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因果故事
『壹』 找一個因果報應的故事
我沒有原文,但是我可以給你簡單復述一遍:這個年輕人從小嬌生慣養,他向她的母親借錢,但是他母親這次沒有給他。他懷恨在心,就想殺了他母親。但他不想自己親手殺了母親,於是他想起,他父親和母親兩個人經常開玩笑,父親假裝拿起家裡的槍打母親,然後兩個人相視一笑就罷了。但這個槍里從來沒有裝過子彈。於是他偷偷搞來一顆子彈裝到了父親的槍里。但自從裝上之後,父母好久沒有再開過那種玩笑,母親也一直沒有被父親打死。他感到很絕望,有沒有錢,就選擇了自殺。但就在他從三樓上往下跳的瞬間,正好爸媽開起了那個玩笑,父親一槍打了出去。但當時母親正好彎腰,父親沒有打中母親,卻打中了從三樓往下跳正好經過二樓窗戶的兒子。最後這個案子因為太過離奇,被廣為傳播,判決的情況是,兒子的父母無罪,是兒子「自己打死了自己」。
『貳』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和蒲松齡的《聊齋》都是講鬼狐故事,他們有什麼區別
表現形式不同。
思想內容不同。
形象創新不同。
『叄』 誰能講個真實的因果報應故事
清代袁枚著有一本書叫《子不語》,裡面有個真實發生的事情《常州秀才馬士麟旁觀因果》,網上可以搜索一下,當時看得我毛骨悚然。世間真有因果存在,不要不相信。
『肆』 關於紀曉嵐和他的作品
一、紀曉嵐簡介:
1、即:紀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謚號文達,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曉嵐。
2、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直隸滄縣(今中國河北滄縣崔爾庄)人。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3、影視劇形象的紀曉嵐,有鐵齒銅牙,三寸不爛之舌,身材高瘦,但根據史料記載,因紀曉嵐本人肥胖,近視,患有輕度口吃,所以顛覆了常人對他的印象。
二、紀曉嵐作品: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以及《紀文達公遺集》
1、《閱微草堂筆記》共五種,二十四卷,其中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四卷,《槐西雜志》四卷,《姑妄聽之》四卷,《灤陽續錄》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陸續寫成。嘉慶五年(1800),由其門人盛時彥合刊印行。
本書內容豐富,醫卜星相,三教九流,無不涉及,知識性很強,語言質朴淡雅,風格亦庄亦諧,讀來饒有興味。內容上不僅有宣傳因果報應等深刻的一面,而且在不少篇章,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揭穿了道學家的虛偽面目,對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予同情,對人民的勤勞智慧予以贊美,對當時社會上習以為常的許多不情之論,大膽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是一部有很高思想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書籍。
2、《紀文達公遺集》,則是紀曉嵐的一部詩文總集,上十六卷文章,下十六卷詩賦,為人作的墓誌銘、碑文、祭文、序跋、書後等。
『伍』 幾個因果小故事
(一)
鎮江范某,妻子常年有病。有人給他出了個偏方:用葯米飼養一百隻麻雀,養二十一天,把雀腦挖出來吃。范某就買來一百隻麻雀,用葯米飼養。
一天,范某出了遠門。妻子看著麻雀嘆息道:「為我一個人治病,害死你們一百條命,我寧願死去也不能這么干!」於是打開籠門,把它們放了。范某回家,狠狠責備了妻子,可妻子一點也不後悔。不多日,她的病竟痊癒了。
(二)
清朝乾隆末年的一個重陽節,鎮江潤州河堤崩潰,泛濫成災,全村居民大都死於夢中。
此地居民都好殺生,若生女兒,多半溺死;常以田螺、青蛙為食;小孩很早就學會用刀割殺小動物,每次殺生都會得到父母的贊賞。
全村唯有孔婆戒殺。孔婆年已七十,但仍紡織賺錢,買物放生,逢人便循循勸導:「掃螺救蟻都是陰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啊。」眾人譏笑她迂闊,她也不在意。水災前一天,她的小孫子忽然得了瘧疾,她就帶小孫子到山上的寺院調養,竟得免遭災難。
(三)
神醫孫思邈著有《千金方》,刻碑傳世。
有人為了牟取暴利,拓碑將葯方印成書賣,最後擊碎石碑。結果這個人被雷打死了。
另一個人為了濟世利人,再刻了一塊石碑。他夢見孫思邈對他說:「你命中無子,因為刻了《千金方》,當得貴子。」他果然生了兒子,日後大貴。
(四)
約瑟夫退伍之後以打獵為生,專門用帶鋸齒的鋼鉗誘捕野獸,他的這種捕獸器有四個鋼爪,狗熊都難以逃脫。
一天,在荒無人煙的科羅拉多山林里,他竟被自己的捕獸器夾住,在冰雪中忍受飢餓和疼痛78小時後才被人救起。鄧佛爾醫院還拍攝了他腫得很高的右手。他對人說:「我從此再也不打獵了。」
(五)
楊龔,孝豐縣監生,喜好打獵,置辦了八把鳥銃,養了好幾只獵狗,四處殺生。
一天,楊龔要到村裡收租,全家人都做了同樣的夢:有人警告說「十年造業,惡報到了!」楊龔不信,又帶著鳥銃下鄉了,見到一隻野雞,舉銃瞄準,不料鳥銃炸膛,楊龔破腦而死。
(六)
我的遠親周某,濾縣人,娶妻張氏,忤逆兇悍。
一次,公公婆婆和丈夫連續兩夜夢見天上一行金字:「六月十三日雷劈周張氏」,他們把這個夢告訴張氏,張氏並不相信。
到了六月十三,整個上午都風和日麗,張氏嘲笑公公婆婆迷信,邀請鄰居來家打牌。中午,忽然雷電交加,張氏驚駭,直奔樓上卧室,關緊門窗,藏在大衣櫃中。豈料霹靂一聲,樓上門窗洞開,張氏竟被攝至街前擊斃。
『陸』 問問紀曉嵐的歷史
紀昀
紀昀簡介
紀昀,(右圖)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志》),始遷來獻縣,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
有據可考,自紀曉嵐上推七世,都是讀書人。高祖紀坤(1570—1642),庠生,屢試不第,有詩名,著有詩集《花王閣剩稿》。曾祖父紀鈺(1632—1716),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後入太學,才學曾受皇帝褒獎。祖父紀天申(1665—1732),監生,做過縣丞。父親紀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外放雲南姚安知府,為政有賢聲。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時,尤長考據之學,著有《唐韻考》、《杜律疏》、《玉台新詠考異》等書。至紀容舒,紀氏家道衰而復興,更加重視讀書,遺訓尚有「貧莫斷書香」一語。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庄。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他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勤奮好學。博古通今。正如自謂的「抽黃對白、恆徹夜構思,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騁。」他襟懷夷曠,機智詼諧,常常出語驚人,妙趣橫生,盛名當世。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3461種,79309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巨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實際上是一部學術史,對每一部書和源流、價值等都作了介紹。它成為後來學者研究這些古書的一個切入點。很多大學者都承認,他們是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入手作學問的。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四庫全書》的修成,對於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紀曉嵐一生精力,悉注於此,故其他著作較少。《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毫無疑問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紀昀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絲毫不可忽視。以《總目》而言,全書行文風格一致,思想主旨貫通,都昭示了紀昀「筆削一貫」的重要作用。四庫館總閱官朱珪在紀昀墓誌銘中寫道:「公館書局,筆削考核,一手刪定為《全書總目》。」張維屏《聽松廬文鈔》雲:「或言紀文達公(昀)博覽淹貫,何以不著書?余曰:文達一生精力,具見於《四庫全書提要》,又何必更著書!」「一手裁定」、「一手刪定」、「一手編注」《總目》或者說紀昀「一生精力,萃於《提要》一書」,都說明紀昀對《總目》所傾注的心血得到時人和後人的公認。從這個意義上說,《總目》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紀昀的學術文化思想就不是什麼無本之木了。正如黃雲眉所言:「就形式觀之,《提要》似為多人心血之結晶品,其實此書經紀氏之增竄刪改、整齊畫一而後,多人之意志已不可見,所可見者,紀氏一人之主張而已。」
紀昀總纂的《四庫全書》和一手刪定的《總目》問世以來,得到歷代學者的高度贊譽。阮元說:「高宗純皇帝命輯《四庫全書》,公(紀昀)總其成,凡六經傳注之得失,諸史記載之異同,子集之支分派別,罔不抉奧提綱,溯源徹委。所撰定《總目提要》多至萬余種,考古必求諸是,持論務得其平允。」江藩指出:「《四庫全書提要》、《簡明目錄》皆出公手,大而經史子集,以及醫卜詞曲之類,其評論抉奧闡幽,詞明理正,識力在王仲寶、阮孝緒之上,可謂通儒也。」有目共睹的學術價值還使得這部大著的文化影響歷久不絕。晚清張之洞對讀書士人談到:「今為諸生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對該書有精深研究的余嘉錫說:「《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為讀書之門徑,學者舍此,莫由問津。」他還談到清朝嘉道以後通儒輩出,「莫不資其津逮」,將其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他對《總目》的缺點多有指摘,但也承認自己「略知學術門徑,實受《總目》之賜」。
紀昀在四庫館修書十年,「自始至終,無一息之間」,其辛勞不言而喻,卻也是人生收獲頗豐的十年。他既為恰逢「王事適我」的歷史機遇而欣慰,又為「期於世事有補」願望的實現而自豪。正如他在《自題校勘四庫書硯》詩中所雲:「檢校牙簽十餘萬,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頭白休相笑,曾讀人間未見書。」「曾讀人間未見書」只是一個表象,紀昀和他的同仁們為中國學術文化樹立的一座豐碑才是看不見的永恆! 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並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遇。接著升為左都御史。《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後,築墓崔爾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
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當然,紀曉嵐既然能通過各層科舉考試,其間有審音官通過對話、目測等檢查其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以免上朝時影響朝儀「形象」,應該不至於丑得沒法見人,但無論如何,紀曉嵐長相不好看,卻是無疑的。長得丑,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紀曉嵐一生著述甚豐,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閱微草堂筆記》。但在紀曉嵐生前,就有關於他平生不著書的說法流傳。
有人說,紀曉嵐認為自己的作品超不過古人,所以不重著述,不存作品。紀曉嵐的門生劉權之就說他老師文名滿天下,經常給人寫文章,但都「隨手散失,並不存稿」,原來紀曉嵐總是認為這些文字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沒有刊刻的價值。紀曉嵐的另一門生陳鶴也說,老師自從主持纂修《四庫全書》,縱觀古今著述,知道該有的都已經有了,後來的人再怎麼挖空心思,所著也不出古人的范圍,而那些自謂超過古人的人,都是自不量力罷了。所以紀曉嵐「生平未嘗著書」,偶爾為人作序記碑表之類的文字,也都隨即丟棄,未嘗保存。陳鶴感慨地說,如今某些人偶爾寫了一點小東西就四處炫耀,急欲表露,真是厚顏啊!
清代大學者江藩在其《漢學師承記》中卻說,紀曉嵐一生精力全都耗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又喜歡寫些稗官小說,故而「懶於著書」,他青少年時期的著作都藏在家中,未曾流傳於世。
庄氏史案本末而按照紀曉嵐自己的說法,與上面都稍有出入。紀曉嵐晚年就曾講起,「我早年就學習詩歌,其間意氣風發,與天下同好互相唱和,總是不甘人後。如今我年紀差不多80歲了,卻轉而瑟縮不敢著一語,平生所寫的稿子也不敢自存」。他說這是因為隨著閱歷的增長,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得意作品,大多都是古人已經說過的東西,自己辛辛苦苦地著述,不過是徒自苦耳。從紀曉嵐的話來看,他並不是「未嘗著書」,早年還是勇於吟詩弄賦的,只不過後來他對自身所處的世道逐漸有了深刻的體會,越來越不敢從事寫作了,而且也不敢保存自己的稿件。要說是因為怕超不過古人而罷筆,這個理由似乎很是勉強。這個理由背後還有著極大的社會政治背景,那就是乾隆年間思想控制的加強,文字獄屢見不鮮。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舉,二是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其主持編修,次數更多,先後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志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人稱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紀曉嵐晚年,曾自作輓聯雲:「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
紀曉嵐天資穎悟,才華過人,幼年即有過目成誦之譽,但其學識之淵博,主要還是力學不倦的結果。他三十歲以前,致力於考證之學,「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三十以後,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抽黃對白,恆徹夜構思。五十以後,領修秘籍,復折而講考證」(《姑妄聽之》自序),加之治學刻苦,博聞強記,故貫徹儒籍,旁通百家。其學術,「主要在辨漢宋儒學之是非,析詩文流派之正偽」(紀維九《紀曉嵐》),主持風會,為世所宗,實處於當時文壇領袖地位。紀曉嵐為文,風格主張質朴簡淡,自然妙遠;內容上主張不夾雜私怨,不乖於風教。看得出,他很重視文學作品的藝術效果。除開其階級局限外,其在文風、文德上的主張,今天仍不失其借鑒價值。紀昀對於文學的批評,主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與若干書序(如《愛鼎堂遺集序》、《香亭文稿序》、《雲林詩鈔序》、《田侯松岩詩序》、《挹綠軒詩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詩鈔序》等),另有《文心雕龍》評和《李義山詩集》評。他的文藝批評標准,雖仍不脫「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儒家傳統見解,但不甚拘泥,較為通達。承認「文章格律與世俱變」,「詩日變而日新」,認為文學的演變取決於「氣運」和「風尚」,強調後代文學對於前代文學既應有「擬議」又要有「變化」。在藝術風格上,肯定「流派」,而反對「門戶」,反對「舍是非而爭勝負」的朋黨之習。紀昀晚年主持科舉會試時,曾以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內容出題策士,實為創格。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只有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一部《紀文達公遺集》傳世,十卷《評文心雕龍》、六十三卷《歷代職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紀略》、《鏡煙堂十種》《畿輔通志》、《沈氏四聲考》二鄭、《唐人詩律說》一冊、《才調集》、《瀛奎律髓》評、《李義山詩》、《陳後山集鈔》二十一卷、《張為主客圖》《史氏風雅遺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紀氏家譜》等。他還參與編選、評點其它一些書籍,也參與了另外一些官書的纂修。 。《閱微草堂筆記》共五種,二十四卷,其中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四卷,《槐西雜志》四卷,《姑妄聽之》四卷,《灤陽續錄》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陸續寫成。嘉慶五年(1800),由其門人盛時彥合刊印行。本書內容豐富,醫卜星相,三教九流,無不涉及,知識性很強,語言質朴淡雅,風格亦庄亦諧,讀來饒有興味。內容上雖有宣傳因果報應等糟粕的一面,但在不少篇章,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揭穿了道學家的虛偽面目,對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予同情,對人民的勤勞智慧予以贊美,對當時社會上習以為常的許多不情之論,大膽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 在藝術上,文筆簡約精粹,不冗不滯,敘事委曲周至,說理明暢透闢,有些故事稱得上是意味雋永的小品;缺點是議論較多,有時也不盡恰當。此外,評詩文,談考證,記掌故,敘風習,也有不少較為通達的見解和可供參考的材料。不失為一部有很高思想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書籍。當時每脫一稿,即在社會上廣為傳抄,同曹雪芹之《紅樓夢》、蒲松齡之《聊齋志異》並行海內,經久不衰,至今仍擁有廣大讀者。魯迅先生對紀曉嵐筆記小說的藝術風格,給予很高的評價,稱其「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藉位高望重以傳者矣。」(《中國小說史略》)。其《紀文達公遺集》,是紀曉嵐的一部詩文總集,包括詩、文各十六卷,為人作的墓誌銘、碑文、祭文、序跋、書後等,都在其中。此外還包括應子孫科舉之需的館課詩《我法集》,總之多系應酬之作。另外,二十歲以前,在京治考證之學,遍讀史籍,舉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為學者掌握和熟悉中國史典提供了方便。
在政治上,紀曉嵐也是很有見地的,惜為其文名所掩。他認為,「教民之道,因其勢則行之易,拂其勢則行之難」。主張「酌乎事勢」,趨利避害。也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因勢利導。其目的在於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引起一決橫流,出現明末農民大起義那種局面。紀曉嵐的家族,在明末動亂中經受過嚴重的挫折和打擊。紀曉嵐重視民情,因勢利導的主張,不能不說是一種經驗之談。同時也說明,他對當時在「盛世」掩蓋下的各種社會矛盾,看得比較尖銳。正是由於這一點,他對民間疾苦比較關注。乾隆五十七年(1792)夏,北京附近遭受嚴重水災,盜賊蜂起,大批飢民擁入京師就食,秩序十分混亂,大有乾柴烈火,一點就著之勢。紀曉嵐看到這種情勢,急忙向皇帝上疏陳情,剖析利害,奏請截留南漕官糧萬石,到災區設粥放賑,京師飢民不驅自退,社會秩序安定下來。雖然其主觀上是為了維護朝廷統治,但在客觀上幫助災民度過了飢荒,不能不說是一宗善政。
在政治上提倡「酌乎事勢」,因勢利導,在理論上就不能不起來批判宋儒之苛察。自從宋儒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以後,流毒明清,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被抬到了嚇人的高度,程朱理學成了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一些道學家只會空談義理性命,一遇實際問題,就茫然如墜五里霧中。等而下之的,更是一些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偽君子。紀曉嵐對道學家的迂腐和虛偽十分痛恨,其冷嘲熱諷,但有機會,一觸即發,措詞也相當尖刻。在《閱微草堂筆記》的一則故事中,他甚至借冥王之口,向社會疾呼道:「宋以來固執一理而不揆事勢之利害者,獨此人也哉!」在他八十歲那年,還挺身而出,就烈女范疇問題向程朱理學展開了一場挑戰。有司規定,婦女抗節被殺者為烈女,予以旌表;而對「捆縛受污,不屈見戕」者,不以烈女視之,例不旌表。紀對此大不以為然,以為純屬道學家不情之論。他公然鄭重上表稱:「捍刃捐生,其志與抗節被殺者無異。如忠臣烈士,誓不從賊,雖縛使跪拜,可謂之屈膝賊廷哉?」經他慷慨陳詞,皇帝「敕下有司,略示區別,予以旌表」。紀曉嵐無疑是勝利了。這雖然是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場爭論,但在如何看待婦女這個社會問題上,當時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紀曉嵐「處世貴寬,論人慾恕」,是十分中肯的。他與那些虛偽的道學先生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物。紀曉嵐及其作品,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柒』 紀曉嵐事跡介紹
姓紀名昀,字曉嵐,謚文達,世稱文達公,晚號石雲、春帆,河北滄州崔爾庄人(1724~1805)。乾隆19年中進士,又授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因學識淵博為乾隆賞識。曾因為親家兩淮鹽運史廬見曾有罪受到株連被發配到新疆烏魯木齊,後召還,乾隆以土爾扈特歸還為題「考」他,命他為《四庫全書》總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時十年。次年擢升為兵部侍郎、左任都御史、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職務為大學士之副職,從一品),死後謚文達。紀曉嵐住於閱微草堂。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其後人整理有《文達公遺集》。其人除文才軒昂外,縱性放欲的個性在文字獄盛行的有清一代也非常有名。如
小橫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觀》卷3中說:「公平生不穀食麵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采蘅之的《蟲鳴漫錄》卷2:「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槍在《嘯亭雜錄》卷10「(公)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孫靜庵的《棲霞閣野乘》:「河間紀文達公,為一代巨儒。幼時能於夜中見物,蓋其稟賦有獨絕常人人者。一日不御女,則膚欲裂,筋欲抽。嘗以編輯《四庫全書》,值宿內庭,數日未御女,兩睛暴赤,顴紅如火。純廟偶見之,大驚,詢問何疾,公以實對。上大笑,遂命宮女二名伴宿。編輯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宮女賜之。文達欣然,輒以此誇人,謂為『奉旨納妾』雲。」
魯迅論紀曉嵐及《閱微草堂筆記》(見《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二篇 《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聊齋志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
《閱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華,追蹤晉宋;自序雲,「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據古,博辨宏通,陶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於風教」(20)者,即此之謂。其軌范如是,故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於論議。蓋不安於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因果之談也。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灤陽消夏錄》方脫稿,即為書肆刊行,旋與《聊齋志異》峙立;《如是我聞》等繼之,行益廣。魯迅《聊齋志異》
[編輯本段]傳說趣聞
清代才子紀曉嵐,乾隆年間進士,從編修、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閱微草堂筆記》24卷,享有與《聊齋志異》並行海內外的盛譽。他文情華瞻,慧黠敏捷,是個對句奇才,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者,信手拈來,出口成趣,渾若天成,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夫讓人嘆為觀止,關於紀曉嵐對聯的故事,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在民間也流傳頗廣。
有一年冬天,紀曉嵐跟隨乾隆南巡至白龍寺,適逢寺僧鳴鍾。庄嚴古剎,鍾聲悠然,乾隆詩興大發,揮筆寫下"白龍寺內撞金鍾"七個大字。紀曉嵐見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從容揮筆對上下聯:"黃鶴樓中吹玉笛"。乾隆當即拍手稱贊:"佳對!"。
紀曉嵐熟讀詩書,記憶力很強,其師曾以杜甫《兵車行》中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出聯考他,他巧妙地運用李商隱《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對,天衣無縫,工整貼切,令其師不得不佩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見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雲:"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紀曉嵐看到池子左邊的蓖麻,便以問對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綠掌要啥?"。同樣以問句相對,天衣無縫,令乾隆稱奇。
紀曉嵐中取進士那年,見京城當鋪林立,隨口吟出一句上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但苦思不得下聯。後來他執令赴通州當主考官,見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數月的上聯便有了下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絕妙之極。
有一年秋,一個經常愚弄百姓的戲班到紀曉嵐家鄉演出,因該地很窮,生活很差,戲子們心中怨氣很大。於是,在一出戲中飾"主考官"的戲子便借戲諷刺該地的鄉民:"酸芥菜,臭黃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紀曉嵐回鄉看望父母,於是憤然回敬道:"毀梨園,敗戲德,開台腔亂調翻!"
紀曉嵐曾有一位脾氣不好的醫生朋友。某日紀曉嵐因小恙前去求診,這位醫生朋友對他說,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診費、葯費全免,紀曉嵐心想對聯之事能難倒我?便點頭應允。上聯為:"膏可吃,葯可吃,膏葯不可吃"。紀曉嵐便借其脾氣發揮,續了下聯:"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既觸其缺點,又促其改正,一語雙關,妙哉!
一知縣早聞知紀曉嵐才華橫溢,極善對句,想親自試之。某日恰遇紀曉嵐隨駕巡視至此縣,他便出了個刁鑽的上聯:"鼠無大小皆稱老"。紀曉嵐思慮片刻,一時難以為對,環視四周,見有一鸚鵡,便從容對道:"鸚有雌雄都叫哥。"該知縣對紀曉嵐的才華暗暗稱奇。
紀曉嵐巧對乾隆皇帝
清代才子紀曉嵐入宮以後,每天給乾隆皇帝講書,讀詩文,時間一長,不免有思鄉之苦。
一日,乾隆皇帝看出了紀曉嵐的心事,便對他說:「看你終日悶悶不樂,必有心事。」紀曉嵐說:「何以見得?」乾隆於是說,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紀曉嵐立刻下跪說:「正是,陛下如恩准假還鄉,當感戴不盡。」
乾隆說:「只要你對出朕的上聯,就准假。」紀曉嵐說:「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乾隆皇帝見紀曉嵐的下聯對仗十分工整,不覺大悅,於是准假讓紀曉嵐回鄉省親。
清代大臣和珅請以學識淵博聞名的紀曉嵐為他剛落成的一座竹林環繞,風景秀麗的花園題字。紀曉嵐略一沉思,便一揮而就了「竹苞」二字。某日,乾隆出行至此,望著題有「竹苞」二字的匾額哈哈大笑:「此乃紀曉嵐罵人之語,爾等竟然不知!
『捌』 是說因果關系的一個故事,國王和臣民去打獵發生的,有誰知道原本
很久以前, 一位國王非常信任自己手下的一位充滿智慧的大臣。這位大臣的口頭禪是:「很好,這是件好事。」
有一天,國王在擦拭寶劍時,不小心將自己左手的小指頭割斷了,智慧大臣聞訊趕到皇宮。見到國王正在包紮鮮血淋淋的左手,智慧大臣的口頭禪又來了:「很好, 這是件好事。」國王的傷口正疼得厲害,聞言頓時大怒,下令將他關進大牢。智慧大臣仍然說:「很好,這是件好事。」
幾個月後,國王到森林裡狩獵,國王著迷於追逐一隻羚羊,無意間竟然穿越了國界,進入了食人族的地盤。食人族將國王及隨從的大臣全都抓了起來,見到國王服飾 華麗,巫師便決定用國王來獻祭。正要舉行祭禮的時候,巫師突然發現國王左手少了一根小指頭。根據食人族的規矩,肢體不全的人是不能用來獻給祖先的。當下酋 長大怒,將國王逐了出去;而那些跟隨的大臣一個也沒有活著回來。
九死一生的國王回到宮中,想起了智慧大臣的話,連忙下令將他從牢里釋放出來。國王深覺在他割斷小指頭時,智慧大臣所說的話頗有道理,並為了這幾個月的冤屈向他道歉。智慧大臣還是那句口頭禪:「很好,這是件好事。」
國王說:「你說我少了根小指頭是件好事,我相信。但是我關了你這么久,讓你受了這么多苦,難道對你也是件好事?」智慧大臣笑著點點頭:「當然是件好事!如果我不是在牢里,一定會陪您去打獵,那麼我今天就回不來了。」
賞析: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只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一切都會苦盡甘來。 名字叫<這是件好事>
『玖』 尋找一個因果故事。
現代因果實錄——金老闆和其妻子的孽緣
金老闆
有一次我們十幾個居士要去五台山拜見妙法老和尚,為我們開車的是一位居士的朋友,某印刷廠的金老闆。他雖然不信佛,卻是肯為朋友拚命的那種人。他開著自己新買的三峰轎車跑這么遠的路送我們,一是為朋友幫忙;二是曾聽過一些妙法老和尚的神奇故事,想來獵獵奇;三是他從未來過佛教勝地五台山。可惜的是,在第一天我們向妙法老和尚請法時,也許是開車勞累的緣故,他竟睡著了。第二天有幾位居士向妙法老和尚請教患病的緣故,師父竟把他們曾殺過什麼動物,甚至是如何殺法,怎麼個吃法以及過去某人曾偷過什麼東西,用了多少,還有多少放在一個什麼地方說得一清二楚。著實讓金老闆震驚不小,他兩個不大的眼睛瞪得溜圓。看得出他非常興奮、緊張,而且幾次欲言又止。
當天下午他找我商量,想晚上單獨拜見妙法老和尚問點事。礙於情面我事先徵得了師父同意後,於晚上七點帶他來到客房。只見金老闆恭恭敬敬地跪在妙法老師父面前,雙手合十,莊重地叩了三個頭。看來他已被師父折服,真的信服了佛法。(昨天我們初見妙法老和尚行禮時,他是站在門外的。)
落座後金經理滿面愁容的道出了苦衷:
我和妻子小梁結婚十二年了,有個十歲的男孩。在與小梁結婚之前,我一直與我的鄰居,同窗九年的小李談戀愛,可以說是青梅竹馬,並已開始籌備結婚的事,就在這時認識了小梁。她的長相、工作條件以及家庭環境都比不上小李,可是我當時也不知中了什麼邪,竟和小梁「一見鍾情」,在親朋的反對聲中硬是與小梁結了婚。新婚第三天,仍有親朋到家中來,我父母也忙前忙後地照應著。
此時又進來兩個我的朋友,一邊拱手賀喜一邊笑著對我說:「小金,你小子真不夠朋友,結婚也不告訴哥們,怕喝你的喜酒啊!」
我和小梁迎上前去笑著說:「對不起了,結婚倉促,都給忙糊塗啦,請多包涵!」這時小梁隨即遞上香煙和糖塊。
「喲!小金,我說你咋不告訴我們呢,原來嫂子長的這么漂亮,是怕我們搶走吧?」
我也笑著打趣:「漂亮什麼呀,長得夠丑的了,我都有點後悔了!」
話音剛落下,突然小梁一轉身,二目圓睜,兩記很重的耳光打在我的臉上,一時我兩眼金星直冒,所有屋裡的人全楞住了,新娘子又哭又鬧不依不饒。我先是被打蒙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隨即怒向膽邊生,真有把她撕碎了的心!可是我舉起的雙手又放下了,理智告訴我,一旦打起來,不但周圍鄰居會看笑話,我爹媽還不得氣死!在兩個朋友的道歉及眾人勸說下,我不得不強壓怒火,陪著笑臉忍了下來。
這十二年來,我們吵吵打打不斷,曾鬧過六次離婚,其中兩次連傢俱衣服她都拉走了。可是,每次在要辦離婚手續時,總會被親朋撞見而百般勸阻離不成。這件事在我心中一直是個疙瘩,倆人都想離婚,卻總也離不成,有點邪乎,能否請師父指點迷津?
在金老闆說話時,妙法老和尚微閉雙目,似乎在聽,又像在思索。
此時他抬眼望著金老闆說:「你帶孩子去動物園時,是否喜歡看白色的孔雀?」
金老闆說:「是,我覺得白孔雀開屏時素雅,好看。」
「前三世,你生在山下的一個村莊,是個男孩。你常上山砍柴,結識了一隻棲息在山上的白孔雀,每次都會給白孔雀帶一些吃食去,白孔雀也喜歡與你玩耍。你愛白孔雀,白孔雀也喜歡你,有愛即有情。來世你仍是男身,白孔雀則轉生為女孩,因前世情緣結為夫妻。但因女孩是畜類轉來,雖為人身但禽獸的習性仍有,所以夫妻時常吵吵鬧鬧。你發脾氣時未免要打她,她是女人打不了你,自然記恨於心。再轉世你又是男身,穿戴好像是練武之人。有一天你推著木輪車在山路上走,忽然山上撲來一隻狼,你從車上抽出條鐵鏈子,與狼打鬥起來,不大一會狼就被你打翻在地,你迅速用鐵鏈子繞在狼的脖子上,用力勒緊,狼掙扎了一會兒不動了。你把狼拖到路邊,推車走了。稍後,狼又蘇醒過來,但因傷著神經,造成四肢癱瘓。它的嚎叫聲喚來了其它的狼,將它拖回狼窩里,慢慢的死去了。」
妙法老和尚看出金老闆對他講的故事半信半疑,又問道:「你妻子小梁喉結上方,是不是有一道胎里帶的白色不規則印記?」
聞聽此言金老闆大驚失色地說:「有、有!」
妙法老和尚看著他變得蒼白的臉,溫和地說:「你不用緊張,每一個人的身形體態、五官面相,以及胎里帶的印記、手紋,脾氣秉性,甚至美與丑,白與黑,全與前一世造的業有關。我佛慈悲,因為你平時心地善良,樂於助人,自己雖不信佛,此次卻能幫助信佛的人進山禮佛聞法,故而今天與你說破因果。既然說破,便有破解之法,不要認為你身邊睡的是只狼,她是實實在在的人。我們每個人無始以來就在六道里輪回,哪一道都可能去過,就是佛祖往昔也曾作為鹿王而現身世間。我再問你一件事,你是不是曾幫助幾個女人買過進寺的門票啊?」
金老闆顯然又是一驚:「有,有。那是幾個下崗的女工,想進寺院拜佛祈福,又為四元錢一張的門票犯難。我因正巧路過,聽到她們幾個人的商議,就跑過去買了幾張票送給她們,怎麼這些小事您也知道啊?」
「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為。無論善惡皆同此理。」
「那我作過的壞事您也都知道了?」
「諸佛菩薩,天地鬼神,悉知悉見,所以佛才叫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呀。」
「那我媳婦是不是以後還會要我的命呢?」
「等你四十幾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你回家後因瑣碎小事又與妻子吵了起來,並動手打了她幾下,然後你便躺下睡著了。你妻子在哭泣了一陣後,發了狠心,找到一節電線,把它雙起來,一頭栓在一側床腿上,然後把電線繞在你的脖子上,雙手抓住電線另一頭,用腳蹬住床幫,用力拉緊電線,你掙扎了一陣,不動了。她鬆手後安靜了一會,卻又嚇壞了,又去推你喊你,沒想到你又睜開了雙眼,可是脖子以下失去了知覺,從此高位截癱。」
聽到此,金老闆臉色變得煞白,他突然跪在妙法老和尚面前,恐慌地說:「師父救我!五六年前,有一天我逛百貨公司,臨出大門時,有一個人推著一輛輪椅進門。我吃驚地發現:怎麼車上坐的是我呀!可是年齡比我大,看上去有四十幾歲,定眼一瞧,又不是我,再看還是我。為此真讓我別扭了好幾天,我當時就想到:是不是預示我在四十歲時會高位截癱呀?真讓人百思不解。今天師父您這么一講就對上號了,看來我真有這么一難,求您救救我,收我作徒弟吧,我從今天起要皈依佛門了,不然我再掙多少錢又有什麼用呢?」
妙法老和尚笑著說:「你快起來,皈依的事等寺里通知你,至於讓你解除這一難,關鍵在於你自己。先要誠心懺悔前生吵架打人,及殺害狼的種種過失。你可以現在就到大殿里拜佛懺悔,回家後能在家中設個佛堂更好。若不方便不設也可以,佛在心中嘛,但每天要在你有時間時,為上一世被你傷害致癱致死的那隻狼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一遍約需十幾分鍾,根據你的時間一天念幾遍都可以,但念時一定要靜心專注,誠心迴向那隻狼,幫助狼增加福報,與佛結緣,消除狼對你的嗔恨心。慢慢你就會發現你的妻子對你增加了愛心,家庭也會漸漸趨於和睦,本來註定要發生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這叫著『境隨心轉』,你的心念轉變了,你家的氣氛環境也就隨之轉變了,化戾氣為祥和,轉煩惱成菩提,『萬法唯心造』嘛!你離開這里之後,要多親近善知識。過去的哥們朋友,你可以現身說法度化他們也走正道,閑暇時要深入經藏,增長自己的智慧。平常出門在外,或散步、或開車,閑話少說,讓『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常在你心中升起,充滿耳根。在當今競爭性很強的社會中,不要謀取暴利,獲取不義之財,須知害人如害已。從今往後,決不要再做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應如實、按時上交國稅,利國利民,你的工廠在商海中一定會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你拜我為師,我傳授給你的佛法,遵照實行,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天龍衛護,諸菩薩加被。如果不守戒律,盡管你有了皈依證,也非佛門弟子,現在難得佛的庇佑,將來也會墮入惡道。你聽明白了嗎?」
金老闆一直在恭敬地聽師父教誨,聽妙法老和尚問,忙答到:「聽明白了,師父!我本來就不吸煙、不喝酒,連茶水都不喝,從今天開始我把雞鴨魚肉全戒了……」
後面的故事不需再講了。現在的金老闆,家庭和睦,工廠業務繁忙,成了名符其實的金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