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孔子問禮的故事

孔子問禮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1 16:28:48

Ⅰ 孔子問禮老聃的故事發生在今哪裡

第一次復問禮的時間是魯昭制公七年(前535),地點在巷黨(魯地名)。第二次是在前526年,地點在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第三次是老子免官歸鄉後,地點在老子家鄉鹿邑。第四次時間在公元前500年,老子避亂居沛期間(今江蘇沛縣沛澤)。

Ⅱ 孔子問鶴有沒有故事

應為:孔子問禮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請示當時魯國的國君。得到魯國國君的批准後。排遣一輛二馬拉的馬車,一個書童,一個車夫,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東周。

南京夫子廟現有一方河南出土的南朝時期孔子問禮圖碑,反映了這個故事。

典故
春秋時,孔子曾問禮於老聃。
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徹夜長談之後,帶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看祭神之典,考查周國的教育基地和祭祀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在周國呆了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子送孔子到當時的賓館之外,就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到了黃河的岸邊,看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勢如萬馬奔騰,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Ⅲ 孔子勤學好問的故事

1、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反復研讀,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2、孔子曾經拜年僅七歲的項橐為師,「後生可畏」傳為天下美談。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3)孔子問禮的故事擴展閱讀

其它關於孔子勤學好問的故事: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後,孔子通過反復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Ⅳ 孔子問禮"水有何德"對話出處

見《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三恕第九》):
孔子觀於東流專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屬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Ⅳ 孔子,孟子有關的禮儀,道德小故事

孔子: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千古緋聞——子見南子
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南子是當時的緋聞女).
古之遺愛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 唐朝名相房玄齡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房遺愛)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孟子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Ⅵ 揭秘: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是怎樣的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請示當時魯國的國君。得到魯國國君的批准後。排遣一輛二馬拉的馬車,一個書童,一個車夫,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東周。
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徹夜長談之後,帶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看祭神之典,考查周國的教育基地和祭祀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在周國呆了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子送孔子到當時的賓館之外,就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到了黃河的岸邊,看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勢如萬馬奔騰,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孔子問禮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Ⅶ 孔子問禮是怎麼回事 孔子的學生有哪些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回知禮樂之源,答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請示當時魯國的國君。得到魯國國君的批准後。排遣一輛二馬拉的馬車,一個書童,一個車夫,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東周。
南京夫子廟現有一方河南出土的南朝時期孔子問禮圖碑,反映了這個故事。

Ⅷ 歷史絕密:孔子向老子問禮 兩人究竟說了哪些話

  •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內在耳。且君容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摘自《史記》

  •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禮記·曾子問》《莊子》中《知北游》《天道》《天運》等古籍中均記載有「孔子問禮於老子」一事,但其中孔子的年齡記述差異極大。《孔子世家》稱孔子問禮於老子時,僅有十七歲至二十歲,而《天運》中卻說孔子問禮於老子時已年五十有一

  • 《史記》所載基本上是可信的。這里的老子對孔子所說的「深藏若虛」、「容貌若愚」、「去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與《老子》書中的一一貫思想是一致的。

Ⅸ 孔子入周問禮處的故事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陽「觀先王之制」,考察「禮樂之源」和「道德之歸」。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過魯國舊貴族南宮敬叔的關系,獲得魯昭公的准許和一車二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陽,找到當時的大學問家老聃(Dan)詢問禮樂。
老聃即道家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當時為周朝「守藏室之史」,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長。他對孔子說:「你所要問的那些人,他們和自己的骨頭早腐爛了,只剩下他們的話罷了。況且,君子逢到好的時代就出來干番事業,遇到不好的時代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好的商人深藏錢財,好象一無所有;很有德興的人,外表看起來卻像是遇笨。去掉你的驕氣和想入非非、裝模作樣和不切實際的奢望吧!,對你都沒有什麼好處。我要對你說的就是這些」。
臨別時,老子還贈言道:「我聽說富貴的人送人錢財,仁義的人送人良言,我不富貴,也不能竊仁者的名聲,但還是要告訴您:觀察問題很透徹、言辭犀利善辯的人,假如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好議論人,揭人的短處!作為子女和人臣,言語和行動都不能只考慮到自己!」
孔子聽了老子的話,回去對自己的學生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網對付,游者可以用釣絲對付,飛者可以用弓箭對付。至於龍我卻無法了解,它乘風駕雲直上青天。我今天見的這位老子,大約就是像龍一樣的人物了。」
孔子還游覽了周天子召見諸侯和舉行國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廟,祭天地的社壇等,從而對制定了西周禮樂制度的周公更是崇拜。洛陽之行,孔子擴大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回魯國後,向他求學的人更 多了。
洛陽市東關有條小街名叫「東通巷(舊銅駝巷)」,巷北頭,現在的市24中學家屬院,即是傳說中的老子故宅。數年前,室內尚存兩間廈房,三間大正殿,三間大後殿,後來台上的後殿被拆除,正殿、箱房也多翻修,為青瓦青磚土本結構。儒道兩位先驅就是在那裡會晤的。現在市24中學西門外河邊豎一通石碑,高3。56米,寬0.92米,有一結構嚴謹的牌坊式碑樓擁護著。碑面陰刻「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9個大字。此碑是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河南府尹張漢與洛陽縣令郭朝鼎重修文廟(孔廟)時立的。原立於廛河影院附近,後遷至東關大街。近年遷至廛河邊老子故宅西側。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