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00
『壹』 讀完《撒哈拉的故事》的讀書筆記800字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品味著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別有一番風味。
本書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里,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貧瘠廣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舊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傢具,沒有床,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但是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命中最神聖、最憧憬的婚禮也「搬」到了沙漠。在艱難的日子裡,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傢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製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條紋窗簾……,積極樂觀地一步步建設著充滿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還說「在一年以後,已成了一個真正藝術的宮殿」,引得人不禁贊美:「你把羅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與此同時,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游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著葯箱為貧窮落後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並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並生動地記錄著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她在《沙漠觀浴記》描述了撒哈拉人的骯臟、奇異生活習俗。由於沙漠缺水,她們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聞所未聞,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還用海水灌腸,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沙漠環境的惡劣與生活方式的落後,也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這樣以極大勇氣和靈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猶如開在沙漠里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里……
『貳』 求一篇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後感
三毛的文字從感覺上讓人覺得很舒服,就像一陣微風吹過,有一種清爽的感覺,卻不留痕跡。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種用華麗的辭藻堆積起來的文章,覺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綉腿,華麗但沒有實際的意義,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也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瀾壯闊。 《撒哈拉的故事》給人的感覺正是如此!!
《撒哈拉的故事》描述的是三毛與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見所聞,記載了他們多姿多彩的經歷,從中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三毛的樂觀、熱情、快樂的心境。 其包含有《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觀浴記》、《愛的尋求》、《芳鄰》、《素人漁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這些篇章。
在《沙漠中的飯店》中,三毛與荷西間的妙語讓人忍俊不禁,尤其是荷西無意發現三毛藏的所謂的「喉片」-----豬肉乾很好吃後,竟像小孩子一樣偷了一大瓶送給他的同事,弄得那些口饞的同事一見三毛就不停的故意咳嗽,想再騙豬肉乾吃,還包括回教徒在內!最後,當三毛用小黃瓜代替筍做的「筍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闆稱贊時,我也跟著樂了起來。 「狡詐」的三毛!!
《結婚記》顯示了公證結婚的隆重與簡潔,字里行間,流露出了新娘為只有一個「駱駝頭骨」作結婚禮物和「走路去結婚」的幸福和自豪。「駱駝頭骨」作結婚禮物,常人會覺得不這卻恰恰顯可思議,其實,示出了三毛獨特的性格!獨特的三毛!!
《懸壺濟世》主要是說三毛做醫生,給鄰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異獨特的方法,或是用中國葯書上的老法子,給當地人治好了病。甚至有一次,三毛「改行」 做牙醫,用指甲油來補人牙齒,而且確實補得那幾個不肯去醫院的病人牙齒都不痛了,足可以咬東西。這件事荷西知道後,「嚇得全部頭發刷一下完全豎起來,像漫畫里的人物一樣」,又足以體現出了三毛聰慧調皮的性格.調皮的三毛!!
《娃娃新娘》則是整本書中,給我震撼最強烈的一篇文章。它講述了撒哈拉沙漠的一個風俗,就是新娘坐迎親的車時要被車上的男人一直毆打到男人家,而且說:「結婚不掙扎,事後要被人笑的。這樣拚命打才是好女子」。不僅如此,結婚初夜,竟然還公然用暴力奪取一個十歲小女孩的貞操!真的是很令人氣憤,真是不公平啊!憑什麼男人就有權可以霸佔女人,把她們作為自己的玩物?女人又憑什麼要屈服於男人,失去自己的尊嚴?這一切聽起來真是荒唐!撒哈拉人以胖為美也就算了,這只是觀念上的不同,可是男尊女卑這難道也可以算作是單純的觀念的差別嗎?時代是進步的,大概撒哈拉的簡單生活並沒有被影響到,可是終有一天,女人不會再受到壓迫!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三毛是非常痛恨這個風俗的,體現了三毛是一個個性非常獨立的女性!獨立的三毛!!
《荒山之夜》中,荷西差點死掉了。看這一個故事的時候,我真是感到身臨其境,被當時的緊張、恐懼的氣氛所打動,也感染了三毛當時的那種恐懼心理,與她同急、同憂、同喜……呵呵,三毛的文字渲染力真是非凡啊!
《沙漠觀浴記》三毛離奇的遭遇讓我捧腹大笑;《芳鄰》里那些鄰居的行為讓我又好氣又好笑;《素人漁夫》中荷西和三毛「用十二倍的價錢在吃自己賣出的魚」,而後賣魚的收賬單又被洗衣機泡爛,真如同看到他們「又哭又笑」;《死果》則介紹了十分厲害的「靈異」 現象,「這種符咒的現象,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點在做攻擊,它可以將這些小毛病化成厲鬼來取你的性命」看得有些恐怖;《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駕駛執照的有趣經歷……一個個故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其中也可以看出三毛對撒哈拉的熱愛。
讀完《撒哈拉的故事》之後,我看到了一個廣闊美麗的撒哈拉沙漠,她用一篇篇耐人尋味的小則故事,深刻地描寫沙漠中的人情風俗。在保守的觀念下,當地的回教徒身受古老文化的局限,令人感到愚昧不堪,卻又不禁令人憐惜他們的可悲。在遙遠的撒哈拉沙漠中,就有著他們那一群人,與他們的故事。看到了一個快樂的三毛,看到了三毛的美:想像的美、有趣的美、真誠的美、燦爛的美、豐富的美、深情的美、憂傷的美、懷舊的美……說不完也說不盡,我很奇怪那些再普通不過的字眼經三毛一組織竟會有如此的美。
三毛,一朵開放了的沙漠之花,沒有任何一種花足以形容她的光彩。始終相信,三毛是最真、最純粹的!是最自由、最美麗的!
三毛,感動人的三毛!!
『叄』 速求《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後感,1000字。
《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後感 沙漠中的奇葩
常常聽人說起三毛,聽說她的隨性與灑脫,聽說她的偏執與執著。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書,第一次從她的故事中感受到這樣一個特立獨行亦是平凡真實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難以想像,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製的木頭傢具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特別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讓人在莞爾的同時也被他們的樂觀所感動,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後的辛酸我們又如何真正體會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艱難更是寂寞,沒有與外界聯絡的設備,沒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邊的荷西,這里更沒有懂三毛的知己。在這個荒僻的小村裡,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啞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現了這點。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與啞奴一家成為了朋友,因為她看不慣如此踐踏人權,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裡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一家感動萬分,而三毛卻為此愧疚,她只能用這種方式給予他們幫助,而無法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當地被視為異類,因為從沒有人會和奴隸走得那麼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與荷西依舊與啞奴來往,沒有人懂她沒關系,她願意承受這樣的孤獨。她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終的結局啞奴還是沒有逃過被交易的命運,臨走之際,三毛哭著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脫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竭力想要跟他們說點什麼,但他發不出任何聲音……就這樣,他們只能淚流滿面地望著他離去。
孤獨或是寂寞這類字眼,在整本書中幾乎都沒有出現,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願意幫助她們,教她們讀書寫字,為她們治病施葯,卻從不被她們頑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她自始至終保持著自己心靈的自由與純凈。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是一朵盛開在沙漠的奇葩。
『肆』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00字 謝謝啊
老實說,這是網上的。。。希望樓主不要嫌棄,參照一下思路也好啊。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品味著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別有一番風味。
本書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里,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貧瘠廣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舊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傢具,沒有床,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但是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命中最神聖、最憧憬的婚禮也「搬」到了沙漠。在艱難的日子裡,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傢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製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條紋窗簾……,積極樂觀地一步步建設著充滿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還說「在一年以後,已成了一個真正藝術的宮殿」,引得人不禁贊美:「你把羅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與此同時,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游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著葯箱為貧窮落後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並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並生動地記錄著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她在《沙漠觀浴記》描述了撒哈拉人的骯臟、奇異生活習俗。由於沙漠缺水,她們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聞所未聞,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還用海水灌腸,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沙漠環境的惡劣與生活方式的落後,也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這樣以極大勇氣和靈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猶如開在沙漠里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里……
『伍』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作品讓人感覺很真實。從真實入手,圍繞真實生活
開篇,是母親寄給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親相似的對女兒生活的擔心,掛念。其中,提到全家人為女兒第一篇刊登到聯幅上的「沙漠中的飯店」而興奮不已。能看得出來,家人以三毛為榮。十分贊同她的寫作,也支持著她的生活方式。
看到題為沙漠中的飯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飯店不是很正常么,以這入手,會寫得出什麼。但是,內容另我為之一震,原來「飯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個很有才能的人,能把家裡寄來的粉絲煮成好多菜色,還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誤以為那是復印紙卷的,甚是有趣。他們的日常對話,能感受的到真實卻不乏幽默。國界的區別,沒有阻礙他們,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實。
在撒哈拉這個除了滿地黃土還是黃土的地方,他們結婚了,經過繁瑣的手續。他們終於戲劇性的等來了結婚。我想,每個女人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紗,風光得結次婚,可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沒有西裝筆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簡單的衣服。婚禮簡單中的簡單。沒有一個血緣親人在場,不過他們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許他們的心早就約定一起。對於結婚禮儀只不過是個形式,三毛是個並不喜歡繁瑣的人,追求自己的簡單。個性自由,更不拘於小節。
不得不佩服三毛這個人,她各方面都會一點,可謂玲瓏八面。她在當地當有時候是一個「小醫生」,由於當地思想極為傳統,許多婦女得病之後寧死也不願去醫院,只因為醫生是個男的。看到這,實在可憐那些落後地區的婦女,她們沒有尊嚴,沒有地位,沒有學習的權力,辛苦一輩子,腦袋卻沒有一點知識。甚至當地女性連數數都不會,不知道自己的年齡,可憐可悲啊。不過,三毛對那些周邊婦女的幫助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樣的葯,幫別人治點小病。
說起當地女性的可悲,其中有個小故事是娃娃新娘,聽到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小孩子過家家酒,小女孩成為新娘,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只是游戲,但三毛敘述的是一個真正的娃娃新娘。女孩才十歲,就在所謂的父親的安排下嫁給一個素未見面的青年男子。十歲,在我們眼中那是最單純,最開心的時刻,不用忌諱做錯什麼,是每個父母心中的寶。可是沙拉威可憐的女孩才十歲,就被「賣」為人妻。故事中,不時寫到女孩的無奈,三毛的「憤怒」她極不忍心看到這樣的場面,卻也為止無奈。
故事中還提到了三毛與丈夫因尋化石而落入險境,在危急關頭,三毛的急中生智,她過人的膽量得以體現。還有沙哈拉威女人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卻不免讓人深思。還有一個為愛追求得瘋狂的可憐男子。讓人可憐又可恨啊。
三毛與丈夫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雖然住在貧困區,但家裡的裝飾,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來。用棺材板製成桌子,書架等。但確實是充滿藝術。他們在精神上追求,不拘於物質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說物質是貧乏的,但精神世界卻是豐裕的。正本書一直讓人沉靜於淡淡的真實喜悅之中。
『陸』 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一直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羨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灑脫不羈,愛她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直尋求自然與單純,從台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艷紅在沙漠里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發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著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著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著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並攬入它的懷抱。
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有很多人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像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里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沖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持著這么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為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朴,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達到超脫和升華的境界。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裡一直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
『柒』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800字心得體會
讀《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流浪
我有點後悔這么快就讀完了這本書,來不及過濾,卻忍不住要提筆。
一直以來,我總無知地以為撒哈拉沙漠只是一望無垠的柔軟而質硬的黃沙,漫天的風沙也許席捲出幾個憔悴的身影,他們擁有濃密而長的頭發,白色的綸巾以及長裙般的白衫,黝黑的面上一如綠洲里的溝壑;他們牽著掛滿貨物的駱駝,艱難地在這片不毛之地上跋涉著……
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沙漠里也有居民,也有一同我們的安寧的生活。三毛,用她的筆,詮釋了撒哈拉威(即撒哈拉人民)生存的意義。也許他們暴戾、無知、迷信、愚昧,甚至一切我們所不能想像的劣行。是的,那裡的人其實並不友好,可三毛卻固執地在那裡生存下去,同荷西——最愛她的丈夫,固守在這片陌生卻又異常熟悉的土地上。
洶涌著的崇拜包裹著我不能平復下來的心。我相信,她是個十分堅強的人。看她描述著自身的處境,我們所不能承受的苦她都一一承受:吃著咸井水做的飯,駕車去一百二十多里的荒原找化石差點死掉,忍受周圍所有人固有的體臭以及他們的騷擾(如站在有孔的房間上偷看她和荷西,因為她老好而總不請自來地拿她家的一切——除了她的牙刷和她的丈夫),步行四十分鍾排四個小時的隊買便宜三分之一的菜——因為要省錢供她和荷西的吃住……
三毛花了很大工夫去觀察當地人的住行習慣,一切的愚昧無知在我們眼前被分剝離析地展覽,我想這種可憐又可恨的感覺就像當年外國人看我們一樣,只是現在,我們不會嘲笑他們,因為這是環境因素又或許是人為所造成的,我們只有深深地憐憫與嘆息。
我為姑卡的早婚感到震驚,為沙侖的痴情感到悲哀,為啞奴的善良感到溫暖,也為他悲劇性的結局感到不忍;我為那個無名軍曹感到傷感,為巴西里和沙伊達的苦戀感到心悸,為魯阿感到嘆惋,為荷西感到惋惜,為三毛感到無奈與痛心。
世間百態,我想三毛已經嘗盡了大部分。我無法訴說我內心的遺憾,看到她和荷西的相處,心裡很開心,可我知道荷西終先她一步而走。《撒哈拉的故事》之後,三毛的筆下少有快活肆意讓人忍不住跟著大笑的文章,荷西死後,她的文風更是有了很大轉變。不知不覺中,身處萬里之外的我似乎也愛上了那裡,愛上了她和她的丈夫。
PS:這是我好幾年前隨手寫的一篇讀感,或者也不能說是非常正規的讀後感,只是當時看了《撒哈拉的故事》後很喜歡,覺得自己要寫點什麼,加上那時候文采也不咋地,估計可能達不到提問者的要求,但還是把它貼上來吧,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喜歡三毛的文字。
『捌』 撒哈拉的故事,感悟。
《撒哈拉的故事》,品味著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別有一番風味。
本書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里,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艷紅在沙漠里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發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我不知道,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製的木頭傢具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特別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
我也不知道不知道三毛是如何在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沙漠如何度過艱難的生活的。她始終在努力地生活,給沙漠里的人治病,教他們讀書寫字,也結交了很多朋友。她保持著一種樂觀的積極地生活狀態。她教會了我熱愛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地去體驗生活,生活也會贈予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禮物。
回首一路走來,我們在不停的喜泣憂傷,酸甜苦辣讓生活充滿味道,其中的過程是那麼的刻骨銘心。像三毛說的:「我想,一個人的過去就想聖經上雅格的天梯一樣,踏上一步絕不能上升到天國去。而人的過程,也是要一格一格耙梯子,才能到了某種高度。在那個高度上,滿江風月,盡入眼前。這種境界與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道上面是什麼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同的。」人的成長是個很艱難地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想要讓生活精彩,體驗幸福,就要一步一步爬越天梯,笑對生活,超越自我。
人活著,就應該有理想與抱負。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注入愛的情愫,讓愛滋潤生命的心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切挫折與失敗,才能象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雖然短暫卻是永恆的。
『玖』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00字
花了一些時間看完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有種很強烈的感覺就是對於沙漠不再陌生。一直以來,沙漠給我的印象只是一望無際、漫天飛舞的黃沙、飢渴的人正四處尋水的景象 。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敢走進那片黃沙的世界,所以發自內心佩服三毛的勇氣,也懂得從另外的角度去認識沙漠,認識沙漠的人和事。高溫、寂寞、無法溶入是呆在沙漠里最難以忍受的事情,看到三毛與人相處的真誠和善良讓我很受感染,也許換做是我,真的無法做到。
住墳場、用裝棺材的木板做成書桌、開車不忘記招手的人、對於身邊不少無法理解的女人們可以包容、面對即將發生的戰爭沒有退縮,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有三毛才可以做到的。也許,是荷西給了你勇氣,他的愛是一部分,更重要的還是你自己對於生活的熱愛,你熱愛並願意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人和事,這裡面沒有恐懼更沒有退縮 。
其實,在看書的時候有很多的感覺想要說出來,真要寫的時候卻不知道從何說起。唯有一種感覺就是喜歡你寫的書,因為從你的書中我看到了自己未知的世界,了解了、懂得了生活不僅僅只是這小小的一方天地,還有很多我們沒有看到的地方。在你的世界裡生活是充實也是快樂的,恍然之間才發現一直以來自己都生活在煩惱當中,這種煩惱其實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強加的。浪費了、可惜了這些年寶貴的時光,我應該學習你的生活方式,多走走、多看看,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就不會糾結於生活中的平凡瑣事了。對與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於生活的熱愛不要失去。
『拾』 《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是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因為一本地理雜志的吸引,三毛版背著行囊走進了荒涼權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適應、關懷這片大沙漠,在她的筆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變得豐富多彩。三毛以一個流浪者的口吻,輕松地講述著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沙漠的新奇、生活的樂趣,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書中無論是荷西把粉絲當做雨來吃,還是他們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婚禮、去海邊打魚、白手起家建立他們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都滲透著彼此間濃濃的溫馨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