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銷售故事
『壹』 關於古代的故事
3 誠實守信的幾則小故事
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諾言,講信用。人們都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朋友的幫助,才倖免於難。而有信,自然會得到大家的:
舊時中國店鋪的門口,一般都寫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自古在商品買賣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誠實待客、不欺詐、不作假的行業道德。
在當代中國,誠實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發揚光大。這種美德表現在工作和學習上,就是專心致志,認真踏實,實事求是;表現在與人交往中,就是真誠待人,互相信賴;表現在對待國家和集體的態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誠老實。
4
小櫻桃樹的故事
庄園中有一個很大的果園。每到收獲的季節,一隻只碩大的蘋果、一個簇簇紅色的櫻桃垂掛在綠葉叢中,真是逗人喜愛。
一天,小喬治在家裡發現了一柄爸爸新買來斧子。很快,他就成了這打斧子的「主人」。帶著它跑進花園,用它削小草、砍樹枝,玩得可開心啦!玩著玩著,突然他想到:「父親能掄起斧子砍倒大枝,我能不能掄起斧子砍倒小樹呢?」正巧,在他的前面不遠處有一棵小櫻桃樹,於是小喬治跑上前,掄起斧子向小櫻桃樹砍下去,一下,兩下……剛砍了七下,小櫻桃樹就倒下了。
黃昏時分,當父親發現花園被弄得亂七八糟,他十分喜愛的那棵小櫻樹也被人砍倒了,非常生氣。他怒氣沖沖地走進屋裡,厲聲問道:「誰把我的櫻桃樹砍倒了?」 小喬治這是明白自己闖了禍。但他僅僅猶豫了片刻,然後突然抬起頭看著爸爸,態度誠懇地說:「爸爸,我不能說謊,是我用斧子把樹砍壞了的確我願再栽上一棵,以後再也不砍了。」
小喬治的話音剛落,他父親滿臉的怒氣頓時煙消雲散,並稱贊小喬治「那誠實的行為勝過一千棵櫻桃樹的價值。後來,小櫻桃樹的故事傳開了,「我不能說謊也成了小喬治為人者寫照。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 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准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到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晏殊誠實守信
古往今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誠實守信的。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贊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復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晏殊當官後,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裡閉門讀書。後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贊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游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有愧於皇上的誇獎的。」皇帝又稱贊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朴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的故事說明,一個人為人的誠實,表裡如一,不弄虛作假,對於取得別人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啊!
『貳』 在技術落後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推銷自己的產品的
在技術落後的古代,他們是怎麼去推銷商品的呢?他們推銷商品就跟現在商家找明星代言差不多,舉個例子,古代有個人叫伯樂,別人都很尊敬他,當時集市上有一個馬販子,連續很多天都沒有去他那裡買馬,於是他就去找伯樂,讓伯樂明天去集市看了他的馬,並且做出非常欣賞的樣子給別人看,這樣可以給伯樂一部分的錢。
其實在古代最盛行的廣告就是文字了,很多電視劇里都會寫酒館門口或者寫那個酒樓,面館寫大招牌,大家都用文字來做廣告,而且大家可以看一看清明上河圖上面明確可以看到一片繁華的集市,家家戶戶門面都可以立著門匾,在清代的時候很多商人已經開始玩新花樣了,比如在門口面前掛著紅燈籠,不可以照明還可以渲染氣氛呢。
『叄』 古代故事
人與人之間的關愛
世界上有60多億人口,芸芸眾生,擦肩接踵。這當中有我們認識的,有我們不認識的。那麼人與人之間需要什麼來維系呢?
在闡述我的觀點之前,我先給大家說一件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我的媽媽近來正在給一個高三的姐姐補習英語,效果雖不能說是立竿見影,但也是頗有成效。看著媽媽每周來回奔波,如此辛苦,我不禁對媽媽說:「 您為什麼不收點兒學費呢?」聽了我的話,媽媽嚴肅地對我說:「別人求我辦事,說明別人對我的信認,我應該盡我所能。人與人之間不能只講錢,應該多一些互相的關愛。只有你多關心、幫助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給予你的關心和幫助。」聽了媽媽的話,我深感羞愧。同時也由衷地敬佩媽媽。
媽媽補課這件事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的確,人與人之間需要的不只是權、錢的施捨。互相關心幫助更為重要。只要你以誠待人,就同樣會得到一顆來自他人的誠摯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啊,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不是只存在於親朋好友間,我們應該充滿熱情地幫助任何一個需要我們的人。我、媽媽、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國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說全世界就是一個大家庭。既然我們都是這個家庭中的成員,那就應該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彼此關愛。人與人之間只有充滿了濃濃的關愛,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與你患難與共;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做你的朋友;你才會享受到更多的來自他人的愛。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擁有了這份愛,世界這個大家庭將會更加合睦、團結。
愛,是人世間最溫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愛的氛圍中,多好!
讓我們同唱:「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將會更美好……」
『肆』 古代經典小故事
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2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ZUO)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3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4南轅北轍
魏王准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5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准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為何?」侍衛道:「園中的大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飲露水,卻不知已有一隻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而當黃雀正准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准它呢?它們三個都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後邊的災禍。」吳王一聽很受啟發,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伍』 古代經典故事
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2、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ZUO)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3、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4、南轅北轍
魏王准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5、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准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為何?」侍衛道:「園中的大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飲露水,卻不知已有一隻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而當黃雀正准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准它呢?它們三個都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後邊的災禍。」吳王一聽很受啟發,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陸』 古代撰寫故事的買賣好賺嗎
歷史裡面沒有具體記載,當時寫的東西應該不涉及到當代歷史的。一些古代的小說里倒是有說比較暢銷的。比如紅樓夢裡面
『柒』 中國古代故事
宰相肚裡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有一次,理發師正在給周總理刮鬍須時,總理突然咳嗽了
一聲,刀子立即把臉給刮破了。理發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
但令他驚訝的是,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反而和藹地對他說:
「這並不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麼知道我要動
呢?」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使我們看到了周總理身上的美
德 —— 寬容。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李斯特義收學員
有個姑娘要開音樂會,在海報上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學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現在姑娘面前。姑娘驚恐萬狀,抽泣著說,冒稱是出於生計,並請求寬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彈給他聽,並加以指點,最後爽快地說:「大膽地上台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可以向劇場經理宣布,晚會最後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李斯特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後一曲。
彭德懷度量寬宏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就是兩拳。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後,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士自知闖禍,心裡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後來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 宏呀!
網上抄襲,回答滿意望採納
『捌』 古代銷售第一人 或者古代銷售的典故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白圭是中國經商之鼻祖。
白圭生於風雲際會的春秋戰國時代,曾經在魏國做高官。他是東周洛陽人,因擅長經商致富而名譽滿天下。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對其事跡有詳細記載,並稱白圭為「治生祖」。即經營民生之鼻祖,經商業之祖師爺,並說到:「白圭其有所試,能試有所長,非荀而已矣。」就是說他不僅有豐富的經商實踐,而且他還十分善於經商。他的經商理論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頗有見地,富有成效。
「樂觀時變」: 預測市場行情
頗富商業天賦的白圭從長期的經營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經商理論,為後世經商者所師法。他主張經商必須「樂觀時變」,即經常注意農業生產變化動向和市場行情,及時掌握時機經謀取厚利。採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原則,每年糧食豐收後,買進五穀,售出絲、漆,在蠶繭上市時,便購進絲棉等織物,而出售糧食。他主張經營廣大民眾生活必需品,市場既廣,銷路也好,不用與人爭買賣之價,就可以得到較多的利潤,這種利潤來自時令差價和豐歉差價。一次,商人們一窩蜂地拋售棉花,價格被壓得很低,白圭見狀,便吩咐手下的僮僕掛出收購棉花的招牌,一概收盡他們手中的存貨。後來,由於連綿不斷的陰雨,棉花嚴重欠收,那些手中已經沒有棉花存貨的商人開始四處尋棉。這時,白圭便以高出收購價的價格賣出了全部庫存,以賺取利潤。
白圭非常重視對年景豐欠的預測,注重研究氣候變化的他,總結出了糧食生產豐、災的規律。他指出:「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至午,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旱,明歲美,有水;至卯,積著率歲倍。」意思是說,在十二年的一個周期內,有若干發展變化的規律可循,一般每隔三年將會出現較大的變化。比如,前三年中有了一個好年景,那此後的第三年往往就是大旱之年,而大旱之後又是澇年,澇年之後又是好年景。而好年景和荒年之間,穀物的價格也會有一倍的差異……白圭還強調,從商要樹立正確的「取與觀」,一旦出現機遇,就要像鷹撲獵物一般果斷,毫不猶豫。理財不可遲疑觀望,坐失良機。《史記·貨殖列傳》說白圭「趁時若猛獸鷙鳥之發」,極為生動地描述了他理財決策中雷厲風行的精神。
白圭為國理財,常從大處著眼,通觀全局,在經營上從不嫌棄小惠小利,也從不靠詭計進行欺詐。他將貨物流通與發展生產聯系起來,既能使經營生財,又使生產有利其發展,他認為只有以足補缺,以豐收補欠收,使全國各地物資互相支援才能在輔民安民的同時為國家理財致富。具體做法是:如果一個地方盛產蠶繭,就購進這些產品,而用穀物等其他當地缺少的東西去換。如果一個地方糧食豐產,就去購進他們的糧食,然後用絲、漆等類必需品去和他們交換。這樣就使全國的貨物得到流通,既利於人民生活,又能從中賺取利潤,可謂一舉兩得,利國又利民。
薄利多銷 眼光長遠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白圭一直主張「欲長錢,取下谷;長石斗,取上種」的經濟思想,即為了讓自己的經濟利益增長,在經營和自己吃飯時需要選取差一些的穀物;而如果是為了做種子,使來年豐收,就要取上等的種子,因為只有上等的谷種才能使穀物產量增加,才會有好的收益。在白圭生活的時代,穀物是市場上最大宗的商品,消費者通常是一些平民,他們的消費要求是填飽肚子即可,因而商人主要配備的貨物應是下等穀物,而不是替貴族和大地主等少數人提供的上等穀物,以此達到利薄多銷的目的。優質的好種子是莊稼人獲取財富的基礎,也是商家貨源質量的保障,所以提供好穀物給農民播種,既照顧到農民的利益,又體現了商人的長遠眼光。
薄利多銷的經營原則,是白圭所奉行的經營圭臬。白圭追求大利,但他認為大利不一定要靠經營昂貴商品或靠在交易中賣高價來實現。昂貴的商品非一般人購買力所能及,銷量有限;低廉的商品反而是大眾必需品,需求量大,照樣有利可圖。同時他也很重視商品質量,認為質量最高的商品才能贏得信譽,貨硬才會有市場。
崇尚簡朴,「與僮僕同苦樂」
先秦時期,諸子大都肯定「儉」而否定「奢」。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墨子曰:「節儉則昌,淫佚則亡。」管子曰:「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可見,崇尚節儉是古代思想家的共識,尤其儒家的崇儉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古有訓誡:成由儉,敗由奢。一般來說,商人有兩種心態:一種是奢侈揮霍,視錢如泥沙;一種是儉朴自守,希望一文錢掰成兩半花。與勤勞相連,節儉是商人精神中的重要一條。偉大的商人懂得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儉是最古老的訓誡,「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勤不得,不儉不豐」,儉以節支,勤而且儉才能聚財致贏,否則,用之無節,猶如漏後不堵,必致財源流失。由此可見,「儉」字之至關緊要,勤儉兩者不可偏廢。
經商的時候,節儉就是對成本的節約,成本的節約就意味著產品利潤空間的增大,所以,節儉與成本會產生聚變效應,即節儉會導致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
白圭因經營有方而富甲天下,然而他在生活上毫不奢華擺闊,始終過著簡朴的生活。《史記•貨殖列傳》中介紹說:白圭一貫「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而對於下人僮僕能「同苦樂」。這種難能可貴的操行,也是白圭能在商業上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玖』 古代經典故事,急!!!!!!
司馬光砸缸
小司馬光聞名滿九州。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孔融讓梨
故事簡介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徑直往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他拉住,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想必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