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張公百忍的故事

張公百忍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03 03:39:15

Ⅰ 張公百忍 - 一首詩謎

謎底是:金
至於解釋,就不用了吧,呵呵

Ⅱ 張公儀的的故事是什麼

唐代時,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鄆州有人曰張公藝,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宗十分贊譽便賜號『百忍堂』,從此各地張姓大都以「百忍」為堂號,並列為祖訓。其後人以此為堂號。

張公藝九代同堂,子孫繁眾,人財兩旺,對這個大家庭,周圍相鄰都交口稱贊。有說當家人公平、管理有方的,也有說一家人團結品德高尚的,議論等等。逐漸遠揚。這時,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他不斷聽到這個消息,卻一直在想:國家有嚴禁的法令,還約束不住人們的犯法行為,一個家庭這么多人口在一塊生活,哪能這么好管理?就說他這個皇帝一家吧,吃穿不愁,都讀過四書五經,成天講的是仁義道德,按說是通情達理的,但是一家人還合不到一塊呢!
他老子李世民,上有哥哥建成,下有弟弟元吉,為了爭奪皇位,兄弟之間互相陷害,最後在玄武門動了手,把兩個弟兄殺死。他又想到自己,皇後武則天原來是他老子的妃子,他登基以後又娶了過來,當了自己的老婆。我們皇家還這個樣子,平民百姓咋能這么和睦?可是,在他未繼承皇位之前,包括他老子李世民在內,歷代對張公藝這個大家庭都有表彰,這些他都是知道的。因此,引起他的注意,決定非得其視察不可。這時,他和皇後武則天正要去泰山封禪,所以繞道鄆州壽張縣(唐屬鄆州)到張公藝處查訪。
於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五月,派司空英國公李績,少師高陽郡公許敬宗,右相嘉興縣子陸敦信,左相巨鹿男竇德玄為檢校封禪使,先行准備。十月丙寅,唐高宗偕同皇後武則天從東都洛陽出發。十一月到達壽張地面,離張公藝四里路的付家路口、程崗兩個村莊,駐扎在那裡。高宗武皇後駐付家路口,兵馬安排在程崗村。從此,付家路口更名為東影唐王西影兵的說法)。帶領隨從官員到張公藝的古賢村去詢訪。
張公藝非常驚恐,唐高宗向他說明來意,然後隨同張公藝觀看了他們家庭的全部環境。只見他們住有四百個生活區,土地及一些財產完全歸集體所有,男女服裝統一製作,據個人可體而選。凡有探親的婦女,無論是誰的孩子,不講喂親疏遠,只要近在身邊就攜帶而去,展現出團結義氣的良好家風。同時,張公藝向唐高宗還介紹了其他的一些情況,張公藝說:「我們九世同居,全家有九百多人口共享餐飲,每到吃飯時間以擊鼓為令,群坐餐廳,予以內外,男女分別入席,老人在上,晚輩在下,兒童另設桌凳,謙恭禮讓,上下仁和,雍睦熏蒸。
唐高宗想考驗一下張公藝治家的本領,便取倆梨,看張公藝如何處理。張公藝接過,遂讓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鳴鼓集合全家,每人用小匙飲汁一口。只有這樣,才能使全家人都可以嘗到,這些記載至今畫在百忍堂的牆壁上。
這個大家庭不但人義氣,家畜也與別不同,養犬百隻亦效家風有序,缺一不食。據說,唐高宗還看了喂犬的情形。直到現在還有「張公藝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說法」。為了表達百犬的義氣,後來張家為它們設立了「家戌林」,也叫「狗墳子」。

百忍堂牆畫百犬等食
唐高宗經過各方面的觀察非常的欽佩,認識到張公藝九世同居確實是一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當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的方法時,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並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張公藝說,九世同居人口眾多,每日事出頻繁,難免彼此之過,但都能以互相諒解,求大同,有小異,全家人之心,同一人之心,一人之心,為全家人之心;名利之事不計較個人得失,並且互相謙讓,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品質及其和氣致祥的優良作風,「百忍」二字是以團結在家庭這方面,代表每個人都有涵養性之意(張氏家族的百忍堂號就是以此而稱)。唐高宗深受感動,潸然淚下,於是,賞賜他許多縑帛,並免除其丁賦徭役。高宗聽後倍受感動,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敕修百忍義門。
摘自:http://ke..com/link?url=-PGH_PZS0tsxV1WHZizZASG_Zu06v

Ⅲ 百忍成金的祥細內容

詞 目 百忍成金
發 音 bǎi rěn chéng jīn
釋 義 形容忍耐的可貴。
出 處 《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
示 例 如所謂~,所謂唾面自乾,豈非世俗傳為佳話者耶……今乃欲舉全國人而為無骨無血無氣之怪物,吾不知如之何而可也!★梁啟超《新民說》八
用 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百忍成金」的傳說。
話說唐高宗年間,泰山腳下的張家莊有一位員外叫張公藝,他是張族的老祖宗。張公承先祖祿俸,具良田千頃,家資萬貫。然張公厚德薄財,和睦親族,禮賢下士。平日里慷慨好施,濟危扶困且待人大度,遇事善忍,當地百姓皆尊稱他為張善人。人們都傳言:不管南來北往之士,誰個有困難,盡可求助於張善人,必有資援。日復一日,張善人積德行善的事跡越傳越多,美譽不脛而走。
卻說八仙之中,純陽呂祖,人稱洞賓者,曾與其他七洞仙相約,會聚集於泰山之巔,南天雲嶺頂烹茗論道,飲酒作樂。因為時候尚早,他便化身為一道士,一路遊山玩水向泰山而來。
其時,正有不少人在談論張善人,說他有菩薩心腸,慷慨好義,更有容忍常人不能容忍之事。
呂真人本是個十分固執的人,他從不輕信他人,心裡暗想:「張家莊離此不遠,我何不試他一試。」於是,搖身一變,化成一骯臟邋遢的老乞丐,向張家莊走來。
再說張善人膝下有五男二女,五子先後高中金榜。是日,正是五郎大登科之後,小登科同房花燭之佳期。於是乎,張府內外張燈結綵,一片喜氣洋洋,顯得分外熱鬧。遠朋近友,世交親戚上門賀喜,紛至沓來。張府傳出言來,不論遠村外姓,乞丐流民,只要前來道聲「恭喜」便可得到一錠白花花的銀子。
時過晌午,錦堂之內婚禮已成。眾賓客移步花廳,列座就位,只待鳴炮即可開席。正在此時,府門外一片哄亂,不時傳來陣陣怒喝之聲。
張公命管家出門看個明白,管家一會兒慌忙回報:「不知啥時冒出一個老乞丐,此人骯臟可惡,正與布施的家僕吵鬧起來,說什麼銀子他不要,就是要進花廳喝喜酒、吃華宴。」
眾賓客聞道一片嘩然,都說豈有此理。張公緊皺眉頭,犯愁起來:原來花廳之內是宴請有身份的貴賓,如府台、知縣、名紳、族老等,且已安排就緒,座無虛缺。花廳下大院之內則是普通席位,是族內親友,倒可勉強安排。然而,讓一個陌生的乞丐入座,未免大煞風景,大掃喜興。
位於張公旁位的縣太爺早就揣出張公心意,即朗聲道:「張公何必與刁頑之徒客氣,待下官命衙差將他抓起來,痛打一頓,也好讓他識得好歹!」
張公慌忙道:「不可不可!別說今天是大喜之日,就是平時,老夫也不曾虧待遠道客人,待我出去與他商量。」說罷,步出門外。眾賓也隨行左右,都想看個究竟。
這時,只見老乞丐蹲坐門外,舉首仰天,翻動一雙怪眼;一手撓脖子,另一手從破棉褸里捕捉跳蚤,任憑幾個僕人東扯西拉,就是一動也不動。圍觀的人眾有不服氣者,相繼出手幫忙,卻真像蚍蜉撼樹——白費力氣。你說怪不怪?
張公斥退眾仆,俯下身對老乞丐作揖道:「這位老哥,既然銀子不要,定要飲宴,請到大院內與眾親同坐如何?」老乞丐陰陽怪氣地說:「老漢行乞天下,吃盡千家飯,嘗遍南北味,就是從未吃過排場的喜筵,坐上高貴的桌位;聞張公是個大善人,有大容之度,有求必應。故老漢不遠千里而來,只望能遂平生心願……既然張公嫌吾有礙,也就罷了,普通筵位老漢是不稀罕的。」說完之後,站立起身,拄拐便欲走開。
張公聞言,連忙作揖道:「老哥請留步,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老夫豈有嫌礙之理,只是花廳雅座已無缺額;既來之,則安之,屈就替坐老夫之位如何?」
老乞丐立即轉過身來,歡顏悅色道:「使得,使得,當然使得!」就這樣隨張公入府門,過大院上花廳,落入雅座。
炮竹已鳴,筵席已開。可是,花廳之上因無端多了個又臟又臭的老乞丐,弄得眾賓個個丟失雅興,大家你看我,我看他,一言不發,本來洋洋之喜氣已變得十分凝固。
老乞丐卻大大咧咧,旁若無人,只管自個兒斟樽把盞,棄筷抓肉,好似風卷殘雲,餓虎撲食,也不管眾人橫眉冷眼。吃得興時,把將雙足蹲起雅座,連聲大呼好酒……
眾賓客個個心中埋怨:「張公也真太沒了主張,何必受此鳥氣……」這樣,好端端的一場筵席被攪得不歡而散。
待老乞丐酒足飯飽之後,張公作揖道:「老哥,筵席已散,天色將晚,吾送你些盤纏,你可早些回去歇息。」顯然,這是斯文的逐客令。
哪知道,老乞丐斜翻醉眼,打著酒嗝道:「不忙!不忙!張公不是叫我既來之則安之嗎?老漢還不想回去,今晚就在貴府將就將就吧。」張公略一遲疑便道:「好吧,就讓家人給你收拾一間客房,讓你早點歇息。」說罷,便呼來管家,哪知道老乞丐舉手阻撓說:「且慢——」
張公道:「老哥尚有何吩咐?」
老乞丐道:「想老漢一生落魄,流浪天涯,至今尚未娶親立室,無緣領略洞房滋味,這倒也罷了。然老漢曾發宏願: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睡一夜芙蓉帳,鴛鴦床,未知張公可否成全?」
張公聞言,臉色驟變,卻未言表。站在一旁的管家早已按奈不住胸中怒火,破口大罵:「你這可惡的老乞丐,也不泡把尿照照自己!我家主人如此厚待你,你卻不知好歹,得寸進尺。若不趁早滾出去,休怪我棍棒無情!」
張公急忙阻止管家,轉過臉來,悠悠一嘆:「也罷,老夫再成全汝心願,只是明天一早須當回去,休再使吾為難?」
老叫化悅道:「使得,使得,當然使得!」
張公即命管家吩咐新官新娘另擇房室,讓老乞丐騰出洞房歇息。
張府上下對張公的決定敢怒不敢言,對老乞丐恨得咬牙切齒,巴不得早點把這個瘟神驅走。
良宵苦短,長夜漫漫。張公卻聞數更鼓,輾轉反側,不斷思惴擔憂著:「不知老乞丐明天還要耍什麼花樣?……」
翌日凌晨,張公聞雞則起,趕至洞房門口。這時管家帶動眾奴僕已雲集門口,只待張公一聲令下便可推門而入。可張公遲遲不作聲響,只在門外來回踱步,這樣又足足過了幾個時辰。管家自作主張敲了好幾次門,也未聞動靜,讓人好生奇怪。管家顧不得張公便呼眾仆合力將門推進去。於是眾人憋足力氣,一齊向前猛撞,只聽「咣啷」一聲,眾人跌入房內。原來,門未加栓,眾人始料不及,收足不住,都跌倒地上。你疊我,我壓他,好生狼狽。
眾人從地上爬起,怒火中燒,氣沖沖走近香床,撩起錦帳,正准備將老乞丐拉起,卻只聞不約而同「哎呀」一聲,眾家人個個變得目瞪口呆。
張公以為出了什麼禍事,急上前一看:床上已無老乞丐身影,橫躺著的是一黃澄澄、光燦燦的黃金人像,此金像與真人一般大小,足有一千八百多斤。
眾僕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出洞房。這時管家發現粉壁上題有龍蛇狂章,急呼張公看個細詳。只見題曰:「有容之士福自在,無忍之心禍難消。自來黃金無足赤,卻道世間有完人。」下邊落款是——純陽子呂洞賓。
至此,人們方醒悟,老乞丐不是別人,正是八仙中純陽子呂洞賓也。
有道是,流言疾如風。張府出了這等奇異之事,一時間成了熱門的話題,街頭巷尾、山間田野莫不紛紛議論。其間稱贊者有之,羨慕者有之,嫉妒者也有之。
再說張家莊不遠處有一條清水河,南北往來者須經此乘舟過渡。這一日,撐渡船夫聞傳張公得金之事,羨妒傷懷,連聲哀嘆。說道自己怎麼如此命薄,埋怨天理不公,嘮叨什麼「人家越富越有,吾越窮越潦倒……」
話者無心,聽者有意。舟中剛好有一位秀才書生,聞斯言便勸言道:「張公善容,歷受百忍而得金。汝能忍乎?」船夫道:「要知道能得金身,別說百忍,就是千忍我也受得!」書生笑問:「此言當真?」船夫說:「誰個有空開玩笑?」
過了一會兒,書生又問:「汝當能忍?」船夫慍道:「能忍!」書生繼問:「真能忍?」這時船夫悖然怒吼:「我能不能忍關你酸秀才屁事,你怎麼這般叼嘮!」話正說完,書生仰天狂笑:「汝不是說能千忍乎?吾才問幾句,汝已受不了,看來汝註定是個窮漢,要辛苦一輩子了。」言罷,書生頓化為一陣青煙,飄然騰空而去。一會兒,雲天外傳來空洞梵音:「有容之士福自在,無忍之心應當貧。世人何必憂天命,須知有果必有因……」
原來書生正是出自張家莊欲上泰山的呂仙人。良久,船夫方始醒悟,為自己錯失良機而懊悔得嚎哭起來。
張公百忍成金,船夫錯失良機之事像長了一雙翅膀,飛過大江南北,又像一陣龍卷風,吹遍整個赤縣神州。
卻說久居京城帝皇宮殿的唐高宗,這一日要封禪泰山,正好路經張家莊,聞隨行官員談論張公及船夫這樁奇事,便覺龍心大悅,興奮異常。你道為什麼呢?原來,這個高宗皇帝多年來一直迷戀仙道,千方百計要尋求長生之道。若此傳言屬實,足以證明他追求的並非縹緲虛無。於是,他決定移駕張府探個究竟。
欽差飛馬奔赴張家莊,傳下旨諭,御駕即將親臨。張府聞旨好些慌忙,一陣急促的張羅之後,才恭恭敬敬地將皇帝接入府內。
君臣禮畢,華筵接風之後。高宗詢問張公:「卿有何法,使得仙人現身,賜汝金人?」張公道:「臣遇非人則容,逢非事則忍。並將每樁忍記錦箋上。」說罷,出示長卷錦箋,足有一百多個「忍」字。顯然,張公已歷受一百多次難忍之事。
高宗頓有所悟,感動得流下眼淚,即道:「天下若效張翁以容待人,以忍遇事,則可太平。此乃我天朝之幸也!」說罷,即賞張公縑帛一百匹,御題賜書「百忍堂」三字;命隨行御史,記載冊典,令隨臣誥示天下,揚頌風尚……
自此以後,張氏族人便用「百忍堂」作堂號,「百忍成金」也成為流傳後世之雅範。

Ⅳ 「效張公多書忍字;法司馬廣積陰功」,這句何解,司馬是誰

前半句是個典故——張公百忍。
相傳唐朝貞觀年間,潞州有一個版99歲的老翁,姓張權,字百忍,人稱張公。他博學多才,心胸寬廣,為人處事,總是忍字當頭。有一年二月花朝,張公為孫子娶媳婦辦喜事,全家人歡天喜地,張燈結綵,熱熱鬧鬧。正當孫子和新娘拜堂入洞房時,突然來了一個道人,他一不吃酒,二不受禮,他要入洞房和新娘子過新婚之夜。這種非禮的要求,全家人都不能接受,張公十分為難,他前思後想,一生中已忍了九十九次,這最後一次難道就不能忍嗎?於是,他勸孫子讓那個道人同新娘子入洞房……那道人一進洞房,一不揭新娘子的蓋頭巾,二不和新娘子上床睡覺。只見他手舞足蹈地唱道:「看得破,忍得過,心胸寬,樂呵呵……」就這樣一直唱到雞叫五更天時,那道人突然倒在地上死去,頭上還蓋著一條紅綢巾,巾上有一首詩謎:「神仙戲張公,賞賜一道人。值錢不值錢,全在這兩點。」張公看了思索一下,已知謎底。於是,他掀開道人頭上的紅綢巾,仔細一瞧,樂得心花怒花。從此,張公家富裕起來,張公百忍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至今。 後半句應該是指司馬遷。該句意指人要學會忍讓謙遜,學會厚積薄發~!!o(∩_∩)o...

Ⅳ 張公百忍

張公百忍
相傳唐朝貞觀年間,潞州有一個99歲的老翁,姓張,字百忍,人稱張公。他博學多回才,心胸答寬廣,為人處事,總是忍字當頭。

有一年二月花朝,張公為孫子娶媳婦辦喜事,全家人歡天喜地,張燈結綵,熱熱鬧鬧。正當孫子和新娘拜堂入洞房時,突然來了一個道人,他一不吃酒,二不受禮,他要入洞房和新娘子過新婚之夜。

這種非禮的要求,全家人都不能接受,張公十分為難,他前思後想,一生中已忍了九十九次,這最後一次難道就不能忍嗎?於是,他勸孫子讓那個道人同新娘子入洞房……

那道人一進洞房,一不揭新娘子的蓋頭巾,二不和新娘子上床睡覺。只見他手舞足蹈地唱道:「看得破,忍得過,心胸寬,樂呵呵……」就這樣一直唱到雞叫五更天時,那道人突然倒在地上死去,頭上還蓋著一條紅綢巾,巾上有一首詩謎:「神仙戲張公,賞賜一道人。值錢不值錢,全在這兩點。」

張公看了思索一下,已知謎底。於是,他掀開道人頭上的紅綢巾,仔細一瞧,樂得心花怒花。從此,張公家富裕起來,張公百忍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至今。

Ⅵ 張公百忍一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在不同思想的人上這句話的意思也有所不同:1、實在忍受不了了,所以沒必要再忍了,該反擊就反擊;2、世間沒有什麼事是需要忍受的,也沒有什麼事情值得動怒,沒必要用「忍」這個情緒,萬般自在,一切皆空。

Ⅶ 姓張的名人(故事)

張姓來源

來源有三: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遷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郡望堂號

【堂號】"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岳"、"敬誼"、"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漢時置郡。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家乘譜牒

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 遼寧:廣寧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 上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雲間張氏家譜一卷、雲間張氏家譜續卷一卷、南塘張氏族譜八卷。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家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 浙江: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中國歷史上的張姓名人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Ⅷ 張公百忍的故事

張公《百忍復歌》:
百忍歌,歌制百忍;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Ⅸ 「張公百忍」什麼意思

相傳唐朝貞觀年間,抄潞州有一個99歲的老翁,姓張,字百忍,人稱張公。他博學多才,心胸寬廣,為人處事,總是忍字當頭。

有一年二月花朝,張公為孫子娶媳婦辦喜事,全家人歡天喜地,張燈結綵,熱熱鬧鬧。正當孫子和新娘拜堂入洞房時,突然來了一個道人,他一不吃酒,二不受禮,他要入洞房和新娘子過新婚之夜。

這種非禮的要求,全家人都不能接受,張公十分為難,他前思後想,一生中已忍了九十九次,這最後一次難道就不能忍嗎?於是,他勸孫子讓那個道人同新娘子入洞房……

那道人一進洞房,一不揭新娘子的蓋頭巾,二不和新娘子上床睡覺。只見他手舞足蹈地唱道:「看得破,忍得過,心胸寬,樂呵呵……」就這樣一直唱到雞叫五更天時,那道人突然倒在地上死去,頭上還蓋著一條紅綢巾,巾上有一首詩謎:「神仙戲張公,賞賜一道人。值錢不值錢,全在這兩點。」

張公看了思索一下,已知謎底。於是,他掀開道人頭上的紅綢巾,仔細一瞧,樂得心花怒花。從此,張公家富裕起來,張公百忍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至今。

Ⅹ 史上有一句叫《百忍成金》,請問有人能詳細答我嗎!拜託了各位 謝謝

「百忍傳芳」也就是「百忍成金」的出典,這里流傳著關於它的傳說。 話說唐高宗年間,泰山腳下的張家莊有一位員外叫張公藝,他是張族的老祖宗。張公承先祖祿俸,具良田千頃,家資萬貫。然張公厚德薄財,和睦親族,禮賢下士。平日里慷慨好施,濟危扶困且待人大度,遇事善忍,當地百姓皆尊稱他為張善人。人們都傳言:不管南來北往之士,誰個有困難,盡可求助於張善人,必有資援。日復一日,張善人積德行善的事跡越傳越多,美譽不脛而走。 卻說八仙之中,純陽呂祖,人稱洞賓者,曾與其他七洞仙相約,會聚集於泰山之巔,南天雲嶺頂烹茗論道,飲酒作樂。因為時候尚早,他便化身為一道士,一路遊山玩水向泰山而來。 其時,正有不少人在談論張善人,說他有菩薩心腸,慷慨好義,更有容忍常人不能容忍之事。 呂真人本是個十分固執的人,他從不輕信他人,心裡暗想:「張家莊離此不遠,我何不試他一試。」於是,搖身一變,化成一骯臟邋遢的老乞丐,向張家莊走來。 再說張善人膝下有五男二女,五子先後高中金榜。是日,正是五郎大登科之後,小登科同房花燭之佳期。於是乎,張府內外張燈結綵,一片喜氣洋洋,顯得分外熱鬧。遠朋近友,世交親戚上門賀喜,紛至沓來。張府傳出言來,不論遠村外姓,乞丐流民,只要前來道聲「恭喜」便可得到一錠白花花的銀子。 時過晌午,錦堂之內婚禮已成。眾賓客移步花廳,列座就位,只待鳴炮即可開席。正在此時,府門外一片哄亂,不時傳來陣陣怒喝之聲。 張公命管家出門看個明白,管家一會兒慌忙回報:「不知啥時冒出一個老乞丐,此人骯臟可惡,正與布施的家僕吵鬧起來,說什麼銀子他不要,就是要進花廳喝喜酒、吃華宴。」 眾賓客聞道一片嘩然,都說豈有此理。張公緊皺眉頭,犯愁起來:原來花廳之內是宴請有身份的貴賓,如府台、知縣、名紳、族老等,且已安排就緒,座無虛缺。花廳下大院之內則是普通席位,是族內親友,倒可勉強安排。然而,讓一個陌生的乞丐入座,未免大煞風景,大掃喜興。 位於張公旁位的縣太爺早就揣出張公心意,即朗聲道:「張公何必與刁頑之徒客氣,待下官命衙差將他抓起來,痛打一頓,也好讓他識得好歹!」 張公慌忙道:「不可不可!別說今天是大喜之日,就是平時,老夫也不曾虧待遠道客人,待我出去與他商量。」說罷,步出門外。眾賓也隨行左右,都想看個究竟。 這時,只見老乞丐蹲坐門外,舉首仰天,翻動一雙怪眼;一手撓脖子,另一手從破棉褸里捕捉跳蚤,任憑幾個僕人東扯西拉,就是一動也不動。圍觀的人眾有不服氣者,相繼出手幫忙,卻真像蚍蜉撼樹——白費力氣。你說怪不怪? 張公斥退眾仆,俯下身對老乞丐作揖道:「這位老哥,既然銀子不要,定要飲宴,請到大院內與眾親同坐如何?」老乞丐陰陽怪氣地說:「老漢行乞天下,吃盡千家飯,嘗遍南北味,就是從未吃過排場的喜筵,坐上高貴的桌位;聞張公是個大善人,有大容之度,有求必應。故老漢不遠千里而來,只望能遂平生心願……既然張公嫌吾有礙,也就罷了,普通筵位老漢是不稀罕的。」說完之後,站立起身,拄拐便欲走開。 張公聞言,連忙作揖道:「老哥請留步,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老夫豈有嫌礙之理,只是花廳雅座已無缺額;既來之,則安之,屈就替坐老夫之位如何?」 老乞丐立即轉過身來,歡顏悅色道:「使得,使得,當然使得!」就這樣隨張公入府門,過大院上花廳,落入雅座。 炮竹已鳴,筵席已開。可是,花廳之上因無端多了個又臟又臭的老乞丐,弄得眾賓個個丟失雅興,大家你看我,我看他,一言不發,本來洋洋之喜氣已變得十分凝固。 老乞丐卻大大咧咧,旁若無人,只管自個兒斟樽把盞,棄筷抓肉,好似風卷殘雲,餓虎撲食,也不管眾人橫眉冷眼。吃得興時,把將雙足蹲起雅座,連聲大呼好酒…… 眾賓客個個心中埋怨:「張公也真太沒了主張,何必受此鳥氣……」這樣,好端端的一場筵席被攪得不歡而散。 待老乞丐酒足飯飽之後,張公作揖道:「老哥,筵席已散,天色將晚,吾送你些盤纏,你可早些回去歇息。」顯然,這是斯文的逐客令。 哪知道,老乞丐斜翻醉眼,打著酒嗝道:「不忙!不忙!張公不是叫我既來之則安之嗎?老漢還不想回去,今晚就在貴府將就將就吧。」張公略一遲疑便道:「好吧,就讓家人給你收拾一間客房,讓你早點歇息。」說罷,便呼來管家,哪知道老乞丐舉手阻撓說:「且慢——」 張公道:「老哥尚有何吩咐?」 老乞丐道:「想老漢一生落魄,流浪天涯,至今尚未娶親立室,無緣領略洞房滋味,這倒也罷了。然老漢曾發宏願: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睡一夜芙蓉帳,鴛鴦床,未知張公可否成全?」 張公聞言,臉色驟變,卻未言表。站在一旁的管家早已按奈不住胸中怒火,破口大罵:「你這可惡的老乞丐,也不泡把尿照照自己!我家主人如此厚待你,你卻不知好歹,得寸進尺。若不趁早滾出去,休怪我棍棒無情!」 張公急忙阻止管家,轉過臉來,悠悠一嘆:「也罷,老夫再成全汝心願,只是明天一早須當回去,休再使吾為難?」 老叫化悅道:「使得,使得,當然使得!」 張公即命管家吩咐新官新娘另擇房室,讓老乞丐騰出洞房歇息。 張府上下對張公的決定敢怒不敢言,對老乞丐恨得咬牙切齒,巴不得早點把這個瘟神驅走。 良宵苦短,長夜漫漫。張公卻聞數更鼓,輾轉反側,不斷思惴擔憂著:「不知老乞丐明天還要耍什麼花樣?……」 翌日凌晨,張公聞雞則起,趕至洞房門口。這時管家帶動眾奴僕已雲集門口,只待張公一聲令下便可推門而入。可張公遲遲不作聲響,只在門外來回踱步,這樣又足足過了幾個時辰。管家自作主張敲了好幾次門,也未聞動靜,讓人好生奇怪。管家顧不得張公便呼眾仆合力將門推進去。於是眾人憋足力氣,一齊向前猛撞,只聽「咣啷」一聲,眾人跌入房內。原來,門未加栓,眾人始料不及,收足不住,都跌倒地上。你疊我,我壓他,好生狼狽。 眾人從地上爬起,怒火中燒,氣沖沖走近香床,撩起錦帳,正准備將老乞丐拉起,卻只聞不約而同「哎呀」一聲,眾家人個個變得目瞪口呆。 張公以為出了什麼禍事,急上前一看:床上已無老乞丐身影,橫躺著的是一黃澄澄、光燦燦的黃金人像,此金像與真人一般大小,足有一千八百多斤。 眾僕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出洞房。這時管家發現粉壁上題有龍蛇狂章,急呼張公看個細詳。只見題曰:「有容之士福自在,無忍之心禍難消。自來黃金無足赤,卻道世間有完人。」下邊落款是——純陽子呂洞賓。 至此,人們方醒悟,老乞丐不是別人,正是八仙中純陽子呂洞賓也。 有道是,流言疾如風。張府出了這等奇異之事,一時間成了熱門的話題,街頭巷尾、山間田野莫不紛紛議論。其間稱贊者有之,羨慕者有之,嫉妒者也有之。 再說張家莊不遠處有一條清水河,南北往來者須經此乘舟過渡。這一日,撐渡船夫聞傳張公得金之事,羨妒傷懷,連聲哀嘆。說道自己怎麼如此命薄,埋怨天理不公,嘮叨什麼「人家越富越有,吾越窮越潦倒……」 話者無心,聽者有意。舟中剛好有一位秀才書生,聞斯言便勸言道:「張公善容,歷受百忍而得金。汝能忍乎?」船夫道:「要知道能得金身,別說百忍,就是千忍我也受得!」書生笑問:「此言當真?」船夫說:「誰個有空開玩笑?」 過了一會兒,書生又問:「汝當能忍?」船夫慍道:「能忍!」書生繼問:「真能忍?」這時船夫悖然怒吼:「我能不能忍關你酸秀才屁事,你怎麼這般叼嘮!」話正說完,書生仰天狂笑:「汝不是說能千忍乎?吾才問幾句,汝已受不了,看來汝註定是個窮漢,要辛苦一輩子了。」言罷,書生頓化為一陣青煙,飄然騰空而去。一會兒,雲天外傳來空洞梵音:「有容之士福自在,無忍之心應當貧。世人何必憂天命,須知有果必有因……」 原來書生正是出自張家莊欲上泰山的呂仙人。良久,船夫方始醒悟,為自己錯失良機而懊悔得嚎哭起來。 張公百忍成金,船夫錯失良機之事像長了一雙翅膀,飛過大江南北,又像一陣龍卷風,吹遍整個赤縣神州。 卻說久居京城帝皇宮殿的唐高宗,這一日要封禪泰山,正好路經張家莊,聞隨行官員談論張公及船夫這樁奇事,便覺龍心大悅,興奮異常。你道為什麼呢?原來,這個高宗皇帝多年來一直迷戀仙道,千方百計要尋求長生之道。若此傳言屬實,足以證明他追求的並非縹緲虛無。於是,他決定移駕張府探個究竟。 欽差飛馬奔赴張家莊,傳下旨諭,御駕即將親臨。張府聞旨好些慌忙,一陣急促的張羅之後,才恭恭敬敬地將皇帝接入府內。 君臣禮畢,華筵接風之後。高宗詢問張公:「卿有何法,使得仙人現身,賜汝金人?」張公道:「臣遇非人則容,逢非事則忍。並將每樁忍記錦箋上。」說罷,出示長卷錦箋,足有一百多個「忍」字。顯然,張公已歷受一百多次難忍之事。 高宗頓有所悟,感動得流下眼淚,即道:「天下若效張翁以容待人,以忍遇事,則可太平。此乃我天朝之幸也!」說罷,即賞張公縑帛一百匹,御題賜書「百忍堂」三字;命隨行御史,記載冊典,令隨臣誥示天下,揚頌風尚…… 自此以後,張氏族人便用「百忍堂」作堂號,「百忍成金」也成為流傳後世之雅範。 大化陶熔"四字,是何含意?"大化"意為"佛的教化"。"陶"比喻造就、培養。"熔"可作熔鑄金屬或澆製成器具時用的模型解。綜合四字,就是:按佛教教義規范培養信徒,使頑者歸化,脫胎換骨。暗示佛的神通廣大。 參考資料:http://www.chaofeng.org/article/detail.asp?id=6060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