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論語孟子中的成語

論語孟子中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15 22:11:25

A. 《論語》語《孟子》中的成語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朴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先進篇》)釋:由么,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篇》)釋: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4) 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釋: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35)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篇》)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如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篇》)釋:顏色嚴厲,內心怯懦,若用壞人作比喻,怕像個挖洞跳牆的小偷罷! (37)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陽貨篇》)釋: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陽貨篇》)釋: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了,又怕失去。 (39)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陽貨篇》)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篇》)釋:做官了,有餘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便去做官。 為政以德 ①眾星拱北:天上眾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 拱,環線在周圍保衛著,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極星。 ②陳力就列:指貢獻出自己的才能去擔負職務。 陳力,獻出才力。就列,歸入行列。 ③開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沒有盡責,使籠子開了,老虎出來了。 後比喻放縱壞人。 ④既來之,則安之:把遠人招來之後,又要使他們安定下來。「來」、「安」都是使動用法。「之」指代上文的「遠人」。 現在指: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之」虛化,起補充音節作用。 ⑤分崩離析:指當時魯國不統一,已被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分割。孔子哀嘆國家的沒落。分崩,破裂。離析,散開。 後用以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動干戈:發動戰爭。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戰爭。 現在多比喻興師動眾或大張聲勢地做事。 ⑦禍起蕭牆:指禍患起於內部。 後用以指內部出亂子。也指家庭成員中自起矛盾造成禍患。 ⑧鳴鼓而攻之:比喻大張旗鼓地加以聲討。 攻,聲討。 ⑨風行草偃:風吹過的時候,草就倒伏。舊時比喻用仁德感化,人們自然心悅誠服。 風行,風吹過。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風過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風吹倒。 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克: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個如能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呢 禮崩樂壞: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名不正,言不順: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反義詞「名正言順」 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待賈而沽:等待好的買主賣出去。舊比喻等待合適的機會出仕做官,現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條件才肯答應出來任職或做事。 磨而不磷:堅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變。 涅而不緇: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內質秀美的人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 匏瓜空懸: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國君無道時假裝愚笨的本領常人不能及,現多指極其愚蠢。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做事。 知其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頑固。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 仁者愛人 能近取譬:能夠就近拿自己比方別人。意思是要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披發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願意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出自論語 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君子之風 志士仁人: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殺身成仁: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太重。 無所不至: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壞事都做絕了。 樂在其中:喜歡做某事,並在其中獲得樂趣。 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死而後已: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已,停止。 《孟子》: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B. 《論語》《孟子》中的成語的出處、解釋!(不少於15個)

哀而不傷
[āi
ér

shāng][出自:《
論語·八佾
》:「子曰:『《
關雎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解釋:
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愛禮存羊
[ài

cún
yáng][出自:《論語·八佾》:「
子貢
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解釋:
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愛素好古
[ài

hào
gǔ][出自:《
老子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論語·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
解釋:
指愛好朴質,不趨時尚。
愛之欲其生,
惡之欲其死
[ài
zhī


shēng,wù
zhī


sǐ][出自:《
論語·顏淵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解釋: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安老懷少
[ān
lǎo
huái
shào][出自:《
論語·公冶長
》:「子路曰:『原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釋:
尊重老人,使其
安逸
;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
安富尊榮
[ān

zūn
róng][出自:《
孟子·盡心上
》:「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
解釋:
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貴;榮:榮耀。安定富足,尊貴榮華。也指安於富裕安樂的生活。
拔苗助長
[bá
miáo
zhù
zhǎng][出自:《
孟子·公孫丑上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杯水車薪
[bēi
shuǐ
chē
xīn][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解釋: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
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彼一時,此一時
[bǐ

shí,cǐ

shí][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解釋:
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必由之路
[bì
yóu
zhī
lù][出自:《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朱熹註:「義者行事之宜,謂人之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解釋:
由:經由。必定要經過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須遵循的規律或做事必須遵守的法則。

C. 孟子,莊子,論語中的成語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孟子*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D. 《論語》《孟子》中的成語及格言警句

論語》成語、俗語集釋 一提起《論語》,大家都會感到陌生和遙遠,認為讀《論語》的都是老學究。特別是學生,更感到《論語》與他們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實,不僅《論語》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幾乎是中華文化的代名詞(姑且這樣說),至今還影響深遠,就具體而言,它語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練又具有格言體制,易讀易誦。所談內容涉及人生修養的方方面面,對於如何做人如何處事頗有啟迪。這對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學們讀一讀《論語》。同時,高中語文第五冊中有課文《孔孟》,讀點兒《論語》才能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 怎樣讓《論語》變的親切而不陌生,引起閱讀興趣?不妨從《論語》中的成語、俗語入手。當你發現我們生活中經常用的語言原來是在《論語》中,自然就會愛不釋手、興趣盎然地讀下去。下面就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朴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先進篇》)釋:由么,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篇》)釋: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4) 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釋: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35)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篇》)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如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篇》)釋:顏色嚴厲,內心怯懦,若用壞人作比喻,怕像個挖洞跳牆的小偷罷! (37)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陽貨篇》)釋: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陽貨篇》)釋: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了,又怕失去。 (39)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陽貨篇》)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篇》)釋:做官了,有餘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便去做官。 同《論語》一樣,《孟子》語言的生命力更強,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語和俗語。這里收錄的以常見的為主,肯定還有遺漏,望網友們不吝賜教。 (1) 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釋:(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來恥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說他膽子太小),行不行?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都差不多吧 《論語》成語、俗語集釋 一提起《論語》,大家都會感到陌生和遙遠,認為讀《論語》的都是老學究。特別是學生,更感到《論語》與他們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實,不僅《論語》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幾乎是中華文化的代名詞(姑且這樣說),至今還影響深遠,就具體而言,它語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練又具有格言體制,易讀易誦。所談內容涉及人生修養的方方面面,對於如何做人如何處事頗有啟迪。這對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學們讀一讀《論語》。同時,高中語文第五冊中有課文《孔孟》,讀點兒《論語》才能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 怎樣讓《論語》變的親切而不陌生,引起閱讀興趣?不妨從《論語》中的成語、俗語入手。當你發現我們生活中經常用的語言原來是在《論語》中,自然就會愛不釋手、興趣盎然地讀下去。下面就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朴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E. 《論語》、《孟子》中的成語名言警句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 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 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 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 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 ,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 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 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 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 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 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 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 :"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 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 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 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 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 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 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 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 "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 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 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 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 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 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 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 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 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 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 。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 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 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 ,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 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 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 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 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 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 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 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 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 。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 《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 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 口以御人耳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 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 也。——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 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 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 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 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 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 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 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 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 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 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 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 瘦哉?」

《孟子·離婁上》

--------------------------------------------------------------------------------

《孟子》名言名句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不用圓規和曲尺 ,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稱 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人要有所 不為,才能有所為。)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 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 能夠再生長的。)

其進銳者,其退速。(前進太猛的人,後 退也會快。)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 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憂愁患害足以 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 惡於眾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 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 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 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 ,不保四體。(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 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 ;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 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 體。)

仁者無敵。(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 不正。(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 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F. 出自 《論語》《孟子》的成語有哪些

哀而不傷 [āi ér bù shāng][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解釋: 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愛禮存羊 [ài lǐ cún yáng][出自:《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解釋: 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愛素好古 [ài sù hào gǔ][出自:《老子》:「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

解釋: 指愛好朴質,不趨時尚。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出自:《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解釋: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安老懷少 [ān lǎo huái shào][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路曰:『原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釋: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

安富尊榮 [ān fù zūn róng][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
解釋: 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貴;榮:榮耀。安定富足,尊貴榮華。也指安於富裕安樂的生活。

拔苗助長 [bá miáo zhù zhǎng][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杯水車薪 [bēi shuǐ chē xīn][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解釋: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彼一時,此一時 [bǐ yī shí,cǐ yī shí][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解釋: 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必由之路 [bì yóu zhī lù][出自:《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朱熹註:「義者行事之宜,謂人之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解釋: 由:經由。必定要經過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須遵循的規律或做事必須遵守的法則。
提問者評價
謝了哈!

G. 《論語》中的成語;《孟子》中的成語各一個

⑴《論語》不恥下問 任重道遠 見賢思齊
《孟子》明察秋毫 緣木求魚 出類拔萃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⑵一部《孟子》耀中華
一部《孟子》重民生

H. 論語和孟子里的成語

論語:犯上作亂、復巧制言令色、言而有信、三十而立、既往不咎、盡善盡美、文質彬彬、舉一反三、空空如也、循循善誘、任重道遠、後生可畏、過猶不及、察言觀色……

孟子:君子遠庖廚、明察秋毫、寡不敵眾、緣木求魚、與民同樂。=、出爾反爾……

I. 《論語》、《孟子》中的經典成語

哀而不傷 [āi ér bù shāng][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解釋: 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愛禮存羊 [ài lǐ cún yáng][出自:《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解釋: 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愛素好古 [ài sù hào gǔ][出自:《老子》:「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

解釋: 指愛好朴質,不趨時尚。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出自:《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解釋: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安老懷少 [ān lǎo huái shào][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路曰:『原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釋: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

安富尊榮 [ān fù zūn róng][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
解釋: 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貴;榮:榮耀。安定富足,尊貴榮華。也指安於富裕安樂的生活。

拔苗助長 [bá miáo zhù zhǎng][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杯水車薪 [bēi shuǐ chē xīn][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解釋: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彼一時,此一時 [bǐ yī shí,cǐ yī shí][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解釋: 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必由之路 [bì yóu zhī lù][出自:《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朱熹註:「義者行事之宜,謂人之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解釋: 由:經由。必定要經過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須遵循的規律或做事必須遵守的法則。

J. 關於《論語》《孟子》的成語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朴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先進篇》)釋:由么,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篇》)釋: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4) 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釋: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35)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篇》)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如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篇》)釋:顏色嚴厲,內心怯懦,若用壞人作比喻,怕像個挖洞跳牆的小偷罷!
(37)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陽貨篇》)釋: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陽貨篇》)釋: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了,又怕失去.
(39)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陽貨篇》)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篇》)釋:做官了,有餘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便去做官.
為政以德
①眾星拱北:天上眾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
拱,環線在周圍保衛著,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極星.
②陳力就列:指貢獻出自己的才能去擔負職務.
陳力,獻出才力.就列,歸入行列.
③開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沒有盡責,使籠子開了,老虎出來了.
後比喻放縱壞人.
④既來之,則安之:把遠人招來之後,又要使他們安定下來.「來」、「安」都是使動用法.「之」指代上文的「遠人」. 現在指: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之」虛化,起補充音節作用.
⑤分崩離析:指當時魯國不統一,已被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分割.孔子哀嘆國家的沒落.分崩,破裂.離析,散開. 後用以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動干戈:發動戰爭.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戰爭.
現在多比喻興師動眾或大張聲勢地做事.
⑦禍起蕭牆:指禍患起於內部.
後用以指內部出亂子.也指家庭成員中自起矛盾造成禍患.
⑧鳴鼓而攻之:比喻大張旗鼓地加以聲討. 攻,聲討.
⑨風行草偃:風吹過的時候,草就倒伏.舊時比喻用仁德感化,人們自然心悅誠服.
風行,風吹過.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風過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風吹倒.
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克: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個如能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呢
禮崩樂壞: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名不正,言不順: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反義詞「名正言順」
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待賈而沽:等待好的買主賣出去.舊比喻等待合適的機會出仕做官,現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條件才肯答應出來任職或做事.
磨而不磷:堅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變.
涅而不緇: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內質秀美的人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
匏瓜空懸: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國君無道時假裝愚笨的本領常人不能及,現多指極其愚蠢.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做事.
知其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頑固.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
仁者愛人
能近取譬:能夠就近拿自己比方別人.意思是要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披發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願意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出自論語 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君子之風
志士仁人: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殺身成仁: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太重.
無所不至: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壞事都做絕了.
樂在其中:喜歡做某事,並在其中獲得樂趣.
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死而後已: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已,停止.
《孟子》: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