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公西華故事

公西華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7 11:34:37

㈠ 「公西華受五秉之粟,是傷廉也」什麼意思

公西華受五秉之粟,是傷廉也
注釋:五秉之粟,即八十斛(摺合十六石)糧食;傷廉,即損害廉潔。
釋義:公西華接受(冉子)十六石糧食,是損害自身廉潔的。
史料:《公西華(赤)使齊》,公西華(又名: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在孔子的舉薦下,孔子弟子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齊國了。考慮到自己走後,家中老母的生活,公西赤便委託自己的師兄兼孔子的管家冉有向老師討要一些糧食,以備老母用度。孔子聽了冉有的請求,就說:「那就給她一釜的小米吧(一釜約等於六斗半)。」 「公西赤要去很長的時間呢,老師您看是不是能再多給她一些?」 「那就再給她添上一庾(一庾約等於兩斗)。」 冉有還想再說什麼,孔子卻把頭扭向一邊,閉目養神了。 冉有退出,心想:老師也有點太小氣了吧,人家公西赤這一走就是三年兩載不回還,就您給的那點小米子,夠吃幾天的,到時還不把人給餓死?於是就自作主張,給了公西赤十六石。 孔子後來知道了這件事語重心長地對冉有說:「公西赤出使齊國,乘的是肥馬拉的香車,穿的是輕暖的皮裘,雍容華貴。這是一個肥差,他到任之後,一定有能力使他的母親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的。咱們存的糧食的確不少,但那些糧食是用來周濟人們急需,而不是給富人富上添富的。等公西赤領了俸祿寄回家中,在他老母眼中這十六石糧食將會變得一文不值。而如果我們用這十六石糧食來救濟窮人,那將會有多少人從中受益呢?」 冉有聽罷老師教誨,佩服的五體投地,心想:「在自己的心目中,只是同門師兄弟,而在老師的眼中則是全天下的百姓啊!」

㈡ 孔子的育人小故事

孔子和子夏的故事

孔子是最知名的老師,天下的許多英才都千里迢迢地拜他為師。有一天,孔子收了一個新的學生,叫子夏。子夏看到孔子後,非常吃驚,因為孔子看起來是一個普通的老頭子,論相貌,並不英俊瀟灑;論身材,也不壯碩;論談吐或聰明,也只是普通而已。

子夏就想:「我的老師是天下最有名的良師,可是看來並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呀!會不會是傳言太過頭呢?」子夏又反觀自己的同學,個個幾乎都是人中的龍鳳,有許多人身材相貌比老師英武得多,還有一些談吐和聰明也不輸給老師。

子夏想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些人既已比老師優秀,又何必從各個國家千里迢迢、翻山越嶺地來追隨老師呢?」

有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了,就跑去找老師,問個明白。他跪在老師的身邊,急切地提出問題。

子夏問孔子:「老師呀!您覺得顏回的為人怎麼樣?」

孔子知道子夏的心思,就說:「顏回的仁義比我好。」

子夏:「那麼,你覺得子貢為人怎麼樣?」

孔子說:「子貢的口才比我好多了!」

子夏:「那麼,子路的為人又如何呢?」

孔子說:子路的勇敢遠遠的勝過我呀!」

子夏:那麼,子張的為人又如何呢?」

孔子說:子張的為人莊重是我萬萬不及的呀!

子夏本來是跪著的,這時吃驚的跳起來,說:「老師!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比您好,為什麼他們要拜在你的門下學習呢?」

孔子笑了起來,說:「來,你不用跪著,也不用站著,坐下來,讓我告訴你。顏回的仁義心很強,但是不知道變通;子貢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夠謙虛;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的退讓;子張為人莊重,但是和人合不來。

這些學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們的長處和短處,發掘他們的優點,改善他們的缺點。他們雖然都有比我強的地方,卻並不是完善的,這是他們一直跟著我,不願離開我的原因啊!」

不只是師生之間是這樣,父母與子女、上司與下屬不也是這樣嗎?天下沒有完美的學生,也沒有完美的子女或部屬。如何激發潛能,使優點長處得以發揮,並改進缺點,彌補短處,才是教導者的責任。

㈢ 公西華出使齊國在哪年

具體年份不詳
公西華一生有很多故事,最著名要數《公西華侍坐》這個故版事了。孔子權的四個弟子圍著孔子而坐,孔子就問他們的志向。子路第一個率先說出自己的抱負,說:「一個擁有千輛馬車的中等國家,還夾在大國之間,受到他們軍事的威脅,百姓還飽受飢餓,如果讓我去整治他,三年時間,就可以使這個國家的百姓有勇氣的打仗,而且還懂得禮儀。」冉有接著說:「如果有一個方見六七十里的小國,讓我去治理他,那麼等到第三年,我可以使這個國家的百姓豐衣足食,至於禮樂方面,那就要依靠賢人了。」等到公西華時,他說:「我不知道我能做到什麼程度,但是我願意穿著禮服,帶著禮帽,做一個小司儀。」輪到曾皙時,他說:「我只希望在春天能跟四五個大人,五六個兒童,七八個少年一起去洗澡,吹風。」孔子於是點頭贊同曾皙的說法。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及其他的學生的不同思想。

公西華被孔子派去出使齊國,但擔心家中老母親沒糧食,但又不好意思再向孔子開口,於是就請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冉有幫忙跟孔子說,在冉有的幫助下,公西華才拿到給老母親的糧食。

從這兩個公西華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公西華的為人,是一個非常謙虛,有禮的人。

㈣ 《論語》上的一則故事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 處:《論語·先進篇》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解釋:
斯:就
諸:放在句中,解釋為「之於」
也:是否
兼人:好勇過人
敢問:冒昧地問;敢:表敬副詞
由:指子路
赤:即公西華本人
求:即冉有
退:指做事縮手縮腳

譯文: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㈤ 誰還知道古代偉人的故事

http://..com/question/25578251.html

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論語.先進》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記載的是孔子與子路專、曾皙、冉有、屬公西華等弟子討論人生理想的一段故事。原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㈦ 閱讀孔子回答學生的問題這篇短文你能給公西華解釋他們的老師孔子為什麼要這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先自《論語•先進》,是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學生談論理想志趣的語錄體散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為文章記錄了2500多年前孔子師徒五人的談話,內容涉及到大量孔子如何教育學生的觀念及方法,因此,我們完全可發把它當作是一篇教學故事或教育隨筆來閱讀,通過品味師生語言,體察細節描述,研習行文內容,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到孔子作為老師所獨具特色的教學理念及教育方法.現結合文章內容稍作分析.
(一)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學生不倚老賣老,不居高臨下,不盛氣凌人,而是表現出一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姿態,他和顏悅色地對學生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意思是你們不要因為我的所紀比你們稍長一點就不敢說話,你們大可不必緊張,也無須顧忌,隨心所欲,大膽直言,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樣說就怎樣說.從這里我們看到了孔子的教學習慣,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對話閑聊,不存在年齡、輩份長幼之別的顧慮,學生當然願意在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里暢所欲言.孔子又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孔子的設問啟發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學生心理,知道學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語,可能是他的學生一個個才華卓越,抱負遠大,但是沒有人賞識、重用他們的緣故,所以免不了牢騷滿腹,怨聲載道,大嘆世道不公,這種表現當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標准,孔子曾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

㈧ 關於曾皙或公西華的典故

《論語

㈨ 體現曾皙性格的故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篇,標題為後人所加。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表現出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求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 故事譯文內容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子路輕率匆忙地回答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飢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振興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麼,但願意學著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官員。" "曾皙,你怎麼樣?"· (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所講的不一樣呀!"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曾皙)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童僕,到沂河裡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晳最後走。曾晳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晳)說:"您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說:「要用禮來治理國家,可他說話卻不知道謙虛,所以笑他。難道冉有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何以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華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麼,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 賞析 孔子問志,子路就「率爾而對曰」,搶先發言,宣稱自己有治理「千乘之國」的才能,顯得很直率, 也很自信好強。 冉有在孔子指名發問後才開口,說自己只有治理方圓幾十里的小國的才能。他還認為,三年之 後,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於「足民」一點,至於禮樂教化,需要其他高明之士。可以看出他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後才述志,他有志於禮樂教化,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願學焉」,而且還特別強調「願為小相」。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願」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謙恭有禮,嫻於辭令的特點。 曾皙談吐雅緻,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師生暮春郊遊, 流連山水,寄情自然,說明他的性格恬淡灑脫。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