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兒時故事
『壹』 魯迅先生的童年故事
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發院去理發。理發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臟,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發。理了發後,魯迅從口袋裡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發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發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後,魯迅又來理發了。理發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發,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發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發,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發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貳』 魯迅兒時的有趣故事
1934年,國民黨北平市長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魯迅先生聽到這件事,對幾個青年朋友說:「男女不準同學、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氣,淆亂乾坤,豈非比同學同泳更嚴重! 袁良市長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後男女出門,各戴一個防毒面具。既免空氣流通,又不拋頭露面。這樣;每個都是,喏!喏! ……」 說著,魯迅先生把頭微微後仰,用手模擬著防毒面具的管子…… 大家被魯迅先生的言談動作逗得哈哈大笑。
1934年,《人世間》雜志開辟了「作家訪問記」的專欄,並配合刊出接受采訪的作家的肖像。該雜志的編輯寫信給魯迅,要求應允前去采訪,並以書房為背景拍一張照片,再拍一張魯迅與許廣平、周海嬰的合照。魯迅寫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絕: 「作家之名頗美,昔不自重,曾以為不妨濫芋其例。近來悄悄醒悟,已羞言之。頭腦里並無思想,寓中亦無書齋, 『夫人及公子』更與文壇無涉,雅命三種,皆不敢承。倘先生他日另作「偽作家小傳」時,當羅列圖書,擺起架子,掃地歡迎也。」
『叄』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20分)
1、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他曾製作一張書簽,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個字,夾在書頁里。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書簽上一個字。這個辦法同學們很贊賞,大家都仿效起來。
有的同學整天只想玩,常常背著老師拉別人一起玩。魯迅為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著「君子自重」4個字。
魯迅讀書時,還要幫助家裡做些事,特別是為父親的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務,讀書遲到了,受到老師的責備,他就在書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個「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後,他就再沒有遲到一次。
2、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里。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留下的遺跡,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
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
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里,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3、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
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
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4、有一次,小魯迅和夥伴們看完社戲,大家一起搖著小船,唱著歌兒回家。已經深夜了,周圍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大家又累又餓,不知道是誰出了個主意:現在正是羅漢豆成熟的季節,船上又有柴火,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著吃。
大家聽了紛紛贊成,小魯迅也高興著答應了。大夥立刻把船靠到岸邊。岸上的田地里,烏油油的,到處都是結結實實的羅漢豆。一個小夥伴喊著:「阿發,這邊是你們家的,這邊是六一公公家,我們偷哪一邊的呢?」
大家也都跳上岸,小魯迅也緊跟著跳了上去。阿發一邊跳,一邊說:「讓我來看看吧!」他一摸豆莢,大聲得叫著:「偷我們家的吧,我們家的豆都可大著呢!」於是,大家馬上紛紛出發,在阿發家的豆田裡,每人摘了一大捧。回頭到六一公公家的豆田裡,每人又偷摘了一大捧。
回到船上,年齡大的去生火了,小魯迅和年齡比較小的小夥伴就在一起剝豆。沒過一會,豆就煮熟了,哇,一陣陣豆香直往鼻子里鑽,真香啊!小魯迅和大夥搶著把豆吃完了,擦擦嘴巴,摸摸飽飽的肚子,搖著小船繼續回家!
5、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發院去理發。理發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臟,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發。
理了發後,魯迅從口袋裡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發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發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後,魯迅又來理發了。理發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發,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
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發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發,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發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肆』 關於魯迅小時候的故事(簡單點)
魯訊12歲在紹興城「三味書屋」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幼,魯訊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幹家務勞動。有一天,魯訊在家裡幫助媽媽多做了一點事,結果上學遲到了,嚴歷的老師狠狠地責備了魯訊一頓。魯訊挨訓以後,並不因為受了委屈而埋怨老師和家庭,他反而誠懇地接受了批評,決心做好精確的時間安排,再也不會因為做家務而遲到了,於是,他用小刀在書桌的右下角,正正方方地刻了一個「早」字,用以提醒和鞭策自己珍惜時間,發憤讀書。魯訊對時間抓得很緊,善於在繁忙中擠出時間,他一生雖然只活了55歲,但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學著作。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伍』 求魯迅兒時的故事,詳細點。
魯迅兒時的故事:
魯迅在礦路學堂時,學習成績很突出,學堂總辦錢德培曾誇他:周樹人真是博學。當時,每次考試都有獎金的。
國文每周一次,其他小考每月—次,優者都給以三等銀質獎章。凡四個三等章准許換一個二等的,又幾個二等的換一個頭等的,又幾個頭等的換一個金的。而全班中,得到這種金領獎章的惟有魯迅一個人。
(5)魯迅兒時故事擴展閱讀:
日本留學期間,魯迅與其老師藤野嚴九郎的朝夕相處,對其走上文壇產生過重要影響。藤野畢業於愛知縣立醫學校,在魯迅入學前的兩個月他才升格為教授。
藤野說話時有家鄉福井縣的口音,魯迅聽著不習慣,卻覺得親切。決心棄醫從文的魯迅最後向藤野提出了退學申請。
《藤野先生》就是魯迅對仙台時期生活的回憶。後來,藤野才知道曾經的中國留學生周樹人成為了作家魯迅,並將自己的故事寫入了散文。
『陸』 魯迅的童年故事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里。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留下的遺跡,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
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里,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6歲時魯迅告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為師,一直讀到17歲。在這里,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余廣泛閱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說,野史,筆記……不僅關注歷史、人事,也注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為魯迅以後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著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後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葯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魯迅曾經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作為一種報刊文體,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對正在發生的社會、思想、文化現實作出最迅速的反應,並及時得到社會的反響。因此,它是魯迅這樣的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民眾疾苦的知識分子,與他所處的時代保持密切聯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魯迅又說,雜文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並因此把雜文分為「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兩類。魯迅一生都在戰斗,懷著「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民族的奴役、階級的壓迫、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老人對少年的摧殘、強者對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說他這樣做,並不是個人的意氣,而是為了中國與人類的「將來」,因此他的一切批評「實為公仇,絕非私怨」。魯迅的15本雜文集,就是從五四前後到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忠實記錄,就是一部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而作為一個作家,魯迅更為關注的是在歷史事變背後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應與變動。魯迅曾充滿自信地說:「『中國大眾的靈魂』,現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里了。」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雜文就是一部活的現代中國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國的社會與歷史,特別是要了解中國人,那就讀讀魯迅的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