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50字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50字

發布時間: 2020-12-19 19:36:12

A.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傳說,故事

1、來歷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2、傳說

傳說遠古時,天上有十個太陽,給人間帶來旱災。後羿射下9個太陽,挽救了蒼生,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葯。後羿捨不得吃,交於妻子嫦娥保管。後羿的一個門徒覬覦仙葯,逼迫嫦娥交出,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葯,便向天上飛去。

當日正值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後羿,嫦娥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長居於此。後羿心痛不止,於每年八月十五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3、故事

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1)中秋節的傳說故事50字擴展閱讀

中秋佳節,最主要的習俗是賞月和吃月餅。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

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B.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50字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在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始於唐朝,盛行於宋朝,到明清時,已經成為我國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有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等習俗。2006年,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說一: 嫦娥奔月與「不老葯」 嫦娥奔月,是一則家喻戶曉的愛情傳說,在所有中秋傳說中,它是最為凄美的。嫦娥奔 與中秋節聯繫上的?這里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_娥,她是神話人物後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 」。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均見於《淮南子》。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葯奔月:「羿 葯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_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 西王母那裡得到了長生不死葯,貪心的嫦娥背著丈夫偷後吃後,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 。 傳說二:吃月餅與「殺韃子 中秋的傳說多是美妙的,但這個「殺韃子」的故事卻滲透了一段不愉快,它與元末起義 有關。在元未,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為嚴厲。為防止 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戶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 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醞釀起義,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 。為了傳遞統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後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 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里,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 。 傳說三: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說了月餅來歷的傳說,再說月餅這個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 法很多,如李淵說的「胡餅」,還有「小餅」、「月團」、「宮餅」、「金餅」(宋代)、 」(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 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統稱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 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這便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有關了。 楊玉環,原名楊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美人通曉音律 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眾,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見了沒有不動心的。好色的李隆基聽說 把時年已27歲的兒媳婦搞到了自己的後宮,冊封為貴妃,萬千寵愛集於她一身。有一年中 ,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 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 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 。 來源:雪豆月讀·中年級

C. 中秋節傳說,50字左右

吳剛折桂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D.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50字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葯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
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E.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唐高祖與「祝捷餅」

中秋節的第一主角是月餅。關於月餅的來歷,傳說很多,較流行的觀點是出現在唐朝。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

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行軍總管),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群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

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群臣,君臣一道品嘗,賞月。據說,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並由宮中傳到民間。

其實,這個傳說並不能作為月餅起源的依據。上古時,中國古人對日、月、星辰等天體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風俗,在拜月時,都會供上一種圓圓的小餅子,這個小餅子才是月餅的雛形。

(5)中秋節的傳說故事50字擴展閱讀:

中秋節的習俗:

1、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F.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30——50字)

吳剛折桂

相傳月宮里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擴展資料:

歷史起源

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有賞月、吃月餅的風俗。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春節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 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晚上,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

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

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G. 10個中秋節傳說故事

一: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H. 中秋節的傳說50字

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說了月餅來歷的傳說,再說月餅這個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如李淵說的「胡餅」,還有「小餅」、「月團」、「宮餅」、「金餅」(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統稱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這便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有關了。
楊玉環,原名楊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美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眾,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見了沒有不動心的。好色的李隆基聽說後,便把時年已27歲的兒媳婦搞到了自己的後宮,冊封為貴妃,萬千寵愛集於她一身。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說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並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有的學者稱「月餅」一詞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中,我查了一下,並無此詞。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如與梅堯臣齊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舜卿有詩句:「雲頭艷艷開金餅」、「金餅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如「明嘉靖《威縣志》稱,」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I.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50字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專
。八月屬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
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
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
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
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
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
絕唱。

「希望採納」

J. 有關中秋節的傳說50字

相傳後羿射下了天上多餘的九個太陽後,很多人前來拜師學藝。這天,後羿將求得回的不死神葯答,交給妻子嫦娥保管,這事恰好被蓬蒙看到了。
當後羿外出狩獵時,蓬蒙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危急時刻,嫦娥吞下了葯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玉兔搗葯:據說嫦娥身體變輕,在服下不死葯升空時,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麼壓下身子,恰好抱起了一直自己喂養的白兔。白兔當然無法留住嫦娥,隨她一起上了月亮,成為神話中一抹可愛溫馨的色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