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故事
『壹』 左公柳課文開頭的詩句出處
《左公柳》朗讀
「羌(qiānɡ)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從河西走廊到玉門關,數千里關山路,沒有春風,沒有綠色。映入我們眼簾的,除了黃沙,還是黃沙。
突然,我們發現前方不遠的地方,傲然挺立著一棵柳樹。這柳樹高大茁壯,身姿挺拔,枝條剛勁有力,樹冠宛如帷幄(wéiwò)。我們頓時興奮起來,趕緊下了年,飛也似地向前撲去。到了樹陰下,啊,好粗的樹哇!兩個人合抱都抱不攏。
這棵塞外的柳樹,與內地湖畔河邊的依依柔柳大不相同。內地的柳樹枝條纖巧柔軟,楚楚動人。這里的柳樹枝幹是挺拔的,枝條堅定地向上生長著。這屹立在戈(ɡē)壁灘上的剛強之樹,大有英勇無畏、壓倒一切困苦的氣勢!
導游覺察到我們動情了,便平靜地告訴我們這樹叫左公柳。左公柳?我們感到更驚異了。導游微微一笑,向我們講起了這種樹名背後的故事:
「清朝末年,西部鄰國的一個軍事首領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緊接著,俄國又乘機出兵佔領了北疆的伊犁。我國的西北邊疆危機日益嚴重,國家告急!
「當時朝廷眾臣中,有一部分人對保衛新疆的認識有失偏頗,主張放棄新疆。眼看新疆將要被外國人侵佔,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收復新疆失地:這新疆是無數先輩歷經千辛萬苦才開辟的疆域、建立的基業,豈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拱手相讓!對視新疆為千里荒漠、貧瘠之地的說法,他慷慨(kānɡkǎi)激昂地反駁道:『天山南北糧產豐富,瓜果累[léi]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等礦藏也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貧瘠之地,實為聚寶之盆!』接著,熟讀兵書的左宗棠又斷然指出:『如果放棄新疆,無異於給侵略者留下進攻我國腹地的缺口!』
「這位鐵骨錚錚的六旬老人主動請纓(yīnɡ)!他以身報國的忠義之舉和滿腔的愛國熱忱折服了滿朝文武。」這時,導游停頓了一下,深情地望著那株柳樹,又接著講了下去:
「那是一個令人神傷的夜晚,天上沒有明月,地上沒有人送行。然而這個剛毅堅韌的湖南老人,面對兵馬疲憊、糧餉(xiǎnɡ)匱(kuì)乏、運輸艱難等重重困難,仍信心百倍。他肩負著國人的重託,胸中燃燒著正義的烈火,率領六萬湖湘(xiānɡ)子弟兵,悄然離京,馬不停蹄地趕往千里之外風煙滾滾的戰場。
「左宗棠的隊伍一路西行,浩浩盪盪。令人震驚的是,這支隊伍中竟有眾人抬著一口黑漆棺(ɡuān)材!這口棺材是左宗棠為自己准備的。臨出發時,左宗棠便鄭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復新疆失地的征戰中死去,就用這口棺材收殮(liàn)他的屍體。面對左宗棠視死如歸的決心,在場官兵個個淚流滿面,無不為之動容。他們深知,這位剛毅、睿(ruì)智的老將軍早已預料到征途的艱險,但是他已完全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就是這位年逾花甲的老將軍,用不到兩年的時間,率部完成了收復新疆失地(除伊犁外)的偉業。」
導游還告訴我們:
「左宗棠不僅謀劃如何收復新疆失地的策略,而且還思索如何建設新疆的舉措。在征戰中,他深感茫茫戈壁沒有綠陰的困苦,便率領部隊植樹造林。他的湖湘子弟兵既是戰斗之旅,也是植樹大軍。人人隨身攜帶柳樹苗,一路走一路栽,前營栽罷後營管,並且動員百姓分段看管。終於在千里戈壁種下片片樹林,形成一道『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這些柳樹不但成了收復新疆失地的見證,而且還使古老的『絲綢之路』開始獲得新生。人們為了紀念左宗棠,便將這柳樹稱為左公柳。」
聽完導游的講述,我們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這棵柳樹——它依然屹(yì)立在黃沙之中,那茂密的樹葉,那鐵筋般的枝條,那挺拔的身軀,那在同沙漠進行生死較量中流淌(tǎnɡ)著的頑強的生命力……這哪裡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它分明就是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之樹!
『貳』 《左公柳》讀後感開頭怎麼寫
《左公柳》這抄篇文章記述了作者塞外發現了一株高大挺拔的柳樹,導游講述了樹背後的故事,表達了做這對左宗棠愛國精神的贊美。這篇文章有許多難理解的語句,如『這柳樹高大茁壯,身姿挺拔,枝條剛勁有力,樹冠宛如帷幄。』這句話表面上是寫戈壁灘上的左公柳,實際上是對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高大形象的贊美。『這屹立在戈壁灘上的剛強之樹,大有英勇無畏、壓倒一切困苦的氣勢!』這句話表面上是寫樹在隔壁攤上艱難生長,很自然地使我們想到左宗棠再收復新疆的過程,面對強敵,兵馬疲憊、糧餉匱乏、運輸艱難等重重困難,他們肩負國人的重託,仍信息百倍的奔赴戰場。表達了做這對左宗棠勇於克服困苦的大無畏精神的贊美。『這哪裡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它分明就是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之樹!』前面一句是反問句,是想說明這不是一株普通的樹。後面一句是感嘆句,通過聯想,將樹與人的精神聯系起來,運用托物喻人的手法,高度贊美了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
讀了這篇課文我學到了新的一種寫作方法是「托物喻人」,還體會出了左宗棠與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
『叄』 左公柳讀後感300字
靈魂-讀左公柳有感導讀:
人的靈魂是肯定。而人卻某些利益而不惜出賣的靈魂,而又有些人,卻用的某些行動來證實了是個有血,有肉,有魂的人,的靈魂也將被的所裝飾......
,學習了《左公柳》一課,文章主要講的是:作者在塞外了一株柳樹,導游講述了樹背後的故事。而這事的主人公,便是剛毅,睿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愛國人士左宗棠。
當我一口氣讀完了這篇文章後,掩卷靜思。我不禁被這六旬老人愛國愛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所震撼和打動。
想想,假如兒女孝順的老人,六旬之時,是在家享清福了,哪還會為吃穿發愁?哪還會擔心大事?而左宗棠不同,他在平常人享清福的年齡,卻請纓,前往千里之外的茫茫大漠去收復失地。想想,他去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的,要不然他怎麼會抬著棺材上戰場?他那視死如歸的氣勢又能壓倒多少貪生怕死之徒呀!
戰場殺敵必定會生靈塗炭,我相信,左宗棠也明白的道理,要不然他也不會讓部隊邊打仗,邊植樹。再加上戈壁荒涼,多年居住,讓戰爭一鬧,就又會這大漠面積,植樹造林便是必不可少的了。這樹一植,許多鄉民回來了,這絲綢之路又重新打開了。
想到這兒,我不禁有個疑問:為左宗棠一把年紀還要戰場殺敵呢?假如說是誓死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那大臣們都主張放棄,皇帝也開始動搖了,他又何必多此一舉?得罪了那些皇室貴族,也會讓皇帝心裡多少有一點不舒適。假如新疆是個聚寶盆,非守不可,他也大可不必請纓,以年歲已高,行動不便等借口完全可以把重擔扔給別人,也不讓的家人提心吊膽,又可以不用上戰場拼殺,何樂而不為呢?
可他,在他骨子深處的靈魂,心裡裝的是興亡,百姓安危,的靈魂不正是現在的人正需要的嗎?
『肆』 左公柳課文原文
「羌(qiānɡ)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從河西走廊到玉門關,數千里關山路,沒有春風,沒有綠色。映入我們眼簾的,除了黃沙,還是黃沙。突然,我們發現前方不遠的地方,傲然挺立著一棵柳樹。這柳樹高大茁壯,身姿挺拔,枝條剛勁有力,樹冠宛如帷幄(wéiwò)。我們頓時興奮起來,趕緊下了年,飛也似地向前撲去。到了樹陰下,啊,好粗的樹哇!兩個人合抱都抱不攏。這棵塞外的柳樹,與內地湖畔河邊的依依柔柳大不相同。內地的柳樹枝條纖巧柔軟,楚楚動人。這里的柳樹枝幹是挺拔的,枝條堅定地向上生長著。這屹立在戈(ɡē)壁灘上的剛強之樹,大有英勇無畏、壓倒一切困苦的氣勢!導游覺察到我們動情了,便平靜地告訴我們這樹叫左公柳。左公柳?我們感到更驚異了。導游微微一笑,向我們講起了這種樹名背後的故事:「清朝末年,西部鄰國的一個軍事首領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緊接著,俄國又乘機出兵佔領了北疆的伊犁。我國的西北邊疆危機日益嚴重,國家告急!「當時朝廷眾臣中,有一部分人對保衛新疆的認識有失偏頗,主張放棄新疆。眼看新疆將要被外國人侵佔,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收復新疆失地:這新疆是無數先輩歷經千辛萬苦才開辟的疆域、建立的基業,豈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拱手相讓!對視新疆為千里荒漠、貧瘠之地的說法,他慷慨(kānɡkǎi)激昂地反駁道:『天山南北糧產豐富,瓜果累[léi]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等礦藏也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貧瘠之地,實為聚寶之盆!』接著,熟讀兵書的左宗棠又斷然指出:『如果放棄新疆,無異於給侵略者留下進攻我國腹地的缺口!』 「這位鐵骨錚錚的六旬老人主動請纓(yīnɡ)!他以身報國的忠義之舉和滿腔的愛國熱忱折服了滿朝文武。」這時,導游停頓了一下,深情地望著那株柳樹,又接著講了下去:「那是一個令人神傷的夜晚,天上沒有明月,地上沒有人送行。然而這個剛毅堅韌的湖南老人,面對兵馬疲憊、糧餉(xiǎnɡ)匱(kuì)乏、運輸艱難等重重困難,仍信心百倍。他肩負著國人的重託,胸中燃燒著正義的烈火,率領六萬湖湘(xiānɡ)子弟兵,悄然離京,馬不停蹄地趕往千里之外風煙滾滾的戰場。「左宗棠的隊伍一路西行,浩浩盪盪。令人震驚的是,這支隊伍中竟有眾人抬著一口黑漆棺(ɡuān)材!這口棺材是左宗棠為自己准備的。臨出發時,左宗棠便鄭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復新疆失地的征戰中死去,就用這口棺材收殮(liàn)他的屍體。面對左宗棠視死如歸的決心,在場官兵個個淚流滿面,無不為之動容。他們深知,這位剛毅、睿(ruì)智的老將軍早已預料到征途的艱險,但是他已完全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就是這位年逾花甲的老將軍,用不到兩年的時間,率部完成了收復新疆失地(除伊犁外)的偉業。」 導游還告訴我們:「左宗棠不僅謀劃如何收復新疆失地的策略,而且還思索如何建設新疆的舉措。在征戰中,他深感茫茫戈壁沒有綠陰的困苦,便率領部隊植樹造林。他的湖湘子弟兵既是戰斗之旅,也是植樹大軍。人人隨身攜帶柳樹苗,一路走一路栽,前營栽罷後營管,並且動員百姓分段看管。終於在千里戈壁種下片片樹林,形成一道『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這些柳樹不但成了收復新疆失地的見證,而且還使古老的『絲綢之路』開始獲得新生。人們為了紀念左宗棠,便將這柳樹稱為左公柳。」 聽完導游的講述,我們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這棵柳樹——它依然屹(yì)立在黃沙之中,那茂密的樹葉,那鐵筋般的枝條,那挺拔的身軀,那在同沙漠進行生死較量中流淌(tǎnɡ)著的頑強的生命力……這哪裡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它分明就是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之樹!
『伍』 "左公楊"和"左公柳"的故事
話題要從著名的「湘舟夜話」談起:
1850年1月3日(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晨,一葉扁舟經湖南辰州,泛沅江,溯湘水,駛向長沙,停泊在嶽麓山下的湘江邊。舟船中坐著的正是林則徐。鴉片戰爭中,林則徐被道光帝遣戍新疆,1845年底又奉旨起用,長期心情的壓抑和奔波,使林則徐舊疾復發,不得不奏准請假回鄉調治。這次長沙暫停,是為會晤隱逸在老家讀書的左宗棠。37歲的左宗棠於深夜拜見林則徐,行色匆匆,心情激動,竟一腳踏空,落入水中。林左相見,徹夜長談。林則徐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繪制的地圖全部交給左宗棠,說「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終無成就之日。數年來留心人才,欲將此重任託付」,「將來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以吾數年心血,獻給足下,或許將來用得著」。後來,左宗棠征戰新疆,帶的就是林則徐繪制的地圖。林則徐還特別囑咐,要在西北地區廣植樹木,以防沙塵。左宗棠果然在他途經之地,令軍士種植楊柳,世稱「左公楊」、「左公柳」,澤被至今。試想,若無兩位偉人的高瞻遠矚,若無當年種植的楊柳,今日之西北,將是什麼面目!
左公柳,是左宗棠西征和任陝甘總督期間,為綠化隴原環境而發動當地官府和百姓栽種的柳樹。當時僅蘭州境內栽植柳樹就達十餘萬株,永登境內達7萬余株。據傳,左宗棠奉清政府之命率軍西征至甘肅,部隊行軍之際,在沿驛道和山路兩旁插下柳樹枝,用以給部隊指引方向,後來發現所插的柳枝都活了,感覺很驚奇。左宗棠開始思索,在西北這么乾旱的黃土高原地區,柳樹竟然很容易栽活,真是奇跡。便在任陝甘總督之際,親自帶頭,下令軍隊和百姓廣植柳樹。他給官府政務人員和老百姓分定任務,責任到人,誰完不成栽種任務,依律處罰。有些地方地勢陡峭,氣候乾旱,沒有水源澆灌新栽的樹木,左宗棠就讓老百姓挑水或者用手推車運水來澆灌,保證了樹木的成活率。不出幾年,楊柳成蔭,春風吹綠,隴原各地山川及貫通陝、甘、新驛站官道兩旁,楊柳依依,翠意濃濃,就連玉門關一帶的沙漠地帶,也因楊柳的栽種而綠意濃濃,引來難得的「春風」和春意。人們為了表達對左宗棠的贊揚和紀念,便將其發動栽種的柳樹,親切地稱之為「左公柳」。
『陸』 課文左公柳段意
《左公抄柳》課文段意襲: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繪玉門關外的柳樹那高大挺拔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記敘導游講述的左宗棠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抒發「我們」對左公柳的景仰、歌頌的情感。
『柒』 寫出《左公柳》的讀後感,文章不少於400字
我讀過許多文章,其中使我受益匪淺的文章《左公柳》。
《左公柳》這篇文章記述了作內者塞外發現容了一株高大挺拔的柳樹,導游講述了樹背後的故事,表達了做這對左宗棠愛國精神的贊美。這篇文章有許多難理解的語句,如『這柳樹高大茁壯,身姿挺拔,枝條剛勁有力,樹冠宛如帷幄。』這句話表面上是寫戈壁灘上的左公柳,實際上是對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高大形象的贊美。『這屹立在戈壁灘上的剛強之樹,大有英勇無畏、壓倒一切困苦的氣勢!』這句話表面上是寫樹在隔壁攤上艱難生長,很自然地使我們想到左宗棠再收復新疆的過程,面對強敵,兵馬疲憊、糧餉匱乏、運輸艱難等重重困難,他們肩負國人的重託,仍信息百倍的奔赴戰場。表達了做這對左宗棠勇於克服困苦的大無畏精神的贊美。『這哪裡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它分明就是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之樹!』前面一句是反問句,是想說明這不是一株普通的樹。後面一句是感嘆句,通過聯想,將樹與人的精神聯系起來,運用托物喻人的手法,高度贊美了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
讀了這篇課文我學到了新的一種寫作方法是「托物喻人」,還體會出了左宗棠與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
『捌』 左公柳的歷史故事講的是什麼
在嘉峪關關城閘門附近
『玖』 讀了左公柳這一課的觀後感
這個我知道!
靈魂-讀左公柳有感導讀:
人的靈魂是肯定。而人卻某些利益而不惜出賣的靈魂,而又有些人,卻用的某些行動來證實了是個有血,有肉,有魂的人,的靈魂也將被的所裝飾......
,學習了《左公柳》一課,文章主要講的是:作者在塞外了一株柳樹,導游講述了樹背後的故事。而這事的主人公,便是剛毅,睿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愛國人士左宗棠。
當我一口氣讀完了這篇文章後,掩卷靜思。我不禁被這六旬老人愛國愛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所震撼和打動。
想想,假如兒女孝順的老人,六旬之時,是在家享清福了,哪還會為吃穿發愁?哪還會擔心大事?而左宗棠不同,他在平常人享清福的年齡,卻請纓,前往千里之外的茫茫大漠去收復失地。想想,他去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的,要不然他怎麼會抬著棺材上戰場?他那視死如歸的氣勢又能壓倒多少貪生怕死之徒呀!
戰場殺敵必定會生靈塗炭,我相信,左宗棠也明白的道理,要不然他也不會讓部隊邊打仗,邊植樹。再加上戈壁荒涼,多年居住,讓戰爭一鬧,就又會這大漠面積,植樹造林便是必不可少的了。這樹一植,許多鄉民回來了,這絲綢之路又重新打開了。
想到這兒,我不禁有個疑問:為左宗棠一把年紀還要戰場殺敵呢?假如說是誓死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那大臣們都主張放棄,皇帝也開始動搖了,他又何必多此一舉?得罪了那些皇室貴族,也會讓皇帝心裡多少有一點不舒適。假如新疆是個聚寶盆,非守不可,他也大可不必請纓,以年歲已高,行動不便等借口完全可以把重擔扔給別人,也不讓的家人提心吊膽,又可以不用上戰場拼殺,何樂而不為呢?
可他,在他骨子深處的靈魂,心裡裝的是興亡,百姓安危,的靈魂不正是現在的人正需要的嗎?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