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講故事
㈠ 佛教「三世怨、隔陰之迷」各是什麼意思因為什麼使自己生生世世進進退退何時畢業聽印光大和尚講故事
什麼事情也搞不明白,什麼道理也不知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積下輪回的病因,不修學怎能不迷?怎能出三世?把出世之謎搞明白了,做到了就出去了,畢業了!
㈡ 推薦幾本佛家的書
每周證嚴法師說故事
佛陀的一生 星雲大師著
金剛經釋 索達吉堪布 著疏
十大弟子傳 星雲大師著
馬鳴等五菩薩傳 林凡音譯白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弘一法師 撰
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 煮雲法師著
弘一大師講演文集 弘一大師著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李凈通居士編
凈土五經 印光法師 編定
佛說阿彌陀經(三種合刊) 北京居士林編印
廬山凈土集 [東晉]慧遠法師等著
曇鸞法師文集 北魏·曇鸞法師著
智者大師凈土文集 智者大師著
安 樂 集 〔唐〕道綽法師著
念 佛 鏡 〔唐〕道鏡、善道共集
西齋凈土詩 〔明〕楚石禪師著
西方發願文專集 蓮池大師等 著
往 生 集 〔明〕蓮池大師著
雲棲凈土匯語 〔清〕虞執西、嚴培西輯
凈土警語 清·行策大師 著
省庵法師語錄 清·彭際清居士編訂
安士全書 清·周安士居士 著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印光法師 著
印光法師文鈔集後編 印光法師 撰
印光法師嘉言錄 李圓凈居士編
初機凈業指南 〔民國〕黃慶瀾 著
勸修念佛法門 〔民國〕圓瑛法師著
夏蓮居佛學文集 夏蓮居居士著
釋迦如來教法滅盡記
觀音慈林集 清·弘贊撰
觀世音菩薩靈應事跡實錄 智成居士敬輯
密勒日巴尊者傳 張澄基 譯
慈 濟 篇 大唐西明寺釋道宣撰
王維詠佛詩文集 〔唐〕王維 著
晚晴集.寒笳集.格言別錄 弘一法師 編
《護生畫集》附文
顯密問答錄 濟群法師問 索達吉堪布答
藏密素食觀 索達吉堪布著
水 蓮 無垢凈光著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民國〕印光法師說
凈土宗教程 釋大安著
大佛頂首楞嚴經圓瑛大師講義
㈢ 印光大師:父母不信佛怎麼辦
1、凈空老法師勸他的媽媽念佛凈空老法師說:「我好像是在八五、八六年,我在香港講經,我母親第一次到香港,我們在香港見面。從解放之後,我們相隔三十六年,第一次見面,她聽我講經,我下台之後跟她談話,她就講她非常想念我,我就告訴她:『從今以後不要想我,想『阿彌陀佛』!』她能聽得進去,想阿彌陀佛好啊!將來我們都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就天天在一起嗎?想我,還是搞六道輪回,永遠不能在一起,想阿彌陀佛,很重要很重要!千萬不可搞錯了。」想阿彌陀佛就是真正覺悟。 2、問:我母親今年七十多歲,平時沒有做過功德,但念佛很精進,請問這樣能往生嗎?還需要什麼助修?
答:父母年歲大了,你一定要表現的比平常還要好,他就會覺得奇怪,你現在變得這么孝順,跟過去不一樣。你說這是佛教我這么做的,這樣才能感動他,讓他對佛法有好感,然後慢慢再勸他念佛。如果你所做的,他都不歡喜,你勸他念佛就非常困難。為了孝順父母,你可以不必到佛堂,在家裡念佛就好。如果出聲念佛,他不歡喜,你就默念,一切要順從父母。 4、問:弟子好希望趕快去極樂世界,可是上有父母,心中放不下。但又唯恐自己不小心再造業,真擔心日後不能到極樂世界修行成佛、乘願再來。想到這個問題好煩惱,請問我應該如何處理?
答:佛在經論上常常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才能得自在,自己要想怎樣做,往往事與願違,反而做不到。你認真努力依照佛陀教誨去修行,常將你的功德迴向給父母,就是一個孝順的兒女。而自己確實要具足深信切願,要發願往生,至於你先走還是你父母先走,這是業力在主宰,自己做不了主,這個很難說的。最好能夠勸父母也念佛,就是大孝。 6、問:「凈業三福」講要「孝養父母」,但弟子不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有姐姐照顧,請問弟子要如何落實孝養父母?
答:你能夠如教修行,修得有成就,你就是孝養父母。如果你學佛修行得不好,就是大不孝。換言之,你應當把「貪嗔痴慢」拔除,你應當修「慈心不殺」,應當「修十善業」。但我們無論是讀經、念佛,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行為,我是為一切眾生修的,這個功德很大。一切眾生里頭,包括我的父母,我代替他們修,就是「孝養父母」;我要修得不好,這是大不孝。 7、問:父母是伊斯蘭教,他們臨終時,請問我們學佛人應如何做才能對他們有利?
答:他是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臨終的時候要請伊斯蘭教的傳教師,依照他們教里的規矩送終。我們是佛教徒,我們在旁邊不要出聲,只要念佛誦經為他迴向,這就非常如法。他是虔誠伊斯蘭教信徒,臨終的時候,我們若教他學佛,他不甘心,不情願,會生煩惱。總要讓他歡歡喜喜,幫助他生到天國。宗教與宗教之間沒有沖突,能夠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是很好的作法。 8、問:家父在氣怒之下,曾說:「我死後不要給我用佛教的儀式辦後事,我不學你們這些學佛人。」我聽了很難過,也不知家父往生後,應該怎麼處理?
答:學佛人第一要孝順父母,《觀無量壽佛經》的「凈業三福」,第一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學佛學得不好,讓人家看到起反感,令父母師長厭棄,這是我們學錯了,學的不如法,一定要反省,改過才行。他往生後,你還是要依照佛法的儀式來做,這是真正孝順。 9、問:我雖知緣生緣滅大概的道理,但要和父母親生死離別的時候,請問如何控制自己不傷心?
答:這個問題,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的很透徹。我們跟父母恩情特別厚,學佛之後,才明了超越輪回的道理,明了往生凈土真正得永生的道理。所以,你應當用佛法勸導父母,同到一個目的地,這是好事情,你的心情自然就展開了。而且還可以跟父母約好,將來自己往生的時候,父母跟阿彌陀佛一起來迎接你。生到極樂世界,你的同參道友先走的,也都會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這不是妄想,確實是可能的。所以,不要傷心,你傷心,過世的父母也會傷心。他一定會希望你用功,希望你在道業上成就,將來得生凈土。 10、問:父母得癌症,請問如何勸他念佛?
答:你要把念佛的好處介紹給他聽,最好是講故事,特別是講近代的念佛人。在台灣,有很多念佛人瑞相稀有!
大概在六十年代,佛光山剛開山不久,星雲法師找我在山上辦大專佛學講座。晚上,我們帶著學生在池塘邊賞月,一位台南將軍鄉的長工,講了一個故事,非常生動,我們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個故事是真的,是他親眼看到的。他的鄰居有一位老太太,非常慈悲,早年學佛,但神佛不分,到處燒香拜拜。老太太的兒子娶了一位媳婦,媳婦懂得一點佛理,就教她哪裡都不要拜,老實念佛就好。老太太非常難得,接受媳婦的勸告,就在家裡念佛,念了三年,預知時至。往生那一天晚上告訴家人:「你們先吃飯,我去洗澡。」兒子、媳婦非常孝順,還是等她吃飯,等了很久都沒有出來。家人去查看,最後看到老太太在佛堂,穿著海青站在那裡,叫她也不答應,走到面前一看,她已經站著往生了。這位工人跟我們講這個故事,他說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從這個故事我們就曉得,老太太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人人稱她是善人,她是十善具足,往生的條件夠了,所以走的那麼自在。
在美國,我們也遇到一樁事情,這是甘老居士的親戚。她的這位親戚也是老太太,在家裡燒飯、洗衣服、帶小孩。有一天早晨,老太太沒有準備早餐,兒子與媳婦就去看老太太,房門一打開,看到老太太盤腿坐在床上,仔細一看,已經往生了。尤其難得的是,老太太已經把遺囑寫好擺在床邊,而且把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也都做好,自己後事都准備好了,這么瀟灑!從這里看,至少三個月之前,她就曉得哪一天走。她是預知時至往生,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一心稱念,萬緣放下,具足十善。
為老人講這些往生的故事,他能夠聽的懂,別人往生走的這么自在,一點痛苦都沒有,這是好榜樣。 11、只要自已能成佛,父母緣深必得度脫1)我們學了佛,有幸遇到修凈土法門,我們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只有樂沒有苦,只有自在沒有憂愁。我們拿這個法門勸家人,他們聽了不相信,不相信不奇怪,不相信我們也不要煩惱,為什麼?他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
2)我們要想幫他忙也幫不上,不但我們幫不上忙,一切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善根要靠自己修,福德也要靠自己修,別人幫不上!佛只能把方法教給我們,至於做還得要自己去做,佛菩薩不能代我們做,這一點總是要知道。
3)福德不夠,他沒這個福分,我們要生憐憫心;有福的人,我們要幫助他、成就他,實際狀況,我們總要了解清楚,才不會受動搖。我們勸父母,他不相信,他不肯聽、不肯學,我們也沒有法子!只要我們盡到自己心力,就圓滿了。
5)所以,只要自己成了佛,你的家親眷屬可以說早晚的事情,沒有不成佛的。因為他過去跟你有這個緣分,緣分很深,「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跟你緣分很深,到他回心轉意的時候,智慧現前,業障少一點的時候,你一說他就會聽、就會接受。
7)所以,緣分很重要!跟我們沒有這個關系的人,也就是說,跟我們沒有緣分的人,你跟他講,他不相信,他不接受;有緣的人,你一說,他就聽、就相信,我相信每一位同修都有這個經驗。
8)我在最初接觸佛法,很多法師跟我講佛經,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他跟我講佛法,我一聽就相信!他講一句,我信一句;講兩句,我信兩句。緣分不一樣!
㈣ 印光大師:念佛人為什麼也會出現意外
這種情況一般來說,這個人口裡念的是佛號,心裡想的是殺盜淫妄,心口不相應啊!雖然念佛,心口不相應,就不是真念佛!僅僅是念佛的樣子。換句話說,就是欺騙佛菩薩,欺騙自己。當然他心裡的惡念,遇緣就會得惡報!佛菩薩也救不了他!心口相應的人,是不會遇到意外的。
真正的念佛人,一切隨緣,除了一句佛號,不夾雜任何念頭!當然也沒有求平安的念頭!因為對於真念佛人來說,順境逆境,都是修行的好道場!順境里修不貪,修布施波羅蜜。逆境里修不瞋,修忍辱波羅蜜。如果一生順順利利的,沒有逆境,忍辱波羅蜜如何修啊!沒有逆境,決定修不成佛!《金剛經》上,講了一個故事: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一事。歌利王是一個暴君,聽說忍辱仙人修忍辱,就下令把他凌遲處死。用刀一刀一刀地割他的肉,看他還能不能忍?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遇到這一樁事情,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定痛恨死哪個暴君了!發誓變成惡鬼也要報仇。是不是啊?世尊懷感恩的心,感恩歌利王,給了他這次修忍辱波羅蜜的機會,發願將來自己成佛,第一個度歌利王。《無量壽經》上的憍成如尊者,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第一得度弟子。憍成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佛說話算數,沒有妄語。釋迦牟尼佛成佛本來是排在彌勒菩薩後面,因為遇到歌利王,忍辱波羅蜜成就了,提起成佛。
我們無量劫來,不曉得造了多少惡業,怎麼可能避免惡報啊!菩提道上,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真的一帆風順了,你也修不成佛!比如,遇到惡緣了,生命要結束了!好事情嘛!生命沒有了,往生極樂世界了!這就是護持正法不惜生命!
㈤ 印光大師開示濟公為何吃肉
所以都是誤解的濟公活佛慈悲濟世的好意與善意。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供諸位師兄蓮友詳知。阿彌陀佛。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選自《印光大師文抄》復龐契貞書 濟公和尚吃肉喝酒,我們能效仿嗎? 聖僧示現不可妄學道濟禪師(俗稱濟公),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 (增廣上·復龐契貞書)智隨法師為此內容加了一個小標題,叫「聖僧示現,不可妄學」,印光法師則在文中稱他為「大神通聖人」。以此我們就可知道:濟公和尚不是凡夫俗子,是聖僧,是有大神通之人。我們要學他,首先得問問自己夠資格學嗎?學得到嗎?聖人菩薩的修行,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得來的。所以在我們沒有證果位成聖人之前,切不可一味模仿他的外在行為。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要明了他喝酒吃肉的用心。俗世中人「吃香的,喝辣的」,無非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濟公這樣做卻是為了遮掩自己的真實身份,以便能夠留在世間度化眾生,他本人則是完全不需要喝酒吃肉的。如果我們要學他,首先應該學的是他救度眾生的慈悲心,而不能只看外表不明就裡,以此為由,喝酒吃肉,放縱自己,也曲解了濟公和尚的一片苦心!還有一點題外話,濟公雖是聖人,但是他度眾生卻要遮掩自己的聖人之德。現在卻有很多人大言不慚,說自己已經「成聖成佛」之類的話,四處顯示神通。與濟公活佛的言行相比較,我們千萬要三思,不可輕信。聖人沒有自封的,也更不會自我顯露,所以濟公以神通度人,卻只好以瘋癲之行來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 印光法師在《文鈔》中進一步道破了濟公和尚吃肉的「真相」,這是很多凡夫俗子所不知道的,我們來看: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增廣上·復龐契貞書)我們喝酒吃肉,是真正的酒肉下了肚,要吐出來都困難(喝得大醉之人有此能耐)。 而濟公吃了肉,卻超度了他吃下去的動物。我們因此而造了殺業,濟公則因此而成就功業。像這樣的天壤之別,世人還想學嗎?還敢學嗎!還能學嗎!如果我們還執迷於「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妄想,則當想想三途(地獄、餓鬼、畜生)果報現前時,任人宰割時,是否可以做到「將頭迎白刃,猶似斬春風」?如果想了解真正的濟公和尚,喜歡讀濟公在世度人的故事,印光法師推薦了一本書,可以使我們免受誤導,也不妨找來一讀: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 (增廣上·復龐契貞書)印光大師諄諄教導我們,學佛切不可犯「妄學」與「妄毀」的錯誤。「妄學」是一定墮入地獄受果報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心測度聖人之境。末法眾生,根機淺陋,如果沒有明師指點,只怕這兩種錯誤在我們學佛的道路上都在所難免。結果我們學佛成佛的初衷不僅難以實現,而且還因此造作了新的業障。舊業未消,又添新「賬」,何時才是解脫之日啊!萬幸的是,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佛菩薩不但早就預料到了眾生的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而且還為我們指明了正確修學的道路:佛以大慈悲,預知後世眾生,無仗自力現生能了生死者,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特別法門。無論老幼男女、貴賤智愚、士農工商、政軍學界、在家出家、上聖下凡,皆令現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續編下·福州佛學圖書館緣起民二十七年)由此看來,仗佛慈力,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門可以避免我們修行中的種種錯誤,是最穩妥、最便捷、最有效的法門。印祖又開示道:一生西方,即入佛境界。凡心已無,佛慧日開。較比參禪研教,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勝過無量無邊倍矣。 (三編上·復郁連昌昆季書民廿九二月初二)我們今生雖然學不來濟公菩薩吃下死的,吐出活的;也學不來他喝酒運木的種種神通,但是我們卻找到了一條倚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執持名號,專一修行,從而速證佛果,即生了辦的成佛大道。依此修行,我們離濟公活佛的神通妙用就指日可待啦,甚至還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今生不幸生於末法時代,卻有幸遇到仗佛願力、念佛往生的凈土法門,實在是不幸之中的萬幸!生於不幸的時代,自當深生慚愧;幸遇得救之妙法,更當感恩頂戴。南無阿彌陀佛!濟公聖訓一生都是命安排 , 求什麼 ? 榮華富貴眼前花 , 做什麼 ?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素食營養第一好,健康精神無價寶。 吃素人間第一味,留得余香萬代傳。 佛經講:「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也。」斷了佛種子就不能成佛。 又說:「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食肉等於吃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的肉。祝福大家為了健康,為了你自己平安,多積口德陰德,身心快樂,為人處世謹言慎行,要多說好話,一言「興邦」;切忌惡口,「一言喪國」!平時是非亦防「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啊。吃素念佛,是修「身口意」最好最好的「萬德圓滿」。願共勉行,同成佛道!阿彌陀佛!
㈥ 印光大師與小乞丐的故事
原文的話,在民國影印宋版磧砂藏經前頭有。
大概是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次,內印光法容師與一位僧人在北京西直門外散步。突然來了個十來歲的小乞丐向法師要錢。法師便說:「念一句佛,給你一文錢。」小乞丐不念。法師又說:「念十句,給你十文錢。」小乞丐仍不肯念。法師將錢袋取出,大概有四百多文錢,和顏悅色地對他說:「你念一句,給你一文錢,盡管念,我這一袋錢,給完為止。」小乞丐大哭,就是不肯念。印光法師嘆其太乏善根,於是給了他一文錢就走了。
不懂問我,希望對您有幫助,南無地藏菩薩!
㈦ 印光大師講五戒:為什麼說酒戒是遮戒
「性戒」和「遮戒」是什麼?
作為佛教徒,都應該知道在家居士所應遵守的五條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大家有沒有發現,前四條戒律看上去約束的問題比較具有原則性,規定的范疇好像比較寬廣;而第五條戒律約束的問題比較具體,范疇也比較狹小。這只是一種感性上的認知,具體到佛法上來講,就涉及到律學上的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即:「性戒」與「遮戒」。
所謂「性戒」,是指針對「本質性的罪惡」而制定的戒律。性戒所規定的內容,不論是不是佛陀制定的,也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只要違犯了性戒,就要感召未來的三途惡果。
五戒中的前四戒就屬於性戒范疇。所謂遮戒,是由佛陀親自製定、只有佛教徒(即受了戒的人)才遵行的戒律。
五戒中的「不飲酒」戒,就屬於「遮戒」范疇。
前四條性戒,是針對人本身的有情之境所訂;後一條遮戒「不飲酒」,是針對無情之境所訂。 「性戒」自然是佛法和世間法都不得違犯的戒條,而「遮戒」雖說只是佛教徒所遵守的,但是違犯了「遮戒」是很容易引發違犯「性戒」的。
以五戒為例,我講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一名少爺獨自閑坐家中,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他很想喝上兩杯。可是看看眼前,酒是現成的,就是缺少下酒菜。正在犯愁的時候,忽然隔壁鄰居家院里的一隻雞飛到了自家院里。少爺大喜過望,就把雞宰殺之後,做下酒菜給吃了。正當酒足飯飽之際,聽得有人敲門。他開門一看,原來是隔壁鄰居家的大嫂。大嫂問道:「兄弟,看到我們家的雞了嗎?」少爺回答說:「沒有呀。」此時,少爺酒勁發作,他醉眼看得大嫂甚有幾分姿色,邪念頓起,於是就竟然對大嫂動手動腳起來。之後被送押官辦,酒醒之後悔之晚矣。
故事說到這里先打住。這名少爺為了「飲酒」而殺了別人家的雞,犯了「殺生」和「偷盜」兩條戒;鄰家大嫂問他看沒看見自家的雞,他謊說沒有,又犯了「妄語」戒;最後他非禮大嫂,犯了「邪淫」戒。可見,由於犯了一條「遮戒」,進而將四條根本的「性戒」全犯了。
㈧ 印光大師說佛教感應故事的作品改編
古往今來,世出世間,種種感應之跡,海墨難書。散於各書者,何止千萬;匯聚成冊者,亦難計數。《印光大師文鈔》是一部學修之藏書,既有理論的深入闡發,又有事例之大量實證。其理論之要已略顯於《靈岩遺旨》、《靈岩法要》二書中,今將其種種感應事例匯而成冊,以為理論之確證。因其文少易見,事顯理明,一見一聞,或可收神奇之效,開信仰之門,助往生之益。共收一一四則,大分八類:
一、因果報應類(十四則):因果是佛法根本,通於三世,熟有先後。因其幽微難測,未深入佛法者,多難信之。古往今來,種種因果報應之跡,時有所聞,但觀其跡,自可深信其理,佛不妄語,豈欺我哉!所選十四則,有現世現報者,有來世得報者,有多生受報者。如是眾例,顯因果真實,輪回不虛,果報自然,絲毫不爽。明乎於此,則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二、戒殺護生類(十一則):明信因果者,自知萬物有靈,同具佛性,愛而護之,理當如是。人存此心,自然感動天地,神而護之,自他同得利益,免受傷殘之苦,同得倫常之樂。進而法緣廣結,同生西方,則可謂真實究竟之放生護生也。所選十一則,有因行不同,果報迥異者;有見母變豬,終不吃肉者;有代母懺悔,感其吃素者;有聖現神通,勸戒止殺者。種種啟迪,以示吾人,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同生西方矣。
三、尊師重道類(四則):尊師重道,可謂佛法修行之根本。世間學問,一才一藝,尚不離師,況無上佛道乎?因人聞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是故經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善知識者,是奇特法。」《華嚴經》雲:「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如慈父,廣大利益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如教師,示其菩薩所學故。如善導,能示波羅蜜道故。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如雪山,增長一切智葯故。如勇將,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濟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善知識之重要,以此可知。所選四則,有世間求學者,有佛門求道者,無一不竭誠恭敬,而得實益。是知:無論世出世間,恭敬方得實益。所謂「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故大師常言:「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四、虔誠修持類(九則):佛法不僅僅只在口說,更重於實行。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今不如古者,大多流於言談,不能實行其道也。若能如實而行,自可得佛法利益。所選九則,有悔而護法者,有嚴正服人者,有宰官念佛者,有精勤化他者。如是眾例,示佛法貴在篤行,不在空談。任何行人,擇其相應之法,不論時處諸緣,只要依教奉行,皆可得佛法之利益。
五、三寶加持類(九則):三寶乃苦海舟航,長夜明燈,度生寶筏。凡恭敬三寶、虔誠奉侍者,自有三寶加持,善神護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以此而生信,即可深結佛緣,進趣菩提,志生西方矣。所選九則,有倖免於難者,有助其勇猛者,有降伏毒龍者,有指歸念佛者。如是眾例,無一不顯示三寶功德不可思議。歸敬三寶,仰憑於佛,即為吾等出離生死苦海之強緣也。
六、自力警策類(九則):佛法雖廣,宗旨唯一,即生死解脫。然生死解脫有自力他力之別,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為本,難如登天,非末法多障眾生之所能修。經雲:「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人多執於自力,不仗佛力。若能深觀自身業力之深,自力修行之難,自必死盡偷心,專志凈土。綜觀古今,可為今人警策者何止千萬。所選九則,有古之名噪一世者,亦有今之顯赫一時者。或參禪,或學密,其修行不可謂不高,而其結果,不能不令人心怵。如是高超人士,尚難了脫,況吾等具縛凡夫乎?自力不足恃,他力必須歸,以此可知矣。如大師所言:「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七、念佛感應類(三十二則):念佛一門,易行疾至,圓頓直接,有現當二益。當益固在往生成佛,現益亦自無量無邊。消災免難、逢凶化吉、增福延壽等,隨處可聞。所選三二則,念佛一四則,念觀音一六則,其他二則。以此可知,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有感必通。《文鈔》所選感應以念佛念觀音居多,實因西方三聖與此土眾生最為有緣故。然世人多求於現世果報,故於大慈大悲廣大靈感觀音菩薩,尤為信仰。大師常勸人念佛一萬之餘,念五千觀音,即是基於此,以攝化於念佛信仰不深之人。實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中,包含了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經咒功德,所謂「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故凈業行人,凡欲消災、免難、求子等世間利益者,不必另修他法,只管念佛,自得其益。如大師所言:「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也。
八、往生記實類(二十六則):現世利益小,往生利益大。人能念佛,既可現生增福增慧,更得臨終往生凈土。然現世利益,或可親見,往生一事,超越凡情,愚痴凡夫,殊難信入。縱有經論為證,疑惑亦難頓消。然理雖難明,事則易見。若藉可見之實事,即可除疑增信,安穩念佛矣。所選二六則念佛往生事例:有出家人,有在家人;有立志苦修者,有煩惱纏身者;有平身念佛者,有臨終遇緣者;有坐脫立生者,有病魔纏身者;有人類,有異類。如是眾機,雖行業各異,遇緣不同,因念佛故,通得往生,顯念佛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但稱佛名,莫不往生」之奇勛。誠如大師所言:「凈土法門,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號,無一不於現生臨終得往生者。」理論猶須證據,事實最能說話。觀如是眾機之往生,無信者自可倍增信心,有信者宜當勇猛念佛矣。
今將《文鈔》如是種種感應事例匯集成冊,依序分類編排,並選大師相關法語附於各章前後,事理融通,資成凈業,或可助顯大師恩德於萬一也。
釋智隨 謹記
二○○七年十一月
㈨ 印光大師的故事有哪些
印光大師,是蓮宗第十三代祖師,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是民國陝西郃陽版趙氏之子,生下來才六個月,權眼睛就有毛病,幾乎到了失明的程度,幼年時隨哥哥讀儒教的詩書,才情一等,曾經排斥佛教,病了好幾年才覺悟前非。二十一歲那年,投身終南山南五台蓮華洞寺,禮請通純和尚為他披剃,然後在湖北蓮華寺任知客。有一次把經書拿出去曬時,讀到『龍舒凈土文』,知道念佛往生凈土法門,原來是了生脫死的要道,自此專心念佛。
㈩ 一個典故,國學大師來~
應該就是「虎卑勢 狸卑身」這一個典故吧(原句:虎卑其勢,將有取也回;狸縮其身答,將有擊也)
老虎做卑下的姿勢,准備襲擊;狸彎屈身子,准備攫取東西。比喻養精蓄銳,准備襲擊。
乃「卧薪嘗膽」之其中一段歷史,為伍子胥向吳王闔閭進諫所言,原文出自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子胥曰:「何大王之言反也?夫虎之卑勢,將以有擊也;狸之卑身,將求所取也……今越王入臣於吳,是其謀深也……越王之崇吳,吳將為所擒也。惟大王留意察之,臣不敢逃死以負前王。一旦社稷丘墟,宗廟荊棘,其悔可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