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垂釣古詩改編故事
原文: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翻譯:
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卻不回答,害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② 把古詩小兒垂釣改編成一個小故事
一天早晨,9歲的小牛娃一起床,臉都沒顧得上洗,頭也沒梳,就急急忙忙地拿起頭天晚上准備好的釣魚工具,向河邊飛快地跑去。
小牛娃高興地來到了河邊一看,河水很深、很綠,上面還有美麗的荷花呢!
小牛娃側著身子,坐在了莓苔上。河邊的草很高,把他的身子遮住了,只露出了一個小腦袋。
小牛娃在魚釣上裝好魚餌,把魚釣向河裡一甩,只見魚釣「刷」地一下沉入河中,魚漂靜靜地浮在水面上。小牛娃目不轉睛地盯著魚漂。可是魚漂一動不動。小牛娃把魚釣提起來,又放了一些魚餌,再甩出去。
過了一會兒,魚漂還是一動不動,於是他又提起魚竿,在魚釣上又放了一些魚餌,再把魚釣甩出去,靜靜地等啊等。不一會,只見魚漂在水面上動了一下,他全神貫注地盯著魚漂。正在這時,一位過路人向他喊道:「小孩子,去張大人家怎麼走啊?」小牛娃急忙向他搖了搖手,意思是說:別大聲說話,我正在釣魚。這時,小牛娃把魚竿猛地向上一挑,一條大鯉魚被釣了上來。
他把魚放到魚簍里,收拾好魚具,高高興興地向那個問路人走去,一邊走,一邊說:「是去張大人家嗎?我知道,跟我走吧。」
③ 把小兒垂釣改寫成小故事
有一個小孩子,他特別喜歡釣魚.特別是每天早上沒紮好頭發就拿著魚竿和竹簍去釣魚.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去釣魚.他坐在青青的草地上,草地上的草非常高,把他的身體都遮住了,只露出頭上的草帽,倒映在水中,真滑稽!有一個過路人看到他的樣子,就想逗逗他.於是笑呵呵地說:「小朋友,你知道紹興路怎麼走嗎?」小孩怕把魚嚇跑,不敢出聲,著急地對路人搖搖手.路人忍住笑,又故意大聲說:「小朋友,你怎麼不回答呀?」小孩小聲地說:「噓,魚快上鉤了,我不能說話!」路人聽了,哈哈大笑說:「那你現在怎麼又講話啦?」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一個小村裡,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邊上是綠油油的草地,小河邊垂柳依依,風景非常迷人.
在河邊有一個小娃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他的眼睛一動也不動的盯著魚鉤,等待著大魚上鉤.這時,一位過路人客氣地想向個小娃問路,可那個小娃不說話,豎起一根手指頭放在嘴巴上「噓噓噓」,然後再招招手,路人好象懂得了那小娃的意思,正朝著小娃走來.就在這時,水面上起了圓暈,魚鉤立刻下沉,小娃很機靈,一下子就提起魚竿,「哇!好大的一條魚呦」小娃高興地蹦了起來.那位路人走過來說:「小娃,想不到你這么厲害啊,釣到了大魚,不錯.」那人露出滿意的目光.「不好意思了,我不是不想回答你的話,而是,我怕魚溜走,所以才不馬上回答你,不然我的大魚就上不了鉤了.」小娃不好意思的說.「沒關系,話晚點回答沒事的,關鍵是你先把大魚釣到手再說,回家吧,別讓父母擔心,再見了!」路人說.「恩,再見了.」
④ 用小兒垂釣這首詩編一個故事
小兒垂釣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一個小村裡,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邊上是綠油油的草地,小河邊垂柳依依,風景非常迷人。
在河邊有一個小娃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他的眼睛一動也不動的盯著魚鉤,等待著大魚上鉤。這時,一位過路人客氣地想向個小娃問路,可那個小娃不說話,豎起一根手指頭放在嘴巴上「噓噓噓」,然後再招招手,路人好象懂得了那小娃的意思,正朝著小娃走來。就在這時,水面上起了圓暈,魚鉤立刻下沉,小娃很機靈,一下子就提起魚竿,「哇!好大的一條魚呦」小娃高興地蹦了起來。那位路人走過來說:「小娃,想不到你這么厲害啊,釣到了大魚,不錯。」那人露出滿意的目光。「不好意思了,我不是不想回答你的話,而是,我怕魚溜走,所以才不馬上回答你,不然我的大魚就上不了鉤了。」小娃不好意思的說。「沒關系,話晚點回答沒事的,關鍵是你先把大魚釣到手再說,回家吧,別讓父母擔心,再見了!」路人說。「恩,再見了。」
作品原文:
小兒垂釣
唐朝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⑤ 將古詩編寫成故事。《小兒垂釣》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
小孩學釣魚的故事
有一個小孩學著別人的樣子到河邊釣魚.第一次釣魚沒有什麼經驗,手忙腳亂的放下釣魚線,藏在草叢里怕魚兒看到.這時候要人路過,想問問他在做什麼,小孩看到了急忙向遠處的路人搖手不讓他走過來,小孩是怕河中的小魚受了驚嚇,不來咬鉤.
⑥ 根據《小兒垂釣》這首詩的意境編寫一個小故事
小兒垂釣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一個小村裡,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邊上是綠油油的草地,小河邊垂柳依依,風景非常迷人。
在河邊有一個小娃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他的眼睛一動也不動的盯著魚鉤,等待著大魚上鉤。這時,一位過路人客氣地想向個小娃問路,可那個小娃不說話,豎起一根手指頭放在嘴巴上「噓噓噓」,然後再招招手,路人好象懂得了那小娃的意思,正朝著小娃走來。就在這時,水面上起了圓暈,魚鉤立刻下沉,小娃很機靈,一下子就提起魚竿,「哇!好大的一條魚呦」小娃高興地蹦了起來。那位路人走過來說:「小娃,想不到你這么厲害啊,釣到了大魚,不錯。」那人露出滿意的目光。「不好意思了,我不是不想回答你的話,而是,我怕魚溜走,所以才不馬上回答你,不然我的大魚就上不了鉤了。」小娃不好意思的說。「沒關系,話晚點回答沒事的,關鍵是你先把大魚釣到手再說,回家吧,別讓父母擔心,再見了!」路人說。「恩,再見了。」
⑦ 將古詩《小兒垂釣》改寫成作文
【注釋】 蓬頭:頭發亂蓬蓬的。 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小草。 苔:苔蘚植物。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應:回應,答應。 映:遮映
譯文
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小孩學著大人釣魚,斜著身子坐在野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目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像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後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呀!
⑧ 改寫古詩《小兒垂釣》
改寫《小兒垂釣》 在烈日當頭的正午,詩人胡令能信步在鄉間小道上。頭頂是縷縷垂柳,小徑兩旁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好一處風水寶地。那小路附近靜靜的池水宛如明鏡,池中幾條小魚在歡快地游著,真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啊!不經意間,他發現了一個蓬頭垢面的淘氣小孩兒,正小心翼翼地斜著身子藏在草叢中。綠草掩映著他那小小的身體,小孩正專心致志地學著釣魚呢。為何要蹲在如此隱蔽的地方學習釣魚呢?哦,原來這聰明的孩子是為了不讓過路的行人驚擾到自己。只見這個天真可愛的小孩兒雙手緊緊地握著那根簡陋的魚竿,眼光時刻不離那根魚竿,身體一動不動,靜靜地等待著小魚兒上鉤。這時,只聽得見草的「沙沙」聲,十分安靜,那小孩聚精會神地盯著魚線,嘿,有條小魚游近魚鉤,小孩兒一陣欣喜,禁不住輕輕笑了一聲,誰知這卻驚動了魚兒,那條快上鉤的魚兒一下子「溜」了。小孩見了,吸取了教訓,便不敢疏忽大意了。當他再次專注地釣魚時,忽然有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聲打聽道路:「喂,小孩兒,請問到杏花村如何走?」那孩子一驚,連忙回過頭、皺起眉頭,用一根食指貼著嘴,示意路人別出聲。他思索了片刻,伸出一隻小手,向路人招招手,意思是要路人靠近一些,他會輕聲作答的。路人會意地走到小孩身邊,半蹲下身子,小孩子側過頭,輕聲嘀咕了幾句。路人會心一笑,輕輕地走開了。胡令能看著這又天真又機靈的孩子,詩興大發,不禁口佔一絕: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⑨ 根椐《小兒垂釣》這首古詩寫故事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作品賞析 〖譯文〗 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子正在學垂釣, 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問路他老遠就招著小手, 唯恐怕魚兒被嚇跑他不敢大聲應答。 〖點評〗 這首詩注重塑造形象,貼近生活,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 ------------------------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像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後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⑩ 《小兒垂釣》古詩改寫成現代文怎麼寫
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小孩學著大人釣魚,斜著身子坐在野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