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體現價值觀的小故事

體現價值觀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02 19:44:22

㈠ 求關於人生價值和價值觀的哲理故事

據說老子騎青牛越過函谷關的時候,被函谷府衙為府尹大人發現,而答應他去作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經》,正在老子努力寫《道德經》的時候,一位年逾百歲卻鶴發童顏的老翁前來府衙找他。

這位老翁對老子略略施禮後對老子說道:「老朽聽說先生您博學多才,故特來向您請教一個問題。我今年已經106歲了,然而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而去了。你看他們,耗盡心血所追求的榮華富貴卻不能享受這種富貴,努力建設好四舍屋宇卻落身荒野孤墳,而費盡心力開墾出來的沃田死後也只能得一席之地。對我來說是什麼情況呢。我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都能輕松度日。雖然不懂種植莊稼,但是我依然能吃上五穀雜糧;盡管我不置只磚片瓦,可我仍然能夠居於華麗的房舍中。因此,我的問題是:現在我是不是可以嘲笑他們徒勞一生,而只能落到一個不能享受生活的地步呢?」聽了老翁這番話,老子微微一笑,然後對身邊的道童說道:「你去找一塊木頭和一塊石頭來。」當木頭和石頭拿來時,老子問道:「如果木頭和石頭只能擇一個,您是選擇木頭還是石頭呢?」「當然是木頭。」老翁得意地拿起木頭說道。「為什麼?」老子撫須笑問。「因為這石頭還沒有打磨,所以它沒棱沒角的,我取它何用?而木頭多少還能有點用處。」老翁指著石頭回答。「那麼大家是取石頭還是取木頭呢?」老子這時向身邊的人詢問道。

眾人都回答道取木頭而不取石,理由和老翁一樣。聽明白眾人的回答後,老子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還是木頭壽命長呢?」老翁猶豫了一下說:「自然是石頭。」於是老子釋然而笑道:「石頭壽命長而人們卻不擇它,木頭壽命短而人們卻擇它,只是因為它們一個對人們有用而一個對人們沒用罷了。」

㈡ 求體現社會價值的小故事

(1) 單純的喜悅
有一個小女孩每天都從家裡走路去上學。 一天早上天氣不太好,雲層漸漸變厚,到了下午時風吹得更急, 不久開始有閃電、打雷、下大雨。 小女孩的媽媽很擔心,她擔心小女孩會被打雷嚇著, 甚至被雷打到。 雷雨下得愈來愈大,閃電像一把銳利的劍刺破天空, 小女孩的媽媽趕緊開著她的車, 沿著上學的路線去找小女孩, 看到自己的小女兒一個人走在街上, 卻發現每次閃電時,她都停下腳步、 抬頭往上看、並露出微笑。看了許久, 媽媽終於忍不住叫住她的孩子, 問她說:"你在做什幺啊?" 她說:"上帝剛才幫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啊!"

(2) 失去與擁有
有位企業家在商場上有著驚人的成就。 當他在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 有一天陪同他的父親,到一家高貴的餐廳用餐, 現場有一位琴藝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為大家演奏。 這位企業家在聆賞之餘,想起當年自己也曾學過琴, 而且幾乎為之瘋狂, 便對他父親說:"如果我從前好好學琴的話, 現在也許就會在這兒演奏了。""是呀,孩子,"他父親回答,"不過那樣的話,你現在就不會在這兒用餐了。"
我們常為失去的機會或成就而嗟嘆, 但往往忘了為現在所擁有的感恩。

(3) 知道自己"有限"的聰明
有一個聰明的男孩, 有一天媽媽帶著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 老闆看到這個可愛的小孩,就打開一罐糖果, 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 但是這個男孩卻沒有任何的動作。幾次的邀請之後, 老闆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 回到家中, 母親很好奇的問小男孩, 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闆抓呢? 小男孩回答得很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 而老闆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默想: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 而更重要的,他也明白別人比自己強。 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的依靠他人, 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

(4) 聽的藝術
美國知名主持人 "林克萊特" 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 問他說: "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 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 熄火了, 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現場的觀眾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 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 這才使的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 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甚麼要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 你懂嗎? 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1. 聽話不要聽一半。 2. 還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5) 散步的啟示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 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 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去了抓蝸牛!」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么溫柔。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你找到你的蝸牛了嗎?偶爾出去散散步吧!
(6)心態決定命運
古時候有甲、乙兩個秀才去趕考,路上遇到了一口棺材。甲說,真倒霉,碰上了棺材,這次考試死定了;乙說,棺材,陞官發財,看來我的運氣來了,這次一定能考上。當他們答題的時候,兩人的努力程度就不一樣,結果乙考上了。回家以後他們都跟自己的夫人說,哪口棺材可真靈啊。
心態影響人的能力,能力影響人的命運。生命的質量取決於你每天的心態,如果你能保證眼下心情好,你就能保證今天一天心情好,如果你能保證每天心情好,你就會獲得很好的生命質量,體驗別人體驗不到的靚麗的生活。我們改變不了事情就改變對這個事情的態度,一個人因為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不如他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更嚴重。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對這個事情的態度。態度變了,事情就變了。
(7)活在當下
一個人被老虎追趕,他拚命地跑,一不小心掉下懸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條,身體懸掛在半空中。他抬頭向上看,老虎在上邊盯著他;他低頭往下看,萬丈深淵在等著他;他往中間看,突然發現藤條旁有一個熟透了的草莓。現在這個人有上去、下去、懸掛在空中吃草莓三種選擇,他怎麼選擇?他選擇吃草莓。
這是一個禪學故事,吃草莓這種心態就是活在當下。你現在能把握的只有那顆草莓,就要把它吃了。現在連接著過去和未來,如果你不重視現在,你就會失去未來,還連接不上過去,你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如果一味地為過去的事情後悔,你就會消沉;如果一味地為未來的事情擔心,你就會焦躁不安;因此,你應該把握現在,認真做好現在的事,不要讓過去的不愉快和將來的憂慮像強盜一樣搶走你現在的愉快。
活在當下,是讓大家當下快樂,現在快樂。如果現在你不開心,就不是活在當下。當然,活在當下不等於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今朝有酒不喝醉,不使明朝有憂愁,以未來為導向活在過程當中。活在當下,就要學會發現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好事情,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開。如果你不會活在當下,就會失去當下;你不能活在現在,你就失去了現在。
(8)情感獨立
一次,蘇東坡和禪師佛印逛廟,發現廟里的觀音菩薩手裡也拿著念珠。蘇東坡問:「人持念珠念觀音,觀音持念珠念誰?」佛印回答:「還念觀音。」蘇東坡又問:「為什麼觀音還念觀音,念自己呢?」佛印的回答是:求人不如求己。
要想讓自己內心狀態良好,就要學會情感獨立。有人總是為未來擔心,憂心忡忡。不要庸人自擾,如果你擔心的事情不能被你左右,就隨他去吧。我們只能考慮力所能及的事情,力所能及則盡力,力不能及則由他去。
不要把自己幸福的來源建立在別人的行為上面,我們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9)學會放下
兩個和尚下山化齋,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條河,河邊有一個靚麗女子,女子不敢過河。老和尚有心想去幫她,又怕別人說閑話,小和尚毫不猶豫地把女子背過河去。到廟里,老和尚說:「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為什麼要背那個女子?」小和尚說:「我已經把她放在了河邊,你怎麼還『背』著她啊?」
要學會放下,忘記該忘記的,記住該記住的。

㈢ 我想知道一些比較新穎的有關價值觀的小故事

快樂
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但是,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版
他們向老師蘇權格拉底詢問,快樂到底在哪裡?
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年輕人們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兒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樹;挖空樹心,造成了一條獨木船。
獨木般下水了,年輕人們把老師請上船,一邊合力盪槳,一邊齊聲唱起歌來。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
學生們齊聲回答:「快樂極了!」
蘇格拉底道:「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忙於做別的事情時突然來訪。」

㈣ 求能體現不同價值取向的故事

(一)社會平等
我們今天在強調要構建一個平等的社會,而這樣的追求,從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開始了:

中國的儒家,目睹了道義失衡的禮崩樂壞,於是提出「天下大同」的設想,期望人們能生活在一個大道為公、不生是非的大同社會;中國的道家,感受著慾望無度的邦國紛爭,於是提出「小國寡民」的想法,盼望人們能生活在一個樸素安寧、不受干擾的清靜社會;中國的法家,憂慮著權貴橫行的法外特權,於是提出「刑無等級」的制度,呼籲人們能生活在一個刑罰統一、法度嚴明的秩序社會;中國的墨家,不滿於弱肉強食的爭霸交戰,於是提出「兼愛非攻」的主張,渴望人們能生活在一個愛無等差、戰無不義的和平社會。

中國文化里各家的思想者,他們以不同的表達,傳達著對於實現社會平等、社會和諧、社會美好的同樣期待。雖然從每個人的客觀條件上來講,人註定是生而不平等的,但他們希望在人的生存中,社會能給予民眾以相對平等的生存空間,可以讓所有人不論是貧是富都安居樂業、讓所有人無論是強是弱都不受欺凌。

正因為人們生而不平等,所以才格外要求社會的平等,來彌合先天的差異、來均衡各方的不對等。

平等,首先意味著人心的平和:法無特權,人們的生活中杜絕了欺男霸女、投訴無門之事,才能安然度日,所以社會總在呼籲著「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律平等;機會均等,人們的努力能夠進階有序、公共的資源不再權貴壟斷,社會才能健康運轉、正常流動,機會平等的秩序消除著怨聲載道的仇視。

社會平等才能帶來心態平和、生活平靜,對於這一點,唐朝韓愈體會得非常深刻,他作文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於言也亦然,由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他首先論述了一個物理道理,當物體處於不平靜時才會發出聲音,比如草木由風拂動發出聲響、水面由風吹動發出聲音……而人的語言也是如此,迫不得已才出言發泄,或歌或哭,但凡有言,都是因為內心不平!所以,如果要平息人言鼎沸、如果要人們心平氣和,就要實現社會環境的大平等,才能塑造心理環境的平和。

平等,而後帶來了社會的平穩。儒家經典《大學》里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理想的社會生活,最後要達成的最高目標是「平天下」——要平定天下、要天下太平,就包括了要人人平等、要社會平穩,平定天下的目的便是為了「天下平」。而平等的社會生存環境為人們塑造出的心態平和、生活平靜,促使著人們的各安其分、各行其道,保證著社會的穩定泰平、四海昇平。對此,孔子曾經十分嚴肅地教育弟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邦國社會,不怕貧窮卻怕分配不均,不怕人少卻怕人心不安,如果均等,人人都不覺得自己擁有得少,如果和諧,家國也就不擔心人少,如果安定,這個社會就不會有傾覆之災。孔子此言,實在是道破了此後歷代王朝更迭、民心思變的根源。貧富差距、待遇差異、等級差別的嚴重分化,促使了社會的不平穩發生。

所以唐代著名的史學家吳兢,在分析總結了大量興亡之道、穿越過如許歷史煙雲迷障之後,留給中國文化一句平淡而直白的樸素道理,他說:「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而宋代史學家司馬光也以淡然口吻隱喻著人間至理,他說:「平而後清,清而後明。」社會平等,彰顯治國之道,社會平等,成就清明太平。

(二)人格平等

社會平等,這是對每個人生存權利、每個人生活狀態的保障,是一種制度上的追求。而具體到我們每個人的個體精神,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強調的更是一種人格上的平等、尊嚴上的平等。

人格平等,源於彼此的尊重,就像《簡愛》中那句響徹世界的吶喊,簡·愛說:「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就像兩個人都經過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能認同自己與他人的人格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異而拜高踩低,是一種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自信力的考驗,能以平等姿態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評人的格調與心性。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段人格平等的交遊,堅固勝似青山,美麗勝過音樂。那是在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叫伯牙,他官任晉國的上大夫,被人稱作「琴仙」。一天,他坐在漢陽江邊獨自彈琴,忽見一位砍柴而歸的樵夫正站立在旁聽琴,神態十分專注,似能聽懂琴意,自稱名叫鍾子期。伯牙起初心存質疑,難道一個村野樵夫也懂得士大夫的琴聲嗎?於是想試奏幾曲,便隨手彈奏出心中的巍峨高山之景,鍾子期聽後描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驚訝之餘,又彈奏起滔滔流水之意,而鍾子期聽後回答說「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這下喜出望外,他說,你真是我的知音啊!——知其音,解其意,從此,「知音」一詞便從音樂術語中脫穎而出,泛化成了知己、知心人的代名詞。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後,他們相約來日再於此處彈琴、聽琴。但是當伯牙如約再來的時候,鍾子期側耳傾聽的身形已經化作一抔黃土、與世長辭了。伯牙痛失知音,他在子期的墳前最後撫琴一曲,而後把琴摔斷,立誓知音既去,此後再不彈琴。這便是古琴藝術中「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這個分別記載於《呂氏春秋》《荀子》《列子》等典籍中的故事,故事中兩個萍水相逢而意氣相投的人,以七弦為橋梁、以音樂為寄託、以青山為風骨、以綠水為憑證,彰顯著一份不關乎社會地位、只關乎心靈地位的平等相交、貴重相知。士大夫的琴音,只為樵夫才回響山間;鍾子期的腳步,只為伯牙才駐足岸邊。

是對人格平等的維護,才沒有阻止伯牙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對話一位民間路人;是對人格平等的認同,才沒有使鍾子期畏懼以一擔柴木對唱一具古琴。其實,在觸及心性的人際交往中,社會身份,常常比不過文化身份的重要。

中國傳統社會,對於倫理綱常的規范十分講究,所以看起來似乎處處都是對不平等地位的維護。其實,中國文化很早就在強調人格上的平等了,甚至為了追求平等,認為連性命都是可以放棄的。《禮記》里就有這樣一段記錄:春秋時期,齊國飢荒,餓殍遍野,一位叫做黔敖的富翁,本想發放糧食賑災,可是在飢民來領糧的時候,他以輕蔑的語氣吆喝說「嗟,來食!」於是飢民感覺蒙受了巨大羞辱,寧可餓死也不肯再領受糧食。這就是「嗟來之食」這個詞的由來,表示帶有侮辱性的施捨,而在中國文化里,也逐漸強化著「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傲骨。

傲骨常存於內、內在鐵骨錚錚,傲氣不形於外、外不盛氣凌人,這種人格的培養、這種修養的強調,正是為了能夠超越社會條件限制、而達到彼此人品格調上的平等。

所以中國文化才會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要把修養自身當做人生之本,無一例外,無有特例——而這種無人能免的一視同仁,正是一種對人生要求的平等准則。品評你我,就看彼此修身的成就;修身過後,便能成就人格平等的生命。

(三)眾生平等

對「平等」這個概念論述最多的,首推佛家。而且中國佛學里強調的「平等」,早已超越了世俗概念,甚至超乎物種的限制,叫做「眾生平等」。眾生,包括「有情眾生」,也就是有感情的生命體,比如人類和動物;眾生,也包括「無情眾生」,也就是植物、微生物乃至山川石礦等沒有情識的物體。大乘佛法說眾生平等,是認為一切事物都會受輪回之苦,也都能具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以「視眾生無有差別」。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在中國文化界影響力最為廣泛的中土禪宗,以禪宗的觀點看,佛性就是自我的覺悟,眾生都能成佛,就是眾生都有機緣參禪悟道、升華自我,如果能夠破除迷惑內心的種種執著、能夠了悟解脫心靈桎梏的真理,那就是一種立地成佛了。中國文人之所以推崇禪宗的理論,是因為禪宗的人間化與簡易化,使它不再執著於儀規、不再像宗教,而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智慧參照、一種哲學道理,成為了「禪學」而非僅是「禪宗」。

在禪學的思想指導下,「眾生平等」的理論也推衍到了社會生活中,演化成一種德性標尺。如果認同眾生的地位平等,就該盡可能維護每一個物種生存共處的權利;如果承認眾生的法性平等,就該盡量地遵從每一樣事物自然而然的狀態。人類對於萬物,不該以霸佔之心、掠奪之心去強求和破壞;人類之於世界,該是以平等之心、善念之心去尊敬和平視。

這就像道家以平等心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天沒有偏愛私心,把世間萬物都看作是草紮成的狗一樣,在天地蒼穹的懷抱中,萬事萬物都經歷著平等的存在與平等的消亡,都遵從著平等的規律法則和平等的因果循環。在大自然的眼中,「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都是平等地生發衰落、平等地循環往復。

而宋代理學家張載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說人民與我都是同胞、萬物與我都是同類,這種「民胞物與」的觀點,也是儒家代表人物從側面顯示出的一種眾生平等觀。

在「眾生平等」的禪學感悟和哲學思索下,也許我們與他物有著境遇差別,但是沒有優劣差別,不該以輕蔑之心傲視天地;也許我們與他人有著境地差別,但是沒有等級差別,不該以輕慢之態目空一切。懷有慈悲心性,就是能對他人他物的苦樂以平等心去感同身受。

在中國文化里,對於平等的呼喚,有社會宏觀層面的制度平等,有個人實際層面的人格平等,更有生命自然層面的眾生平等。所以國學會對家國說「公與平者,即國之基址也」;會對社會說「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會對個人說「居心平,然後可歷世路之險」;會對官場說「臨官莫如平」;更對世間道理說「持心如衡,以理為平」。在這樣的文化承襲中,讓我們在今朝期待,正理賓士,承平盛世

㈤ 價值觀小故事字特別少

故事一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今湖北南漳縣)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然而經玉工辨認,璞被判定為石頭,厲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腳,逐出國都。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可憐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楚文王繼位後,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故事二
英國一個哲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問兩個人:「如果我給你們一百英鎊買你們的老婆,你們賣嗎?」兩個人同時搖頭不答應。
他又問這兩個人:「如果我給你們一百萬英鎊買你們的老婆,你們賣嗎?」一個依然搖頭,另外一個人想了想,點了點頭。
他再問了那個搖頭的人:「如果我給你一億英鎊買你的老婆,你賣嗎?」這個人終於點了頭。
故事三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裡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面對會議室里的200個人,他問:

「誰要這20美元?」一隻只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
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臟又皺。
「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骯臟或潔凈,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生命的價值不依賴我們的所作所為,也不仰仗我們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於我們本身!你們是獨特的——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上面三個例子是我看來的故事,也是眾所周知的故事。三個故事各個不同,個人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不過,這三個故事闡述了一個共同的道理,價值觀念的體現。

㈥ 社會主義價值觀小故事

百善孝為先。9月22日,市民陳女士打來電話,講述了舅舅一家人的親情和孝順故事,聽來溫暖人心:「我舅舅今年99歲,舅媽94歲。七八年前,舅媽摔了一跤骨折,視力也不好,8年來,兒媳和幾個女兒輪流守夜睡在媽媽身邊。我舅舅有糖尿病,每天要打針,也是她們在照顧。她們對老人這么好讓我很感動,老人家能這么長壽,我認為跟子女們的孝順和團結是分不開的。」 寧波:久病床前有孝媳 真情服侍婆婆感動鄰里 她59歲,因勞累落下了一身病痛。但她八年如一日服侍癱瘓在床且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婆婆,無怨無悔,從不言棄……她就是寧海縣力洋鎮鳳凰山村的陳姣芬。陳姣芬的婆婆今年80歲。8年前不小心摔的那一跤,讓她從此纏綿病榻,加上嚴重的老年痴呆症,老人徹底失去了自理能力。 象山:洪婉璐用稚嫩肩膀撐起一片天的孝女上了高中之後,洪婉璐不能天天陪在爺爺奶奶身邊,就堅持每天給爺爺奶奶打電話,囑咐他們要注意身體,不要操心,重活累活都留著她回家再干。每次回家,她都搶著幹家務活,奶奶心疼她讀書辛苦,不讓她干,她就趁奶奶不在的時候,偷偷地刷碗擦地。說起孫女,奶奶每次都哭,一為命運的不公,二為孫女的懂事。海曙:熱心阿姨主動承擔照顧樓里獨居老人的任務 溫情滿樓道海曙南門街道馬園社區是個老小區,這兒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67歲的王桂娥阿姨所在的樓道里就住了十餘位高齡老人,其中四五位是獨居老人。熱心的王阿姨主動承擔起了照顧樓里獨居老人的任務,熟悉她的居民沒有一個不稱贊的。

㈦ 求關於價值觀 人生觀的哲理小故事。要和「人生價值」有關系。

時間和愛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島,上面住著快樂、悲哀、知識和愛,還有其他各種情感。
一天,情感們得知小島快要下沉了,於是,大家都准備船隻,離開小島。只有愛留了下來,她想堅持到最後一刻。
過了幾天,小島真的要下沉了,愛想請人幫忙。
這時,富裕乘著一艘大船經過。愛說:「富裕,你能帶我走嗎?」富裕答道:「不,我的船上有許多金銀財寶,沒有你的位置。」
愛看見虛榮在一艘華麗小船上,「虛榮,幫幫我吧!」「我幫不了你。你全身都濕透了,會弄壞我這漂亮的小船。」
悲哀過來了,愛向她求助:「悲哀,讓我跟你走吧!」「哦……愛,我實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個人呆一會兒!」悲哀答道。
快樂走過愛的身邊,但是她太快樂了,竟然沒有聽見愛在叫她!
突然,一個聲音傳來:「過來,愛,我帶你走。」
這是一位長者。愛大喜過望,竟忘了問他的名字。登上陸地以後,長者獨自走開了。
愛對長者感恩不盡,問另一位長者知識:「幫我的那個人是誰?」
「他是時間。」知識老人答道。「時間?」愛問道:「為什麼時間要幫我?」
知識老人笑道:「因為只有時間才能理解愛有多偉大。」

駱駝媽媽
有一個美國旅行者在非洲撤哈拉沙漠看到這樣的一幕:
無人區里有一隻母駱駝帶著幾只小駱駝一路低著頭,不時地停下來聞著乾燥的沙子。按照常識,美國人知道這是駱駝在找水喝。
它們顯然渴壞了,幾只小駱駝無精打采地走著。在太陽的炙烤下,它們的眼睛血紅血紅的,看起來它們有些支撐不住了。
旅行者還發現,小駱駝們緊緊地挨著駱駝媽媽,而母駱駝總是根據不同的方向驅趕孩子們走在她的陰影里。
終於,它們來到一個半月形的泉邊停住了。幾只小駱駝興奮異常,打著響鼻。
可是,泉水離地面太遠了,站在高處的幾只小駱駝不論怎麼努力也無法把嘴湊到泉水邊上去。
驚人的一幕發生了。那隻駱駝媽媽圍著她的孩子們轉了幾圈,突然縱身躍入深潭……水終於漲高了,剛好能讓小駱駝們喝著。
世上沒什麼愛比母愛更偉大的了,為了她的愛,她有時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愛與被愛的人
一個哲學家,晚飯後往郊外散步,遇見一個人在那兒傷心地哭泣,哲學家問他為何如此傷心,那人問答:「失戀了。」
哲學家聞聽連連撫掌大笑道:「糊塗啊糊塗。」
失戀者停住哭,氣憤地質問:「有學問就可以如此嘲笑愚弄別人嗎?」
哲學家搖頭道:「非我取笑你,實在是你自己取笑自己啊。」
見失戀者不解,哲學家接著解釋說:「你如此傷心,可見你心中還有愛;既然你心中有愛,那對方就必定無愛,不然你們又何必分手?而愛在你這邊,你並沒有失去愛,只不過失去一個不愛你的人,這又有何傷心呢?我看你還是回家去睡覺吧,該哭的應是那個人,她不僅失去了你,還失去了心中的愛,多可悲啊。」
失戀人破涕為笑,恨自己對這淺顯的道理怎麼沒看透,向哲學家鞠了一個躬,轉身離去。
理智的認識不應該受情感的捉弄,懂得該放棄的時候放棄,該收藏的東西收藏,這也是一種生活的真諦,為失去的東西痛惜不已不能自拔,實在是消極之興。
一、 馬車聲音
一天上午,父親邀我一同到林間漫步,我高興地答應父親在一個彎道處停了下來。在短暫的沉默之後,他問我:「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
我仔細地聽、幾秒鍾之後我回答他:「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
父親說:「對,是一輛空馬車。」
我問他:「我們又沒看見,您怎麼知道是一輛空馬車?」
父親答道:「從聲音就能輕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後來我長大成人,每當我看到口若懸河、粗暴地打斷別人的談話、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貶低別人的人,我都感覺好像是父親在我的耳邊說:「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二、豪豬的哲學
寒冷的冬天,一群豪措擠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們馬上分開;禦寒的本能使它們又聚到一起,疼痛則使它們再次分開:
這樣經過幾次反復,它們終於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離??最最輕的疼痛下能得到最大的溫暖
在人類中,自我的空虛和孤寂使人們需要社吏.但許多令人厭惡的本性和使人難以忍受的缺點又使他們分開……
終於人們也找到了最佳距離, 使得他們通過禮節共同生活在一起.
單純的喜悅
有一個小女孩每天都從家裡走路去上學。 一天早上天氣不太好,雲層漸漸變厚,到了下午時風吹得更急, 不久開始有閃電、打雷、下大雨。 小女孩的媽媽很擔心,她擔心小女孩會被打雷嚇著, 甚至被雷打到。 雷雨下得愈來愈大,閃電像一把銳利的劍刺破天空, 小女孩的媽媽趕緊開著她的車, 沿著上學的路線去找小女孩, 看到自己的小女兒一個人走在街上, 卻發現每次閃電時,她都停下腳步、 抬頭往上看、並露出微笑。看了許久, 媽媽終於忍不住叫住她的孩子, 問她說:"你在做什幺啊?" 她說:"上帝剛才幫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啊!"

三 失去與擁有
有位企業家在商場上有著驚人的成就。 當他在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 有一天陪同他的父親,到一家高貴的餐廳用餐, 現場有一位琴藝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為大家演奏。 這位企業家在聆賞之餘,想起當年自己也曾學過琴, 而且幾乎為之瘋狂, 便對他父親說:"如果我從前好好學琴的話, 現在也許就會在這兒演奏了。""是呀,孩子,"他父親回答,"不過那樣的話,你現在就不會在這兒用餐了。"
我們常為失去的機會或成就而嗟嘆, 但往往忘了為現在所擁有的感恩。

四 知道自己"有限"的聰明
有一個聰明的男孩, 有一天媽媽帶著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 老闆看到這個可愛的小孩,就打開一罐糖果, 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 但是這個男孩卻沒有任何的動作。幾次的邀請之後, 老闆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 回到家中, 母親很好奇的問小男孩, 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闆抓呢? 小男孩回答得很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 而老闆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默想: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 而更重要的,他也明白別人比自己強。 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的依靠他人, 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

五 聽的藝術
美國知名主持人 "林克萊特" 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 問他說: "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 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 熄火了, 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現場的觀眾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 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 這才使的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 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甚麼要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 你懂嗎? 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1. 聽話不要聽一半。 2. 還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六 散步的啟示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 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 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去了抓蝸牛!」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么溫柔。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你找到你的蝸牛了嗎?偶爾出去散散步吧!

七 心態決定命運
古時候有甲、乙兩個秀才去趕考,路上遇到了一口棺材。甲說,真倒霉,碰上了棺材,這次考試死定了;乙說,棺材,陞官發財,看來我的運氣來了,這次一定能考上。當他們答題的時候,兩人的努力程度就不一樣,結果乙考上了。回家以後他們都跟自己的夫人說,哪口棺材可真靈啊。
心態影響人的能力,能力影響人的命運。生命的質量取決於你每天的心態,如果你能保證眼下心情好,你就能保證今天一天心情好,如果你能保證每天心情好,你就會獲得很好的生命質量,體驗別人體驗不到的靚麗的生活。我們改變不了事情就改變對這個事情的態度,一個人因為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不如他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更嚴重。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對這個事情的態度。態度變了,事情就變了。

八 活在當下
一個人被老虎追趕,他拚命地跑,一不小心掉下懸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條,身體懸掛在半空中。他抬頭向上看,老虎在上邊盯著他;他低頭往下看,萬丈深淵在等著他;他往中間看,突然發現藤條旁有一個熟透了的草莓。現在這個人有上去、下去、懸掛在空中吃草莓三種選擇,他怎麼選擇?他選擇吃草莓。
這是一個禪學故事,吃草莓這種心態就是活在當下。你現在能把握的只有那顆草莓,就要把它吃了。現在連接著過去和未來,如果你不重視現在,你就會失去未來,還連接不上過去,你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如果一味地為過去的事情後悔,你就會消沉;如果一味地為未來的事情擔心,你就會焦躁不安;因此,你應該把握現在,認真做好現在的事,不要讓過去的不愉快和將來的憂慮像強盜一樣搶走你現在的愉快。
活在當下,是讓大家當下快樂,現在快樂。如果現在你不開心,就不是活在當下。當然,活在當下不等於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今朝有酒不喝醉,不使明朝有憂愁,以未來為導向活在過程當中。活在當下,就要學會發現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好事情,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開。如果你不會活在當下,就會失去當下;你不能活在現在,你就失去了現在。

九 情感獨立
一次,蘇東坡和禪師佛印逛廟,發現廟里的觀音菩薩手裡也拿著念珠。蘇東坡問:「人持念珠念觀音,觀音持念珠念誰?」佛印回答:「還念觀音。」蘇東坡又問:「為什麼觀音還念觀音,念自己呢?」佛印的回答是:求人不如求己。
要想讓自己內心狀態良好,就要學會情感獨立。有人總是為未來擔心,憂心忡忡。不要庸人自擾,如果你擔心的事情不能被你左右,就隨他去吧。我們只能考慮力所能及的事情,力所能及則盡力,力不能及則由他去。
不要把自己幸福的來源建立在別人的行為上面,我們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十 學會放下
兩個和尚下山化齋,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條河,河邊有一個靚麗女子,女子不敢過河。老和尚有心想去幫她,又怕別人說閑話,小和尚毫不猶豫地把女子背過河去。到廟里,老和尚說:「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為什麼要背那個女子?」小和尚說:「我已經把她放在了河邊,你怎麼還『背』著她啊?」
要學會放下,忘記該忘記的,記住該記住的。

㈧ 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故事

這幾天,成都愛心「包租婆」李光瓊受到社會關注。為讓白血病患者省下救命錢,這位82歲的老人連續10年少收房租,她的善行感動了很多人。讓成都人講成都事,用成都事教成都人。2012年3月至今,成都市以「百姓故事會」等多種形式和載體,不斷挖掘「善行故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市民心中播種、開花、結果,推動城市文明持續提升。(2月23日《四川日報》)

發現好人善行善舉,傳播社會正能量,以成都老百姓「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為主題的道德講堂,至今已開展活動2.7萬場,參與城鄉群眾超過300萬人次;「金沙講壇」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成都篇章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以現場講座為基礎,充分利用電視、報紙、電台等新聞媒體,包括官網、微博、新浪公開課等新媒體,對講壇內容進行二次傳播,使講壇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隨著「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的深入開展,以及每兩年一次的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舉行,包括「救水女俠」吳永秀、「危難之際有大義」的劉中勇等成都一大批「最美人物」被發掘。

成都,在潤物無聲處播種道德,形成了具有「成都模式」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做法。先後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進行推廣報道,讓成都這座「首位城市」不僅在經濟上領跑,在城市文明上也走在前列。成都綜合運用道德講堂、「雲公益」、道德模範和「成都好人」評選,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啟了「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之門,一個個好人組成的「成都好人」群體,用善心照亮社會,用義舉溫暖人心,用精神感召世人,極大地提振了全社會的道德自信,有力地引領了良好社會文明風尚的形成,源源不斷地為「首位城市」注入正能量,凸顯出一個城市精神品牌的無窮力量。

「善行故事」滋潤著成都文明,一個個善行故事就像一顆顆向善的種子,播撒在成都人的心田裡,沒有誰說教,卻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潛入,潛入。在友善的成都,在誠信的成都,向善的力量一如春天的花朵,遍地盛開著,盛開為溫暖的港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就是從一個個普通的成都市民那日常生活中的善行里彰顯出來了,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但是他們的慈行善舉溫暖著人心,有著朴實的信仰與堅定的力量。當凡人善舉已成尋常之事,文明就有了深深紮根的肥沃土壤,才會有不斷生長夢想的希望。

成都某私營企業員工曹文說:「李婆婆的故事就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友善」。像李婆婆這樣的善行,在成都還有很多,我也因此更愛成都。」 微博「成都成華教育發布」表示:「愛一個地方和一個人,是從具體可感的人和事開始的,像李婆婆這樣的普通人,讓我們不得不說——我愛你,成都。」成都這座城市的「善行故事」每天都有著新的面孔在傳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群群新時代的「活雷鋒」正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著社會文明的獵獵大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