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短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共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願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准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後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一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後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後,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裡的老百姓嗎?」於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解衣衣人【注音】jiè yī yī rén
【典故】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解釋】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天衣無縫【出處】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
【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裡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Ⅱ 一個短成語故事
才高八斗【成語故事】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常遊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天下的文才總共有一石,曹植占其中的八斗,我佔一斗,其餘的人合佔一斗。」
Ⅲ 成語故事簡短的
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准,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一發千鈞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後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後,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後,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發引千鈞……」
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一根頭發,系著一千斤重的東西。現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共危如一發引千鈞,綿綿延延,窪以微滅。」之句。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
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
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
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
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
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
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
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裡,死一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
極多數裡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
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裡,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
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
「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
「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
山」。
司空見慣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
做監察御史;因為他的名放盪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
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
並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
「高髻雲鬢新樣■,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
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
名稱,相等於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
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錯用,因為尋常的事情,如果是發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這句成語。如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太陽便在
西方沒落,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有些事情發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會聽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夾往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來往看,但很多時候,常會發生意外,不是
輾傷了人,便是碰傷了車,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多了,則用「司空見慣」四字便恰當了。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一敗塗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說:「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嚕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尉給城裡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地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當「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擇別人吧!」
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例如一個商人因貪圖眼前之利,盲目推銷劣貨,但消費者卻不去上當,於是這個商人貨物積滯,周轉不靈,而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又如一個球隊,因為球員間合作得不緊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腳亂,以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
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准,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一發千鈞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後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後,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後,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發引千鈞……」
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一根頭發,系著一千斤重的東西。現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共危如一發引千鈞,綿綿延延,窪以微滅。」之句。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
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
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
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
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
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
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
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裡,死一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
極多數裡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
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裡,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
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
「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
「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
山」。
司空見慣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
做監察御史;因為他的名放盪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
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
並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
「高髻
Ⅳ 短的成語故事(越短越好)
成語故事一:邯鄲學步
邯鄲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據說這個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燕國有位少年不辭辛苦來到邯鄲要學這里的人走路。他一邊觀察邯鄲人的走路姿勢,-邊學習模仿。可沒有幾天,他就堅持不下來了,越學越別扭,越走越不自然。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連自己原來走路的動作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到了燕國。
邯鄲學步:學步:學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別人,鬧出笑話。
成語故事二:買櫝還珠
戰國時,有個楚國商人到鄭國賣珠寶。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個盒子,然後用香料來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圖案,鑲嵌上翡翠、珠玉等裝飾物,把這個盒子裝扮得無比精緻,然後才把一顆極其珍貴的珍珠裝在裡面。不-會兒,一個買主來了,他看到這個盒子,喜歡極了。於是,他買下了它。可是,這位買主卻打開盒子,取出珍珠還給商人,只拿著盒子走了。
買櫝還珠—櫝:木匣。比喻捨本逐末,或取捨不當。
成語故事三:杞人憂天
古時候,杞國有一個人,老是怕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他擔心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好。後來,他的朋友開導他:「天不過是一團積聚起來的大氣罷了,不用擔心它會塌下來。」那個人聽後更加擔心了,說:「照你這樣講,太陽、月亮豈不都要掉下來嗎?」朋友說:「日、月、星辰,不過是大氣積聚而成的一些會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傷不到人。」那人聽後,又問:「那麼地會陷下去嗎?」朋友又說:「地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泥土石塊罷了,怎麼會陷下去呢!」這下,那個人才放下心來。
杞人憂天—憂:擔心。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成語故事四:黔驢技窮
很久以前,黔地無驢,後來有人從外地買回-頭,在當地沒什麼用,只好放在山下。山裡的老虎也沒見過驢子,以為是個怪物,根本不敢接近,只是遠遠地觀察。有一次,驢子突然吼叫一聲,老虎嚇得掉頭就跑,但是日子一長,考慮發現驢子沒什麼本事,就吃了它
黔驢技窮—黔:今貴州一帶。窮,完。比喻炫耀拙劣的伎倆而本事有限。
成語故事五:鄭人買履
從前,有個鄭國人,要買一雙鞋子。他先用一根繩子量了量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尺碼的繩子放在座位上。可走的時候忘記帶了。來到集市上,走進一家某鞋店,這才發現那根繩子忘在家裡,趕忙回家去取,可等他回來,集市早已散了,鞋也沒買成。有個過路的人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呢?」那個鄭人卻說:「我寧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鄭:鄭國。履:鞋子。諷刺那些只相信教條,不相信客觀實際的人。
成語故事六:自相矛盾
從前,楚國有個賣兵器的人,在市場上賣矛和盾。他先是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世界上任何鋒利的東西都刺不穿它。」見沒有人買,就放下盾,拿起矛,又說:「我這把矛鋒利無比,無論怎樣堅固的盾,它都能刺穿。」周圍的人都很納悶兒,又覺得吹得很可笑,就問:「既然這么說,那麼,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結果會怎樣呢?」這個賣兵器的人被問得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上來。
自相矛盾—相:相互,比喻自己說話、辦事前後矛盾,相互抵觸。
成語故事七:葉公好龍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葉子高,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有個嗜好—喜歡龍。他的武劍上畫著龍,屋子內外的牆上繪著龍,柱子上雕著龍,連衣服、被帳上也都綉著龍。有一天,天上的真龍聽說了,就來到他家裡,把頭伸進窗戶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葉公看見真龍來了,嚇得轉身就跑,失魂落魄。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喜歡外表像龍而實際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葉公好龍—好:喜歡。比喻表面上喜歡或贊賞,實際上並不愛好。
成語故事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相傳,呂洞賓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桃會,途經東海的時候,見水深浪高,無法通行。這時,呂洞賓提議,他們各自向海投一樣東西,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過東海;韓湘子把自己的簫投到海里,簫韓湘子渡海而過;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劍、驢、鼓、玉朝笏、蓮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過。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本領渡過了東海。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互相比賽,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領。
成語故事九:百發百中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神箭手名叫養由基。他射箭技藝精湛,在楚晉兩國的戰斗中,曾一箭射死晉國大將魏錡。於是,有人提出要和養由基比試比試,看看誰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樹上的葉子。養由基聽罷二話不說,選中三片柳葉作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驚呆了。想和養自基比試的人也連連稱贊道:「真是百發百中啊!」
百發百中—中:射中。比喻射箭或射擊技術精湛、高明。
成語故事十: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有個叫樂(yuè)羊的人,他到鄰國求學,准備成就一番事業。可學習不到一年,他就因為想家而棄學回來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織布,得知他回來的原因後,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織布機上的織線全部剪斷了,然後說:「布是一絲一絲織成的,如果從中間把它剪斷了,那麼,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費了嗎?」樂羊聽到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馬上告別了妻子,回到鄰國繼續求學,直到七年後學有所成才回家。
半途而廢—廢:停止。比喻工作沒做完就停止了。
成語故事十一: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叫公明儀。他善於彈
琴,而且彈得非常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在彈琴的時候,抬頭看見一頭牛正在吃草,於是就決定彈一首曲子給牛聽。一曲終了,牛卻毫無反應.照樣原地吃草。他又彈奏了幾首,牛還是不加理會。最後,公明儀明白了,不是牛聽不見琴聲,而是牛聽不懂這種曲調。
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大講道理,白費口舌。
成語故事十二:比肩接踵
春秋時,齊國的相國晏子出使楚國。楚王見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對他說:「你們齊國難道就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這么矮的人來呢?」晏子不緊不慢地回答道:「我們齊國的人比肩接踵,伸開袖子可以遮住太陽,揮揮汗水就像下雨一樣。不過,我們齊國有個規定,派賢能的出使君主賢能的國家,無才無能的人出使君主無才無能的國家。像我這樣其貌不揚的人,只能派來見您。」
楚王不知
成語故事十三:病入膏肓
春秋時,晉國國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泰國請一位叫緩的醫生來看病。當緩還沒有到晉國的時候,晉景公在病床上做了個夢,夢見兩個小孩兒在談話。一個說:「來的這個醫生很厲害,我們逃到哪裡去呢?」另一個說:「我們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看他怎樣?」緩來後,看了看晉景公的病情,說:「大王的病醫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葯力是達不到的。」不久,晉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比喻危機不可挽救。
成語故事十四:不可救葯
周厲王時有一個大臣名叫凡伯。凡伯能文能武,不僅把國事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且詩文也寫得極為漂亮。他經常勸說周王任用賢人,遠離小人。可昏庸的周厲王是非不分,常常把凡伯的話誤解為挑撥離間,漸漸地疏遠了他。此時,小人得志,把持朝政。凡伯氣怒之下,寫了一首詩,痛斥奸臣作惡多端,無法挽救。
不可救葯:葯:治療,比喻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成語故事十五:惡貫滿盈
商紂王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作惡多端,民憤極大。因此,周武王興兵討伐紂王,所到之處,受到百姓的極大歡迎。大軍打過黃河後,周武王向全體將士發布了誓師宣言《泰誓》。《泰誓》中寫道:「商罪貫盈,天命誅之。」意思是說,商紂王作惡太多,就像用繩子串錢一樣.已經串滿了一根繩子。這樣的人,天意一定要讓人殺了他。
惡貫滿盈---貫:串物或錢的繩子。盈:滿。比喻罪大惡極,到該受懲罰的時候了。
成語故事十六:奉公守法
戰國時,趙國有個叫趙奢的人。當他擔任田部吏的時候,有一次他去徵收租稅,平原君趙勝拒不交租。於是,趙奢依法殺了平原君手下的九個打手.平原君大怒,耍殺掉趙奢。趙奢毫不畏懼,他對平原君說:「你身為貴國的貴公子,縱容家人拒不交租,這是無視國家法律的行為。以你的地位和權勢,如果能夠奉公守法,那麼上上下下都會敬佩你、效法你。」平原君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讓家人交上租稅。
奉公守法—遵守國家規定的法令制度。
成語故事十七:華而不實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臣名叫陽處父,喜歡高談闊論。有一次,寧贏前去投奔他。可沒過幾天,寧贏就回來了。妻子問他為什麼這么快就回來了。他說:「陽處父這個人好講空話,不辦實事,這就好像一棵樹,花開得雖然好看,可不結果實.你想想看,像這樣華而不實的人.別人一定都怨恨他,積怨多了,我再跟著他,必定會受到連累的。」果然,一年後,陽處父就被人殺了。
華而不實—華:開花。實:結(果實)比喻徒有漂亮的外表,而無實際內容。
成語故事十八:狡兔三窟
戰國時,齊國相國孟嘗君門下有一個食客名叫馮諼。有一次,他對孟嘗君說,為了躲避災難,狡猾的兔子都為自己准備三個洞穴。他建議孟嘗君也為自己多找幾個藏身的地方,並親自為孟嘗君開辟了三個藏身的「洞穴」: 一是把薛地人們欠孟嘗君的債券全都燒了,叫人們記住孟嘗君的好處;二是向梁惠王鼓吹孟嘗君的才能,等到梁惠王來請時,又勸說孟嘗君不去,使齊王用更隆重的禮節再度請孟嘗君做相國;三是勸孟嘗君向齊王請求賜給先王傳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建立宗廟,以保證薛地的安.全。馮諼說,當這「三窟」建好後,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狡兔三窟—狡:狡猾。窟:洞穴。比喻掩蔽的方法要多有幾個上,才便於逃避災禍。
Ⅳ 成語故事短的22個
1、美人遲暮——《離騷》
「美人遲暮」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屈原的《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在《離騷》中,作者以美人喻楚懷王,以香草自喻,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或勸慰君王勤於政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希望楚王趁著年華正當,改掉以前治國中不好的方法,走向更好的前路。後人用《美人遲暮》比喻因日趨衰落而感到悲傷怨恨。
2、市井之徒——《淮陽感懷》
在古代,開一口井是非常困難的事,為了水源,人們就會聚居在井的附近,漸漸就成為當時的市集,稱為市井。市井之徒就是指混跡於市井、身份低微的販夫走卒,當時劉邦做泗水亭亭長時,他是一個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和他稱兄道弟的朋友中,夏侯嬰是一個趕馬車的,樊噲是殺狗的屠狗之輩,在當時來說,他們是典型的市井之徒,唐朝的李密有一首《淮陽感懷》詩,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史。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謚。
3、片言折獄——《論語·顏淵》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路身強力壯,他總是跟隨孔子,為他駕車做侍衛,子路性情正直忠貞,十分孝順他的母親。他為人十分誠實,坦率公正,答應辦到的事一定會立即就辦,決不拖延。孔子對子路的贊語是:「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也?」意思是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即子路)吧。
4、綵衣娛親——《列女傳》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隱士,叫老萊子,他非常孝順父母,想盡一切辦法討好父母的歡心,使他們健康長壽。他70歲時父母還健在,為了不讓父母見他有白發而傷感,她就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時裝成小兒跳舞的樣子使父母高興。
5、虎踞龍盤——《吳錄》
三國時期,劉備為了聯吳抗曹,派諸葛亮去吳都建業游說孫權。諸葛亮到了建業,看到秣陵的山勢地形,感慨地說:「紫金山山勢險峻,像一條龍環繞建業,石頭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著,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6、魚傳尺素——《飲馬長城窟行》
尺素,在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於是「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一個代名詞。
7、禍從天降——《舊唐書·劉瞻傳》
唐懿宗的愛女同昌公主因病醫治無效死亡。他遷怒於醫官,以「用葯無效」的罪名將韓宗召、康仲殷及兩家族人300多人全部投入監獄,宰相兼刑部侍郎劉瞻上書勸諫,認為他們已經盡力,這是禍從天降,懲罰沒有犯罪的人。劉瞻因此被貶為康州刺史。
8、盡忠報國——《北史·顏之儀傳》
北州宣帝時御史大夫顏之儀經常苦苦勸:束諫宣帝不要暴政,被宣帝冷落,宣高死後,潮中大臣劉日方、鄭澤造假遺詔讓楊堅做丞相輔助小皇帝治理國家,顏之儀極力反對。
9、疑鄰盜斧 ——《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10、趁人之危——《後漢書·蓋勛傳》
東漢涼州刺史梁鴻的屬官蘇正和不畏強權,依法查辦武威太守。梁鴻擔心會牽連朝廷高 官,想殺了蘇正和滅口,就找好友蓋勛商量對策。雖然蓋勛和蘇正和是死對頭,但他還是認為不能趁別人危難時候去害別人,這是不仁的表現。
11、沉魚落雁——《莊子·齊物論》
春秋時期,越國傾國傾城的美女西施在故鄉溪邊浣紗時,溪中游動的魚兒見了她都羞愧得沉入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漢元帝時絕 色美女王昭君在她出塞嫁給匈奴王時,天空飛過的大雁驚訝她的美麗,忘了飛行跌落到樹林里。
12、按兵不動——《荀子·王制》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於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
集結大軍准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並約好在一個月後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麼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
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乾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採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麼耽擱這么長的時間呢。
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幹,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後,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13、才高八斗——《釋常談·斗之才》
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常遊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天下的文才總共有一石,曹植占其中的八斗,我佔一斗,其餘的人合佔一斗。」
14、目瞪口呆——《賺蒯通》
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斗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15、雕欄玉砌——《虞美人》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國。南唐後主李煜不問朝政,只會吟詩作詞,被宋朝打敗,投降後被封為違命侯。李煜作詞:「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宋太宗借機殺了他
16、笑容可掬——《三國演義》
三國時期,司馬懿率軍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笑容可掬地坐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急忙趕回解圍。
17、死而後已——《論語 泰伯》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斗繼位,他只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准備兩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阿斗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8、博聞強識——《荀子·解蔽》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資聰穎,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備。8歲時就能寫文章,他的詩詞歌賦文筆清新流暢。《典論》中的《論文》一篇是我國文學批判史上傑出作品。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公元220年他廢漢自立為皇帝。
19、不拘一格——《己亥雜詩》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應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飄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20、滄海桑田——《神仙傳·麻姑》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此刻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1、不自量力——《左傳·隱公十一年》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22、氣壯山河——《從奴隸到將軍》
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但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23、按圖索驥——《相馬經》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准選出的」千里馬「——一隻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Ⅵ 簡短的成語故事,十個。要簡短。急!!!
【刻舟求劍】古時候,一位公子在湖上泛舟,一不小心,寶劍掉進了河裡,他就在丟劍的地方做了一個記號,到岸邊,就順著記號找,卻怎麼也年找不到了.【智子疑鄰】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楚國人中有一個在鄭國賣珍珠的,做了一個木蘭的匣子,這匣子用肉桂山椒熏過,用珠子和寶玉點綴著,用紅色的美玉裝飾著,用綠色的翡翠環繞著。鄭國人買了他的匣子而還給他珍珠。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路上.天氣炎熱,周圍沒有水源,士兵精疲力盡.曹操著急萬分,怕貽誤戰機.於是慌稱前方有梅林.士兵們聽了,士氣高漲,很快在曹操的帶領下找到了水源.----有名的望梅止渴【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
Ⅶ 十個成語故事概括,越短越好。快!!!!!!!!!!!!!
1、
松柏之志 :謂堅貞不移的志節。
宗世林是東漢末年南陽人,他和曹操是同一時代的人,但他非常瞧不起曹操的為人,不願和他交往。後來曹操官至司空,總攬了朝政大權,對他說:「現在我們可以交往了吧?」 他拒絕說:「松柏之志猶存。」
2、
風起雲飛 (fēng qǐ yún fēi ) 意思是:「風起雲飛」喻天下大亂,有時也指觸景傷情。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經過連年的征戰,劉邦後來居上,戰勝了項羽,贏得了天下。可是沒幾天,淮南王英布造反,軍勢極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在得勝回朝途中,劉邦順路回了趟故鄉沛縣,和昔日的朋友、鄰里敘舊暢飲了十幾天。一次在熱鬧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劉邦傷感的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叫宰予,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後來漸漸發現,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沒有仁德,而且十分懶惰,白天睡大覺。孔子說他「朽木不可雕」。後來宰予參與作亂,被殺死。
孔子另有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長得體態不雅,相貌醜陋,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從來不去巴結公卿大夫。後來,追隨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的聲譽傳遍四方。
孔子聽說了,感慨地說:「我憑言語判斷人的品質,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憑相貌判斷人的品質,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4、
夜郎自大 (yè láng zì dà)
夜郎是漢朝時西南地區的小國家(今貴州省桐梓縣),它國土小,它只有漢朝一個縣大,人口也少,沒有什麼物產。 有一次,漢朝使者來到夜郎。因為道路不通,夜郎國國王不知道漢朝的廣大,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夜郎自大」比喻人無知而又狂妄自大。
5、
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宋國有個農夫,一天,在地里幹活時,看見一隻兔子飛奔過來,撞在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從此他每天到地里也不幹活,只是守著那棵樹樁,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什麼也沒等到,反而被人們恥笑。
「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過僥幸獲得成功。
6、
食言而肥 (shí yán ér féi)
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有一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參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歡另一位大臣鄭重,便故意問他:「鄭先生怎麼越來越胖了?」哀公聽見了,說:「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胖起來呀!」
晉朝有個人叫殷羨。曾經做過豫章郡的太守,當他卸任離開豫章回京城時,很多人托他帶信,他都答應了。當他走到長江邊時,便把這些信全部扔到水裡,說:「都請到水裡去吧!要沉要浮隨你們自由,我殷羨不當太守了,可也不能給人家當信使啊!」
7、
無為而治 (wú wéi ér zhì)
由於舜品德高尚,堯派他來管理天下。
當時中原到處是洪水,以前堯派鯀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敗了,舜就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負眾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舜和堯一樣,對老百姓很寬厚,多採用象徵性的懲罰,犯了該割掉鼻子罪的人,讓穿上赫色衣服來代替;應該砍頭的人只許穿沒有領子的布衣。為了讓老百姓懂得樂舞,舜派夔到各地去傳播音樂。有人擔心夔一個人不能擔當重任,舜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足夠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孔子贊嘆道:「無為而治,說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靜靜坐著而已。」
8、
雙管齊下 (shuāng guǎn qí xià)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叫張燥,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松樹尤其叫人稱絕。 張燥作畫的時候,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他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筆,可以同時在紙上作畫。一管筆畫蒼翠的松枝,另一管筆畫枯乾虯枝,畫出的松樹惟妙惟肖,誰看了他的畫都感到驚奇,人們都說他是神筆。 張燥還有兩個畫畫的絕招:一是用無筆頭的禿筆繪畫;二是用手指畫畫,他拿一塊白絹,用手指蘸上顏料,左抹右塗,一會兒就作成一幅山水樹木的作品。
9、
栩栩如生 (xǔ xǔ rú shēng)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作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么一個人。
襄王聽了庄辛的話,感到振奮,封他為陽陵君,採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10、
防微杜漸 (fáng wēi dù jiàn)
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後專權,竇憲兄弟把持了國家的軍政大權,朝政混亂不堪。竇氏家族仗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人們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發生日食。司馬丁鴻上書漢和帝說:「太陽是君王的象徵,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現象象徵君王的權力被臣子侵奪,陛下千萬要小心。在歷史上,日蝕出現過三十六次,國君被臣子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為臣子的權力太大了!」「日蝕的出現,是上天在警告我們,我們應該引起重視啊。穿透岩石的水,開始時都是涓涓細流,參天的大樹,也是由剛發芽的小樹長成的。人們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禍患。如果陛下能親自處理朝政,從小地方著手,在禍患剛露頭的時候防止它,這樣國家就能夠長治久安了。」
如果可以的話,
望採納,謝謝!
Ⅷ 成語故事60個(簡短些,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Ⅸ 四字成語故事,筒短一點,內容的話要不單調
別出心裁
biéchūxīncái
[釋義] 別:另外;裁:安排取捨;心裁:出於個人內心的設計、構思、籌劃。指另外想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新主意、新辦法。也作「別出新裁」、「自出心裁」。
[語出] 明·李贄《水滸全書發凡》:「今別出新裁;不依舊樣。」
[正音] 別;不能讀作「biè」。
[辨形] 裁;不能寫作「栽」。
[近義] 別開生面 標新立異 獨出心裁
[反義] 千篇一律 鸚鵡學舌 如法炮製
[用法] 表示與眾不同的新主意或辦法。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動賓式。
[辨析] ~和「別具匠心」;都表示「想法獨特;與眾不同」的意思。但~偏重在「心裁」;指心中的設計、籌劃;可表示構思、主意或辦法與眾不同;「別具匠心」偏重在「匠心」;指「巧妙的心思」;一般用於藝術構思與眾不同;范圍比~窄。
[例句] 新聞報道的方式也~;把歷史鏡頭、現實鏡頭連續播映;把賽場內的比賽和賽場外的活動同時報道;使人耳目一新。
[英譯] beoriginalinone』sideas
Ⅹ 60個簡短成語故事
很多啊比如:呆若木雞 老馬識途 三令五申 上下其手 不可救葯 我把故事找給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