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故事100字
❶ 孔子的故事(100字)要有概括性的,拜託
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內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容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❷ 孔子的故事100字
1、孔子的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說呢?"
2、孔子在教書時疏忽了一點,沒將重點講清楚,許多學生沒聽懂,卻沒有敢問的同學,其中有一位同學去問了孔子,孔子哈哈大笑,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呀。並大大獎賞了這位同學。
3、在孔子三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就相當於沒了大樹庇佑,他們被他父親的正妻趕出了家門,於是他母親就帶著他和孟皮回了孔子的外祖父的家裡,在那個家裡也是沒有什麼地位,常受擠壓,孔子母親不願孔子受委屈。
於是有帶孔子出走,來到現在的曲阜,從此過著非常清貧的日子。所以孔子從小就吃了很多的苦,但是盡管如此,他並沒有想要平平淡淡做老百姓,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本領,志向於做學問。
4、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2)關於孔子的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❸ 關於孔子的100字故事集
孔子在教書時疏忽了一點,沒將重點講清楚,許多學生沒聽懂,卻沒有敢問的同學,其中有一位同學去問了孔子,孔子哈哈大笑,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呀。並大大獎賞了這位同學。
❹ 三則關於孔子智慧的故事,100字左右
第一個故事
子路與別人爭論:路人說三七二十一,而子路則堅持三七等於二十四。兩個人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二人請孔子裁判,並約定輸的人負十兩銀子。。
孔子問明情況後,當即判子路輸了,子路給路人十兩紋銀,路人高高興興走了。子路不服氣的質問孔子:「明明我說的對的,您為什麼這樣判?」 孔子說:「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說的對的。可是,你從小讀書,卻和一個沒讀過書的人爭論,有意思嗎?他都糊塗那個樣子了,連三乘七等於多少都弄不準,你卻跟他爭論!所以我判你輸了,讓你長點記性,以後別跟糊塗人爭論。」
在生活中,我們大可不必對一些小事就斤斤計較的去爭論,你是聰明人,你明白,你不糊塗就行了,為什麼非要讓別人屈服你的觀點呢?那些糊塗的人認為三七等於二十四,那就讓他自己可悲去吧? 他還是要堅持己見的話,就不要和他爭論了,愚昧的是他,鬧笑話的也是他啊!他不接受你的意見,你也不會變笨,不必要因此而去爭論。對待真的糊塗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與他爭論。不與他爭,你什麼也不會失去。
第二個故事
子路出行,遇一綠袍男子。談話間,就一年有幾個季節的問題發生爭論。子路說;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綠袍先生卻說: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 二人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決定找個明白的人問問,並約定誰輸了,要鞠躬道歉。
二人來請教孔子,孔子問明緣由,對子路說:你錯了,應該向人家鞠躬道歉。
子路不悅,但師命難為,非常不樂意的向綠袍先生鞠了躬,道了歉。
等到綠袍先生走了之後,子路氣憤的孔子:說老師呀!您平時教育我們做學問要嚴謹,一年中明明有四季,您怎麼還要說假話呢?
孔子微笑著說:它是只螞蚱,一生只經過過春夏秋三季,他怎可能知道有冬季呢?
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會受到生存環境、生活閱歷、知識層面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對於別人不理解的事物,即使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只要把道理講明,點到為止,平和的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失為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對於別人的講的,自己理解不了,虛心的去接受,客觀的去分析,學會聆聽對自己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孔子的第三個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❺ 孔子的故事50~100字左右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一首曲子學了十天還在彈,師襄子說:「可以繼續了。」孔內子說:「曲子雖然已容經能走下來,但還沒能把握其中韻致規律和結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韻致已經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說:「可是我還沒能得其心志。」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志趣已得,現在可以學別的了。」孔子說:「此曲志趣雖然已得,但我還沒能完全進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為人。」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終於,他說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頎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蒼生,王者氣度,胸懷天下,除了文王,還能是誰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師也認為這正是《文王操》呵
❻ 孔子小故事(100字以內)急求
1、晏平仲善
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嬰的車夫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車夫不解,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朴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
車夫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晏嬰知道後,也努力培養他,後來車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2、以人為本
孔子家的馬廄發生了火災,孔子退朝回來後問的是「傷人乎」,而沒有先問馬怎麼樣,這就是有名的「不問馬」典故。歷來人們認為,孔子「不問馬」的行為說明了孔子「重人、愛人的人道主義情懷」,代表了「以人為本」的儒學精神。
3、雪中送炭
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4、感恩對手
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5、項襄為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❼ 搜索關於孔子的小故事( 開頭用小標題來概括,100字)
落水救人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回家屬感謝他,答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❽ 孔子的故事!!!(50字左右)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版合起來排序,權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❾ 關於孔子的故事50字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段故事雖無孔子,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4子見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宋國人,富有風情,緋聞頗多。南子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得好好見一見,《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就是"子見南子"。
❿ 孔子的背景故事100字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