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講好福州故事徵文

講好福州故事徵文

發布時間: 2021-02-27 18:24:02

1. 求一篇有關福州文化風俗的作文

千百年來流行於民間的風尚,習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傳統
習慣、道德規范和精神風貌。是閩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志。從歷史沿革
的脈絡看,福州風俗具有4個較為明顯的特點:
(1) 繼承古越文化的遺風;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
(3) 受到宗教特別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4) 近現代以來,對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州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
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壽
、正壽、開吊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
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州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
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後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
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州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
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廣。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
、泗洲佛、浴佛節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州民俗中間付受
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州的習俗
影響較小。近代以來,在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脫鞋人
屋、燈展、花展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汲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福州風
俗在形成過程中,既具有吸收融匯外來習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據碎狀性的排
他型。生活民俗中則出現同鄉不同俗,信仰民風中既有一爐香供道、佛兩教的現象
,又有"奉教"(指西方傳來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現狀出現。福州風
俗蘊含著尊重傳統又勇於開拓,留戀鄉土又熱衷於外出的奇異雙向型,培育了眾多
英才,使閩海鄉賢輩出,諸如近代史上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引進
西方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啟蒙思想家嚴復、中國翻譯界奠基人林紓、中國近代史上
在南洋開辟"新福州"的著名華僑領袖黃乃裳等等。福州風俗,充分呈現著"東南山
國"與"閩海雄風"的封閉和開放雙向交錯的人文形態。
春節拜年 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履端,是辭舊迎新之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節日。早晨吃太平面(線面加2個蛋),象徵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肅衣冠向
家中長輩、親友"拜年",講吉利話。鬧元宵正月十五,鬧元宵,逛燈市。福州地區
初七以後,即盛行燈市,觀燈和送燈。南後街專門出售各種紙制花燈,街道兩旁,
屋槽之下,花燈高懸,琳琅滿目。
過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州地區獨有的節俗。煮糯米粥,配以紅棗、紅糖、
荸薺、桂圓、花生等佐料,謂"拗九粥",舉家當早餐;出嫁的女兒也要送拗九粥給
父母,意為祝願平安度過"九"這一關。清明掃墓清明節,祭祖掃墓,食品主要是菠
菠棵、光餅籌。
端午劃龍舟 五月初五,又稱五日節。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動是龍舟競度;初五
中午"過節"要喝雄黃酒,吃花生粽和荷葉包。
七夕話鵲橋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福州地區在這個
節日普遍互相贈送蠶豆,以作結緣紀念。
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家人團聚吃月餅、飲酒和賞滿月。舊時笙
歌達旦,謂之"待月華"。
重陽敬老 九月初九,謂之重陽節,是敬老日。舊時民眾登高、放風箏,熱鬧
非常。
冬至 又稱冬節。全家歡聚一堂搓粞為丸,福州話叫"搓丸",是團圓的意思。

過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戶戶打掃廚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
是灶糖灶餅。
過年 農歷年的最後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家團聚一起
,歡歡喜喜吃年夜飯,給小孩分壓歲錢。過了"年",第二天即是春節。

2. 講好當代故事,爭做時代新人徵文

講好當代故事,爭做時代新人徵文:
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美好啊!要知道我們現在的辛福生活是內那些先烈們自己寶容貴的生命換來的,他們的犧牲換來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換來了我們的安居樂業,讓我們能歡樂地依偎在祖國的懷抱里。
歷史的長河記載了多少英雄兒女的事跡:黃繼光是以何等堅強的毅力,拖著重傷的身軀爬到敵人的地堡前,又一躍而起,犧牲自己去炸碉堡;為了避免戰友的死亡,在找不到炸葯支撐點的情況下,董存瑞在橋下高舉炸葯以身殉國……種種的英雄事跡,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在博物館里,我看著那一支支殘留下來的槍支,用過的鍋碗瓢盆還有他們穿過的大衣,我似乎看到了戰士們浴血奮戰的場景。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不禁心頭一震,百感交集。
但他們還是偉大的,他們為中國解放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心一分力,他們值得我們崇拜。
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令人肅然起敬,我想我一定會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學習革命先烈那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
但一切的一切都要建立在愛國上,愛國又要建立在愛家鄉的思想上,所以讓我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是祖國棟梁。

3. 砥礪奮進五年我和福州的故事的作文怎麼寫

巨大的貢獻,為福州增添了無窮的光彩。五一廣場位於福州市中心內,它像一顆明珠鑲嵌在我的容家鄉,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一走進五一廣場,映入眼簾的就是大噴泉。噴泉中央有一座雪白的雕像,上面雕刻著幾位栩栩如生的採茶女,她們穿梭在茶葉叢中,隨著茶香,與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噴泉噴出的水花,晶瑩剔透、五彩繽紛,有的像寶劍直刺青天,有的像花朵爭相開放,還有的像樹藤扭曲蜿蜒,美麗極了。在噴泉旁,就是我們福州市的市標「三山一水」,三座山之間環繞著奔流不息的閩江。晚上,伴隨著音樂,五一廣場就熱鬧起來了,老人們跳著輕快的舞蹈,小孩子們在花叢中奔跑嬉戲,年輕人坐在噴泉旁,欣賞著噴泉,用手接著噴泉濺出的水花……

4. 寫福州名人故事50個字

【杏林始祖——董奉】 董奉(200年—280年),東漢名醫。董奉一生行醫濟世,不取分文報酬,只讓治癒者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售杏得谷用以賑濟貧民。董奉以其崇高的醫德,使醫生的職業有了「杏林」的別號,也被後人尊為「杏林始祖」。

【福州鑒真——隱
元】
隱元禪師(1592年—1673年),日本黃檗宗開創者。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任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弘法,使沉寂已久的日本佛教界為之轟動。隱元禪師開創了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的黃檗宗,目前日本崇奉黃檗宗的信眾達數百萬人,建有黃檗分寺500餘座。隱元禪師還將中國的饅頭、豆腐配方和當時中國的建築、雕塑、書法、印刷、醫葯和音樂等傳入日本,被日本稱為「黃檗文化」。

【民族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1850年),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林則徐領導了震動世界、彪炳史冊的「虎門銷煙」,掀開了近現代炎黃子孫反抗外國殖民侵略波瀾壯闊的第一頁,樹立了國際禁毒史上的第一塊豐碑。林則徐一生歷官十四省,被譽為「六任封疆帥,千秋社稷臣」。他組織編譯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的譯著;他在新疆主持興修水利,開挖「坎兒井」,至今仍為民造福,被頌稱為「林公渠」、「林公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名句,是林則徐一生的寫照。

【船政之父——沈葆楨】

沈葆楨(1820年—1879年)清代洋務運動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創辦的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和專業技術高等學府,奠定了近代中國海軍和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基礎。沈葆楨提出「船政之根本,在於學堂」,他培養出的船政學堂精英,撐起了近代中國革新、自強的脊樑。

【愛國僑領——黃乃裳】

黃乃裳(1849年—1924年),著名的愛國僑領。1896年,黃乃裳參與「公車上書」,並創辦了福建近代第一張報紙《福報》。1899年,黃乃裳毅然出南洋,尋找墾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馬來西亞沙撈越詩巫創辦了「新福州」墾場,成為一代僑領。經過一代又一代福州移民的拼搏奮斗,「新福州」日益繁榮,已發展成為詩巫市。

【譯林鼻祖——林紓】 林紓(1852年—1924年),被公認為近代中國翻譯界開山祖師。他與王壽昌合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是中國第一部翻譯小說。林紓一生譯作180多部,極大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西學泰斗——嚴復】

嚴復(1854年—1921年),近代中國系統地介紹、傳播西方政治學說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嚴復翻譯英國哲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警醒國人奮發圖強,一時風靡全國,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共和先驅——林覺民】

林覺民(1887年—1911年),《與妻書》作者,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統三年(1911年)春,林覺民參加孫中山、黃興組織的廣州起義,隨黃興攻入總督衙門,受傷被俘,後從容就義。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寫下絕命書《與妻書》,勉勵妻子「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其情其志,影響深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捨生取義、慷慨赴死。

【化工巨子——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1974年),中國近代化工工業奠基人和世界制鹼權威。侯德榜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發明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改進了碳化法氮肥生產流程,為中國化工工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侯德榜生產的「紅三角」牌中國純鹼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被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他寫下的《純鹼工學》等專著,揭開了純鹼生產的秘密,被譽為「中國化學家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貢獻」。

【虎穴忠魂——吳石】

吳石(1894年—1950年),是中國共產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情報官,犧牲時公開身份為「中華民國國防部參謀次長」。毛澤東主席曾題詩贊譽吳石將軍,寫下了「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的名篇。1973年,國務院追認吳石將軍為烈士。

【文化巨匠——鄭振鐸】 鄭振鐸(1898年—1958年),中國新文化運動中涌現出的全才型巨匠。鄭振鐸在拓展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國傳統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擔任首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天文大家——張鈺哲】

張鈺哲(1902年—1986年),享譽國際的天文學家。張鈺哲在中國天文史上寫下許多「第一」。1928年,中國人自己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第1125號小行星)就是由張鈺哲發現並命名為「中華」。1941年,他組織拍攝了中國境內的第一張日全食照片。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擔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長。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鈺哲星」。

【世紀老人——冰心】

冰心(1900年—1999年),被譽為與世紀同齡的文學大師。1923年,冰心發表了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寄小讀者》。其後,在她8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下了《小桔燈》、《繁星》、《春水》、《空巢》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讀者的文學名篇。冰心以愛為中心的文學精神和人格力量,使她成為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之一。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中國首位女性建築學家,也是現代著名詩人、作家,被胡適譽為「一代才女」。林徽因參與新中國國徽設計,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發掘、搶救了國寶景泰藍製作工藝,為民族和國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文學創作上,她一生也著述等身,留下了《你是人間四月天》等大量優秀的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

【科普鐵人——高士其】

高士其(1905年—1988年),被譽為科教戰線上的「鐵人」,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全身癱瘓的高士其,以頑強的毅力奇跡般工作了60年,寫下600多篇、75萬多字的科學小品、科學童話故事和科普文章,引領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學道路。高士其受到廣大青少年的熱愛,被稱為「中國兩億兒童的爺爺」,被中共中央組織部確認為「中華民族英雄」。

【黨內才子——鄧拓】

鄧拓(1912年—1966年),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鄧拓創辦了敵後抗日根據地最早的黨報——《抗敵報》。1944年,鄧拓主持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澤東同志的文集。新中國成立後,鄧拓擔任《人民日報》總編、社長等職務,為新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5. 勿忘國恥,講福州故事的故事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從杭州敗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為了抗擊元兵,率師從閩西進軍漳州,所聞福州失守,宋帝敗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閩南與閩西交界的坂寮嶺,退到險要的倒嶺趕築營壘,沉著應急。元兵來勢兇猛,緊迫在後,文天祥的兵馬渡過下畲溪的木橋,仰望天空,說了聲「天助我!」立即,風起雲涌,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嶇的對岸。
那拆掉的雖是木橋,卻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慮到戰後百姓過往的需要,特地為當地留下不少金銀,以備復建之用。當他帶兵馬要經過倒嶺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聞訊接應,紛紛主動把家裡的門板桌面都搬來鋪架臨時便橋。文天祥萬分感激,當場為此橋取名為「大義橋」,後人也有傳說為「待御橋」。
明朝萬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間,在大畲溪建起了堅固的石拱橋,並在橋頭建立了壯觀的碑亭,以紀念信國公文天祥舉義駐師。樹立的三塊石碑,均有秀麗的碑文。
傳說後來當地著名的文人林希嚴(林泰)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滿懷地寫了《題國公橋》一詩:
當年丞相過橋東,
戰馬嘯嘯滿路風。
萬古人間留壯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傷心荒澗碑猶在,
放目寒山事已空。
弔古不堪回首望,
冷煙萎草夕陽紅。
這首凄涼,悲壯的詩篇,表達了後人對文天祥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6. 講好福州故事作文500字

非常好

7. 戚繼光與福州的故事100字

福州「光餅」是福建省沿海一帶民間傳統食品。清代有位施鴻保,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說「光餅」的生產跟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有關。

明代嘉靖年間,我國東南沿海經常有倭寇從海上侵入,登陸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浙閩近海地區老百姓飽受這些侵略者造成的苦難,許多人家不得不背井離鄉,到處流浪,乞討求生。在朝廷授意之下,名將戚繼光在浙江沿海迅速組建了一支精銳的軍隊,人稱「戚家軍
」,專門對付倭寇。經過大小戰斗十多次,「戚家軍」英勇殺敵,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

從1562年起「戚家軍」再次赴閩作戰,拯救福建漁民於水火。倭寇為了躲避戚家軍的鋒芒,狡猾地改變了戰略,採取「游擊戰」,打了就跑,繼續騷擾沿海地區,還讓「戚家軍」數次撲空。戚繼光研究了敵情之後,決定長途奔襲,親自率領將士不顧山路險阻和疲勞,尋找戰機,要一舉全殲倭寇。福建沿海的老百姓被「戚家軍」的勇武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要幫助和支援自己的軍隊。於是家家戶戶製作香咸可口的白面餅送到軍中。為了讓戰士們行軍作戰攜帶方便,還在制餅時,中間留有一孔,好用繩子穿起來,以供隨時食用。在人民的熱情支援下,戚家軍將士更加奮勇作戰,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使倭寇連遭重創,死傷慘重。戚家軍所向無敵,侵略者聞風而逃,再也不敢輕易登陸騷擾了。此後,數十年的和平、安定局面在福建沿海出現了。「戚家軍」所食用的餅也被稱為「光餅」而流傳下來了。

8. 說好福州故事作文1500字

安全是一個人生命的重要元素。有些人因為摔斷了手腳而導致終身殘廢,也有的是因為交通事故而失去生命。據相關部門統計,全國一天有好幾百人死於交通事故,也就相當於一天有一個像我們這么大的學校消失。大家也許因此而覺得可怕,其實,我們只要一直把「安全」二字放在心中,那就肯定會少出一些意外。
在我們班,趙志文同學的左手已經骨折了,他的事就是一場意外。那天,在排練舞蹈時,趙志文側翻時不小心碰到了也在排練的包聚嫻。後來他們一個追一個跑,趙志文摔了下來,左肩鎖骨就這樣骨折了。這本來是一件小事,但卻變成了眾所周知的大事。這個教訓告訴我們,同學之間不該打打鬧鬧,不然,小事會變成意想不到的大事,這件事應給我們全體同學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9. 簡要介紹一位福州的傳說人物故事

1.金雞山

福州晉安區有座山,叫「金雞山」。據記載開拓於秦代。有一段美妙的傳說是,上八洞大仙李鐵拐駕祥雲東行,欲同呂純賓等7位大仙過海。路經鄒魯之邦的福州東關城外的易俗里時,只見有一山冒出一股望氣,鐵拐子心覺有異,便墜下雲頭,登山跟蹤尋找,只見山峰下面突出一塊又長又大的岩石,形似「狀元帽」,俗稱「金雞洞」。

他發現了山上有金雞(雉雞)成群在這塊岩石附近飛翔,「金雞三唱,天色黎明」。他情不自禁地拄著拐杖在山頂一塊狀若棋盤巨石上一跺,對周圍的山川景色贊不絕口。留連良久,才駕起祥雲飛向東海而去。到今,山上還留下李鐵拐的腳印及其拐杖拄地的痕跡。這個優美的故事,就是「金雞山」山名的起因啊!

2.塔頭街

福州東門塔頭街,原名「抖頭街」,這個街名記載了明朝戚家軍抗倭衛國的英雄事跡,直至清末民國初期,才改稱為「塔頭街」。

相傳,明世宗嘉靖43年(1564年),倭寇不甘心寧德橫嶼之役的慘敗,又糾合新倭1萬多人來犯福州,愛國抗倭名將戚繼光奉令趕來剿倭。有一天凌晨,倭寇突然進犯福州城,敵我兩軍在東關城外遭遇,展開浴血大搏鬥。搏鬥中,戚軍中頭隊的舉旗戰士的頭被倭寇砍了一刀,抖來抖去血花四濺,而這個戰士依然一手高舉著戚家軍的大旗,向前沖鋒;一手揮刀逢倭就砍,連殺了好多個,敵軍望之膽戰心驚。戚家軍的戰士在旗手的鼓舞下,奮起追擊,殺得倭寇「屍橫滿城野,血染晉安河」。這次的勝利,為東郊卅六鄉村群眾爭得了多年安寧。當戰斗結束時,那個掛頭沖鋒的舉旗戰士,其「身」倒在街前,這一帶故稱抖頭街,而其「頭」橫在另一條街,人謂橫頭街。

傳說,這個舉旗的戰士,乃姓江,名叫依水,連江縣人氏,漁民出身,其父母討海為生,均遭倭寇殺害,家破人亡,逃生到福州城東門一家店鋪當伙計。當戚家軍進駐福州後,他毅然從軍,擔負舉旗重任。為了紀念他和戚家軍平倭功績,當地父老把他獻身的這條街,命名為「抖頭街」,今稱「塔頭街」。又在晉安河畔,建起一座廟宇「三神殿」,主神乃民族英雄、愛國抗倭名將戚繼光等,每逢春秋祭祀。

3.福州春卷

福州春卷,歷史悠久,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

相傳宋朝年間,有一個書生名叫陳皓,年方十八,才貌出眾。他有一個非常聰明、賢惠、漂亮的妻子,叫阿玉。兩人你敬我愛,情投意合。

陳皓有志氣,有抱負,讀書專心致志,常常日以繼夜,通宵達旦。賢惠的阿玉眼看著自己丈夫消瘦下去,心裡好不難受。為了照顧陳皓,她總是伴隨著他起五更,睡半夜,每餐給他送去香美可口的飯菜。但陳皓讀書實在太專心了,經常總是忘記了吃,阿玉只好拿去熱了一次又一次。阿玉想:老這樣下去,丈夫的身體累垮了,怎麼好啊!她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阿玉用米磨成粉,製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佐料作為餡,然後用油一炸,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好啊!既能當飯,又能當萊,既省時間,吃起來也方便。陳皓從心裡感激賢惠的妻子對自己的體貼關懷,從此他餐餐吃得香,吃得飽,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不久,陳皓進京趕考,一路上除了帶去應試的用品外,攜帶的干糧,就是妻子特地給他製作的這種食品。

三場試畢,陳皓得中頭名狀元。紅榜一出,他高興得把自己帶來的干糧送給考官先生品嘗。先生一吃,贊不絕口,便問陳皓是從哪家名師的飯鋪里買的。陳皓笑著告訴他,是自己的妻子做的。先生一聽,詩興大發,頓時寫詩作文,一時紛紛傳聞,並稱這干糧為「春卷」。從此,福州春卷名聲大振,後來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

4.關於祭灶的傳說

傳說之一

吉庇巷的由來:宋代,福州有個叫鄭性之的落魄書生。祭灶時他沒有可以祭供的東西,他就把人家砍掉的甘蔗尾撿回去作為供品。祭灶時,他寫了一首詩:「一隻烏騅一條鞭,送你灶王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就道文章不值錢。」後來此人當了高官,曾經欺負他的人在他衣錦還鄉時,急忙躲避,三坊七巷中的「吉庇(急避)巷」由此得名。

傳說之二

「阿凡提」劈棺材:明代,住在朱紫坊的鄭堂被稱為「福州的阿凡提」,傳說在祭灶這天,曾被他戲弄的富人給他送了口棺材想讓他晦氣一下。沒想到鄭堂把棺材劈開,一塊塊地丟進火里燒掉,邊燒邊唱:「鄭堂劈棺材,除死(意指一生)無大災。」這句話一直流傳到現在。

5.福州溫泉的傳說

傳說一是: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龍王龍母看上了東南沿海這塊寶地,下凡到今之福州,

10. 關於寫福州特產的作文

半岩茶產於鼓山。因產量不多,過去或作貢品,或為高官顯貴享用。此茶生在鼓山岩層或叢蔭之中,少有陽光直接照射,純為天然雨露滋潤長成,故味清色淡而芳香。用鼓山龍頭泉之水沖沏此茶,氣味芬芳,久留齒頰,效果尤佳。

福桔

福桔是福州市市果,為我國桔類中上品,呈扁圓形,鮮紅美觀,皮薄汁多,甜酸適口,久有盛譽。福桔上市期在農歷春節前後,由於色澤艷紅,果美汁甜,又與「福、吉」諧音,備受群眾喜愛。福桔產地多分布閩江下游兩岸,深秋初冬時節,閩江兩岸層層綠樹,枝頭綴滿紅果,色彩斑斕絢麗,人們譽之為「閩江桔子紅」。
由於盛產桔子,福州古時常制桔燈,寓以吉利、高升之意。桔燈的製法是,在大顆福桔近蒂處平切,取出瓣肉,留下桔殼,用紅絲線穿過桔殼提掛,再用小銅絲紮成燭托放人燈中,插上小蠟燭,點燃後即成新穎別致、小巧玲瓏的桔燈。古人有不少詠桔燈詩,如「阿儂巧制赤球輕,到眼圓光分外明。記得看燈時節近,紅絲高揭照人行。」著名女作家冰心曾作一篇散文《小桔燈》,寄託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橄欖

橄欖是福州特產,早在唐朝就被列為貢品。初吃福州橄欖,只覺又苦又澀,而回味後卻覺得清香、甘甜。福州橄欖產地主要分布在閩江下游兩岸,以閩侯、閩清兩縣的產量最多。
橄欖別稱為「青果」。這是因為一般水果初生時是青色的,熟時變了顏色;而橄欖從生到熟,始終保持青翠的顏色。橄欖又稱為「忠果」、「諫果」,這是因它先苦後甜的特別韻味有同於古代忠臣苦諫的性格而稱名的。橄攬還被稱為「福果」。這是海外華僑起名的。此既說明了福州歷史上橄欖產量多,也表達了僑胞對鄉土(福州)的眷戀之情。
「桃三李四橄欖七」,橄欖需栽培7年才掛果,成熟期一般在每年10月左右。新橄欖樹開始結果很少,每棵僅生產幾公斤,25年後才顯著增加,多者可達500多公斤。橄欖樹每結一次果,次年一般要減產,休息期為一至兩年。故橄欖產量有大小年之分。
橄欖有「蜜漬」、「鹽藏」等多種加工辦法。福州橄欖品種很多,主要有檀香、惠圓、長營、羊矢等10餘種,近年來福州的飯店酒樓中,把生橄欖捶扁,用紅糟腌後上桌,風味獨特,很受歡迎。

馬藺草編

馬藺草編,福州市著名特產,由形狀呈三角、細長而柔軟的馬藺草編織而成。品種有床席、沙發席、草帽、手提包、遮陽笠等,具有細致、光潔、堅韌耐用、散熱性強等特點。
近數十年來,福州馬藺草編織品,已多次參加了福建省及全國工藝展覽,並被用來裝飾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台灣廳。

平潭貝雕
平潭貝雕是具有獨特藝術的工藝品。利用各種貝殼的原物、原色、原紋,用拼貼、坯模、鑲嵌等方法加工而成。產品有人物、動物、山水及盆、盤、具、瓶等200多個品種,供室內陳設用。在日本展出時深受當地人士歡迎

肉鬆
肉鬆是用豬瘦肉、紅糟、白糖、醬油、熟油精製成的細絲狀食品,食之酥甜脆,油而不膩,入口自溶,鮮美可口,是福州的名特食品之一。
肉鬆相傳是福州一位官廚補錯救急而發明的。清咸豐六年(1856年)福州鹽運使劉步溪的廚師林鼎鼎,在烹調時不慎把豬肉煮得太爛,這時鹽運使招待客人又催著送菜。林鼎鼎靈機一動,急忙加入各種配料,炒製成肉絲粉末端上席去。誰知客人們品嘗後紛紛贊不絕口,鹽運使以後每招待客人都要林鼎鼎專門烹制這道菜。後來,林鼎鼎辭去官廚回家開設店鋪,專門製作油酥肉鬆,並持起「鼎日有」招牌,意為「鼎中日日有」,風靡榕城。福州官吏進京還把它作為貢品或禮品,於是揚名全國。
福州「鼎日有」肉鬆有油酥肉鬆、干貝肉鬆、牛肉鬆、兔肉鬆、雞肉鬆等品種,暢銷國內及香港、台灣、東南亞地區,深受歡迎。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是用產於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的壽山石雕刻而成的工藝美術品,素以選料珍稀、構圖嚴謹、雕工精緻、絢麗奪目而著稱,為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品之一。壽山石雕至少已具有1500多年悠久歷史。美國總統尼克松和日本首相田中在任訪華時,周恩來總理曾以壽山石雕之精品——「石山之王」田黃石作為禮物贈送他們。
壽山石質宜於精雕細刻。通常在一塊石頭上,有紅、黑、黃、青等數種顏色,相互交錯成自然斑紋。藝匠們根據石塊的形狀、色澤和紋理進行構思和藝術加工,雕刻成人物、走獸、山水、花鳥、果蔬、海味等陳設欣賞品和印章、文具、煙缸、水盂等實用工藝品。製作時先鑿打出粗坯,剝出大體輪廓,然後用手鑿深入刻劃,最後經修光、磨光、上臘而成。製作一件作品,少則費時幾天,大的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相石取巧」是壽山石雕的一大特色。一次,一位外國專家到福州雕刻總廠芝田閣參觀,手拿一件木雕觀賞時,不慎失手跌下,砸壞一尊壽山石雕羅漢手裡的木魚。廠方請來一位雕手,只見他托起羅漢端詳片刻,略施幾刀,就將木魚殘存部分改刻成一枚圓形的古錢。令人嘆為觀止。
壽山石章及其鈕飾藝術是壽山石雕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代藝人雕刻的「九寶連環章」仿古魚印,利用一塊24公斤重的壽山石分解成9顆石章,石章之間由8條只有黃豆般細小的活動石鏈連接成條。鈕頭分別雕刻麒麟、古獅、蛟、龍等32頭古獸。如今,福州的壽山石雕除了各種類型圓雕及圖章外,還與脫胎漆器、象牙雕刻相結合,製成各種屏風、圍屏、掛聯等,遠銷北美、西歐 及東南亞各國,深受歡迎。

脫胎漆器

福州漆器始於南宋。清乾隆年間,福州髹漆大師沈紹安繼承發揚了傳統漆藝,創造出獨特的脫胎漆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福州脫胎漆器,質地固輕巧,裝飾精細,色澤鮮艷,結實耐用,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特色,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的瓷器並譽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
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分為脫胎和木胎兩種。脫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為產品的坯胎,然後用夏布(麻布)或綢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層裱褙上去,待陰干後,敲碎或脫下原胎後,留下漆布器形,再經過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絢麗的「脫胎漆器」工藝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櫸木等堅硬木材為 坯,不經過脫胎,直接塗漆,工序與脫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藝品的工序多達四五十道,有的甚至達到一百多道。
福州脫胎漆器產品大致可分為實用和藝術欣賞兩大類。脫胎漆器除輕巧美觀耐用外,還具有耐熱、耐酸、耐鹼、絕緣等優點,其運用范圍已擴大到工業品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