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浩然的故事
⑴ 孟浩然的名人軼事50字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版媚俗世,權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
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1)關於孟浩然的故事擴展閱讀:
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隱居閑適、羈旅愁思,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游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
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游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廣大。
⑵ 關於孟浩然的故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贊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跡。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與他關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庄》、《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贊嘆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皮日休則稱:"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澹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於毫釐也。"(《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歲暮歸南山》、 《早寒江上有懷》、 《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藉深微,挹之不盡。嚴羽以禪喻詩,謂浩然之詩"一味妙悟而已"(《滄浪詩話·詩辨》)。清代王士碌推衍嚴氏緒論,標舉"神韻說",宗尚王孟,曾舉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範本,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分甘餘話》) 盛唐田園山水詩,在繼承陶、謝的基礎上,有著新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詩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輩最長,開風氣之先,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簽》引《吟譜》語)。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聯,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並列,成為摹寫洞庭壯觀的名句。清代潘德輿曾指出:"襄陽詩如'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卧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養一齋詩話》)然而這在孟詩中畢竟不多見,不能代表其風格的主要方面。總的說來,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蘇軾說他"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陳師道《後山詩話》引),是頗為中肯的。
孟襄陽雖為唐山水詩之始作俑者,然其成就卻居王維下,何也?一 因其才氣不殆,二因其詩意常未若王維高遠。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發之於詩,令其詩每有寒儉處。而王摩詰一生出仕入仕,幾 經周折,於世情之變體味頗深,此情發之於詩,則往往意趣清遠,無跡 可尋。
雖則,孟詩亦自有其過人處。其詩之淡遠處,既上繼陶潛余緒,又 不減王維。如"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謂"清空自在,淡然有餘",不愧山水詩中之佳制也。
天寶四載(745)宜城王士源輯錄孟浩然詩,得218首,其書已佚。現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較王本多45首,其中竄入有別人的作品。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⑶ 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故事
陽春三月,繁花盛開,萬紫千紅,遠處的黃鶴樓里,坐著兩位正在對酒暢飲的詩人,一位是詩人孟浩然,他雖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詩名滿天下了,另一位是詩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幾歲,他剛離開四川不久,還未進入仕途,瀟瀟灑灑,自由自在。
李白久聞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見,特別高興。而孟浩然見到,詩才入仙,談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見恨晚,幾天來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勝。談詩情,談人生,十分投機,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離開此地沿長江東下去揚州了,李白特意在這依山傍水的黃鶴樓為他仰慕的孟浩然踐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即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所作的詩。
朝代:唐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詞句注釋:
1、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3、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譯文:
友人在黃鶴樓向我揮手告別,陽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揚州。
他的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見滾滾長江在天邊奔流。
第一句話指出了告別的位置:第一代著名的黃鶴樓;第二句寫下告別的時間和目的地:「煙花之春」和東南勝利的「揚州」;
三四句話,寫下告別的場景:走遠;只留下一個泉水。詩歌以美麗斑駁的煙花泉和無邊的長江為基礎。他們能夠以開放的心態,
開放的心態,鮮艷的色彩和浪漫的氛圍創造詩歌告別。雖然這首詩是一部告別作品,但它寫得優雅而富有感情,沒有深深的悲傷,意味著永遠而不是悲傷,不停地飄盪著美麗的韻味,而且押韻遠非空虛。
(3)關於孟浩然的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李白是一位熱愛大自然,喜歡結交朋友的詩人。他一生都住過著名的山地之旅。他在漫遊和徘徊中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足跡遍布中原,留下了許多贊美自然美和贊美友誼的作品。
唐朝玄宗十五年,李白東回到湖北省安陸,二十七歲。他在安陸生活了十年,但在很多情況下,他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在外面旅行,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這片土地上十分陌生」。李白在安魯逗留期間,遇到了12歲的孟浩然。
這首送別詩有著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
孟浩然非常感謝李白,兩人很快就成了朋友。在開元十八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並要求人們帶信。孟浩然在江夏會見。幾天後,孟浩然把船開到東邊,李白親自將船送到了河邊。當離開時,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的廣陵」。
⑷ 孟浩然的生平事跡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
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4)關於孟浩然的故事擴展閱讀:
孟浩然的故事:
家居一段時日後,孟浩然於次年前往吳越。他在吳越停留了三年,見到了老友張子榮。期間寫了數首思鄉之作,如「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鄉思重相催」等。
表達出欲回不得回的無奈。不得回鄉是為了求仕的各種拜會,而非為江南山水所絆。這些拜會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結交天台山道士。
唐代重道教,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從高宗、則天時就深受重視,玄宗及其胞妹玉真公主尊其為師。天台山是司馬承禎的主要道場。孟浩然在天台山流連期間。
司馬承禎雖已被玄宗召去洛陽、在王屋山建陽台觀並修行,但他與天台山舊觀不會斷掉聯系。與天台山司馬道士的門徒、道友交往,不失為迂迴之策。
也許這段時間的交遊有了起色,728年孟浩然返鄉,與李白相識,稍作休整後動身前往長安。在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奔波往返,停留五年,雖結交張九齡、張說等政要。
與王昌齡、王維等成了好友,佳作廣為傳頌,「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眾人欽服,卻仍未金榜題名。733年從洛陽直奔吳越,與崔國輔相聚,並相約隔年春天再聚於江南。
短暫停留後,孟浩然返鄉。735年春,依約三下江東去見崔國輔,路過江夏時,遇到李白,李白作名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可惜崔國輔已經應詔離開江南,孟浩然留有「我行窮水國,君使入京華。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之句。命運總是這樣作弄孟浩然。他的兩次赴京(東西二都)、三次下吳越。
博取了盛名,與同期一批詩人訂交,換來的現實卻是骨感的。然而,孟浩然並未氣餒。在襄樊時,他仍一如既往地熱心結交經過之官員、文人。
「檢點孟浩然集,現存的250多首作品中,有十之六七是寄贈、酬答、送別、留別、宴會、登高懷人等用於應酬、交遊之作」。737年夏天,張九齡被貶至荊州任長史。
孟浩然應邀去作張九齡的幕賓。一年多之後,他離開荊州返家。張九齡雖被貶,但政治聲望仍在,孟浩然是抱著極大的希望去投奔其賬下的,有詩「寄語朝廷當世人,何時重見長安道」為證。
然而希望再次被摔得粉碎。他未受到提拔、重用,只承擔了一次赴揚州的公出。在張九齡身邊,也只是陪同觀獵、游覽、祠祭,無國事可商。張九齡是政治家,他明白進退尺度。
不可能在荊州大張旗鼓地有什麼作為,孟浩然卻不懂,張九齡的韜光養晦加重了他的絕望。絕望之後,辭歸襄樊。一年後背上生瘡,初愈便接待了來訪的王昌齡,因食海鮮病發而亡。
⑸ 孟浩然的一個小故事(100字左右)謝謝!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孟浩然已經40歲了。他參加當年的進士考試,但名版落孫山。在京期間,孟浩然和權王維一見如故。結為至交。當時,王維在皇宮里供職。一日,他私自邀孟浩然到宮中談詩論文。不料,家僕來報:「皇上駕到!」無處可躲的孟浩然只好鑽進了一張床底下。結果被唐玄宗發覺,王維只得如實稟告。驚魂未定的孟浩然這才從床底下爬出來。玄宗笑著問他:「孟卿朕是早聞爾名,可誦近作博朕一笑否?」孟浩然略加思索,便吟出著名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敞廬。 不才明主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明皇一聽,頓時板下臉來說:「你自己不求仕進。朕什麼時候遺棄過你?『不才明主棄』。豈不是對朕的不滿?你為什麼不誦『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那首詩呢?」玄宗當即下令:「放歸南山。終生不仕。」
孟浩然終於一生不得志。
⑹ 孟浩然的生平事跡。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雖不如王維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故後人把孟浩然與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之家。
唐聖歷元年(698年),孟浩然與弟弟一起讀書學劍。
唐景龍二年(708年),孟浩然20歲,是年前後游鹿門山,作《題鹿門山》詩。詩標志著浩然獨特的詩風基本形成。
唐景雲二年(711年),孟浩然23歲,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隱居閑適、羈旅愁思,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游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游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廣大。
在詩歌創作的藝術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獨特的見解。他主張詩歌要用形象思維,通過詩的語言塑造形象,通過形象顯示詩歌的意旨。讀者「棄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闍黎新亭作》詩中寫道:「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學和道家哲學中的「棄象忘言」說,提倡詩歌創作的抒情言志、表情達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⑺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李白酒隱安陸的時候,結識了一位著名的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是誰?下面幾首詩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了。《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史稱「王孟」。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隱居一段時間,又想有所作為,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從此,浩然就對官場不怎麼感冒了。據說,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李白: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時正與朋友喝酒,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新唐書》有記載:「浩然斥曰:『業已飲,惶恤他!』卒不赴。韓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李白與孟浩然第一次相見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陸的時候,那年李白大概28歲,而孟浩然40歲左右。李白當時詩名尚小,而孟浩然名聲在外。李白專程前往鹿門山謁見浩然,兩人習性相投,一見如故。於是,相約來到江夏(今武昌),游歷月余,最後,孟浩然要去廣陵,於是二人在黃鶴樓相別。看著好友離去,李白思緒萬千,欣然寫下千古絕唱《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與黃鶴樓有不少故事。李白第一次游黃鶴樓的時候,面對美景,自然是詩情大發。正想提筆賦詩,卻見壁上已有詩作,那是崔顥的《登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讀完全詩,驚得半天沒有說話,這等好詩,豈非凡人能做。於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據說後來李白一直心有不甘,竟然還有讓自己不敢下筆的地方,胸中塊壘,難以展抒。後來到金陵,游金陵鳳凰台時,一時興起,便寫下《登鳳凰台》一詩,欲與崔顥一較高低,其詩為:「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其風格意境卻有相似之處,而境界高遠確也難分高下了。
十年之後,李白與孟浩然見了第二次面,這次李白寫了《贈孟浩然》,以表達自己的朋友的欽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輯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愛的人,當少之又少了。
⑻ 孟浩然的故事
1、文不為仕
在十七歲的時候,孟浩然在家鄉本地的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好成績,這距離父親的計劃又近了一步,但是孟浩然卻決定止步不前了,他的任性在科舉考試這件事情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他決定不參加科舉,這是因為他不想要給為朝廷做事情。
在孟浩然出生的時候,武則天將皇位還給了李氏家族,軟弱無能的李顯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是後來被媳婦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合起伙來毒死了,李顯的弟弟李旦被三個兒子推上了皇位,在孟浩然的心裡,這樣的做法是不合常理的,他覺得李旦的皇位坐得不清不楚,這是不仁不義!
所以萌發不部位朝廷效力的想法,但是父親不同意孟浩然這么做,家裡面亂成了一鍋粥,孟浩然最後還任性的說出了:文不為仕!
2、任性愛情
他在愛情方面也是極其任性的,他因為拒絕參加科舉考試和父親鬧掰了,然後他就搬出家裡住進了鹿門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認識自己的未來妻子,一個漂亮且堅強的姑娘,這個姑娘在十七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裡面的重擔全部壓在她的身上,這個身世可憐的姑娘身上的堅強和擔當吸引了孟浩然。
通過孟浩然對自己父親的了解是絕對不會娶這個姑娘,所以他就又任性了一次,他直接帶著女孩拜堂成親了,孟浩然任性但是他的父親也不是平常人,生米都煮成熟飯了,在妻子生下了孩子之後孟浩然的父親都不允許妻子進入孟家,最後以父親的去世結束了這場父子之間的戰爭!
二十歲結婚的孟浩然到二十六歲父親去世兩人都只是見過一面,孟浩然的心裡遺憾萬分,所以他決定完成父親對自己的期待:參加科舉,考取功名!
⑼ 孟浩然一生中有意思的故事
1、文不為仕
在十七歲的時候,孟浩然在家鄉本地的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好成績,這距離父親的計劃又近了一步,但是孟浩然卻決定止步不前了,他的任性在科舉考試這件事情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他決定不參加科舉,這是因為他不想要給為朝廷做事情。
在孟浩然出生的時候,武則天將皇位還給了李氏家族,軟弱無能的李顯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是後來被媳婦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合起伙來毒死了,李顯的弟弟李旦被三個兒子推上了皇位,在孟浩然的心裡,這樣的做法是不合常理的,他覺得李旦的皇位坐得不清不楚,這是不仁不義!
所以萌發不部位朝廷效力的想法,但是父親不同意孟浩然這么做,家裡面亂成了一鍋粥,孟浩然最後還任性的說出了:文不為仕!
2、任性愛情
他在愛情方面也是極其任性的,他因為拒絕參加科舉考試和父親鬧掰了,然後他就搬出家裡住進了鹿門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認識自己的未來妻子,一個漂亮且堅強的姑娘,這個姑娘在十七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裡面的重擔全部壓在她的身上,這個身世可憐的姑娘身上的堅強和擔當吸引了孟浩然。
通過孟浩然對自己父親的了解是絕對不會娶這個姑娘,所以他就又任性了一次,他直接帶著女孩拜堂成親了,孟浩然任性但是他的父親也不是平常人,生米都煮成熟飯了,在妻子生下了孩子之後孟浩然的父親都不允許妻子進入孟家,最後以父親的去世結束了這場父子之間的戰爭!
二十歲結婚的孟浩然到二十六歲父親去世兩人都只是見過一面,孟浩然的心裡遺憾萬分,所以他決定完成父親對自己的期待:參加科舉,考取功名!
(9)關於孟浩然的故事擴展閱讀:
孟浩然詩歌成就
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該派有陶淵明、「二謝」(謝靈運、謝朓)詩之長,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沖淡自然。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祿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博得時人的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遊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
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但是更多的是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
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庄》、《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
在孟浩然這里,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了表現手法,將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
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亦即『意象』。可以說在孟浩然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在山水詩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氣質的個性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