6世,檠璽:後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7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8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10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後稷之業。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11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朴立。
12世,皇朴:慶節子,嗣位豳國。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國。
14世,毀喻:弗差子,嗣位豳國。
15世,公非:毀喻子,嗣位豳國。
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國。
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國。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
19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
20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
21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
22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
23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
24世,公叔祖:諸盩(Zhōu 音州)子,嗣位豳國。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復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王季。
26世,季歷:古公三子,修古公遺道,篤於仁義,諸侯順之。王季卒,葬鄂縣之南山,壽98歲。子昌立,是為西伯文王。
27世,文王昌:季歷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誠一端莊,維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聖瑞。及長,受殷紂命,為諸侯領袖,得專征伐,稱西伯。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以此士多歸之,諸侯響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羨里,後6年自歧下,遷都於豐邑,7年而崩,壽97歲,謚為文王。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今陝西省咸陽西北18里處,有周文王陵)。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28世,武王發:文王太子。商紂五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發繼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緒業。時紂王無道,武王以姜尚為師,遂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咸會,陳師牧野。商紂聞武王來,亦發兵70萬人拒武王。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於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心。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以歸,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台自焚而死。於是諸侯尊武王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後崩,壽93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太子誦立,是為成王。
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後,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後,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為:
1世,楊杼(姬杼):周武王姬發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海南《楊氏宗譜》稱其又名平杼,並尊其為楊姓開派之始祖,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時(均為夏歷,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楊侯,食采於楊國,始以楊為姓。卒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時,壽85歲,謚忠廉。葬於弘農西門外金龜形,乾山巽向。
配姒氏,生於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公元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卒年不詳)誥封貞靜夫人。葬同夫山。生二子:伯沃、仲沃。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
2世,楊伯沃:生於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公元前1045年)三月初三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孝王元年丁卯(公元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壽92歲,謚勤簡。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於周康王二十六年己亥(公元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時,壽89歲,誥封專肅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庚。
3世,楊庚: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公元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時,卒於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公元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時,壽68歲,謚閔惠。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賁氏,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公元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時,卒於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時,壽76歲。葬同夫山。生子三:文、宜、亭。直,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元始、元發、重邑、應春(青)、常五;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統伯(阮伯)、耀高(叔蒿)、謂明。
4世,楊文: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公元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公元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時,壽86歲,謚清勤。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同父處。
配山氏,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三月初十日子時,卒於周孝王二十三年己丑(公元前93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壽69歲,謚端莊夫人。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昭成。
5世,楊昭成:生於周恭王元年甲辰(公元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公元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時,壽73歲,謚密察。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同母處。
配宣氏,生於周恭王七年乙巳(前967年)五月十一日寅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四年庚午(公元前882年)四月二十五日丑時,壽85歲,謚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辛、康、京、襄。辛,配向氏,生子六:冉、沈(游)、杭(慨)、載(栽)、騫、顏;京,配萬氏,生子二:羨明、羨光;襄,官太傅,配華氏,誥封紫閣夫人,生子四:豐、禮、鰲、魯。
6世,楊康:生於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46年)九月十四日午時,官周王朝卿士大臣。卒於周夷王三十三年己巳(公元前882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時,壽64歲,謚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
配柳氏,生於周懿王五年己未(公元前952年)六月初十日亥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六年壬申(公元前889年)正月二十日戌時,壽 73歲,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紹甲。
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傳至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於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並,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
源於春秋晉太傅楊肸說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為羊舌大夫,這就成為後世的羊舌氏。羊舌轄有銅(革是)、楊氏、平陽三邑。突生職,職生赤,肸、鮒、虎、季夙。其中第二子肸,字叔向,又稱叔肸,是晉平公時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今山西省洪洞東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楊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強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今屬陝西省),稱為楊氏。其後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又據《廣韻》、 《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宣王少子尚父封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一帶),號曰楊侯,後並於晉,因為氏。
(二)、賜姓轉姓
1、因功賜姓
因為建樹功勛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
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2、從其養主
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候,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省成縣西北)一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愍帝封為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為了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兇悍勇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宮中宦官為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代楊思(日助),本姓蘇,因為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日助)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很多。以後情況就大不同了。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郡公,而弘農(治今河南省靈寶北)正是楊姓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3、改姓
在中國革命史上,屢有這樣的情形,革命者為了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後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黨員楊靖遠,滿族人,原姓趙。1938年,任冀魯邊區抗日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次年元月,被偽保安司令孫仲文殺害。
中共黨員楊林,朝鮮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勛。1936年任紅15軍團75師參謀長,在率先鋒營強渡黃河的戰斗中負重傷犧牲。
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原姓馬名尚德。
4、回歸舊姓
有的楊姓成員因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後來又改回楊姓。如楊老令公——楊業身上。楊業本名崇貴,後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為劉繼業,可能是因為劉崇長子劉贇早死無後,遂以楊重貴為劉繼業而為其後嗣。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統兵攻北漢,圍太原,北漢主劉繼元降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繼業。於是繼業歸宋,復姓楊氏,只名業。」楊業歸宋復姓。
貴州台江巫腳鄉的苗族楊姓。過去,有一戶姓楊的遷到翁慕溝居住,由於那裡是歐姓聚居區,這位楊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後來他的兄弟又恢復楊姓。解放後,他的兒子也改姓楊。
二、遷徙分布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馮翊(今大荔),後又有遷至今山西霍州,爾後繁衍至今河南境內。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姓人遷江漢地區(今湖北省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向東南遷至今江西省一帶;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往江蘇、安徽的楊姓,這樣楊姓便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秦漢之際,已有楊姓人遷居四川,尚書僕射楊璇,遷居浙江會稽。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著名的弘農楊姓世居陝西華陰,氐族楊姓世居甘肅仇池外,已有不少楊姓人因社會動盪之故而向江南播遷,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改姓楊,另弘農楊震十世孫楊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孫即為隋文帝楊堅。唐末為避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姓再次大批南遷,這一時期,楊姓有遷朝鮮半島者。宋時,有楊無敵楊業居山西太原,楊貴遷居貴州播州,由此可見,到宋代時,楊姓已分布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其播遷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後,以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楊姓人便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海外移民,遷居地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明朝永樂年間,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至北婆羅州(今馬來西亞河巴州),並與當地酋長的女兒結婚,公主後因楊雲川遇難而投海殉節,在當地傳為佳話。清代乾隆年間,福建沿海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並修建了一座中國城,近代以後,又有楊姓去歐美或澳大利亞定居。如今,楊姓在我國分布極廣,尤其在長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楊姓的分布規律,歷史上最初由黃河中游、華山腳下向四周播遷,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遷,海外則以東南亞為主。楊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
三、歷史名人
楊 朱:字子居,戰國初魏國人,道家學派的思想家,反對墨子的「兼愛」和儒家的倫理思想。其說重在為我愛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言論散見於《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楊 震: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東)人,出身於官宦世家,天下有名大儒。八世祖楊喜、高祖楊敞都曾封侯、拜相,有「關西孔子」之美譽,他廉潔奉公,剛直不阿。其父楊寶通曉《歐陽尚書》,造詣頗深,為一代宗師。
楊 雄:字子雲,四川成都人,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王莽篡漢時,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頌王莽稱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賞。楊雄不肯趨炎附勢,因而沒有封侯。楊雄生來好酒,家貧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帶著酒餚向他請教釋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飲盡,有疑難問題都能解答。當然,你問他攻伐別國的計謀,他不肯說。因為仁者考慮問題鄭重認真,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楊 堅:楊堅:馮翊(今陝西省大荔)人,南北朝時北周丞相。公元581年殺周靜帝自立,建立隋朝,他勵精圖治,改革兵制,於公元589年滅陳,結束了東晉十六國以來270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父子兩代稱帝37年。
楊 廣:隋文帝楊堅的次子。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慘酷猜忌,遠征高麗,開鑿運河,賦役繁苛,終激亂敗國,為宇文化及弒於江都。謚煬。
楊 炯:華州華陰人,初唐四傑排名第二,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初唐四傑」。於顯慶四年(659年)舉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後垂拱元年(685年)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舊唐書》本傳謂其有文集30卷,《郡齋讀書志》著錄《盈川集》20卷,今均不傳。明萬曆中童□搜輯匯編有《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間張燮重輯為13卷。其詩尤以描寫軍事題材的邊塞詩影響最大,有《楊炯集》傳世。
楊 業:北宋名將,楊家將奠基人。在北漢劉崇時就勇猛善戰,所向克捷,號為「楊無敵」,其家族世為麟州地方勢力首領,史稱「楊家將」。後隨劉崇降宋,公元986年,因潘美、王侁見死不救,被遼精兵所俘,後絕食而死。
楊 時:北宋著名理學家,號龜山,曾受業於程灝、程頤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學傳入福建,開創理學的「道南系」。楊時之後,有羅從彥、李侗、朱熹相繼承傳。至朱熹時,發展為與「濂學」、「洛學」、「關學」並稱的「閩學」。因此,楊時被尊為「閩學鼻祖」。
楊 慎:明代詩文家、著作家。字用修,號升庵,尋都(今四川省新都)人,生於北京,明朝狀元,其文名滿天下,才氣超群倫,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樂府》傳世。
楊 銳:字叔嶠,又字純叔,四川省綿竹人,清代舉人,受聘入山西巡撫張之洞幕府,掌管機要文牘。1889年,被清廷提升為內閣中書,參加《大清會典》修纂。書成,以功升為內閣侍讀。任內尖銳批評慈禧不顧國恥民艱,在頤和園內大興土木,恣意游樂之事等。1894年中日交戰,支持對日宣戰。1895年春夏間,與應試在京的康有為聯絡各省舉人上書清廷,要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9月與康有為等發起組織「強學會」,鼓吹開啟民智,講求經濟之學,學習西方科技等變法自強之道。1898年春,在京城四川會館成立蜀學會,嗣又創辦蜀學堂。參加康有為在京組織的保國會,並與川籍維新志士組成保川會,宣傳改革維新。9月1日,被光緒召見,頗為重用。9月21日戊戌政變發生,光緒被囚,維新變法運動失敗。9月28日,他與譚嗣同、劉光第等六人慷慨就義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著作有《說經堂詩章》、《隨史補遺》40卷等。
楊玉環:唐朝蒲州永樂獨頭村(今山西省永濟)人,被譽為盛唐第一美人,為唐玄宗寵妃,安史之亂中,軍隊嘩變,最後魂斷馬嵬驛(今陝西省興平)。
楊延昭:民間俗稱「楊六郎」,楊業之子,久經沙場,智勇兼備,防守邊關20餘年,因操勞過度,57歲時死於軍前。
楊士奇:原名楊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江西省泰和人,明朝宰相、詩文家,與楊榮、楊溥並稱「三楊」,他為官清廉,愛惜人才。著有《東里全集》、《奏對錄》等。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詩人、學者,其詩作甚豐,有《江湖集》、《荊溪集》等九種專集,後並集為《誠齋詩集》,其他作品編為《誠齋集》。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並稱南宋四大家。
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保定容城人,明朝大臣。嘉靖進士,後任兵部員外郎。時西部蒙古族瓦剌、俺答部南侵,大將軍仇鸞率軍與戰,一觸即潰。後請開馬市,與瓦剌、俺答求和。他上書劾鸞,認為「他恥未雪,議和示弱,有辱國體」。但仇鸞為朝廷權臣嚴嵩所庇護,反以敗為功,加封太子太保,總督京營戎政。而他為仇鸞、嚴嵩所誣陷,被貶為狄道典史。後仇鸞事被揭發,罷官革職,他被召回,起用為刑部員外郎,後改任兵部武選員外郎。曾因彈劾權相嚴嵩10大罪而受迫害致死,可謂不畏權奸的英雄。被嚴嵩所害,下獄受酷刑,三年後被殺。有《楊忠愍集》。
楊秀清: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領袖,封東王,節制其他諸王,後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變中被殺,太平天國從此由盛轉衰。
楊深秀:清末維新變法人士。字漪村(1849-1898),或儀村,山西聞喜人。光緒進士,精通中西數學。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後授山東道監察御史。1898年3月,與宋伯魯等在北京成立關學會,又列名保國會。6月上疏請定國是,彈劾禮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許應騤阻撓新政事。維新派湖南巡撫陳寶箴被人脅制時,他上疏辯護。戊戌政變中,不避艱危,援引古義,請慈禧撤簾歸政,遂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楊漪村侍御奏稿》、《虛聲堂詩抄》、《聞喜縣新志》。其獄中詩為世人所傳誦。
楊虎城:陝西蒲城人,是我國辛亥革命以來著名的愛國民主將領。1912年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運動,1917年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靖國軍,後又參加了國民軍。他於1924年加入國民黨,擁護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先後任國民軍師長、國民革命軍軍長,十七路軍總指揮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楊虎城將軍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1936年12月12日,他和張學良將軍共同發動了著名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促進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推動了全國的抗日戰爭。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楊虎城將軍被迫出國考察軍事。抗日戰爭爆發,他即回國參加抗戰,隨後被囚禁達12年之久,1949年9月被秘密殺害於重慶。
楊振寧:祖籍安徽合肥,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後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並定居,1957年,因發現宇稱不守恆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得志:湖南省醴陵縣南陽橋(今屬株洲市)人,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歷任濟南軍區原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中共山東省第三屆委員會第一書記,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參謀長,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楊成武:福建省長汀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原常委、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原代總參謀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弘農郡:西漢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省靈寶北,為弘農郡治所,郡境包括黃河以南、宜陽以西一帶。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恆農郡。
天水郡:西漢時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肅省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湖南省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2、堂號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縣,是楊姓的肇姓始祖杼公興旺發祥之地,故用此堂號。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此外,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光裕堂」、「賜書堂」、「崇本堂」、「清白堂」、「務本堂」、「紹興堂」、「瑞本堂」、「紹先堂」、「河東堂」、「棲霞堂」、「秦和堂」、「鴻儀堂」、「安陽堂」、「鴻山堂」、「新楊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等。
五、宗族特徵
1、輝煌顯赫千餘年,競相貴顯各爭先。從秦漢魏晉時期的四世三公(楊款、楊震、楊彪)和西晉三楊(楊駿、楊珧、楊濟),到隋朝楊姓成為國姓,再到唐朝楊姓成為一個宰相輩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其楊姓風光不言而喻。
2、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宋代詩人楊萬里,自撰家訓寫道:「……片瓦條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拋荒。懶惰乃敗家之源,勤勞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為營,女子以燈花為運。夜坐三更一點,尚不思眠;枕聽曉雞一聲;全家早起……。」諄諄教誨,躍然紙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