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兵陣
"陣前倒戈"發生在牧野之戰時,
牧野之戰是中國商朝和周朝交替時,周朝武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中國中部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決戰。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紀),以紂王為首的奴隸主統治集團日益腐敗,逐漸在內外矛盾交織中走向崩潰。而崛起於商國西面的周族方國,在周太王、王季時,已將勢力伸入江、漢流域。周文王轉移商紂視線,暗中積蓄力量,積極爭取與國,各個擊破商西部屬國,奠定了滅商基礎。周武王又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偵探,加緊滅商准備,待機興師。
周武王繼位後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說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紂王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伐商。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八個方國部落軍隊,於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中國中部河南滎陽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輝縣西北)折而東行,於一月初四拂曉進至牧野。
商紂王驚聞周軍來襲,倉促武裝大批奴隸,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初五凌晨,周軍布好陣,庄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商紂罪行以激勵將士鬥志,統一戰斗動作以保持陣形嚴整,嚴格申明不準殺降以瓦解商軍。隨後武王命呂望率一部精兵沖擊商軍前陣。商軍紛紛倒向周軍,(此即歷史上有名的"陣前倒戈")。武王乘勢以主力猛烈突擊,商軍土崩瓦解。紂王倉皇逃回朝歌,見大勢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軍佔領商都,商朝滅亡。
㈡ 古代帶兵打仗的成語故事
韓信將兵
多多益善
紙上談兵
軍令如山
沖鋒陷陣
㈢ 諸葛亮巧擺八卦陣De故事
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說道;「 陸遜心中奇怪,於回是引數十騎來看石陣答,但見四面八方,皆有門有戶。陸遜道:此乃惑人之術耳,有何益焉!遂引數騎下山坡來,直入石陣觀看。部將勸道:日暮矣,請都督早回。遜方欲出陣,忽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涌,有如劍鼓之聲。遜大驚曰:吾中諸葛之計也!急欲回時,無路可出。陸遜正不知所措,卻得到一老人引路,送出陣來,原來老人乃是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也。諸葛亮入川之時,布下石陣,名「八陣圖」。
㈣ 寓言故事兵不厭詐的故事
成語】: 兵不厭詐
【拼音】: bīng bù yàn zhà
【解釋】: 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成語故事】:
「兵不厭詐」這則成語的厭是:滿足,詐:欺騙手段。用兵作戰可以盡可能多用欺詐的戰術迷惑對方,以獲取勝利。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難一》,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舍為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在這個故事中,還引申出另一個成語「退避三舍」,用來比喻退讓或迴避,避免發生沖突。
㈤ 《兵的故事》全文
《兵的故事》(插敘)
車開始悄悄地倒滑了,兵敏銳地感覺到了,於是他下了車。
剛拉開車門,一陣寒冷的風吹過,兵在車門邊,身軀凍得發抖,可是這仍然擋不住兵要救人的決心,終於他踏出沉重的腳步慢慢地走到車的後邊。雪也越下越大,可兵的心裡一直在想:「我一定要把客車擋住,要不惜一切代價救出可趁上的人。再說,我一個人的生命換二十多人的生命,死了也值得。」
風呼呼地刮著,寒冷的雪不停地落在兵的身上,越壓越厚。兵冷得快不行了,他的牙齒直打顫,他慢慢地挪動著腿,伸進車輪底下,一動也不動。客車上的旅客拚命喊:「不要這樣,我們可以想想其他辦法。」兵知道已經來不及了,他毅然頂住客車,最後英勇犧牲了。(李傑)
一個不為人知的兵,一個死得不是那樣壯烈的兵,但他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著想的兵。他的名字沒有人知道,但他的事跡應該有更多人知道。
有一輛車被風雪困住了,兵把自己的大衣給了去求救的司機,把帽子給了一位老大爺,把手套給了小姑娘……最後為了不讓車子向下滑,他用身體頂住了車子,最後犧牲了。
有人說他是一個傻兵,又有人說他是個笨蛋,自己本是暖和的,但他把東西都給了別人,自己就是最冷的,還要用身體去擋住車子下滑,成了一座「冰雕」。
我認為他是一個勇敢的兵,是一個最可愛的兵,是一個燃燒自己生命溫暖他人的兵,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兵。
㈥ 父親是廚師的上陣父子兵抗疫故事
父親是廚師的上陣父子兵抗議的故事很感人,並且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並且應該鼓動大家學習這種模範精神。
㈦ 紙上談兵的故事
紙上談兵的故事
戰國末期,趙國有兩位名將,一位叫廉頗,一位叫趙奢,他倆屢立戰功,為回趙國作出了很大答貢獻。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喜歡研讀兵書,談起排兵布陣頭頭是道。但是趙奢卻很為兒子擔心,因為他知道趙括只有空洞的戰術理論,毫無作戰經驗,如果將來帶兵上戰場是一定要吃敗仗的。
趙奢死後不久,秦國任命白起為大將,率領一百萬秦軍攻打趙國。趙王命廉頗統領四十萬趙軍在長平關(今山西省境內)阻擊秦軍。長平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廉頗很有經驗,他知道秦軍人馬眾多,而且是遠征作戰,糧草肯定支撐不了多久,只要趙軍守關不出,用不了多久秦軍就會不戰而退。
秦、趙兩國在長平關對峙了很久,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一天天地減少,他急得團團轉。後來,白起派奸細到趙國散布謠言,說秦軍除了趙括之外誰也不怕。趙王不知是計,立即任命趙括為大將,替換了廉頗。
趙括一到前線就指揮趙軍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中了白起的埋伏,四十萬趙軍全部被俘,趙括也中箭身亡。
經過長平關一戰,趙國元氣大傷,不久就被秦國所滅。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我們才能掌握真正的知識。
㈧ 軍人的故事
1、2006年11月14日,李劍英在完成訓練任務駕機返航途中,遭遇鴿群撞擊,發動機空中停車。此時,飛機高度194米,跳傘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16秒時間里, 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國家財產,他先後三次放棄了跳傘逃生的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迫降。
迫降過程中,飛機受到高出地面水渠護坡阻擋,爆炸解體,李劍英同志壯烈犧牲。在16秒時間里,他用生命寫出了人民軍隊愛人民的優美贊歌。李劍英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軍黨委為他追記一等功,並追授「空軍功勛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
2、20多年前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丁曉兵失去了右臂。當英雄在被鮮花與贊譽圍繞時,南京航空學院的一名大學生給他寫了封信,信中的話讓丁曉兵深感意外:成為英雄,你只算過了第一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也可能成為英雄。
我現在並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後依然還有事跡從你的身上出現,到那個時候,這個英雄的稱號你才當之無愧。
20年過去了,丁曉兵時刻不忘這封來信。從連指導員、幹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到團政治委員,丁曉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帶領的集體,先後獲得248面獎牌、證書和36座獎杯。
3、在2008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災戰斗中,已擔任鄭州市公安消防支隊特勤大隊副大隊長的李隆和戰友們在異常險惡的環境下,不怕犧牲,連續作戰,在廢墟下先後救出57名群眾,其中五人生還,包括被困104個小時的李青松和被困124個小時的卞剛芬,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救援的奇跡。
李隆先後參加滅火救援戰斗3170多次,搶救遇險群眾760餘人,為保衛人民群眾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後榮立個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獲得 「五四青年獎章」公安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尖兵」, 「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等榮譽稱號。
4、2008年5月13日,部隊接到急赴災區的命令時,武文斌被告知後留,一向脾氣溫和的他急了眼,堅決要求上前線。6月17日晚,他和戰友們冒著大雨將8車50噸重的活動板房建材全部卸載完後,累得癱倒在泥水地上。就在這個夜晚,他因勞累過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輕的生命。
5、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帶著妻子葉慶華和女兒到市區購物,在經過通濟橋時,一名輕生女青年從10餘米高的橋上跳下,孟祥斌一邊沖向橋邊,一邊脫掉身上的衣服,不顧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當前來救援的摩托艇漸漸靠近他們時,孟祥斌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將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員的手中,自己卻再次沉入水中。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禮上,浙江金華市近3萬名群眾自發從四面八方趕到金華市殯儀館,為捨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㈨ 女子帶兵上陣殺敵的故事古來都有,有哪些巾幗不讓須眉的故事
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