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巴蛇吞象的故事

巴蛇吞象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0 16:06:41

① 巴蛇食象的民間傳說

在民間還有一個「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傳說,從前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凍得發僵,非常可憐。農民就把它揣在懷里,帶回家中喂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後石洞里,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棵小小的靈芝,它精心守護、培育,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采來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得到一批金銀財寶的獎賞。又過了些日子,皇後的眼瞎了,御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許諾他事成之後,封他為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隻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讓他挖去一隻眼珠,皇後的眼睛復明了,農民遂當上宰相。他當上宰相後,養尊處優,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怕哪一天死掉,丟下這萬貫家財。於是,就想到長生不老之法。聽說吃龍蛇心能夠長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給他一顆心,成全他長生不老。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嘴叫他去挖。這個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裡,再也沒回來。
古代典故和民間傳說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蛇的貪婪——蛇吞象;一個是說人的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這大概是口頭文學傳播演變的結果。無需鑒別真偽,都是比喻貪心不足,不得好下場。教育人們要剋制慾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長樂,當然這句話用在事業上、學業上是消極的、不對的,而在剋制私慾和貪心上,則是有其可取之處的。

②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典故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慾望所害。
原本是從《山海經》「巴蛇吞象」的典故演化而來,但人們卻更多的相信這么一個傳說:宋仁宗年間,深澤某村,一家母子兩人,母親年邁多病,兒子喚作王妄,三十多歲,沒討上老婆,靠賣柴草維生。有一天,王妄到村北去打柴,發現草叢里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王妄動了憐憫之心,給他沖洗塗葯,一會功夫,蛇便蘇醒了,沖著王妄點頭,以此表達感激之情。於是王妄便把它帶回了家。從此母子倆精心護理,蛇傷逐漸痊癒。蛇也長大了,而且總是像要跟他們說話似的,母子倆單調寂寞的生活中增添了不少的樂趣。日子一天天過去,王妄照樣砍柴,母親照樣守家,小蛇整天在家陪伴。忽一天,小蛇覺得悶,爬到院子里曬太陽。小蛇被太陽一照後變得又粗又長,這情形被老娘看見驚叫一聲昏死過去。等王妄回來,蛇已回到屋裡,恢復了原形,著急地說:「我今天失理了,把母親給嚇死過去了,不過別怕,你趕快從我身上取下三塊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鍋里煎熬成湯,讓娘喝下去就會好。」王妄說:「不行,那樣會傷害你的身體,還是想別的辦法吧!」花斑蛇幾番催促,王妄只好流著眼淚照辦了。母親喝下湯後,很快蘇醒過來,母子倆又感激又納悶。王妄又回想到每天晚上蛇簍里放金光的情形,更覺得這條蛇非同一般。

③ 「人心不足蛇吞象」講的是什麼典故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慾望所害。

原本是從《山海經》「巴蛇吞象」的典故演化而來,但人們卻更多的相信這么一個傳說:宋仁宗年間,深澤某村,一家母子兩人,母親年邁多病,兒子喚作王妄,三十多歲,沒討上老婆,靠賣柴草維生。有一天,王妄到村北去打柴,發現草叢里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王妄動了憐憫之心,給他沖洗塗葯,一會功夫,蛇便蘇醒了,沖著王妄點頭,以此表達感激之情。於是王妄便把它帶回了家。從此母子倆精心護理,蛇傷逐漸痊癒。蛇也長大了,而且總是像要跟他們說話似的,母子倆單調寂寞的生活中增添了不少的樂趣。日子一天天過去,王妄照樣砍柴,母親照樣守家,小蛇整天在家陪伴。忽一天,小蛇覺得悶,爬到院子里曬太陽。小蛇被太陽一照後變得又粗又長,這情形被老娘看見驚叫一聲昏死過去。等王妄回來,蛇已回到屋裡,恢復了原形,著急地說:「我今天失理了,把母親給嚇死過去了,不過別怕,你趕快從我身上取下三塊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鍋里煎熬成湯,讓娘喝下去就會好。」王妄說:「不行,那樣會傷害你的身體,還是想別的辦法吧!」花斑蛇幾番催促,王妄只好流著眼淚照辦了。母親喝下湯後,很快蘇醒過來,母子倆又感激又納悶。王妄又回想到每天晚上蛇簍里放金光的情形,更覺得這條蛇非同一般。

此時身為丞相的王妄已經被利益蒙住了雙眼,直接找到大蛇把事情的原委和央求說了一遍。雙眼已盲的大蛇聽說後哀怨的含淚說道:「你有沒有想過,我把我的肝給你,我也就失去了生命?」「可是我救過你的命啊,」丞相王妄繼續哀求:「你理應報答我的。」大蛇聽說後,嘆氣道:「那好吧,一會我張開嘴巴,你從我嘴巴里爬到我肚子里自己來取吧!」當王妄拿著屠刀進入大蛇嘴裡之後,大蛇卻突然閉上了嘴巴,而丞相王妄卻再也沒有出來......

當朝失去了丞相,人們分分尋找,卻又不見蹤影,最後家人判斷可能被大蛇吞了。而「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勸世典故,也就此流傳開來。後來不知何時,人們以訛傳訛,把丞相的「相」誤作大象的「象」,於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就一直流傳至今了。

④ 關於童話山海經巴蛇吞象的作文

巴蛇(英復文:Pakistan Snake),中國古代傳說中制的大蛇。相傳能吞食大象的蛇,經過三年,象的骨頭才被吐出。"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意思是: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由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後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明代學者羅洪先曾有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⑤ 巴蛇吞象是民間故事嗎

在民間還有一個抄\"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傳說,從前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凍得發僵,非常可憐.農民就把它揣在懷里,帶回家中喂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後石洞里,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棵小小的靈芝.它精心守護,培育,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采來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
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得到一批金銀財寶的獎賞.又過了些日子,皇後的眼瞎了,御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許諾他事成之後,封他為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隻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讓他挖去一隻眼珠,皇後的眼睛復明

⑥ 貪心不足蛇吞象的出處以及詳細故事。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經 海內南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意思是: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

相傳宋仁宗年間,深澤某村,一個只有母子兩個人的家庭,母親年邁多病,不能幹活,兒子王妄,三十歲,還沒討上老婆,靠賣些草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這一天,王妄跟以往一樣到村北去拔草,無意之中,發現草叢里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王妄動了憐憫之心,帶回了家,小心翼翼地為它沖洗塗葯,蛇便蘇醒後,沖著王妄點了點頭,表達它的感激之情;

母子倆見狀非常高興,趕忙為它編了一個小荊簍,小心地把蛇放了進去。從此,王妄母子倆對蛇精心地護理,蛇的傷逐漸痊癒,蛇身也漸漸長大,而且總象是要跟他們說話似的,很是可愛。為母子倆單調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日子一天天過去,王妄照樣打草,母親照樣守家,小蛇整天在簍里。一天,小蛇覺得悶在屋子裡沒意思,便爬到院子里曬太陽,讓人意想不到的,蛇被陽光一照,變得又粗又長,有如大梁,撞見如此情景的王母驚叫一聲昏死過去。

等王妄回來,蛇已回到屋裡,也恢復了原形,卻用人類的語言著急地向王妄說:「我今天失禮了,把母親給嚇死過去了,你趕快從我身上取下三塊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鍋里煎熬成湯,讓娘喝下去就會好。」

王妄說:「不行,這樣會傷害你的身體,還是想別的辦法吧!」花斑蛇催促著說:「不要緊,你快點,我能頂得住。」王妄只好流著眼淚照辦了。

母親喝下湯後,很快蘇醒過來,母子倆又感激又納悶,可誰也沒說什麼,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簍里放金光的情形,更覺得這條蛇非同一般。

話說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宮里的生活日復一日,沒什麼新樣,覺得厭煩,想要一顆夜明珠玩玩,就張貼告示,誰能獻上一顆,就封官受賞。

這事傳到王妄耳朵里,回家對蛇一說,蛇沉思了一會兒說:「這幾年來你對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總想報答,可一直沒機會,現在總算能為你做點事了。

實話告訴你,我的雙眼就是兩顆夜明珠,你將我的一隻眼挖出來,獻給皇帝,就可以陞官發財,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王妄聽後非常高興,可他畢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說:「那樣做太殘忍了,而且你會疼得受不了的。」

蛇說:「不要緊,我能頂住。」於是,王妄挖了蛇的一隻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寶珠獻給皇帝。滿朝文武從沒見過這么奇異的寶珠,贊不絕口,到了晚上,寶珠發出奇異的光彩,把整個宮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興,封王妄為進行大官,並賞了他很多金銀財寶。

皇上看到寶珠後,很賞識,占為己有,西宮娘娘見了,也想要一顆,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尋找寶珠,並說把丞相的位子留給第二個獻寶的人,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隻眼睛弄來獻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嗎?

於是到皇上面前說自己還能找到一顆,皇上高興地把丞相給了他,可萬沒想到,王妄的衛士去取第二隻眼睛時,蛇無論如何不給,說非見王妄才行,王妄只好親自來見蛇。

蛇見了王妄直言勸到:「我為了報答你,已經獻出了一隻眼睛,你也升了官,發了財,就別再要我的第二隻眼睛了。人不可貪心。」王妄早已鬼迷心竅,哪裡還聽得進去,厚顏無恥地說:「我不是想當丞相嗎?你不給我怎麼能當上呢?

況且,這事我已跟皇上說了,官也給了我,你不給不好收場呀,你就成全了我吧!」他執意要取第二隻眼睛,蛇見他變得這么貪心殘忍,早氣壞了,就說:「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過,你要把我放到院子里再去取。」

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對蛇的話也不分析,一口答應,就把蛇放到了陽光照射的院子里,轉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來剜寶珠時,蛇身已變成了大梁一般,張著大口沖他喘氣,王妄嚇的魂都散了,想跑已來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這個貪婪的人。

(6)巴蛇吞象的故事擴展閱讀

版本三:

有一個叫做象的小孩,從小愛好小動物,從小心地很好。他有一個母親。有一天他用火柴盒收養了一條像蛇的動物!日過時去,始初用火北柴盒收養的「蛇」,已不是一條小東西了。它成長到身形像條巨龍,可以吞人的氣勢。

但這條蛇並沒有傷害象,彷彿它已經將象當成主人看待。有一天,象的母親病倒,大夫說要用蛇膽才可令病情快速好轉。正在象頭痛煩惱之際,蛇張大口示意讓象進去它的身體內切蛇膽。

象進去了蛇的體內感受著蛇的疼痛將蛇膽切下,把媽媽的病治好。但貪心的母親,還要象再去切蛇膽。結果象在切蛇膽時,蛇實在受不了疼痛的痛楚,吞了一口口水,也把象給吞了下去。傷心的蛇化作巨龍飛上天空,傳來一陣陣聲:「人心不足蛇吞象。」

寓意

古代典故和民間傳說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蛇的貪婪——"蛇吞象";一個是說人的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這大概是口頭文學傳播演變的結果。

無需鑒別真偽,都是比喻貪心不足,不得好下場.教育人們要剋制慾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長樂".當然這句話用在事業上,學業上是消極的,不對的,而在剋制私慾和貪心上,則是有其可取之處的地方。

⑦ 「人心不足蛇吞象」講的是什麼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樵夫,孤身一人以打柴為生,秉性善良,有一天在上山的路上看見一條受傷的蛇,慈悲大發,於是脫下衣服小心翼翼的把蛇包起來帶回家裡,治好了傷,就把它當做寵物養了起來,閑時當個說話對象逗逗樂子,蛇也很通人性,日子久了與蛇也有了一定的感情,越來越捨不得放回野外。

隨著日去月來幾年過去,蛇逐漸長大,原本偏食肉類又加之食量也越來越大,樵夫感到負擔不起了,同時也動了成家的念頭。終於有一天,樵夫猶豫不舍對蛇說:「你已經長大了,我也養活不起你了,我已經為你找了一個山洞,晚上趁夜色我把你送到那裡,你要學會自己打食吃,我也會經常去看你。」蛇點點頭表示願意了,當晚把蛇送到山洞後,又給蛇一個約定,以在洞口跺三腳當做自己來了的暗號。

樵夫不久成了家,繼續以打柴為生養家糊口,的確踐行前言經常去看望蛇。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十多年之後,樵夫的兒子也長成大人,子承父業,父子倆一塊打柴的時候常常見到蛇之後,父親總是一遍又一遍給他講述自己和蛇的故事。看到蛇一年一年長大,樵夫也年老體衰爬不動山了,就把經常看望蛇的承諾交代給兒子傳續下去。

星轉斗移,冬去春來,又過了不知多少年,樵夫的兒子有了兒子——兒子又有了兒子,生生不息。伴隨著一代一代人的生老病死,樵夫對蛇的救命喂養之恩,其家庭與蛇結緣的傳說,已經成為十里八鄉聞名的傳奇故事,當初的承諾也定格成祖訓,而幸運的蛇也已經修煉成為一條吞雲吐霧的巨蟒。

(7)巴蛇吞象的故事擴展閱讀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一個漢語短語。比喻人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指人貪心,就會被自己的慾望所害。勸世名言,告誡世人不要產生貪念。同「貪心不足蛇吞象」,另有「人心不足蛇吞相」一說。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為勸世名言,各地流傳的版本不盡相同,但勸人知足常樂和某種意義上守本分的宗旨是一致的,其蘊含的哲理教育啟迪了歷史一代又一代人,對當前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意識的正確引導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人能自律和自我節欲,不幹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或得寸進尺、自取其咎和敗道,比求神拜佛保佑自己貪污腐敗、殺人越貨不發案在實效上是無以倫比的。

總之,「人心不足蛇吞象」凝聚的豐富文化內涵,早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百花叢中的亮麗一朵,成為我們相互勸說和自我鞭策,做人處世謀事的法寶之一。

⑧ 有沒有關於巴蛇的傳說

《巴蛇食象》出自《山海經》。其原文為: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其譯文為:有一種蛇名叫巴蛇,可以吃象。每吃完一頭象,要過三年才能將象骨吐出來。有大德的人若有幸吃到巴蛇肉,便可終生不生心腹部疾病。巴蛇的皮為青、黃、赤、黑各色交雜,五彩斑斕。也有說巴蛇身是黑色的,腦袋是青色的,一般生活在犀牛生活地的西邊。 人心不足蛇吞象:或為"巴蛇吞象"。傳說古時四川有一條蛇,頭大口大,以至於吞下了一頭象,三年之後名勝的骨頭才吐出來。比喻人心不足,貪午無厭,得寸進尺,這山望著那山高。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經 海內南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意思是: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由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後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明代學者羅洪先曾有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在民間還有一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傳說,從前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凍得發僵,非常可憐.農民就把它揣在懷里,帶回家中喂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後石洞里,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棵小小的靈芝.它精心守護,培育,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采來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得到一批金銀財寶的獎賞.又過了些日子,皇後的眼瞎了,御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許諾他事成之後,封他為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隻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讓他挖去一隻眼珠,皇後的眼睛復明了,農民遂當上宰相.他當上宰相後,養尊處優,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怕哪一天死掉,丟下這萬貫家財.於是,就想到長生不老之法.聽說吃龍蛇心能夠長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給他一顆心,成全他長生不老.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嘴叫他去挖.這個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裡,再也沒回來. 古代典故和民間傳說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蛇的貪婪——"蛇吞象";一個是說人的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這大概是口頭文學傳播演變的結果.無需鑒別真偽,都是比喻貪心不足,不得好下場.教育人們要剋制慾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長樂".當然這句話用在事業上,學業上是消極的,不對的,而在剋制私慾和貪心上,則是有其可取之處的.

⑨ 巴蛇食象的《山海經》原文

其原文抄為: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其譯文為:有一種蛇名叫巴蛇,可以吃象。每吃完一頭象,要過三年才能將象骨吐出來。有大德的人若有幸吃到巴蛇肉,便可終生不生心腹部疾病。巴蛇的皮為青、黃、赤、黑各色交雜,五彩斑斕。也有說巴蛇身是黑色的,腦袋是青色的,一般生活在犀牛生活地的西邊。

成語人心不足蛇吞象,或為"巴蛇吞象"。時常比喻人心不足,貪午無厭,得寸進尺,這山望著那山高。

(9)巴蛇吞象的故事擴展閱讀

傳說巴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以吞吃過往的動物為生,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修蛇也襲擊人類,所以黃帝派遣大羿前往斬殺,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修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在稱為巴陵。

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後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明代學者羅洪先曾有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