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小故事
① 楊瀾做人生加法作文
兩個孩子的母親——楊瀾
作為一個成功的職業女性,常常要面對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選擇。每談到家庭的時候,事業成功的楊瀾也生出一些內疚。
她說自己經常在世界各地奔波,很少能在家陪伴丈夫、照顧家庭,心中難免有些遺憾。但兩個可愛的孩子,她哪怕走到天涯海角,都在時刻想念著他們。而且每次談起兩個寶貝兒女的故事楊瀾都會像所有媽媽一樣,變得滔滔不絕,喜形於色。
兒子出生時咬了護士一口
楊瀾說她兒子的性子急,接著說了一則趣事。生兒子的時候,楊瀾正在努力掙扎,突然聽到護士叫起來:「這小傢伙咬了我一口!大概是嫌我動作太慢了。」楊瀾一時哭笑不得。後來,她在一篇思念兒子的文章里寫道———「一聲清脆的啼哭後,他就這樣哭天喊地、風風火火地來到人間。護士把他捧到我胸前,我有氣無力地握了握他那捏得緊緊的小拳頭,心裡說:『那個在我肚子里拳打腳踢的小東西原來就是你呀!』」
兒子5歲時,已經是一副小大人的樣子。楊瀾告訴記者,當年為主持申奧演唱會,她特地准備了一條藍裙子和一條紅裙子。兒子一看,馬上指著藍的說:「媽媽,你穿冷色的好看。」
「陽光文化」成立這以來,楊瀾每天都得工作14個小時,孩子和工作根本沒法兼顧。
兒子仍然名叫「吳所謂」
經常有朋友問孩子叫什麼名字,楊瀾夫婦總是笑著說:「無所謂啦(吳所謂)。」後來,「吳所謂」的名字真的不脛而走了。
因為楊瀾和丈夫吳征都忙於事業,常年在外面奔忙,現在已經8歲的吳所謂和他4歲的妹妹,都是在楊瀾的父母和公公婆婆撫養下長大的。有一次,楊瀾回家看孩子。天真的兒子問她:「媽媽,你在干嗎?你老是出差覺得有意思嗎?」楊瀾說:「有啊,媽媽做一期節目有幾億人觀看。」「幾億人看就覺得有意思嗎?」稚氣的兒子追問。這句童言無忌的追問觸動了楊瀾的敏感神經。長期在外,她覺得很對不起孩子,人生名利如浮雲,其實最值得珍惜的還是家庭和親情。但這話兒子還不能理解,她親了親兒子說:「媽媽的工作就是講故事,覺得有一個好聽的故事就講給更多的人聽,讓大家都快樂,你覺得沒有意思嗎?」
楊瀾平時少有時間陪伴孩子,但仍然盡一切可能都注意孩子的成長,楊瀾說:首先每年放假,只要有機會,我們都會製造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去旅行,我們大一點的孩子已經走過15個國家。其次,是知識教育方面,很幸運,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教育界出身,還有一些業余愛好的培養什麼的。再就是就是個性方面,比如說我兒子原來比較膽小,有時候會有同學欺負他,慢慢的老公就會告訴他,別人欺負你,你該怎麼辦?你警告他三次,說這樣是不對的,如果三次還不聽,你就打還他,有時候,人的尊嚴是靠打出來的。後來兒子身體力行了好幾次,終於不再受同學欺負了。後來他外公說,你可別再教啦,再教下去,老師告狀,他要打別人啦!這是爸爸的方式,孩子要有個平衡的教育,很重要的。
孩子鋼琴學校的校長說,全校一百多個孩子的家長,楊瀾的出勤率及對孩子的關注程度,是排在前列的。有時候楊瀾和老公對於孩子的某些觀點是不一致的,楊瀾是個完美主義者,比如說,一首鋼琴曲,有一個音孩子沒彈准,她就會責備孩子,老公就說,孩子他爸連五線譜都看不懂,他能彈出來就不錯啦,能把一兩個曲子彈得比較漂亮就已經可以了,已經比我強多了。
在家中都是楊瀾是白臉,老公是紅臉,老公都是鼓勵,每次都跟孩子說,呵,你真是太棒了!楊瀾是要求嚴一點,說你能彈得更好,為什麼不專心啊。楊瀾說:所以老公一回來就說我,干嗎呀你,對孩子要求那麼高,他們不愛練就不練唄,我說孩子總得有個良好的習慣啊,他說讓他們自由點吧。結果,現在兩個孩子總是說,爸爸是他們最好的哥們兒。
② 楊瀾成長歷程
1986年至1990年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
1990年,成為中國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女主持人;1994年,獲得中國首屆主持人「金話筒獎」;1996年5月,以全優的成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碩士學位;1996年夏,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數次獲得普利策獎的製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製作導演了《2000年那一班》兩小時紀錄片,在哥倫比亞及華納兄弟聯合電視網晚7點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的先河,獲評論界好評;1997年4月,應聯合國副秘書長之邀,作為東亞惟一代表,出席了聯合國世界媒體圓桌會議,當年11月又應邀出席聯合國「1997世界電視論壇」;1997年1月,散文集《憑海臨風》出版,銷量超過50萬冊;1997年7月,被選為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校董,成為這所美國常春藤名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1997年7月,鳳凰衛視中文台,並於1998年1月推出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1999年10月離開鳳凰衛視中文台,擔任陽光文化影視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代碼0307,現改名為泰德陽光)董事局主席;
2000年,創建第一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衛星頻道—陽光衛視。2000年和2001年,陽光文化兩次入選由世界權威財經雜志《福布斯》評選的全球最佳小型企業;2001年,應邀出任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形象大使;同年7月,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會議上代表北京作申奧的文化主題陳述;2003年,陽光衛視70%股權轉讓,現和東方衛視、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合作,主持《楊瀾視線》、《楊瀾訪談錄》等節目。同年,楊瀾女士成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05年,主持針對中國都市女性觀眾的大型談話節目《天下人》。
③ 楊瀾訪談錄:傳奇的作家寫傳奇的故事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楊瀾訪談錄:抄傳奇的作家寫傳襲奇的故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楊瀾與麥家合影
導演:蔡曉麗
一直覺得作家是個特別辛苦的活兒,什麼下筆如神總有神離開的時候,什麼才思泉涌總有泉枯竭的一天,所以長期做一個作家在我看來是個必須得努力又努力的過程。在寫作時要不斷保持著那種自己和自己搏鬥的精神世界,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巨大的負擔。所以當麥家講到他寫作時不堪回首,生不如死的經歷,我就覺得他是個好作家。
要說麥家是個好作家這事,早就被世人認可了。既是暢銷書作家,也是矛盾文學獎得主;他開創了寫諜戰特情的異類作家之路,也在作家富豪榜名位前列;他更是中國金牌編劇,他的每部小說幾乎都被改編成影視作品;被認為是中國「新智力小說」的開創者,被冠以「中國諜戰之父」的美名。然而,就再在目前諜戰題材的影視作品異常火爆之時,麥家卻宣布,由於諜戰劇太過泛濫,自己將不再創作諜戰題材的作品了。
要說諜戰題材,真是麥家一手帶領出來的,當他以《解密》、《暗算》、《風聲》等特情小說迅速崛起於文壇時,無疑……
④ 楊瀾: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轉
楊瀾:可以不成功,不能不成長你一定要有成長的意願。成長和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不同:你創造它,你活出它。所以楊瀾不覺得做神童有什麼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須要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個快樂的人,也能給別人帶去快樂。為此,楊瀾身體力行,努力培養孩子具有幾種習慣和品性:愛好運動、慈悲為懷、善於表達和富有幽默感。——楊瀾1、不敷衍、不馬虎,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件小事年,楊瀾在美國生下兒子;年10月20日,楊瀾在上海又喜得一個六斤多重的小女兒,圓了她想要「美國兒子中國女兒」的媽媽夢。因為工作緣故,楊瀾不能時時陪在孩子身邊,不過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楊瀾都在他們身邊。兩個小傢伙出生後的前幾個月,楊瀾堅持用母乳喂養;孩子出生後的幾年時間里,楊瀾也一直自己帶他們,雖然有點辛苦,可楊瀾覺得很值。楊瀾至今記得兒子一歲多時的一個場景。那是兒子出生後,楊瀾第一次比較長時間地出差,要離開兒子五天。那天回家時,楊瀾發現兒子臉上的表情特別有層次,先是把臉轉過去,憋了半天之後才委屈得哭出了聲,最後把楊瀾自己的眼淚也帶出來了。兒子當初這個無比豐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楊瀾的心裡,她意識到孩子幼小時期不能離開母親;三歲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損失,以後會很難彌補。後來,她下定決心扔下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職媽媽」。對於當初自己的這個決定,楊瀾至今感到分外欣慰,那一年太值了!可是,矛盾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調和。女兒吃奶才三個月時,剛好遇上申奧,楊瀾必須得在和上海之間來回跑,怎麼辦?心中有百般不願,也曾想方設法努力掙扎,可最後還是不得不提前給女兒斷了奶。說起這件事,楊瀾依然一臉無奈。幸虧如今已上小學的女兒能體諒理解,還會開玩笑地說:「我也為申奧做過貢獻哦!」媽媽確實不是萬能的,但至少可以做到這一條——面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馬虎、不敷衍,這是楊瀾給自己定的規矩。現在她每次出差,一定都會在出發前極其詳細地告知兩個孩子:會去多久,什麼時間回家,上午還是下午,吃過晚飯還是深夜……楊瀾很忙,可謂一個空中飛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成為孩子鋼琴學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長之一,還能在兒子八歲之前陪著他游歷了十五個國家,真讓人驚訝。如今的楊瀾經常在、上海、香港三地飛來飛去,但為了多一點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每次出差,她都會安排兒子到機場接送。回到家中,楊瀾即使再累再忙,都會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專心致志地和他們說話,認真傾聽他們說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們的世界。孩子們都很聰明,知道媽媽辛苦,是擠出時間來陪他們的。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楊瀾會與他們玩拼圖、講故事,會和他們打鬧,也會和他們一起看電影。前段時間看《別惹螞蟻》,一邊看一邊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帶給楊瀾很多的快樂。2、不緊張、不苛求,讓孩子在現實中成長孩子長大了,該上學了,上什麼樣的學校呢?在這些事情的關註上,楊瀾和當下大多數父母很不一樣。按條件,楊瀾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貴族學校、特色學校,或更有利於學習外語的國際學校。可是,無論在上海還是,楊瀾都堅持為孩子選擇普通的公立學校。兒子如今已上小學五年級,那麼多年過去了,楊瀾從來沒有給他請過一次家教,也從不做任何校內功課的額外,甚至不要求他的學習成績一定要在班裡拔尖。楊瀾清晰地記得,唯一給孩子安排的補習班是學習中國書法。楊瀾有這樣一個原則,無論孩子們今後去哪兒,做什麼,他們是中國人這點是絕不能變的,所以必須要讓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滲透進他們的血液里……楊瀾還做了權衡和比較,相對來說,中文比英文難學,假如孩子從小沒有一個中文寫作環境,就難以學好中文。因此,孩子小時候需要重點補充的課程不是奧數,不是英文,恰恰是如今許多父母忽視的中文。楊瀾選擇讓孩子上公立學校還有一個「私心」,就是想讓孩子接觸到最真實的生活,也生活在最接近社會現實的環境中,這樣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才是真實可靠和有益的。誰都知道,當前,應試教育使學生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每一位母親都很擔心孩子能否適應。還好,楊瀾兒子的學習成績還不錯,能在班上保持前三名。說起兒子,楊瀾一點也不掩飾對兒子的贊賞。當初給兒子起名字時,楊瀾夫婦曾開玩笑地說,就叫「吳(無)所謂」好了,不知是否有這個玩笑的緣故,兒子對自己的成績排名、個人的利害得失,真的有些「無所謂」。班裡許多成績好的同學一般都在課外參加奧數、英語等多項補習,兒子小小年紀居然能坦然面對,能夠告訴媽媽:「我可是在參加一場不公平的競爭!」其實,絕不是對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比如,楊瀾會鼓勵兒子去競爭當班長,用自己的壓歲錢為患白血病的同學捐款,積極為班裡同學服務做事,這都是楊瀾十分看重的事情。兒子要做一個好班長、好乾部,他得努力讓自己各方面都優秀,自然也包括學習成績……有一次,兒子在學校和班裡一個不守規則的同學發生了爭執,結果引來了重拳回擊。兒子悄悄地把那位同學拉進廁所「私了」:兩人先是打了一架,打累了,兒子道歉說自己當初勸告方式不對,但本意是為維護班級的榮譽,因此請同學諒解,最後兩人握手言和……當兒子把這件事告訴媽媽時,楊瀾大加贊揚了一番,贊揚他能解決矛盾而不是動不動就向老師告狀。楊瀾說,和孩子討論他們關心的事情,其實是媽媽最應該集中精神認真對待的,因為這往往是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的最佳時機。一位心理專家說過:「無論你多麼小心,你的孩子都會留下一些心靈創傷。」所以楊瀾一直告訴自己,做媽媽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對孩子有太多苛求,很多情況下,父母和孩子是一種最自然的關系,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好。楊瀾也希望孩子能多一點藝術熏陶,於是從小安排他們學習彈鋼琴,沒料到,同在一個家裡,兒子和女兒的情況大相徑庭:兒子學了不到一年就開始不耐煩,打了退堂鼓;盡管有哥哥的「壞榜樣」,可女兒打一開始就迷上了鋼琴,天天都會要求多彈多練,完全不用別人催促……楊瀾意識到,真的不該將成年人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許多時候,不必在意孩子的選擇是否和自己一致,太刻意的父母可能會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適得其反。有一次,兒子學校開聯歡會,老師事先和楊瀾溝通,請她在會上做一個三分鍾的發言。連楊瀾自己也沒料到,經歷過無數大場面的她,居然會為這三分鍾演講無比緊張,生怕不能讓老師滿意,又怕家長們會覺得自己矯情,更害怕給兒子丟臉。兒子看出了媽媽的擔心,同時也看到了媽媽的認真,在她最終講完下來後,兒子給予了高度的贊揚。楊瀾由此得出結論:「其實孩子也會非常在乎父母做事的態度。」3、培養孩子好品性,完整人格很重要如今,有些媽媽把培養「神童」作為寶寶的早教目標,而一些媽媽雖希望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卻不懂如何著手。楊瀾不覺得做神童有什麼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須要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個快樂的人,也能給別人帶去快樂。為此,楊瀾身體力行,努力培養孩子具有幾種習慣和品性:愛好運動、慈悲為懷、善於表達和富有幽默感。誰都知道楊瀾英語特別好,可她和孩子在一起時,從沒正經做過什麼英語,楊瀾把絕大多數時間花在並不特別擅長的體育運動上,她和孩子一起滑冰,一起去體育場。有一次和女兒滑冰時,楊瀾不小心摔壞了尾椎骨,養好了傷還是繼續奔向運動場。最近,孩子們喜歡上了動畫片《網球王子》,提出要學打網球,楊瀾不僅鼓勵他們,自己也加入其中。楊瀾發現,孩子更喜歡和他們一起運動的媽媽。為此,楊瀾和孩子們約定,一星期至少出兩次大汗。孩子們還要有慈善情懷。兒子小時候,楊瀾在給他講完上帝和所羅門的故事後問:「如果上帝只能給你一件禮物,你要什麼?」當然,故事中的所羅門要的是智慧,可兒子回答說,他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楊瀾萬分驚喜地誇兒子:「你比所羅門還厲害!」後來,兒子在學校做班長時懂得關心別人,因為他早就和媽媽討論並達成共識:做班長就是要犧牲自己為大家服務。楊瀾的工作有許多種,但只要是和慈善事業有關,她就會回家詳細地向兩個孩子「匯報」,告訴他們慈善的意義,每次孩子們也會為媽媽做的事情驕傲。楊瀾認為,表達能力的培養太重要了,幾乎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她特別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帶他們去朋友家時,她讓孩子大大方方地介紹自己。即便是孩子生氣時,她也千方百計鼓勵他們說出來。還有幽默感的培養,雖然做起來不太容易,但還是值得去努力。在家時,只要孩子們說了什麼好玩幽默的話,楊瀾總會不失時機地報以開心的大笑,同時給予回應和贊賞。她後來發現,和孩子一起看卡通書和卡通片是個好辦法,能培養和強化幽默感,大家笑作一團時,語言自然而然會變得機敏和幽默。在楊瀾看來,作為一名母親,最大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維方式。語文、數學這些知識老師可以教會,但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嫉妒、如何融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這都需要母親去教他。身心的健康是起碼的,也是最關鍵的。讓孩子可以沒有障礙地和別人交流,對任何事情都以開朗活潑的態度處理,這種性格的培養對他一生都很重要。楊瀾的兒子喜歡畫畫,畫卡通什麼的,課間的時候,小朋友們會排著隊請他畫畫。楊瀾跟兒子說:「能不能送媽媽幾張?」現在,楊瀾辦公室里掛著的就是孩子的畫,她認為這既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更是對孩子創造性思維的鼓勵。一段時間里,楊瀾的孩子從上海轉學到,剛開始兒子很不開心,總抱怨說到了就見不到上海的老師和同學了。起初楊瀾覺得告訴孩子交一些新朋友適應一下就好了,後來楊瀾看了一本教媽媽如何在人生的不同情境里教育孩子的心理學書,其中有個小節講的是搬家,書里說搬家在大人心目中不是件特別大的事,但是在小孩子小小的頭腦中,卻是件天大的事,因為他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別的同學都已經相互成了朋友,而他是個陌生人,他要面臨很多的選擇。書中說,做父母的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用新朋友圈來寬慰孩子,這會讓他有一種背叛感、負罪感,他會覺得交了新朋友,就可以忘了老朋友。你一定要幫助他與老朋友保持。後來,楊瀾就主動幫兒子搜集整理上海同學和老師的,還建議他隔段時間打問候老朋友,回到上海要和他們見面聚會。楊瀾覺得,一個智慧媽媽應該觀察孩子的潛在能力和才華,她的任務是為孩子們打好基礎,至於將來孩子做什麼,媽媽是無法設計的。還有,千萬不要做一個抱怨媽媽,有些女人喜歡抱怨,怨社會不公,怨孩子不孝,怨男人不好……即使是愛也化作了無盡的嘮叨,要知道這樣一個抱怨媽媽,對孩子的殺傷力特別大!楊瀾說,自己心目中的「智慧媽媽」形象,首先要懂得科學地養育孩子,其次是讓孩子有一個平衡的心態,要懂得與人溝通,還要自信、,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環境很重要,一個有愛、有關懷的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
⑤ 幫我寫一篇關於楊瀾的文章
楊瀾展現給公眾的,是一個多角度的形象。雖然外界有「楊瀾是陽光文化形象大使而不是掌門人」的說法,楊瀾說:她現在一半時間做主持,一半時間做管理。
做訪談節目至今,楊瀾已經采訪了200多個政界、經濟界或文化界的名人。「他們都給我很大的啟發。有的是人生故事有意思,有的是思想深刻——采訪對於我來說,就像是『采氣』:從每個人身上,我都可以採到『氣』。」
楊瀾堅持認為,自己從《正大綜藝》的「出走」,不是什麼大不了的轉型。「90年代初中國還不是特別開放,《正大綜藝》實際上是給國人介紹國外風土人情和知識的節目,嚴格說來是一個益智類的節目。」從益智類的節目到深度訪談,楊瀾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始終以文化為導向:「從家世背景到個人愛好,我的興趣一直在文化方面,所以真的不存在什麼大的跨越。」
楊瀾承認《楊瀾視線》是一個不成功但很重要的轉型:「《楊瀾視線》嚴格說來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介紹美國百老匯和電影的幕後製作,當時忽略了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雖然介紹了一些美國電影的幕後特技,但中國觀眾根本看不到這些電影,同明星和幕後製作的情感聯系不是很緊,自然也就不關心。」但後期的《楊瀾視線》,就明顯地具有了更後來的《楊瀾訪談錄》的影子,節目的主題轉到了社會、經濟方面,風格也與《楊瀾訪談錄》如出一轍。
楊瀾曾經兩訪基辛格。「今年初我又訪問了基辛格,想起自己1996年的采訪,真是太小兒科了,問的問題都是八桿子打不著的,無一例外地在結尾希望人家對中國觀眾說幾句話,你在外交事業中感到最驕傲的是什麼等等:都是對任何人都可以問的問題。」6年以後的楊瀾,同樣是訪問基辛格,問的是「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東戰爭)後,你也在中東有外交穿梭……」(因為訪問時正值鮑威爾的中東之行),這樣的問題具體、有針對性。這和「采訪前做足了功課」有很大關系。采訪前,楊瀾閱讀的是基辛格的主要外交著作等材料;采訪後,基辛格對楊瀾的采訪是「AMAZING」(令人驚奇)。
《楊瀾訪談錄》的製片人郝亞蘭說:「這個節目,實際上是對楊瀾和被采訪對象智慧的雙重倚重,是楊瀾和被采訪對象智慧的碰撞交融。」楊瀾認為,自己是一個「認真而有韌性的人」;這一點,得到了同事們的一致認同。郝亞蘭說:「坦白地講,楊瀾是這個製作組里最勤奮的人。」事實上,楊瀾不僅僅作為主持人出現在節目中,她對節目製作的參與是全方位的。「有時甚至是否需要一個反光板她都會提出建議;作為一個職業的主持人,她對節目的品質有很高的敏感度。」
我的風格是「綿里藏針」
曾經有評論說,楊瀾是中國的華萊士。但事實上,楊瀾並不喜歡華萊士的主持風格:「他(有時)問問題顯得有些生硬。」
楊瀾認為自己向來的重點不在風格,而在內涵:「風格是你在具備一定內涵後才體現出來的東西。」
《楊瀾訪談錄》目前走的路線,是「溫和的深刻型」。提及當初節目製作組在風格取捨上的抉擇,楊瀾說:「到底是開著轟炸機把這塊地都炸平,還是鑽井取油?後來我們認為,深刻的問題也可以用一種溫和的形式提出來。
對節目風格的取捨和楊瀾的性格息息相關。「平時就不是一個兇巴巴的人嘛!」楊瀾對自己的定位在她的每一次采訪中都表現無遺。《楊瀾訪談錄》采訪龍永圖時,楊瀾問及中國加入WT0最後階段協議時朱總理的兩個讓步,龍回答:「具體的就不要說了」,楊當即表示「沒關系」。
但楊瀾並不認為自己不尖銳。「采訪吳基傳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中國的電信改革,是改革拉著你走,還是你拉著改革走?吳基傳最先迴避了這個問題,我後來又把他拉了回來,問他『那剛才那個問題呢?』」
楊瀾形容自己的主持風格:「綿里藏針」。「觀眾要看的是內容,而不是兩個人吵架。」
《楊瀾訪談錄》沒有噱頭,沒有八卦;一律的開頭和結尾,一樣的穿插和解說。楊瀾認為,這類深度訪談的節目形式應該相對穩定,沒有必要像娛樂節目一樣三天一小變、五天一大變。
楊瀾從來不認為采訪有什麼特別的訣竅,除了認真:「我不是每一次都有靈感,但我每一次都很認真。」采訪前做一大堆的研究,目的只有一個:「我必須了解我在說什麼。」而一次成功的采訪,最重要的是要讓被采訪者知道,你明白了他在說什麼,而不是把一個問題扔給他,得到答案後又接著問采訪提綱上的另一個問題。「畢竟,我不是采訪的主角,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他們。」
楊瀾的另一面
楊瀾,一直希望采訪對象的每一次自由發揮,都能帶給普通人最大的啟示。
不久前,楊瀾到雲南中甸采訪,或許出現了高山反應,她懵懵懂懂地對隨行人員說:「到高原後,食慾就不行了。」但隨後,她又自言自語:「哦,我已經吃了兩個烤土豆、兩個米餅了。「(當地人透露,一個米餅可以做一碗米線。)。
楊瀾說:「我會一直做到觀眾不喜歡為止;他們不喜歡,我也不會硬跳到他們面前說:『看我,看我』。」
很多內容都可以作為素材參考。
⑥ 為什麼楊瀾說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皆具有令人驚訝的故事
楊瀾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內么事情都可以。不過在容她的成長道路上,丈夫吳征的幫助也是很大的。兩個同時電視方面的人就這樣碰在一起,開始了楊瀾的更加輝煌的人生。楊瀾本人的生活環境也深深影響著自己的決策。這是我自己個人的理解,希望能夠幫到您
⑦ 誰知道楊瀾訪談時有人說的那個「世上所有媽媽的發音」是一樣的那個故事
是楊瀾訪問崔琦的時候,崔琦眼圈紅了,說如果當年不去美國讀書,媽回媽就不會死。這答時楊瀾的攝像師把鏡頭推近拍到了近景,而這個攝像師是美國人,聽不懂中文,他之所以知道這個地方一定很感人,是他聽到了媽媽這個詞,他說:世上的媽媽都是一個音。
⑧ 楊瀾的人物經歷
楊瀾父親楊鑫楠,原籍北京,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媽媽是上海人。楊瀾出生在北京的一所醫院里。外婆住在上海城隍廟附近的侯家路,是一條窄窄的小巷。在外婆身邊,楊瀾一天天地長大。 一直到10歲時,楊瀾才被父母接回北京。
1980年至1986年就讀於北京工業學院附屬中學(現為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1986年至1990年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語系,獲英美語言文學學士學位。同年,楊瀾成為中國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女主持人,並於1994年榮獲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1996年5月,楊瀾以全優的成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碩士學位 。
1996年夏,楊瀾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數次獲得普利策獎的製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製作導演了《2000年那一班》兩小時紀錄片,在哥倫比亞電視網晚7點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的先河,獲評論界好評。
2000年,楊瀾女士創辦了大中華區第一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衛星頻道—陽光衛視。陽光衛視在弘揚中國文化,加強傳媒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獲得顯著成績。經雜志《福布斯》評選的全球最佳小型企業。2000年7月30日下午兩點,一襲黑色套裝的楊瀾出現在北大陽光公益創新論壇國際研討會上,此次亮相不是以主持人身份,而是以東道主身份——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局主席。
2003年,楊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陽光衛視70%股權轉讓,現和東方衛視、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合作,主持《楊瀾訪談錄》等節目。
2008年5月4日,楊瀾在三亞擔任了第14棒火炬手,傳遞了奧運聖火之後,她對媒體說:「我跑的整個過程都是非常輕松、非常享受的。我參加過很多與奧運相關的活動,像主持倒計時100天,今晚三亞的文化活動也會由我主持,感覺和奧運貼得很近。」
2016年12月6日,由人民網、環球時報、環球網和《環球TIME》新聞客戶端聯合主辦,環球網承辦的2016環球風尚年度盛典召開,被授予「風尚領秀」人物。以表彰其憑借自身影響力,向全社會釋放公益與時尚的跨界力量。
(8)楊瀾小故事擴展閱讀:
楊瀾的人物評價:
楊瀾,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媒體人、傳媒企業家、慈善家。陽光媒體集團主席和陽光文化基金會主席。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0年至1994年擔任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主持人,並於1994年獲中國第一屆主持人「金話筒獎」;之後赴美深造,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及公共事務學院,獲國際事務碩士學位;之後加盟香港鳳凰衛視,開創中國電視第一個深度高端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截至2014年已訪問過全球700餘位人物,在全球華語觀眾中具有較高美譽度。
同時又是一位優質女性的典範,她美麗、智慧、優雅、知性,開創了成功的事業。楊瀾展現給公眾的,是一個多角度的形象。被稱為「中國的華萊士」。楊瀾作為主持人出現在節目中,她對節目製作的參與是全方位的。「有時甚至是否需要一個反光板她都會提出建議,作為一個職業的主持人,她對節目的品質有很高的敏感度。
⑨ 楊瀾在紐約大學的故事
有一次,楊瀾在美來國哥倫比亞大自學選修一門課是社會學,到畢業的時候,論文都交了,其他的學科都得了A或A-,可最後偏偏是社會學這門課的了B, 她就去找社會學的教授理論,是不是教授給他搞錯了,教授給她的回答是:的確是你的作業都交了,完成的也不錯,但是我要給你一個懲罰,因為你上課從來不問問題,這就說明你上課的參與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