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18 23:57:12

❶ 與孔子和孟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①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②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③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一暴十寒便出自於在"孟子"的"告子"上篇。

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④引領而望:

「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⑤明察秋毫: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❷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

關於孔子的成語:
1、色厲內荏 sè lì nèi rěn
〖釋義〗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
〖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2、言不及義 yán bù jí yì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殺身成仁 shā shēn chéng rén
〖解釋〗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後生可畏 hòu shēng kě wèi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遠、死而後已:rèn zhòng dào yuǎn
〖解釋〗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任重道遠
6、舉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關於孟子的成語

成語 解釋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學說。
齊東野語 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晬面盎背 謂德性表現於外,而有溫潤之貌,敦厚之態。指有德者的儀態。語本《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叢雀淵魚 比喻不行善政,等於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語本《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斷織之誡 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上的紗,使機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業的兒子。後用這個故事告誡中途輟學的人。
斷杼擇鄰 孟母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廢學業,用被割斷的紗不成布來做比喻;孟母三遷居處,選擇良好的環境,來影響孟子的成長。
艴然不悅 非常生氣。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氣時表現一付臉色難看的樣子。典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
膏粱文綉 指富貴人家的奢華生活。亦泛指精細貴重的東西。語本《孟子·告子上》「《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綉也。」趙岐註:「膏粱,細粱如膏者也;文綉,綉衣服也。」
衡慮困心 形容費盡心思。語出《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己溺己飢 亦作「己飢己溺」。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後因以「己溺己飢」或「己飢己溺」謂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膠鬲之困 膠鬲,商周時人,紂時因遭世亂,曾隱遁為商。《孟子·告子下》:「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後因以「膠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處於困難之境。

❸ 關於孔子、孟子的成語

溫故知新

既往不咎:
《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咎:責備。對已成過去的錯誤,不加責備追究。

(B)文質彬彬
《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彬彬:形容配合協調。孔子提出做人的標准:禮樂是文,仁義是質,二者兼備,可謂君子。後多形容舉止文雅,態度端莊從容。

(C)述而不作:
《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後泛指只闡述前人的成說,自己不創新。

(D)色厲內荏:
《陽貨》:「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荏,怯弱。外表嚴厲內心怯弱。

(E)殺身成仁: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後指維護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F)當仁不讓:
《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當仁,面臨仁義之事。對於應做之事應勇於承當而不推讓。

(G)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竭,魚餒而肉敗,不食。」厭,通「饜」,滿足。膾,切細的魚、肉。糧食舂得越細越好,魚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極其講究。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溫良恭儉讓
和為貴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從心所欲(隨心所欲)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義勇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
朝聞夕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游
朽木不可雕
聽其言,觀其行
無欲則剛
不恥下問
三思而後行
愚不可及
輕裘肥馬
文質彬彬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舉一反三
臨事而懼
三月不知肉味
生而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空空如也
循循善誘
欲罷不能
逝者如斯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過猶不及
克己復禮
非禮勿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四海之內皆兄弟
成人之美
察言觀色
以文會友
名正言順
一言興邦
欲速則不達
臨危授命(見危受命)
以德報怨
怨天尤人
仁人志士
殺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下不忍則亂大謀
當仁不讓
有教無類
道不同不相為謀
分崩離析
血氣方剛
殺雞焉用牛刀
色厲內荏
道聽途說
患得患失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學而優則仕
天下歸心

(1)杯水車薪(《孟子·告子上》):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於事。

(2)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正大剛直的精神。

(3)岌岌可危(《孟子·萬章上》):形容十分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

(4)拒人於千里之外(《孟子·告子下》):形容態度傲慢,不願跟人接近。

(5)明察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比喻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很清楚。

(6)挾泰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夾著泰山跨過北海,比喻難以做到的事。

(7)揠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8)摩頂放踵(《孟子·盡心上》):從頭頂到腳跟都擦傷了。形容不辭勞苦,捨生忘死。多用來稱頌舍己為人的行為。

(9)簞食壺漿(《孟子·梁惠王下》):古時老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後用來形容軍隊受歡迎的情況。

(10)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憂愁患害,使人奮斗而得生存;安逸快</PGN0101B.TXT/PGN>樂,使人沉迷於享樂,反易致死亡。

(11)捨生取義((孟子)):指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正義

❹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成語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❺ 關於一則與孔子和孟子有關的成語或故事

與孔子、孟子有關的常見成語積累
1、色厲內荏sè lì nèi rěn
〖釋義〗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
〖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2、言不及義yán bù jí yì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殺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g rén
〖解釋〗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後生可畏hòu shēng kě wèi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遠、死而後已:rèn zhòng dào yuǎn
〖解釋〗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任重道遠
6、舉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見賢思齊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釋〗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解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處〗《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與孟子有關的成語常見的
孟子 成語
1、安富尊榮:謂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註: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習俗,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

2、抱關擊柝:謂守門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祿薄之吏。語出《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寡,惡乎宜乎,抱關擊柝。」註:辭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關擊柝監門之職也。柝,門關之也。本擊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擊木也。疏:抱關擊柝之職,乃監門之木以警寇也。《荀子•榮辱》:「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集辭:抱關,門卒也。擊柝,擊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車薪:謂一杯水,救一車燃燒的柴,喻無濟於事。語出《孟子•告子》:「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容齋三筆》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如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也。』予讀文子,其書有雲:『水之勢勝火,一勺不能救一車之薪,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塊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時人,孟氏之言,蓋本於此。」

4、彼一時此一時:謂時雖有彼此之異,皆為聖賢出而名世之時,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註:彼前聖賢之出,是有時也,今此時亦是其一時也,五百年有王者興,有興王道者也,名世,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正一世者,生於聖人之間也,七百有餘歲,謂周家王跡始興,大王文王以來,考驗其時,則可有也。集疏:正義趙氏以彼一時,為前聖賢興,王道之時,此即今也。此一時,為孟子之時。《漢書•東方朔傳》:「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今言時間空間之不同。

5、不愧不怍:謂人光明磊落,心無愧疚。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無,俯不怍於地。」清•薛雪《一瓢詩話》三四:「詩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於人曰:『近體我薄為之,作詩庶幾擬古。』」

6、不為已甚:謂不做過分的事。為,做。已甚,過分。語出《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為已甚事。」

7、不違農時:謂不違背農作物耕作的時間。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8、不屑教誨:謂不願意去教導。語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謂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淺顯者,不待言釋已可曉悟。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不言而喻。」《晉書•應貞傳》:「貽宴好會,不常厥數。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譽:謂所得名譽初非意料所及。語出《孟子•離婁》:「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註:不度其將有名譽而得者,若尾生本與婦人期於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沒溺,而獲守信之譽。

❻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有什麼 急求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裡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路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後台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孟子 成語
1、安富尊榮:謂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註: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習俗,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

2、抱關擊柝:謂守門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祿薄之吏。語出《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寡,惡乎宜乎,抱關擊柝。」註:辭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關擊柝監門之職也。柝,門關之也。本擊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擊木也。疏:抱關擊柝之職,乃監門之木以警寇也。《荀子·榮辱》:「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集辭:抱關,門卒也。擊柝,擊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車薪:謂一杯水,救一車燃燒的柴,喻無濟於事。語出《孟子·告子》:「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容齋三筆》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如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也。』予讀文子,其書有雲:『水之勢勝火,一勺不能救一車之薪,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塊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時人,孟氏之言,蓋本於此。」

4、彼一時此一時:謂時雖有彼此之異,皆為聖賢出而名世之時,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註:彼前聖賢之出,是有時也,今此時亦是其一時也,五百年有王者興,有興王道者也,名世,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正一世者,生於聖人之間也,七百有餘歲,謂周家王跡始興,大王文王以來,考驗其時,則可有也。集疏:正義趙氏以彼一時,為前聖賢興,王道之時,此即今也。此一時,為孟子之時。《漢書·東方朔傳》:「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今言時間空間之不同。

5、不愧不怍:謂人光明磊落,心無愧疚。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無,俯不怍於地。」清·薛雪《一瓢詩話》三四:「詩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於人曰:『近體我薄為之,作詩庶幾擬古。』」

❼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故事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120

❽ 關於孔子孟子的成語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1)至聖先師 (2)有教無類 (3)見賢思齊 (4)慎終追遠 (5)舉一反三 (6)溫故知新 (7)見義勇為 (8)怨天尤人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韋編三絕:孔子年老時,回家鄉編書和講學,工作挺忙的,但仍堅持學習。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這是一部最難懂的古書。孔子決心要讀懂弄通。他把幾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來二遍,三遍,因為讀的遍數多了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多次,換了多次新帶子。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編為一句成語,叫做「韋編三絕」,以此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孔孟之道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1)至聖先師 (2)有教無類 (3)見賢思齊 (4)慎終追遠 (5)舉一反三 (6)溫故知新 (7)見義勇為 (8)怨天尤人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裡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路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後台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誨人不倦、不恥下問、寓教於樂、有教無類、舉一反三、溫故知新、殺身成仁、察言觀色、欲速則不達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❾ 有關孔子和孟子的成語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常見的

1、色厲內荏sè lì nèi rěn
〖釋義〗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
〖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2、言不及義yán bù jí yì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殺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g rén
〖解釋〗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後生可畏hòu shēng kě wèi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遠、死而後已:rèn zhòng dào yuǎn
〖解釋〗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任重道遠
6、舉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見賢思齊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釋〗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解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處〗《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與孟子有關的成語常見的
孟子 成語
1、安富尊榮:謂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註: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習俗,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

2、抱關擊柝:謂守門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祿薄之吏。語出《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寡,惡乎宜乎,抱關擊柝。」註:辭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關擊柝監門之職也。柝,門關之也。本擊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擊木也。疏:抱關擊柝之職,乃監門之木以警寇也。《荀子·榮辱》:「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集辭:抱關,門卒也。擊柝,擊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車薪:謂一杯水,救一車燃燒的柴,喻無濟於事。語出《孟子·告子》:「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容齋三筆》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如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也。』予讀文子,其書有雲:『水之勢勝火,一勺不能救一車之薪,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塊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時人,孟氏之言,蓋本於此。」

4、彼一時此一時:謂時雖有彼此之異,皆為聖賢出而名世之時,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註:彼前聖賢之出,是有時也,今此時亦是其一時也,五百年有王者興,有興王道者也,名世,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正一世者,生於聖人之間也,七百有餘歲,謂周家王跡始興,大王文王以來,考驗其時,則可有也。集疏:正義趙氏以彼一時,為前聖賢興,王道之時,此即今也。此一時,為孟子之時。《漢書·東方朔傳》:「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今言時間空間之不同。

5、不愧不怍:謂人光明磊落,心無愧疚。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無,俯不怍於地。」清·薛雪《一瓢詩話》三四:「詩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於人曰:『近體我薄為之,作詩庶幾擬古。』」

6、不為已甚:謂不做過分的事。為,做。已甚,過分。語出《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為已甚事。」

7、不違農時:謂不違背農作物耕作的時間。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8、不屑教誨:謂不願意去教導。語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謂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淺顯者,不待言釋已可曉悟。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不言而喻。」《晉書·應貞傳》:「貽宴好會,不常厥數。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譽:謂所得名譽初非意料所及。語出《孟子·離婁》:「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註:不度其將有名譽而得者,若尾生本與婦人期於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沒溺,而獲守信之譽。

❿ 關於孔子與孟子有關的成語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