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故事簡介
伍子胥一夜白了頭的故事:伍子胥是楚國人,姓伍,名員,字子胥。楚平王聽信讒言,計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
伍子胥二人碾轉到了離昭關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從這里出了昭關,便是大河,徑直通吳國的水路了。然而,此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扁鵲的弟子東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例中認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與遭遇,決定幫助他。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伍子胥猶豫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心過不了關,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如此翻來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復起,繞屋而轉,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矇混過關。你今天頭發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了」。當天,皇甫訥如期到達。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而伍子胥和公子勝裝扮成僕人,四人一路前往昭關。守關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亂過了昭關,待官兵最後追拿到皇甫訥時,才發現抓錯了。但是,官兵都認識皇甫訥,東皋公又與守關長官遠越要好,於是,此事安然過去。
伍子胥順利通過昭關,來到吳國,幫助吳公子姬光奪取王位。後來又同孫武一道,率兵攻取楚國,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屍,以報仇恨。
② 有關伍子胥的故事
1、一夜白頭
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然而昭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扁鵲的弟子東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中認出了伍子胥,決定幫助他。
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
伍子胥猶豫不決,翻來覆去,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
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矇混過關。你今天頭發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了」。
2、七星龍淵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盪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
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
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3、千金報恩
伍子胥在逃離楚國途中,有一次他飢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里有飯,於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後,出於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姑娘覺得人格受辱,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
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後來伍子胥報了大仇之後,又想到要報恩,但苦於不知姑娘家地址,於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時跳水的地方。
4、成吳霸業
適逢吳王久留楚國搜尋昭王,闔廬的弟弟夫概趁機逃奔回國,自立為王。闔廬聽到這個消息,就放棄楚國返回吳國,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被打敗,就逃奔楚國。
楚昭王見吳國發生內亂,就重返郢都,將堂奚谷封給夫概稱作堂奚谷氏。楚國又與吳國交戰,打敗吳國,吳王就回去了。兩年後,闔廬派太子夫差率兵攻打楚國,奪取番地。楚國害怕吳國再次大兵壓境,就離開郢都,遷都到鄀城。當是時,吳王採用伍子胥、孫武的計策,西邊攻克了楚國的疆土,北邊威鎮齊國、晉國,南邊收服了越人。
公元前496年,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中箭,闔閭傷腳拇趾,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並托伍氏輔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
5、自盡身死
夫差繼位後,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滅越」的主張,反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對他的兒子說:「我多次規勸大王,大王不採納我的意見,我現在已看到吳國的末日了。
你與吳國一起滅亡,沒有好處啊!」於是將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就返回吳國向夫差匯報。伯嚭乘機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賜死伍子胥,贈劍令他自盡。伍子胥仰天長嘆說:「唉!奸臣伯嚭作亂,大王反而殺我。我使你的父親稱霸諸侯。在你還未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幾位公子都爭立為太子,我與先王冒死力爭,差點不能被立為太子。
你被立為太子後,想將吳國分一半給我,但我並不敢有這種奢望。可是如今你竟聽信奸佞小人的讒言而殺害長輩。」伍子胥在憤恨之餘,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吳王夫差極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吳人哀憐他,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為胥山。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後才舉劍自盡。
③ 伍子胥 的故事50字
伍子胥一夜白了頭的故事:伍子胥是楚國人,姓伍,名員,字子胥。楚平王聽信讒言,計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
伍子胥二人碾轉到了離昭關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從這里出了昭關,便是大河,徑直通吳國的水路了。然而,此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扁鵲的弟子東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例中認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與遭遇,決定幫助他。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伍子胥猶豫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心過不了關,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如此翻來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復起,繞屋而轉,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矇混過關。你今天頭發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了」。當天,皇甫訥如期到達。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而伍子胥和公子勝裝扮成僕人,四人一路前往昭關。守關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亂過了昭關,待官兵最後追拿到皇甫訥時,才發現抓錯了。但是,官兵都認識皇甫訥,東皋公又與守關長官遠越要好,於是,此事安然過去。
伍子胥順利通過昭關,來到吳國,幫助吳公子姬光奪取王位。後來又同孫武一道,率兵攻取楚國,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屍,以報仇恨
④ 伍子胥的傳說 (簡要概括)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版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權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也有一說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區沈灣(原系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謀戰聖>稱:伍子胥是姑蘇城的創建者.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⑤ 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概括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太傅,負責教導太子建,太子被費無忌所誣陷,伍奢也受到了牽連。費無忌對楚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有才幹,不殺掉將成為楚國的禍患。可將他們的父親作為人質將他們召來,不然就會成為楚國的禍害。」楚平王派使者對伍奢說「:你若將你的兩個兒子招來可免你一死,不然性命難保。」伍奢說:「伍尚為人仁厚,召他一定會來。伍員為人剛烈暴戾,忍辱負重,能成大事,他料到來後會一起被擒,一定不會來。」平王不聽,派人召伍奢的兩個兒子說:「你們若來,我就讓你父活命;不來,馬上就殺掉伍奢。」
伍尚要去,伍子胥說:「楚王召我兄弟,並不是為了讓父親活命,是怕我們逃脫後成為禍患,所以拿父親作為人質,假意召我兄弟倆,我兄弟倆一到,父子三人就會一起被殺,對父親的死活有什麼好處呢?況且去了便不能報仇雪恨。不如投奔別的國家,借他國的力量來雪父親的恥辱,一起束手待斃是沒有作為的。」伍尚說「:我知道應召前去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可是只怨父親召我們以求生路,而我們不去,以後又不能報仇雪恨,到頭來豈不被天下人恥笑。」又對伍子胥說「:你可逃走,你可以報殺父之仇,我將安心就死。」伍尚束手就擒,使者來捕伍子胥。伍子胥挽弓搭箭對著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伍奢聽說伍子胥逃走了,嘆息說:「楚國君臣將要苦於戰爭了!」伍尚到了楚國都城,楚王將伍奢並伍尚一道殺死。
此時伍子胥欲逃往吳國,奈何路途遙遠,只好作罷
。之後他因太子建在宋國,遂投靠之,但宋國內亂,只好與太子一起奔鄭。在鄭國,太子建和晉國大夫中行寅合作,聯合推翻鄭定公,被定公知曉而被殺,最後子胥只好偕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一起投奔吳國。途中過陳國欲出昭關到吳國,昭關守衛正在到處抓拿他們,兩人只好徒步逃走。
伍子胥出了昭關,怕有追兵趕來,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條大江攔住了去路。正著急時,江上有個老漁夫劃著小船過來,把他渡了過去。過了大江後,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夫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送給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漁夫回答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的米糧作為賞金,還答應封告發者為大夫的爵位。我不貪圖賞金、爵位,怎麼還會貪圖你的寶劍呢?」
伍子胥逃出楚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時盤纏用盡,只好拖著病軀,沿路乞討。
⑥ 伍子胥的傳說故事
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伍子胥二人碾轉到了離昭關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從這里出了昭關,便是大河,徑直通吳國的水路了。然而,此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
扁鵲的弟子東皋公(扁鵲出生在公元前407年,這里說是扁鵲的弟子,傳說的真假有待稽考)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例中認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與遭遇,決定幫助他。
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伍子胥猶豫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心過不了關,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如此翻來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復起,繞屋而轉,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矇混過關。你今天頭發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了」。
當天,皇甫訥如期到達。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而伍子胥和公子勝裝扮成僕人,四人一路前往昭關。守關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亂過了昭關,待官兵最後追拿到皇甫訥時,才發現抓錯了。但是,官兵都認識皇甫訥,東皋公又與守關長官遠越要好,於是,此事安然過去。 由於伍子胥屍沈於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為早,有些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如劃龍舟 與食粽子。
也因為其忠心為國,卻慘遭賜死且沉屍水底,後人將他尊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論衡》也說:「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殺人。今時會稽、丹徒大江、錢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
⑦ 求伍子胥的簡介。
伍子胥,楚國(今湖北監利)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是中國史書著墨比較多的人物之一,本來就是一歷史名人。從中國的盜墓文化史來說,他也是重量級的。掘開了人家的陵墓不說,還要拿著皮鞭,朝楚平王的屍體發泄,抽了三百鞭子,可謂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伍子胥受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本為楚國(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伍場村)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里的伍子胥
入吳後,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伍子胥與中國歷史上多位名人有聯系,如越王勾踐、孫武、范蠡、西施等。孫武精通兵法,是伍子胥舉薦為吳國將領,從而名聞天下的;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與伍子胥的恩怨也很出名,當時伍子胥建議殺了越王勾踐,結果好色的吳王不聽,范蠡遂使出「美人計」,獻西施給吳王,離間吳王與伍子胥關系,導致伍子胥被殺。他死後人們很可憐他,在當年伍子胥丟入的江旁,立了一座廟,江邊的小山也被命名為胥山。他死後,吳國很快滅亡了。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源於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仇雪恨。在幫助公子光殺死吳王僚(專諸刺僚)後,實行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公元前506年,在孫武攻破楚國城池,成全吳王「春秋五霸」地位後,伍子胥也尋得了報殺父兄之仇的機會。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乾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經一個僥幸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止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另有一說,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對其進行嚴刑拷打,逼他說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此事《史記》上亦有記載,但司馬遷覺得伍子胥的行為過分了,稱「怨毒之於人甚哉」。現代學術界還引發了「鞭屍」、「鞭墳」之爭,認為伍子胥當年根本未鞭屍,僅是鞭了楚平王的陵墓。楚平王墓現在已無存,史書上對此事記載又不周全,事情的真相已是一道永遠無法解開的歷史之謎。[3]
⑧ 伍子胥的簡介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一說是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另一說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區沈灣(原系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謀戰聖》稱:伍子胥是姑蘇城的創建者.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伍子胥 伍子胥本為楚國人。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入為亂」,於是遷怒與太子太傅伍奢,將其父、兄騙到郢都殺害,伍子胥隻身逃往吳國。 伍子胥在伍子胥入吳之前,跟隨楚國太子建到齊國。後又到鄭國。太子建和晉國君王私通。要做晉國攻打鄭國的內應,伍子胥勸說建,鄭國以忠義對待他們,他們怎麼能背叛鄭國呢?但是太子建說他已和晉國說好了。就不聽伍子胥的勸說,後來被鄭國知道後,鄭國國君就把太子建殺了。伍子胥就逃亡到吳國去。在他還沒到吳國時。出了鄭國都城之後,出了昭關之後還有一條河隔著。伍子胥看見沒有船,內心非常焦急,突然走出一條漁船。渡了伍子胥,下船之後,伍子胥怕他說出去,就對漁翁說不要把事情說出去。漁翁非常傷心,他想他誠心渡伍子胥,但伍子胥還懷疑他,他非常敬重伍子胥,也沒有抱怨他,漁翁就把船滑到江中心自沉了,以絕伍子胥的疑心。伍子胥看到後大哭,說是他害了漁翁。但有的書上說漁翁沒死。後來伍子胥要滅鄭國為太子建報仇,漁翁的兒子就唱了一首歌。就是老漁翁對伍子胥唱的,伍子胥想起他的恩人在鄭國就班師回去了。這是後話。 伍子胥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志,乃用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系,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之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針對楚國執政者眾而不和,且互相推諉的弱點,提出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左傳·昭公三十年》),待楚軍疲敝,再大舉進攻。此後數年間,吳軍連年擾楚,迫楚軍被動應戰,疲於奔命,實力大為削弱。隨即展開大舉攻楚的准備,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作為吳的盟國,使楚北方門戶洞開,為爾後避開楚軍防守正面實施突襲創造了條件。又出兵攻越,給楚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假象,並施反間於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戰的子期,而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帥。十四年,與孫武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沿淮水西進,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並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由於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願望,在楚未能安撫民心,激起楚國上下反對,致使吳軍難以立足。(伍子胥到楚國後,聽說楚平王已死,就把楚平王的墳墓撬開,用鋼鞭鞭屍三百,楚國人民看到吳國人如此復仇心強,全國百姓大懼)。闔閭死前並托伍氏輔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後繼事吳王夫差。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之戰,越慘敗幾於亡國,夫差急於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見到兩國不能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勾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癰遺患,而應乘勢滅越。夫差不納,坐視越國自大。伍子胥 三十六年,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越王勾踐率眾朝賀,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知夫差昧於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為越國所破滅,為避禍而托子於齊國鮑氏,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伯嚭本來也是楚國人。在伍子胥來吳國之後伯嚭才到吳國,當時有個相面的人就說伯嚭這個人沒什麼本事,只會拍馬屁。讓伍子胥堤防他一點,但伍子胥向他和伯嚭來自同一個楚國,而且和楚國都有深仇大恨伯嚭。最後由於勾踐送給伯嚭大量財務和美女,伯嚭就在夫差面前進讒言。說伍子胥把兒子送到齊國就是背叛吳國。夫差用屬婁劍賜伍子胥死。伍子胥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死後僅十年,越滅吳,終應其言。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漢書·藝文志》著錄兵書《伍子胥》十篇、圖一卷,雖已亡失,當證伍子胥生前有其軍事著作。 從春秋時期的戰爭中透露出來的歷史亮點: 吳國在吳國歷代君王和名臣(如:伍子胥)等人不斷努力下,組建出來的「混合艦隊」,可稱中國海軍鼻祖而當之無愧! 當時的船隻分類是:大中小三翼(戰船)、其中大翼船長20米,寬達2.7米,突冒(撞擊船)、橋船(為騎兵搭船用)、還有樓船是指揮艦船,分工已經初具規模。而不是像不少鐵血網友所說那樣,只是以平底小船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