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
1. 說一說,「徒木立信」的故事。
徒木立信: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
商鞅變法之初,恐民不信,商版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權於國都之南門,然後宣布能將此木徙置北門者賜10金。搬動一根木頭,何須如此重賞,人們自然不信,於是他又下令,將賞金加至50。有人將信將疑把木頭搬到北門,即賞50金,以示不欺。於是商鞅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2. 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的典故:
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
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衛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
(2)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商鞅,有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新政前,為了避免民眾懷疑,商鞅在國都集市南門立一根三丈長木頭,宣布只要有人能將木頭搬到北門,就獎勵十金。公眾覺得奇怪,不敢有所行動,於是商鞅懸賞五十金。終於有一愣頭青將木頭搬至北門,商鞅兌現承諾,以明不欺,隨後頒布法令。
針對這段「佳話」,1912年,就讀於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的毛澤東同學,曾寫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這是他現存的最早文稿。毛澤東開篇由「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感慨「國民之愚」和「執政者之煞費苦心」。
隨後,指出善法將會得到民眾支持,不善之法將會得到民眾抵制,「商鞅之法,良法也」,竟然民眾「憚而不信」,再次感慨「執政者之具費苦心」和「國民之愚」。60多年後,已經成為「偉大領袖」的毛澤東,再次盛贊法家。
他的一生有很多跌宕起伏,但對法家的推崇一以貫之。毛澤東在作文里指出,商鞅是四千餘年首屈一指的「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的政策是「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這個觀點至死不渝。
3. 徙木立信 歷史典故是什麼意思
徒木立信:通過某種手段樹立典型,而使公眾信服的行為。
出自:《史回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答。
原文: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翻譯:孝公已經任用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當年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發布了命令。
4. 徙木立信歷史典故是什麼意思
【答案】復D【答案解析】試題分制析:題干里的「徙木立信」告訴我們,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的准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新上任的官員商鞅在咸陽貼出告示,能夠把城南門的木桿扛到北門,賞金,結果商鞅說話算數真的賞了按照告示做的人五十金,人們紛紛議論,這位官員說話真算數,這就是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故選D。考點:人教課標版七年級上冊·大變革的時代·商鞅變法
5. 商鞅立木,取信於人的故事
商鞅立木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的一個事件。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
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心,終於商鞅公布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
(5)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擴展閱讀: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立木取信,講的就是有關商鞅變法的故事。公元前340年,衛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原是衛鞅在魏國時的朋友。
衛鞅就請公子昂和談,公子昂顧及友情毫不懷疑,結果衛鞅在會談後生擒魏將公子昂,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
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
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戰亡,而後被下令車裂其屍。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大規模改革引起激烈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
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
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
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人物介紹: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人。
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
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
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
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
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
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6. 徒木為信的故事是什麼
商鞅變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於國都之南門,然後宣布能將版此木徙置北門者賜權10金。搬動一根木頭,何須如此重賞,人們自然不信,於是他又下令,將賞金加至50。有人將信將疑把木頭搬到北門,即賞50金,以示不欺。於是商鞅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澤東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移動一根木頭並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
7. 徙木立信的故事說說商鞅當時為什麼要樣人故
首先說說獨木立信的故事。
秦孝公已經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版政策,唯恐權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
穩重已經給出答案了,商鞅想變法,法令都制定好了,但怕變形有異議,不信任自己。於是搞了一招獨木立信,讓人們知道他的話是可信的,更容易施行接下來的變法
8. 商鞅徙木立信論的原文
商鞅徙木立信論
毛澤東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國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姦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闇、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國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譏矣。烏乎!吾欲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