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古今中外外交家的故事

古今中外外交家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6 14:53:04

1. 古今中外外交家機智的小故事

1、周恩來

一個西方記者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委婉地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

當他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面額為10元、5元、2元、 1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銀行有全國人民作後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人民幣是世界上最有信譽的一種貨幣。」

話音剛落,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總理有意迴避問題的實質,以「總面額」替代「總金額」,於是堵了外國記者的口,又不損害招待會和諧的氣氛。運用曲解,使語言犀利而風趣,充分表現出他過人的應變能力和高超的語言藝術。

2、晏子使楚

晏子名嬰,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國國王知道晏子的個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牆的大門旁邊又開了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進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戲弄他,嚴詞加以拒絕。他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在是出使楚國,不應該走狗門。」

招待晏子的官員聽他這么一說,只好請子從大門進去。晏子進去以後,就拜見楚王。楚王故意問:「是因為齊國再沒有別人,才派你來的嗎?」

晏子回答說:「齊國的人多極了,僅都城就有上百條街道,人們把衣袖舉起來,就可以遮住太陽;人們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樣。大街上人們肩靠肩,很擁擠,怎麼說齊國沒人呢?」

楚王接著問:「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派你出訪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們齊國派使節出訪很有講究,對那些精明能乾的的人,就派遣他們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國家;對那些愚蠢無能的使臣,就派他們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國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無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國來了。」

晏子的話使本打算要戲弄他的楚國君臣們面面相覷,半天說不出話來。

3、藺相如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趙王就找來藺相如,要他出使秦國。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里接見他。藺相如把和氏璧獻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壁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著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藺相如等了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著眼睛,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使者到趙國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裡。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准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藺相如回到賓館,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在咸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叫藺相如上朝。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秦昭襄王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丟了壁,對不起趙王,所以把壁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秦昭襄王聽到這里,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只得說:「一塊璧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結果,還是讓藺相如回趙國去了。

4、周總理妙語斥對手

有一次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在同赫魯曉夫會晤時,批評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義政策。狡猾的赫魯曉夫卻不正面回答,而是就當時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總理進行刺激,他說:「你批評的很好,但是你應該同意,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於資產階級。」

言外之意是指總理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說話。周總理只是停了一會兒,然後平靜地回答:「是的,赫魯曉夫同志,但至少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出其不意地將赫魯曉夫射出的毒箭掉轉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據說,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產黨國家傳為美談。

5、對!牛彈琴

有一次,周恩來總理同國民黨政府談判。在我方義正詞嚴面前,對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說同我方談判是「對牛彈琴」!周恩來總理當即靈機一動,利用對方拋來的詞語,將計就計,巧妙地回敬了對方:「對!牛彈琴!」

在這里,周恩來總理把對方拋來的」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巧妙地進行了結構上的調整,變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對!牛彈琴!」,從而既擺脫了困難,又迫使對方陷入無地自容的窘境。

2. 古今中外外交家機智善辯的故事

1、晏子使楚

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國國王知道晏子的個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牆的大門旁邊又開了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進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戲弄他,嚴詞加以拒絕。他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在是出使楚國,不應該走狗門。」

招待晏子的官員聽他這么一說,只好請晏子從大門進去。晏子進去以後,就拜見楚王。楚王故意問:「是因為齊國再沒有別人,才派你來的嗎?」

晏子回答說:「齊國的人多極了,僅都城就有上百條街道,人們把衣袖舉起來,就可以遮住太陽;人們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樣。大街上人們肩靠肩,很擁擠,怎麼說齊國沒人呢?」

楚王接著問:「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派你出訪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們齊國派使節出訪很有講究,對那些精明能乾的的人,就派遣他們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國家;對那些愚蠢無能的使臣,就派他們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國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無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國來了。」

晏子的話使本打算要戲弄他的楚國君臣們面面相覷,半天說不出話來。

2、「派克」的來歷

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

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

3、藺相如

趙國有一寶玉和氏璧,秦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了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王大喜,卻全無換城給趙之意。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思,假說玉上有一小疵點,拿回了寶玉。他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提出要秦王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答應。

隨後藺相如便派隨從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到了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之事告訴了秦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4、毛遂

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

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經過挑選,最後還缺一個人。

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緊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

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台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5、亞當斯

1797年,亞當斯以71票對68票的微弱優勢擊敗《獨立宣言》起草人托馬斯·傑弗遜,當選為美國第二任總統。

在擔任總統期間,亞當斯以和平的方式處理了已嚴重惡化的美法關系,避免了與法國公開宣戰,最終成功與法國簽訂公約,法國承認美國在海上的中立權,免除美國在獨立戰爭美法聯盟中所承擔的義務。作為回報,美國給予法國貿易最惠國待遇。

3. 古今中外外交家有哪些,和主要事跡

1周恩來,有一位美國記者采訪周總理,看到辦公桌上的一支美式鋼筆,問道:您貴為中國的專總理,為什麼要用屬我們美國生產的鋼筆呢?周恩來答道:「這件事說來很巧,這是我的一位朋友從朝鮮戰場撿到的戰利品,並將它轉送給我了。」
2張騫—出使西域,張騫,西漢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家,他曾先後兩次出使西域:
1.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請求大月氏與漢朝夾擊匈奴,但並不成功。至公元前126年返國。
2.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19年,他奉命出使烏孫,歷時數年才回到長安.
3.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時,他與他的副使先後到過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國,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國的友好關系。同時,也因此令不少西域物產相繼傳入中國,中國絲綢等商品也大量被運往西域,從而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3鑒真東渡: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4. 古今中外外交家有哪些,和主要事跡

二、晏嬰(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名嬰,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歷任齊靈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後人搜集晏嬰的言行編輯而成)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三、張騫西漢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家,他曾先後兩次出使西域: 1.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請求大月氏與漢朝夾擊匈奴,但並不成功.至公元前126年返國.
2.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19年,他奉命出使烏孫,歷時數年才回到長安.
3.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時,他與他的副使先後到過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國,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國的友好關系.同時,也因此令不少西域物產相繼傳入中國,中國絲綢等商品也大量被運往西域,從而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四、李肇星(1940年10月-),山東青島人,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於2007年4月離職.現任中國外交學會名譽會長,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名譽教授.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後,於中國外交學會就職.其後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下放到山西、江西等地.1970年復職擔當駐肯亞大使館職員7年.其後,1993年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1995年任外交部副部長,1996年任中國駐美國大使.2001年再任外交部副部長,2003年,接替唐家璇任外交部長.繼任:楊潔篪. 五、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Robert Anthony Eden, 1897—1977),英國政治家、外交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曾任英國國防委員會委員、陸軍大臣、外交大臣和副首相等職.
六、魯肅
(172—217),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東南)人,三國時期東吳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不但治軍有方,名聞遐邇,而且慮深思遠,見解超人.《三國演義》將其塑造成一個忠厚老實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這是錯的.
七、克貝斯蒂安·路易斯·蘭格
挪威歷史學家,外交家,曾任挪威議會諾貝爾委員會第一任書記.他擔任國際議會聯盟秘書長長達二十四年(一九O九年一一九二三年).在此期間,他長期居住在日內瓦,從事著大量的繁忙的國際性工作,為和平事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為此,他與瑞典政治家布蘭廷共同獲得一九二一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金.
八、周恩來
周恩來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來同志的卓著功勛、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周恩來對外國記者的問題總是能完美的回答.
九、顧維鈞
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漢族,字少川.英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界的領袖人物,中華民國高級外交官員.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1919年代表中國政府參加巴黎和會.

5. 古今中外著名外教家 故事

張騫,西漢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家,他曾先後兩次出使西域:
1.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請求大月氏與漢朝夾擊匈奴,但並不成功。至公元前126年返國。
2.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19年,他奉命出使烏孫,歷時數年才回到長安.
3.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時,他與他的副使先後到過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國,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國的友好關系。同時,也因此令不少西域物產相繼傳入中國,中國絲綢等商品也大量被運往西域,從而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4427073.html

周恩來,當美國記者嘲笑他用美國產的派克筆時,他回答說是抗美援朝時繳獲的。
外國記者問:為什麼我們外國的路叫公路,而中國的路叫馬路?(暗示是馬走的路)周恩來說: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
還有一則:外國記者和周恩來握手後拿出手帕,把手擦乾凈;周恩來看見後也拿出手帕,擦完後把手帕扔掉。

西華德的故事
威廉·亨利·西華德(William Henry Seward,1801年5月16日~1872年10月10日),美國律師、地產經紀人、政治家,曾任紐約州州長(1839年~1843年)和美國國務卿(1861年~1869年)。任內在沙俄手上買下了俄屬北美,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1861年美國內戰,歐洲國王們派兵分裂美國,林肯想到這些國王的宿敵俄國,於是派出特使向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求救,基於各方考量,未經宣戰俄國艦隊在1863年9月開進紐約港,它們的出現造成英法的猶豫為林肯扭轉局面贏得了時間,內戰結束後為支付俄國艦隊720萬美元的費用,美國政府頗費一番周折,因為憲法沒有授權總統支付外國政府的戰爭費用,當時的總統約翰遜與俄國達成了以購買俄國阿拉斯加的土地來支付戰爭費的協議,當時的國務卿就是西華德。
1867年3月,他以總價720萬美元的價格俄羅斯手中買下了阿拉斯加的主權(陸地面積148萬,海洋23萬),這是世界土地交易史上面積最大的一筆交易,而且平均單價每英畝才二分錢。現在看來,這簡直是一筆劃算到家的買賣,但是在當時這樁買賣當時被許多美國人詬病,把阿拉斯加譏諷為「西華德的冰箱」、「西華德的愚行」。可是他講了一句話,他說:「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1867年10月18日,美國星條旗第一次在阿拉斯加飄揚起來。

6. 古今中外外交家故事的感悟

張騫,抄西漢漢中成固(襲今陝西城固)人,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家,他曾先後兩次出使西域
周恩來,當美國記者嘲笑他用美國產的派克筆時,他回答說是抗美援朝時繳獲的。
外國記者問:為什麼我們外國的路叫公路,而中國的路叫馬路?(暗示是馬走的路)周恩來說: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
還有一則:外國記者和周恩來握手後拿出手帕,把手擦乾凈;周恩來看見後也拿出手帕,擦完後把手帕扔掉。

晏子數罪
齊景公喜歡捉鳥玩,便派燭鄒專門管理鳥兒,可是燭鄒不慎讓鳥飛逃了。景公大為惱火,下令殺死他。晏子說:「濁鄒有三條罪狀,讓我數落他一番。然後再殺,讓他死個明白。」齊景公高興地說: 「好。」於是把燭鄒叫進來。
晏子便一本正經地說:「燭鄒!你知罪嗎?你為國王管鳥卻讓它逃走,這是第一條罪狀;使國王為了鳥而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這事傳出,讓天下人認為我國重小鳥而輕士人,敗壞我們國王的名譽,這是第三條罪狀。你真是罪該萬死!」說完,馬上請求景公下令斬殺。
可是景公卻說:「不要殺他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7. 古今中外的外交家事跡

1、長孫晟

長孫晟(551年-609年),字季晟,小字鵝王。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北魏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長孫兕第三子。

長孫晟生性聰慧,涉獵書史,擅長騎射。在北周時期,僅任司衛上士、奉車都尉。隋朝建立後,歷任儀同三司、左勛衛驃騎將軍、左領軍將軍、右驍衛將軍等職。

他受隋文帝、煬帝兩代重用,多次奉命出使突厥,在同突厥交往的二十餘年中,雖未指揮過大的作戰,但憑其出眾的謀略,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朝北境安寧、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

2、王玄策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數次出使印度。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貞觀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印度)。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時阿羅那順成為中天竺的新國王,派軍隊劫掠使團。王玄策調吐蕃兵、泥婆羅兵擊敗中天竺。

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

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跡,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3、張騫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

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4、鄭和

鄭和(1371年? - 1433年?),回族,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5、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癸亥年)5月27日—),德國猶太人後裔,畢業於哈佛大學,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由巴基斯坦轉道,在北京和周恩來舉行會談,並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交換了意見的一次秘密訪問。

1971年中美兩國還處於敵對狀態,但是由於中蘇關系惡化、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中美兩國都需要加強兩國的溝通和交流,從而牽制蘇聯。

但是由於中美意識形態不同、分屬於兩大社會陣營等原因,中美的交往不能貿然進行,要有所准備和鋪墊。所以為了打開中美交往的大門,基辛格秘密訪華,為的就是為尼克松訪華探路,准備前提條件。

1969年到1977年之間,基辛格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了中心作用,並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孫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玄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8. 求中國古今著名外交家的外交故事(簡短)

晏嬰「晏子相齊」 晏嬰(?一前500年),宇平仲,山東高密人,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馬遷將其比為管仲,推崇備至,用「不辱使命,雄辯四方」八個字來形容他的外交活動。
張騫,漢武帝時期探險家,張騫,漢武帝時期探險家,公無前2世紀時,中原受到來自北面和西面山區匈奴部落的侵擾。他們攻打中原的農民,掠去他們的牲口,並且試圖鼓動人們反對中原的統治。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現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後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
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漢,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後來是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漢武帝勵精圖治,「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於是「群士慕向,異人並出」,形成了歷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觀,史稱「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在漢武帝時代的英雄譜中,張騫和蘇武的姓名位於前列
,誠如班固所說:「奉使則張騫、蘇武」,他們不辱使命,譜寫了全新的外交詩篇。 建元二年(前139),張騫受命率眾100餘人,出使大月氏。當時漢武帝聽說大月氏有報復匈奴之志,於是遣使前往,希望能夠形成合力夾擊匈奴的軍事聯盟。張騫西行途中遭遇匈奴人,被長期拘禁,10年左右才得以逃脫。他繼續履行使命,西越蔥嶺,行至大宛,抵達已經定居在今烏茲別克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因新居地富饒平安,無意東向與匈奴進行復仇戰爭。張騫只得東返,在歸途中又被匈奴俘獲,扣留一年多,乘匈奴內亂,方於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長安。張騫出行時隨從百餘人,13年後,只有兩人得以生還。他親身行歷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諸國,又對附近五六個大國的國情細心調查了解,回長安後將有關信息向漢武帝作了匯報。張騫的西域之行,以前後13年的艱難困苦為代價,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聞的豐富的關於西域的知識,同時使漢王朝的聲威和漢文化的影響傳播到了當時中原人世界觀中的西極之地。雖然不能說在張騫之前中土與西域沒有交往,然而他作為以中原大一統王朝官方使者的身份開拓域外交通通路的第一人,對於中西交通發展的功績,確實有「鑿空」的意義。
西南絲綢之路
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張騫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因為了解地理情勢,熟悉水草資源,他以行軍向導的身份,為遠征軍的勝利提供了交通方面的重要保障。加之此前有遠使絕國之功,張騫被封為博望侯。張騫又以對西域地區地理人文的熟悉,建議漢武帝聯合主要活動地域在今伊犁河流域的烏孫。漢武帝於是拜張騫為中郎將,率300人出使烏孫。張騫的副使還曾經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又獻馬報謝,後來終於與漢通婚,一起進軍擊破匈奴。漢軍擊破匈奴,打通河西通道之後,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張騫再次奉使西行,試圖招引烏孫東歸。這一目的雖然沒有實現,但是通過此行,加強了漢王朝和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 由於張騫的努力,西域與漢帝國建立了正式的聯系。此後,漢與西域的通使往來十分頻繁,民間商貿也得到發展。張騫在西域地區享有很高的威望。後來的漢使,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西域地區50國接受漢帝國的封贈,佩帶漢家印綬的侯王和官員多至376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等絕遠之國也有使者頻繁往來,據說一時諸國「莫不獻方奇,納愛質」(《後漢書·西域傳》),於是「異物內流則國用饒」(《鹽鐵論·力耕》)。傳說許多西域物產,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張騫傳入中土,這樣的說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實,但是張騫對正式開通絲綢之路的首功,卻是不能磨滅的。 張騫在中亞的大夏時,曾經見到邛竹杖和蜀布,得知巴蜀有西南通往身毒的道路。「身毒」是印度的古譯名。漢武帝根據這一發現,在元狩元年(前122)派使者從巴蜀啟行,試圖由此實現和西域的交通。於是,漢王朝和當時稱作「西南夷」的西南地區滇、夜郎等部族的文化聯系逐漸密切起來。這條道路,有人稱之為「西南絲綢之路」
晏嬰(?一前500年),宇平仲,山東高密人,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馬遷將其比為管仲,推崇備至,用「不辱使命,雄辯四方」八個字來形容他的外交活動。 折沖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沖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出使狗國,故進狗門 晏嬰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齊相國晏嬰,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嬰後,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於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於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楚王大悅,依計而行。 晏嬰身著朝衣,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餘,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晏嬰聽罷,笑了一笑,言道:「這可是狗進出的門,又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守門之人將晏嬰的話傳給了楚靈王,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的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 霸業因時而興 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麼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麼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晏嬰回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於中原,秦國威振於西戎,楚國稱雄於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於西戎之後,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莊王之後,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只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盟,這只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本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可怎麼卻也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志,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麼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晏嬰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於小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只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並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麼我為什麼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保存齊的宗祖,並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並且國家內亂,哪一國沒有發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呢?」 外貌不足識人 又有人不滿地說道:「英雄豪傑,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相國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說客罷了。單單依靠口舌,而沒有實際的本領,欺世盜名,不感到可恥嗎?」「我聽說稱錘雖小,能值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不免身死國亡,為什麼呢?我承認自己並無出眾的本領,愧居相位,卻絕不是與您逞口舌之利,只是問有所答罷了。難道我拒不回答嗎?那也太無禮了。」
唐雎 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斗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並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戰國策》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藺相如
藺相如,籍貫及生卒年不詳,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 和氏壁風波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寶玉。這塊寶玉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發現,原為一塊玉璞(含有寶玉的石塊),先後獻給厲王、武王,玉工都說是塊石頭,國王惱怒,卞和分別被砍去左右腳,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後,叫人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壁」。 秦昭王聽說趙國國王成了這塊寶玉的新主人後,十分想得到這塊寶玉,於是派遣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信里表示願意拿秦國的十五座城邑來換取趙國的寶玉。 趙惠文王得到信後,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為難,於是就把大將軍廉頗和其他許多大臣召來,商量對策。如果把和氏壁送給秦國,恐怕秦國不會真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秦強趙弱,又怕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左右為難,想派個使者到秦國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趙廷入選 正在此時,宦官頭目繆賢走出來說:「我有個家臣,叫藺相如,此人智勇雙全,不如派他到秦國去。」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國呢?繆賢就告訴趙王說:「我以前曾經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國去。藺相如知道後,勸阻我說:『你怎麼知道燕王會接納你呢?』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大王在邊境上與燕王相會。當時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錶示願意和我交個朋友。因此,我決定到燕國去投靠燕王。』藺相如聽了說:『趙強燕弱,而你又是趙王的寵臣,燕王才願意和你交朋友。現在你得罪了趙王,如果逃到燕國去,燕王害怕趙國,決不敢收留你,只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趙國。到那時,你的性命就難保了。現在你不如脫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斬人的斧子上,親自去大王面前認罪請求處罰,大王寬厚仁慈,或許能得到大王的寬恕,』我聽後照著做了,大王您果然寬恕了我。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夠出使秦國並圓滿完成任務。」。 趙王派人把藺相如召來,問道:「現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和氏壁,可以答應嗎?」藺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不答應。」趙王又問:「要是秦王得了壁,卻不肯把城交給趙國,又該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確實如此,但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壁,如果趙國不答應,那就是我們理虧,秦國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趙國;要是趙國把壁送到秦國,而秦國不肯把城交給趙國,那麼就是秦國理虧。比較一下,我認為最好是答應秦國,把壁送去,讓秦國負不講道理的責任。」停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想大王現在可能沒有適當的人選吧,我倒願意出使秦國,假如秦國真的把城邑交給趙國,我就把寶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寶玉完完整整地帶回來。」 於是,趙惠文王任命藺相如做使臣,帶著和氏壁西使秦國。 秦廷智變 秦昭王在章台(秦宮名,舊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水)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雙手捧壁,獻給秦王,秦王接過壁。展開錦袱觀看,果然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雕鏤之處,天衣無縫,真不愧是稀世之寶,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侍從們欣賞,眾人都嘖嘖稱贊,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祝賀。 過了很久,秦王卻絕口不提以城換壁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不會以城換壁,心生一計,對秦王說:「這塊寶玉很好,就是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聽後,就把壁交給他,藺相如接過壁,迅速後退幾步,身子靠著柱子,憤怒得連頭發都快豎起來;義正詞嚴地對秦王大聲說道:「大王想要這塊美玉。寫信給趙王。答應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當時趙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勢力強大,想用幾句空話騙取趙國的寶玉。大家都不同意把壁送來。可我卻認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騙,何況秦國是個堂堂大國呢?再說也不能因為一塊壁的緣故而傷了兩國的和氣。趙王採納了我的意見,並且還齋戒了五天,寫了國書,然後派我作使臣帶著寶玉到秦國來。態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卻在一般的離宮接見我,而且態度又這樣傲慢。大王把這么貴重的寶玉,隨便遞給宮女侍從們觀看,分明是在戲弄我,也是對趙國不尊敬。我看大王並沒有用城換壁的誠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在柱子上撞個粉碎」。說罷,舉起和氏壁,眼瞅柱子,作勢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藺相如把壁砸壞,趕忙賠禮道歉,請他不要那樣做;一面叫來掌管地圖的官員送上地圖,秦王攤開地圖對藺相如說,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准備劃歸趙國。藺相如想到秦王現在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絕對不會把城給趙國,於是又對秦王說;「這塊和氏壁,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非常喜歡,可因為害怕秦國勢力強大。不敢不獻給秦王,在送走這塊壁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壁,也應該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九賓之禮,我才能把壁獻給大王。」秦王想到壁在藺相如手裡,不好強取硬奪,便答應齋戒五天,然後,又派人送藺相如到廣城賓館去休息。 到了賓館,藺相如想到秦王雖然答應了齋戒五天,但一定不會真把城給趙國,於是就選了一名精乾的隨從,讓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著和氏壁,悄悄地從小路連夜趕回趙國去了。」再說秦王假裝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設下隆重的九賓之禮。兩邊文武大臣排立,傳下命令,要藺相如來獻壁。 完壁歸趙 藺相如走上朝廷,對秦王行了禮說:「秦國從秦穆公以來,已經有二十一位國君了,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早派人帶壁離開秦國,恐怕現在早已到趙國了。」秦王聽了,十分惱怒。藺相如仍舊從容不迫地說:「今日之勢;秦強趙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趙國要壁,趙國不敢違抗。馬上就派我把壁送來,現在要是秦國真把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以換取和氏壁,趙國哪敢要秦國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騙大王,罪當萬死,我已不存生還趙國之望,現在就請大王把我放在油鍋里烹死吧,這樣也能使諸侯知道秦國為了一塊壁的緣故而誅殺趙國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傳播四方了」。 秦王的陰謀被徹底揭穿,又狡辯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衛士,有的建議把藺相如殺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說:「現在即使把藺相如殺了,也得不到壁,反而損害了秦趙兩國的友誼,也有損秦國的名聲,倒不如趁機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 於是秦王依舊按九賓之禮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藺相如;然後客氣地送他回國。以後秦國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自然也就沒有把壁送給秦國。 澠池之會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簡(今山西離石縣西)和祁(今山西祁縣)兩塊地方。次年,秦國又派兵攻佔了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朴縣西南);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見面,互修友好。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藺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逼秦王擊缶 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里有瑟,就請你彈一支曲子助助興吧!」趙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御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彈瑟。 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瓦盆),我這里有個缶,請你敲敲缶讓大家高興高興。」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又端起缶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就說:「現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拼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 秦王的侍衛看到秦王受到脅迫,慌忙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雙眼,大喝一聲,嚇得侍衛連連後退,秦王心裡很不高興,也只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來趙國的御史,也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敲缶助興。 秦國的大臣們見秦王沒有佔便宜,就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地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不示弱,說:「請秦王拿咸陽(秦國都城,今陝西咸陽縣東)為趙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結束,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勇敢地同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斗爭,挫敗了秦國的圖謀。秦國也知道廉頗率領大軍駐扎在邊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處,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趙國君臣回國。以後,秦、趙間暫時停止了戰爭。

9. 古今中外的外交家故事

張騫,西漢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家,他曾先後兩次出使西域:
1.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請求大月氏與漢朝夾擊匈奴,但並不成功。至公元前126年返國。
2.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19年,他奉命出使烏孫,歷時數年才回到長安.
3.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時,他與他的副使先後到過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國,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國的友好關系。同時,也因此令不少西域物產相繼傳入中國,中國絲綢等商品也大量被運往西域,從而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4427073.html

周恩來,當美國記者嘲笑他用美國產的派克筆時,他回答說是抗美援朝時繳獲的。
外國記者問:為什麼我們外國的路叫公路,而中國的路叫馬路?(暗示是馬走的路)周恩來說: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
還有一則:外國記者和周恩來握手後拿出手帕,把手擦乾凈;周恩來看見後也拿出手帕,擦完後把手帕扔掉。

西華德的故事
威廉·亨利·西華德(William Henry Seward,1801年5月16日~1872年10月10日),美國律師、地產經紀人、政治家,曾任紐約州州長(1839年~1843年)和美國國務卿(1861年~1869年)。任內在沙俄手上買下了俄屬北美,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1861年美國內戰,歐洲國王們派兵分裂美國,林肯想到這些國王的宿敵俄國,於是派出特使向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求救,基於各方考量,未經宣戰俄國艦隊在1863年9月開進紐約港,它們的出現造成英法的猶豫為林肯扭轉局面贏得了時間,內戰結束後為支付俄國艦隊720萬美元的費用,美國政府頗費一番周折,因為憲法沒有授權總統支付外國政府的戰爭費用,當時的總統約翰遜與俄國達成了以購買俄國阿拉斯加的土地來支付戰爭費的協議,當時的國務卿就是西華德。
1867年3月,他以總價720萬美元的價格俄羅斯手中買下了阿拉斯加的主權(陸地面積148萬,海洋23萬),這是世界土地交易史上面積最大的一筆交易,而且平均單價每英畝才二分錢。現在看來,這簡直是一筆劃算到家的買賣,但是在當時這樁買賣當時被許多美國人詬病,把阿拉斯加譏諷為「西華德的冰箱」、「西華德的愚行」。可是他講了一句話,他說:「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1867年10月18日,美國星條旗第一次在阿拉斯加飄揚起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