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關於仁德的小故事

關於仁德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19 19:50:40

『壹』 孔子對仁德理解的小故事是什麼

針對當時的禮崩樂壞,在教學過程中,孔子特別強調學生們要加強自身修養,強調做人要正直和仁德,他說: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盪做事才沒有擔憂。雖然,在生活中,那些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些人只是靠暫時的僥幸避免災禍,遲早要跌跟頭的。

孔子認為,做人除了要正直外,還要仁德,因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並且只要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而且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他對其弟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那麼怎樣做才能算仁呢?孔子認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規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周禮,即「克己復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一起討論學問。弟子顏淵向孔子請教:「老師,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准,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做到仁了!」弟子子路便又接著問:「老師,什麼是仁德?怎樣做才算是仁德?」

孔子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德了。」

子路說:「老師,假如我當將軍帶兵打仗,讓子貢、顏回做我的校尉,攻城必克,奪地必取,百戰百勝。這樣算是有仁德之人嗎?」孔子說:「這樣只能算是勇敢的武夫而已!」孔子認為,「仁」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需要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

孔子還認為,還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為了能做到仁,弟子曾子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

『貳』 中國古代皇帝仁德的例子

1、唐太宗教子尊師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給幾位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之人,如李綱、張玄素、魏徵、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導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有一次,李綱因患腳疾,行走不便,當時皇宮內制度森嚴,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子迎接老師。還有一次,唐太宗聽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對老師王圭不尊敬,他當著王圭面批評李泰說:「以後你每次見到老師,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李泰見到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位皇子對老師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詔說:「朕比尋討經史,明王聖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黃帝學太顛,顓頊學綠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五學虢叔,……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強調尊師重教,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遇,並教誡皇子們見師如見父;另一方面鼓勵老師對皇子的過失極言切諫。各位老師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九皇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他更加嚴格要求,李治每次聽了父親和老師的教導,都是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後感激賜教,表示一定「銘記在心」、「永誌不忘」。

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被後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敬師德、學師德和永銘師恩。

2、
魏國的開國國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三家分晉中魏恆子的孫子,是一個很賢明的國君,他那個時候,魏國山多地少,人多糧少,夾在趙、韓、齊、秦等幾個強大的國家中間,就像一塊肥肉放在一群餓狼中間一樣,魏文侯怎麼能不著急呢?

不過,魏文侯卻依靠自己的賢德把魏國很快變得強大起來了。寶寶,你一定想知道魏文侯怎麼賢德吧,那就仔細聽下面的故事。

(1)魏文侯很重視人才,他拜子夏(孔子的得意門生)和田子方(當時非常有名的道家聖賢)為師。聽說段干木是一個很有學問的隱士,每次經過段干木家的時候都先下車,然後低下頭,手扶著車走過,以表示對段干木的尊敬。這三個人都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人,各個諸侯國都有他們的學生,所以這些事很快就在諸侯國中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魏文侯重視人才,尊重人才,所以很多有才乾的人都來投奔魏文侯。

(2)有一天,魏文侯跟他的大臣在一起吃飯喝酒,正高興的時候,外面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魏文侯趕快讓人備車。大臣們很奇怪,說:「國君呀,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裡呢?」魏文侯說:「我跟虞山看護樹林的人約好去打獵,現在時間快要到了,但雨下的太大了,我要去告訴人家一聲,今天不能去打獵了。」別人一聽是這么回事,便說:「嗨,你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個守林人嗎,派個人說去通知一聲不就可以了嗎,怎麼還要親自去?」魏文侯一聽這話,嚴肅地說:「你怎麼能這么說呢,我親口答應的人家,怎麼能不守信諾去赴約呢?」就這樣,魏文侯冒著雨前去赴約了。大臣們都說:「我們的國君真是一個遵守信諾的人呀。」

(3)有一次,韓國派人來向魏國借兵攻打趙國,魏文侯很不高興地說:「趙國跟魏國就跟兄弟一樣,我怎麼能借兵讓你去攻打我的兄弟呢?」韓國的使臣很不高興地走了。後來,趙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打韓國,魏文侯還是用同樣的理由回絕了,趙國的使臣也非常生氣地走了。過了幾天,兩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後,都很敬重魏文侯,韓、趙、魏三過又團結起來,親如一家了。

(4)魏文侯派樂羊佔領了中山國後,便交給他兒子來管理。有一次他問身邊的大臣:「我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君呀?」大臣們都說:「仁德的國君。」有一個叫任座的人卻說:「你佔領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給你的弟弟,而是封給你的兒子,怎麼能算仁德呢?」魏文侯一聽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自己闖禍了,趕快溜之大吉。文侯氣哼哼地問一個叫翟璜的人,這個人說:「我聽說國君有仁德,他的大臣就正直,剛才任座的話很正直,所以您是一個仁德的國君。」文侯聽了很高興,立刻派人叫任座回來,還親自到外面迎接他。

(5)一天,魏文侯對李克說:「我聽你說過這樣的話『家貧時想起賢良的妻子,國家動亂時想起賢能的宰相』,你覺得魏成和翟璜哪個當宰相好呢?」李克說:「對於臣下,平時要看他親近的人,富有時看他相交結識的人,有權勢時看舉薦任用的人,窮困時看他不做什麼事情,貧寒時看他不要什麼東西。從這五點就能看出誰適合,何必問我呢?」魏文侯說:「好了,我知道讓誰當宰相合適了。」李克在回來的路上碰見了翟璜,便問:「國君叫你問宰相的事,怎麼樣了?」李克說:「是魏成。」翟璜很不服氣,說:「西河的守將吳起是我舉薦的,他五戰五捷,把強大的秦國趕出了中原;鄴那個地方很難治理,是我舉薦了西門豹;佔領了中山後沒有人去守護,我推薦了先生您;他的兒子沒有老師,我叫來了屈候鮒。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點不如魏成呢?」李克告訴翟璜自己是怎麼說的,然後說:「你建議主君用我,難道是拉幫結派當大官嗎?魏成把他的收入十分之一用在自己家裡,十分之九用於國家;他結識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這樣很賢能的人,主君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老師看待,而你舉薦的人,只能當主君的大臣。你怎麼能跟魏成比呢?」翟璜聽了很慚愧,對李克說:「我是一個有私心的人呀,以後要當您的學生,好好跟先生學習才對呀!」

3、
仁義相爭
傳說在清朝年間,沈仲仁、沈仲義兄弟二人在朝為官,官至二品,顯赫一時。兄乃翰林院大學士沈仲仁,弟為戶部督使沈仲義。先人過世,留下萬貫家業,為爭家產,兄弟二人反目成仇,爭訟於知府衙門。
沈仲義告:
祖宗歷代住甘棠,惟有家兄獨占強,
田地橫吞稱自置,家產謀訖不分張,
遞年租稅兄收取,每歲糧差我抵當,
若不告明賢太守,暗中無處可投光。
沈仲仁訴:
弟年七歲父先亡,養育成人教義方,
田園贖置其分半,妻亡重婚我主張,
經年任他延歲月,家門獨我苦風霜,
今日忘恩詞告道,特將詩句訴黃堂。
縣太爺判:
兄弟須當念孔懷,孔懷兄弟莫爭財,
弟當有酒邀兄飲,兄有排筵請弟來
弟順兄敬終是福,兄強弟弱不為乖,
人生難得為兄弟,兄弟和時事事偕。
百歲光蔭七十稀,朝也賓士,暮也賓士。
縱然富貴不相齊,時也來遲,運也來遲。
一朝命運福相隨,人也敬爾,言也敬爾。
人來欺我且寬心,強也從天,弱也從天。
莫將閑事告官前,贏也要錢,輸也要錢。
一朝官司十牽連,鄰也牽連,親也牽連。
好把忍為先,爾為民者安然,我為官者亦安然。
敦五常以勸事,速改過以修身,本部一片婆心,
你兄弟再考慮也。若不聽從,依律究罪。
此案歷經六年之久,經三任知事,未果。無奈,現任知事求教於已離任賦閑的德高望重的知事,他遂提筆疾書,一氣呵成一文,書雲:
鵓鴣呼雛,烏鴉反哺,仁也;
鹿得草而鳴其群,蜂見花而集其眾,義也;
羔羊跪乳,馬不欺母,禮也;
蜘蛛結網以求食,螻蟻塞穴而避水,智也;
雞非曉而不鳴,雁非社而不移,信也。
畜乃萬類之下,而有五常,人為萬物之靈,全無一德。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義,義而不義。兄通萬卷,全無治弟之才;弟掌六科,竟無讓兄之禮。堯舜禪位,夷齊讓國,餓死首陽之下,名傳千古。爾等兄弟素無管鮑之才,卻有寵孫之志,聽婦人之言,致令兄弟失義。無兄無弟,絕人倫之大道;不仁不義,失綱紀之所為。難因微末之小事,而反傷骨肉之大情。古雲:同田則富,分產則貧,兄雖有不是,弟誠順之;弟當有不是,兄包含之。出入之際,再思可矣。若富貴,若貧賤,兄弟別州各游。貴者或官宦顯名;富者或商賈生涯,貧者或江湖遠游;賤者或庸工事人。朝夕商量酌議,再無異說爭氣。
過而能改,再思可也。又批一頌:
兄弟同胞一脈生,祖宗遺業何須爭。
一番相見一番老,人生何時為弟兄。
兄弟見文,慚愧萬分,抱頭相哭,結伴而回,各自相讓,回家後和氣致祥。

『叄』 關於仁德的笑話故事

院里有個小女孩兒,上了半年幼兒園了,每天早上還是賴著不走,
一般都是版說服教育權帶威脅勸誘最後體力脅迫,
然後經常就碰見她,眼淚嘩嘩的坐在自行車後座上,
和遇到的每個鄰居使勁的揮手道別,嘴裡喊著:我走了!不要忘了我!

『肆』 有沒有關於古人的仁德的故事

古人關於仁德的典故
《 逸周書·大聚》:「若有不言,乃政其凶,陂回溝道路,藂苴…,丘墳答不可樹谷者,樹以材木。春發枯槁,夏發葉榮,秋發實蔬,冬發薪蒸。以匡窮困。揖其民力,相更為師。因其土宜,以為民資,則生無乏用,死無傳屍。此謂仁德。」
《 淮南子·繆稱訓》:「善之由我,與其由人,若仁德盛者也。」
《後漢書·魯恭傳》:「進柔良,退貪殘,奉時令。所以助仁德,順昊天,致和氣、利黎民者也。」
唐 韓愈 《 論孔戣致仕狀》:「此誠陛下仁德之至。

『伍』 有沒有關於仁的名人故事

1、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3、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4、唐太宗

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後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乾旱,發生了大飢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扎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床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為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願意隨從太宗出征。

等大軍回師,駐扎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為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為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裡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為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範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5、淳於恭

東漢末年的淳於恭就是一個仁愛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樹。當時鬧飢荒,經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樹和偷割稻禾。對於這些偷盜之人,淳於恭反而採取寬善待的態度。當看到有人偷采果實時,他就去安慰、幫助他們採摘,並讓偷果實的人把果子帶走;

當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裡割莊稼,擔心小偷遇見他會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叢中,等到割莊稼的人從容離去再站起來。由於淳於恭的高尚行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後來,偷盜的事情也就很少見了。

同時,在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拋棄了在戰亂中,生命難保,不願意耕種的情緒。因為當時村民認為戰亂不止,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棄了耕種。淳於恭對鄉人說:「縱我不得,它人何傷!」意思是:就是到時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給別人享用,又有什麼關系呢!

淳於恭病逝後,朝廷在他的家鄉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為。

6、董奉

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陸』 有沒有關於古人的仁德的故事

《 逸周書·大聚》:「若有不言,乃政其凶,陂溝道路,藂苴…,丘墳專不可樹谷者,樹以材木。春發枯屬槁,夏發葉榮,秋發實蔬,冬發薪蒸。以匡窮困。揖其民力,相更為師。因其土宜,以為民資,則生無乏用,死無傳屍。此謂仁德。」
《 淮南子·繆稱訓》:「善之由我,與其由人,若仁德盛者也。」
《後漢書·魯恭傳》:「進柔良,退貪殘,奉時令。所以助仁德,順昊天,致和氣、利黎民者也。」
唐 韓愈 《 論孔戣致仕狀》:「此誠陛下仁德之至。

『柒』 孔子的小故事

1、發憤忘食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2、鳴鼓而攻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3、以強凌弱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

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


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4、東家之丘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5、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捌』 關於劉備的故事

1.白帝城託孤

關羽失荊州被殺後,劉備悲憤不已,舉大軍伐吳,誓要「踏平東吳」。不料被東吳的陸遜「火燒連營」。大敗,逃往白帝城,憂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後事,將太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

2.煮酒論英雄

三國時,董承約劉備等立盟除曹。劉備恐曹操生疑,每天澆水種豆;曹操聞知後,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議論天下英雄。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失箸。

風和日麗的天氣突然雷雨大作,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並請征剿袁術、此時關羽張飛趕到,乃藉以脫身。曹操當時是以試探的心理來設宴的,而劉備則誠惶誠恐,希望不要引起曹操的懷疑。

劉備的故意掩飾,使曹操放鬆了警惕不再疑心劉備,劉備後來赤壁之戰中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打破了行將大一統的局面,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三國。

3.髀肉復生

出自《九州春秋》。形容長久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無所作為。後表示感嘆虛度光陰,想要有所作為。

據記載:劉備依附荊州劉表後,在荊州居住多年。有一天劉備發現自己大腿生出贅肉,由此感概而落淚。劉表見了,詢問何因,劉備回答:「我過去常常騎馬,大腿沒有贅肉。現在不再騎馬了,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時光飛逝,人即將步入垂老,卻沒能建功立業,因此感到悲傷。」

4.桃園三結義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庄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

(8)關於仁德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益州;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稱他為蜀漢先主。

《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1、陶宗儀:備又非人望之所歸。周瑜以梟雄目之,劉巴以誰人視之,司馬懿以詐力鄙之,孫權以猾虜呼之。

2、楊璟:昔據蜀最盛者,莫如漢昭烈。且以諸葛武侯佐之,綜核官守,訓練士卒,財用不足,皆取之南詔。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

3、孫承恩:賢矣昭烈,寬厚弘毅。崎嶇立國,仗信履義。推誠任賢,肝膽孚契。顧命數詞,可訓後世。

4、何良臣:劍用則有術也。法有劍經,術有劍俠,故不可測。識者數十氏焉,惟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劍庸或有傳。此在學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秘也。

5、王夫之:劉先主以漢室之裔,保蜀土,奉宗祧,任賢圖治,民用乂安,尚矣。

6、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他認為劉備的優點主要於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而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