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兒山的故事
❶ 忘兒山故事150字
在中國,母親節有個遠久的傳說——望兒山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遼寧南部一座2000多年的古城——熊岳城。在熊岳城東,有一座高峰兀立的山峰。遠遠望去,宛如一位母親,眺望遠方,盼兒早早歸來。山頂有一座古塔,這座山就叫望兒山。
相傳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灘。海邊有一戶貧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十分疼愛兒子,一心盼望兒子勤奮讀書,將來學業有成。為了供兒子讀書,她白天下地耕種,晚上紡紗織布,辛苦勞作。兒子也很聽母親的話,決心苦學成才。母子苦熬了十幾年。這年,朝廷舉行大考,選拔人才,兒子決定進京趕考。臨行前,母親對兒子說:"孩子,你安心去考吧,考上考不上,都要早早回來,別讓娘擔心啊!"兒子說:"娘,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地考,一考完就回來,您就等著我的喜訊吧。"
兒子乘海船赴京趕考去了。母親晝耕夜織,等待兒子歸來。但是,一直沒有兒子的音訊。母親著急了,就天天到海邊眺望。一年,兩年,三年... ...南飛的大雁秋天去了,春天又回了。母親的頭發都花白了,卻不見兒子的身影。七年,八年,九年... ...夏天的烈日火辣辣,冬天的寒風呼呼吹,母親的臉上布滿了皺紋,可她每天望見的仍然是煙波浩淼的大海,來去匆匆的船帆。可憐的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對著大海呼喚:"孩子呀,回來吧!娘想你,想你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年邁的母親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也沒有盼到兒子歸來。原來,他的兒子早在赴京趕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在母親佇立望兒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讓母親灑下的淚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溫泉,滋潤出無數紅艷艷的蘋果;鄉親們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把那拔地而起的獨秀峰叫做"望兒山",在山頂建了慈母塔,在山下修了慈母館,好讓子孫後代緬懷母親的平凡而偉大的恩情。
❷ 望兒峰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灘,海邊有一戶貧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這年,朝廷舉行大考,兒子乘海船赴京趕考,母親晝耕夜織,等待兒子歸來,但是一直沒有兒子的音訊,母親著急了,就天天到海邊眺望,一次又一次對著大海呼喚:「孩子呀,回來吧!娘想你,想你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年邁的母親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原來,他的兒子早在赴京趕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在母親佇立盼兒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讓母親灑下的淚珠,化做了一股股地下溫泉,滋潤出無數紅艷艷的蘋果,鄉親們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把那拔地而起的高獨秀峰叫做「望兒山」。
望兒山有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軒、望兒塔、拜母祠、報母泉、母恩池、念母祠、仙人橋、望兒山莊、母子橋、母愛界、風范園等十餘處以母愛為主題的景觀。[1]至今,望兒山修建的慈母館是我國唯一的母親紀念館,國務委員陳慕華同志親自為慈母館世題字。每年中外遊客拜母者絡繹不絕。賢達之士多以文孝母,為母立傳銘刻其中永久紀念。 「母愛世界」更為壯觀,它是望兒山景區體現母愛這一主旋律的標志。龐大的雕塑群,神采各異,栩栩如生,集中體現了人類母愛的博大。母親節倡導人們愛我母親、愛我家鄉、愛我祖國。營口市於1996年把望兒山定為市級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
❸ 遼寧營口的望兒山和敬母山是怎麼形成的有什麼故事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出門旅遊總是能夠發現一些奇特景觀。
初夏時節,我來到遼寧營口旅遊觀光,踏入熊岳鎮東兩公里處的望兒山風景區,發現裡面有兩個奇特景觀,它們位於同一座小山頭的不同方向。其中一個景觀是一座藏式青磚塔,另一個景觀是一塊外形酷似婦女頭像的石頭,它們都和一段傳說有關。
❹ 導游營口望兒山的作文500字
望兒山風景旅遊區,位於聞名遐邇的熊岳城境內。在沈大黃金海岸線中央距大連160公里、離沈陽200公里,景區交通便利,距沈大高速公路4公里、哈大公路2公里、長大鐵路1公里,離天然良港鮁魚圈港僅1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位於遼南四秀鮮明氣候宜人,北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有海濱浴場,南有祛疾療養之溫泉,中有亞洲植物標本園。物產豐富是文明全國的果鄉。熊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自古就是瀏覽勝地。
望兒山風景旅遊區現己是遼寧省省級風景名勝區,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於2001晉升為國家AAA級旅遊區,已被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望兒山是遼南第一名山,也是以母愛為主題而命名的天下獨有之山,與台灣的慈母崖遙遙相望。遼寧省省級風景名勝區,營口市一級旅遊景區。故事感人肺腑,吸引著大量的中外遊客。50年代,世界青年訪華代表團,專程到此觀光。國家領導人,文人騷客或獻詩或題詞。開放以來望兒山與慈母崖己成為連接海峽兩岸的紐帶。92年開發以來望兒山正己新的面貌迎接四海嘉賓,到望兒山觀光瀏覽,瞻山祭母。
望兒山形成與燕山褶皺及全新世以來的新構造運動時期,距今約三千多萬年。海拔高106米,山上有海蝕平台和海蝕拱橋,可見它原是海中一個小島,因受海水侵蝕和大自然的神力形成它獨有的奇姿。望兒山孤峰平地拔起巍峨壯觀,山勢雄偉多姿,東、西、南三側懸崖峭壁尤如刀劈斧剁,唯有從北側攀登頂峰。
望兒山不但外形氣勢雄偉,令人嘆為觀止,而且還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母愛勝地,在這里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望兒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邊上,有一個小小漁村,住著一個母親和他年幼的兒子,丈夫趕海死於風暴,母親紡線織布,決心供兒子讀書,母賢兒孝,相依為命,日子十分清苦,幾多歲月,母親送兒進京趕考,海灘淚別,兒去不返,遇難海中,母登山望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望到眼枯淚干,頭發象蘆花一樣蒼白,寒暑交替,冬去春來,一日母親終於化成一個石人,高高立在山頭,任憑風吹雨打,巋然不動,日夜守望大海,盼兒歸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慈母,就把這山叫望兒山。
❺ 鮁魚公主的傳說
一天,年輕人正坐在船頭無精打采,突見一片金色祥雲自仙人島處向他飄來,定睛一看,卻是八仙。八仙按下雲頭,對年輕人許諾定然說服鮁魚王,以全二人的美好姻緣。
隨即八仙隱入海中,直奔鮁魚王府而去。鮁魚王雖然頑執,見八仙親自登府游說保媒,卻也不好一拒千里,只得作應,但附帶的一個條件,倒是讓八仙也為起難來。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條件,竟使八仙也難以抗拒?原來是鮁魚王提出:「只要那年輕人願意變身成我鮁魚一族便可成婚!」八仙怎能不知此中玄奧,但既已向那年輕人做過承諾,也只好再去回話給他。
不料,那年輕人聽後,不加思索地回應道:「為了公主,我寧願變成一條醜陋的魚!」說完,年輕人即向八仙請允回家辭別老父親。
八仙隨年輕人來到家中,但見年輕人走到父親面前迅疾跪下,行過叩拜之禮後,即向父親說清事因,表明去意,並囑父親多加保重。父親知兒此去是為不負鮁魚公主那份真心所愛,且有神仙相助,便也不加阻止,將大家送至海邊,直到不見蹤影。
年輕人緊隨八仙來至鮁魚王府,拜見了鮁魚王。鮁魚王笑顏大開,遂命王府上下大行酒宴,至於此後如何安排婚禮,且按下不說。但說那年輕人因為把寶珠留在了人間,不日即化去人身成了一條鮁魚,而鮁魚公主也因失去了修煉所得寶珠成了一條普通的鮁魚。
後來,八仙不忍讓這對愛情的衛道者早早的衰老死去,遂將鮁魚公主曾一直握在手中的那把笛子施了法術,以佑它們長生不老。而這把笛子,也因此保佑了這片海域太平無事,那顆留放在人間的綠色珍珠,則成了當地安康幸福、繁榮富庶的象徵。
從此,它們恩恩愛愛,繁衍著後代,且一代一代繁衍下去,使這片海域的鮁魚一年比一年多。為了不忘人類曾對它們的養與護,它們寧願以自身肉體回報這里的人們。
而這里的人們也十分珍重它們,每年只在晚秋這個時節捕撈一次鮁魚,並把它們作為上佳禮品,用以饋贈親友。
再後來,這里的人居越來越多。人們為了感念那個年輕人和鮁魚公主為這里帶來的太平與財富,傳頌他們勤樸善良、重信守義的品德和敢於獻身的精神,贊美這個神奇動人的愛情故事,就給這個地方取了一個神秘的名字。
(5)望兒山的故事擴展閱讀:
「鮁魚公主」形象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寓意深刻,美麗動人,象徵和平,鮁魚圈也因此得名,享譽中外。
「鮁魚公主」雕塑作為渤海明珠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與望兒山翹首相望、北與魚躍龍騰雕塑交相輝映,是山海文化、魚龍文化相互交融的經典力作,是鮁魚圈這個海濱旅遊城市的標志性建築。
古老的鮁魚公主傳說賦予一座僵硬冰冷的雕塑以生命的靈魂。海水中,那個美麗的鮁魚公主身著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蘇襦裙,雙手高舉明珠,面帶微笑,雙眸中飽含無限溫柔,呈現優美流暢的弧線。夜晚,鮁魚公主手中的明珠玲瓏剔透,熠熠生輝。
❻ 蓋縣望兒山的由來是什麼
在遼寧蓋縣熊岳鎮的海邊,有一座小山,高不過海拔60米,談不上險峻;奇專不過岩石孤峰屬,說不上雄偉。但它卻是聞名遐邇,只因它有一個引人探尋的名字:望兒山。
望兒山本名熊岳山,因登此山頂可以遠眺茫茫大海,又叫望海山。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因為有了一個悲涼的民間傳說,這座山又改稱望兒山了。相傳很久以前,望海山下住著母子二人,家庭貧困,靠母親給人編織漁網維持清苦的生活。年復一年,長成少年的兒子喜歡讀書,學習很用功。母子倆省吃儉用,以供上學堂的費用。苦讀10年寒窗之後,兒子決定過海去山東趕考。可是,去了很久也不見回來,母親盼兒心切,就天天爬上山頂去望。其實,兒子已經在海上遇到風浪翻船喪命了,可是母親卻不知道真相。她盼望著,呼喚著,春去秋來,母親死在了山頂上。這個傳說是有來源的,因為古代時的蓋縣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歸山東管轄,應舉考試也歸山東管理,讀書人也只能渡海去山東趕考。這樣,就經常發生遭遇風浪翻船喪命的事情,十分悲慘。這種弊端一直持續到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才由朝廷批准,蓋縣生員一並歸入奉天府府丞應試。悲劇固然是減少了,但望兒山的故事卻流傳不衰,它反映了可憐天下慈母心的思想。
❼ 中國營口望兒山母親節的中國望兒山母親節的由來
中國望兒山母親節節日由來:
1993年,營口市群眾藝術館孫鎮遠、營口市文化局宮錫鈞兩位有識之士,提出了依託全國聞名的風景名勝望兒山,舉辦具有營口地方特色的民俗節日"母親節"的構想,得到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
1995年2月,營口市旅遊局根據市領導的指示和國家旅遊局關於"95民俗風情游"的精神,組織召開多次論證會,一致認為利用旅遊資源和民俗心理舉辦"母親節"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兩個文明的有利措施。
節日時間定在世界母親節期間,以後約定俗成,一年一度保持節日的傳承性和穩定性,形成新的民俗節日。節日的主題是愛母親、愛家鄉、愛祖國。
1995年至2010年, "望兒山母親節"已成功地舉辦了十五屆,既促進了全市旅遊業的發展,又推動了全市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營口的知名度。母親節所倡導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敬老愛老在民間蔚然成風,為改革開放創造了一個親善、和諧的社會氛圍。
熊岳作為"望兒山母親節"的發源地,每年都在望兒山風景區舉辦豐富多彩的游園活動 。
母親節的由來:
為母親過節最早源於古希臘的民間風俗。
那時,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
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青人將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的母親節是由一位名叫賈維斯的美國婦女倡導,並由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發起創立的。賈維斯夫人是一個有著10個子女的母親,是當時美國格拉夫頓城教會主日學校的總監。
在美國以解放黑奴為目的的南北戰爭結束後,她在學校里負責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賈維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的女人。
她講述著戰爭中那一個個為正義捐軀的英雄的故事,望著台下那一張張充滿稚氣的孩子們的臉,一個想法猛然湧上心頭:為祖國貢獻了這么多英勇戰士,保證了戰爭勝利的,不就是那一個個含辛茹苦地撫育著子女的母親們嗎?
她們的兒子血染疆場,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犧牲的,不也是這些默默無聞的母親嗎?因此,她提出應該設立一個紀念日或母親節,給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達兒女們對母親的孝思。
可惜的是,這個良好的願望還沒有實現,賈維斯夫人便與世長辭了。
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目睹母親撫養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勞,深感母親的提議是適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寫出了幾十封信,發給美國國會、地方州長和婦女組織等,提議創立母親節。在她的一再呼籲下,提議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響應和支持。
1914年5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規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為母親節,由威爾遜總統5月9日頒布施行。
由於賈維斯夫人生前喜愛康乃馨花,這種花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徵。
母親節是個充滿人間溫情的節日,母親節創立後,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安娜·賈維斯在世時,設立母親節的國家已達43個。
時至今日,歡慶這個節日的國家就更多了。母親節,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性節日。
❽ 遼寧營口的望兒山悠久的文化,動人的故事
望兒山的傳說
這里的果鄉,原來是片大海。望兒山曾是大海中崛起的一個小島。島上住著一位貧苦的女人,丈夫在海里打魚中年身亡,留下十歲的寶兒,從此母子相依為命,過著孤苦貧寒的生活。
貧苦的母親十分重視對孩子的培養,把自己的活路都寄託在寶兒的身上,決心讓寶兒長大成才。於是,她手裡織網的梭子,白天跟著日頭走,晚上伴著月兒轉。她每天織網像大海里的波浪,一刻也沒有停歇的時候。織的網一張又一張,全都送到岸上賣了。有時,她也像男子漢那樣下海打魚,打的魚一籃又一籃,也全都送到岸上賣了。換回的錢,不買吃,不買穿,全都給寶兒買書了。買的書,一本又一本,一箱又一箱,簡直把屋堆滿了。寶兒見母親買書不易,決心為母親爭口氣。他捧起書,白天念,晚上讀;讀了寫,寫了讀。一天接一天,一月連一月,一年連一年,寶兒讀的書堆成山,得的學問深似海。
這年,寶兒一十八歲了,母親要送他去京城趕考去。寶兒向日趨衰老的母親拜了又拜,一拜不忘母親十八年養育之恩;二拜不辜負母親的希望,進京趕考一定做好三篇文章;三拜不忘母親囑托,得官以後一定想著種田打魚人。母親戀戀不舍地望著寶兒,含著眼淚道:「去吧,早去早歸。」母親目不轉睛地望著寶兒西去的船帆,那白帆由大變小,最後變成一個白點兒,漸漸消失在茫茫的海霧里。
一天一天過去了,母親掐指一算,過去七七四十九天,寶兒該回來了,可她卻看不見寶兒歸來的帆影。一定是出什麼不吉利的事了吧?她登上小島,痴痴地向大海里望著、望著。
一年一年過去了,老人的心快碎了,她爬上島子最高的那塊岩石,再也下不來了。她飯不吃、覺不睡,整天整宿地在那裡哭。哭啊,哭啊,任憑春天的大風吹亂她的頭發,任憑夏天的暴日曬黑她的臉頰,任憑秋天的酷霜掛滿她的雙眉,任憑冬日的大雪落滿她的身上。她哭著問蒼天,蒼天不回應;她哭著問大地,大地沒動靜,她哭得大海退了潮,哭得自己白了頭,把眼淚哭幹了,把眼睛也望穿了,最後變成了石頭人。
多少個世代過去了,滄桑變遷,海水西移,小島暴長,變成了大地上的一座亭亭而立的孤山,可憐的母親如今還在那塊岩石上痴痴張望。然而,她哪裡知道寶兒出去第三天就遇到了風暴,船翻而葬身於大海里了。
這里的人們,念念不忘這個千古悲劇,就給這座孤山起名叫望兒山。
退休老者袁作華又有新版望兒山傳說問世:
說的是老母望兒化作岩石,其實兒子並未罹難,他被鄭成功官船救起並效命麾下;協助鄭成功治理台灣,後因思念母親,常抱當年救命之櫓登上臨海之崖遙望家鄉慈母,一天不慎被船槳絆倒,落崖身亡,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一孝順清官,將其落海身亡的山崖命名為望母崖。遼南有個望兒山,台灣有個望母崖,遙相呼應。此故事更讓人想起母子情深盼骨肉團圓之意,寓意深刻。望兒山,望兒山。望兒山吸引了多少孝敬兒女到這里朝聖拜母,有多少遊人雅士到這里尋幽探古,望兒山給人們留下多少感懷,多少思念,多少掛牽……誠如詩人石壁題詩所雲——
懸崖絕壁望兒山,挺拔高聳入雲端;
山下灑滿慈母淚,望兒故事代代傳。
❾ 望兒山的傳說
望兒山的傳說
這里的果鄉,原來是片大海。望兒山曾是大海中崛起的一個小島。島上住著一位貧苦的女人,丈夫在海里打魚中年身亡,留下十歲的寶兒,從此母子相依為命,過著孤苦貧寒的生活。
貧苦的母親十分重視對孩子的培養,把自己的活路都寄託在寶兒的身上,決心讓寶兒長大成才。於是,她手裡織網的梭子,白天跟著日頭走,晚上伴著月兒轉。她每天織網像大海里的波浪,一刻也沒有停歇的時候。織的網一張又一張,全都送到岸上賣了。有時,她也像男子漢那樣下海打魚,打的魚一籃又一籃,也全都送到岸上賣了。換回的錢,不買吃,不買穿,全都給寶兒買書了。買的書,一本又一本,一箱又一箱,簡直把屋堆滿了。寶兒見母親買書不易,決心為母親爭口氣。他捧起書,白天念,晚上讀;讀了寫,寫了讀。一天接一天,一月連一月,一年連一年,寶兒讀的書堆成山,得的學問深似海。
這年,寶兒一十八歲了,母親要送他去京城趕考去。寶兒向日趨衰老的母親拜了又拜,一拜不忘母親十八年養育之恩;二拜不辜負母親的希望,進京趕考一定做好三篇文章;三拜不忘母親囑托,得官以後一定想著種田打魚人。母親戀戀不舍地望著寶兒,含著眼淚道:「去吧,早去早歸。」母親目不轉睛地望著寶兒西去的船帆,那白帆由大變小,最後變成一個白點兒,漸漸消失在茫茫的海霧里。
一天一天過去了,母親掐指一算,過去七七四十九天,寶兒該回來了,可她卻看不見寶兒歸來的帆影。一定是出什麼不吉利的事了吧?她登上小島,痴痴地向大海里望著、望著。
一年一年過去了,老人的心快碎了,她爬上島子最高的那塊岩石,再也下不來了。她飯不吃、覺不睡,整天整宿地在那裡哭。哭啊,哭啊,任憑春天的大風吹亂她的頭發,任憑夏天的暴日曬黑她的臉頰,任憑秋天的酷霜掛滿她的雙眉,任憑冬日的大雪落滿她的身上。她哭著問蒼天,蒼天不回應;她哭著問大地,大地沒動靜,她哭得大海退了潮,哭得自己白了頭,把眼淚哭幹了,把眼睛也望穿了,最後變成了石頭人。
多少個世代過去了,滄桑變遷,海水西移,小島暴長,變成了大地上的一座亭亭而立的孤山,可憐的母親如今還在那塊岩石上痴痴張望。然而,她哪裡知道寶兒出去第三天就遇到了風暴,船翻而葬身於大海里了。
這里的人們,念念不忘這個千古悲劇,就給這座孤山起名叫望兒山。
退休老者袁作華又有新版望兒山傳說問世:
說的是老母望兒化作岩石,其實兒子並未罹難,他被鄭成功官船救起並效命麾下;協助鄭成功治理台灣,後因思念母親,常抱當年救命之櫓登上臨海之崖遙望家鄉慈母,一天不慎被船槳絆倒,落崖身亡,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一孝順清官,將其落海身亡的山崖命名為望母崖。遼南有個望兒山,台灣有個望母崖,遙相呼應。此故事更讓人想起母子情深盼骨肉團圓之意,寓意深刻。望兒山,望兒山。望兒山吸引了多少孝敬兒女到這里朝聖拜母,有多少遊人雅士到這里尋幽探古,望兒山給人們留下多少感懷,多少思念,多少掛牽……誠如詩人石壁題詩所雲——
懸崖絕壁望兒山,挺拔高聳入雲端;
山下灑滿慈母淚,望兒故事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