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裡的好句
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好詞好句
1、自私是一面鏡子,鏡子里永遠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塊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見別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層玻璃,看上去透明,卻始終隔開了彼此的距離。
2、種子,如果害怕埋沒,那它永遠不能發芽;鮮花,如果害怕凋謝,那它永遠不能開放;礦石,如果害怕焚燒,那它永遠不能成鋼;蠟燭,如果害怕燃燒,那它永遠不能發光;航船,如果害怕風浪,那它永遠不能到達彼岸。
3、只有學會傾聽,你才會懂得尊重他人;只有學會傾聽,你才會得到更多的哲理及經典語言;只有學會傾聽,你才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只有學會傾聽,你才能覺得任何一種聲音都讓人有無限遐想。
4、朋友是快樂日子裡的一把吉它,盡情地為你彈奏生活的愉悅;朋友是憂傷日子裡的一股春風,輕輕地為你拂去心中的愁雲;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熱情的將你引向陽光的地帶;朋友是失敗苦悶中的一盞明燈,默默地為你驅趕心靈的陰霾。
5、讓傾聽的過程成為享受;讓傾聽的過程在我們心中沉浸;讓傾聽成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讓我們一起,用心去傾聽世界!
6、人們都愛春天,愛她的山青水綠,愛她的萬紫千紅;人們都愛秋天,愛她的秋高氣爽,愛她的碩果累累;人們都愛夏天,愛她的夏雨綿綿,愛她的艷陽高照;人們都愛冬天,愛她的白雪皚皚,愛她的潔白無瑕。
7、如果你是大海,何必在乎別人把你說成小溪;如果你是峰巒,何必在乎別人把你當作平地;如果你是春色,何必為一朵花的凋零而嘆息;如果你是種子,何必為還沒有結出果實著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靜靜微笑,沉默不語。
8、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風,而是凜冽的北風;伴隨它成長的不是溫暖的春天,而是寒冷的冬天;滋潤它成長的不是晶瑩的甘露,而是肅殺的嚴霜;襯托它美姿的不是濃濃的綠意,而是寒徹的白雪。
9、愚蠢是一種天生的無奈,是一種後天的懶惰,是一顆自己種下的惡果,是一條好果實中的蛀蟲。
② 有關成語故事的好詞好句
我回你個帶馬字的詩句:
1. 夜闌卧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 竹馬踉蹌沖淖去,
紙鳶跋扈挾風鳴。
(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3.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5.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6. 馬寅識路真疲路,
蟬到吞聲尚有聲。
(黃景仁《雜感》)
7.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馬蹄催趁月明歸。
(岳飛《池州翠微亭》)
9.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南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0. 山迴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11.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王翰《涼州詞》)
13.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後》)
15. 還似舊時游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
(李煜《望江南》)
16.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李白《長干行》)
17.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18.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王績《野望》)
20.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③ 成語故事的好詞好句。好句要短的。
1、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4、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5、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6、一葉障目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④ 影響孩子一生的中國成語故事裡的好句有哪些
刀鈍石上磨人笨世上學
⑤ 關於成語故事的好句
1、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2、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3、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4、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5、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6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7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8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9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10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卧薪嘗膽: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圍魏救趙:
朝秦暮楚:
紙上談兵:
杞人憂天
出處:《列子·天瑞》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自己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有個人看他這樣憂愁,很為他擔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積聚在一起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呢?"
那人憂天的人聽了,又說;"如果天是很厚的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會掉下來嗎?"
前來開導他的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可能把人打傷。"
那個憂天的人又問:"如果地陷塌了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回答說:"大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在它上面隨便行走、跳躍,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麼擔心它會陷塌呢?"
那人聽了朋友的話,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那個前來勸他的人放下心來,也很高興。
南轅北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畫蛇添足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譯文:
楚國有一個人舉行祭祀典禮。行完了禮,把一壺酒賞給他家裡的幾位客人。客人們商量道"這酒幾個人喝嫌少,一個人喝,有餘。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成了誰就喝酒。"有一個人先把蛇畫成了,拿過酒來將要喝,卻又左手舉著酒壺,右手又畫著蛇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腳還沒畫成,另一個人又把蛇畫成了。這人把酒壺奪過來,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於是他就把酒喝了。
鄭人買履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看鞋樣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揠苗助長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嫌稻苗長得太慢,於是將稻苗撥高,滿意地回了家,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稻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
出處:《韓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農民正在耕田。田邊有棵大樹樁,一隻兔子飛奔過來,不小心撞在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這個農民從此便放下農具,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再也沒有得到兔子,而他的這種行為卻被當作笑話在宋國傳開了。
邯鄲學步
出處:《莊子·秋水》
原文: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譯文: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邯鄲人走路很好看,就趕去邯鄲跟人家學習步法。可是,他不僅沒有掌握邯鄲人走路的獨特技能,而且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結果只好爬著回家了。
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⑥ 《成語故事》中的好詞好句有哪些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
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
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
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
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
好詞:報仇雪恨、千里之遙、水滴石穿、裝腔作勢、寒來暑往
⑦ 成語故事園有哪些好句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專床練劍,劍光飛舞屬,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
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⑧ 成語故事好詞好句
好詞:
繼承 弘揚 貫徹 發揚 熱愛 摯愛 忠誠 衷心 民族 靈魂 信念 振興 復興
富強 捍衛 保衛 使命 責任 貢獻
愛國主義 愛國精神 愛國教育 精忠報國 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 赤心報國 赤膽忠心
憂國憂民 忠君報國 忠心耽耿 碧血丹心 為國殉節 為國捐軀 為國盡忠 殉節報國
戰死沙場 血灑疆場 光榮就義 名垂青史 萬古流芳 捨身為國 浩氣長存 振興中華
好句:
1、祖國在我心中是崇高美麗的,祖國像一顆閃耀的明珠屹立在世界東方。我為祖國歌唱,我為祖國祝福!您永遠在我心中!
2、愛國首先要時刻維護祖國的尊嚴,不是空口號,而是要從自己的一點一滴做起。愛國不是排外,而是要睜眼觀世界。
3、青少年要為建設祖國,為中華崛起而努力。愛國要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弘揚中華文化。
4、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
5、愛國,什麼是愛國?愛國是用心說的,愛國又是一種崇高的感情。
6、在爬滿金文的鍾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7、給我自信的祖國,給我智慧與膽略的祖國。
8、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9、升旗儀式結束了,我深深感到祖國與我們貼得很近。我鼓足了勁頭,大步向教室跑去,又開始了一天新的「長征」……
10、五星紅旗是祖國的象徵,不管風雲怎樣變幻,我們對祖國的眷戀矢志不移,如果對著千百種選擇,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撲人你的懷抱。用你的風雨之聲做語言,用你的自然之形做文字,以你的土地做膚色,以你的五嶽做骨骼,選擇你的辛勞當痛苦,選擇你的幸福當快樂。國旗,我們永遠的信念!
⑨ 成語故事好詞好句好段
國的成語故事
1、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2、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3、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4、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5、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6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7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8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9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10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卧薪嘗膽: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圍魏救趙:
朝秦暮楚:
紙上談兵:
杞人憂天
出處:《列子·天瑞》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自己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有個人看他這樣憂愁,很為他擔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積聚在一起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呢?"
那人憂天的人聽了,又說;"如果天是很厚的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會掉下來嗎?"
前來開導他的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可能把人打傷。"
那個憂天的人又問:"如果地陷塌了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回答說:"大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在它上面隨便行走、跳躍,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麼擔心它會陷塌呢?"
那人聽了朋友的話,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那個前來勸他的人放下心來,也很高興。
南轅北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畫蛇添足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譯文:
楚國有一個人舉行祭祀典禮。行完了禮,把一壺酒賞給他家裡的幾位客人。客人們商量道"這酒幾個人喝嫌少,一個人喝,有餘。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成了誰就喝酒。"有一個人先把蛇畫成了,拿過酒來將要喝,卻又左手舉著酒壺,右手又畫著蛇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腳還沒畫成,另一個人又把蛇畫成了。這人把酒壺奪過來,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於是他就把酒喝了。
鄭人買履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看鞋樣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揠苗助長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嫌稻苗長得太慢,於是將稻苗撥高,滿意地回了家,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稻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
出處:《韓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農民正在耕田。田邊有棵大樹樁,一隻兔子飛奔過來,不小心撞在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這個農民從此便放下農具,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再也沒有得到兔子,而他的這種行為卻被當作笑話在宋國傳開了。
邯鄲學步
出處:《莊子·秋水》
原文: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譯文: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邯鄲人走路很好看,就趕去邯鄲跟人家學習步法。可是,他不僅沒有掌握邯鄲人走路的獨特技能,而且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結果只好爬著回家了。
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⑩ 成語故事中的好詞好句。
一無所有來 yīwúsuǒ自yǒu [釋義] 什麼都沒有(一:一概;完全)。 [語出] 《敦煌變文集·廬山遠公話》:「萬法皆無;一無所有。」 [近義] 空無所有 空空如也 兩手空空 身無長物 家徒四壁 [反義] 無所不有 無所不包 包羅萬象 應有盡有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動賓式。 [辨析] ~與「一貧如洗」有別:~是直陳性的;可與比喻配合運用;所指不僅是財物;較為廣泛;適用對象也不僅是個人、家庭、范圍可擴大至集團、國家等;「一貧如洗」是比喻性的;不能再與比喻配合運用;所指以財物為主;適用對象僅是個人或家庭。 [例句] 解放前;我家是~。 [英譯] havenothingat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