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成語
⑴ 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南轅北轍
釋義: 想到達南方,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近義詞:背道而馳 反義詞:有的放矢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戰國策》:「猶至楚而北行也。」 (註:《戰國策》,國別體史書,是由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編輯本段成語示例
你想這六條要求,與中央開出的六條款約,簡直是~,相差甚遠,有什麼和議可言。(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八回)編輯本段成語寓意
成語故事(7張)「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越多,離原先的目標就越遠。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並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南轅北轍說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馳,要切合實際情況。如果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會離目標越來越遠。所以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做一件事情前先樹立正確的目標。編輯本段成語相關
背景
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僕僕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 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並不一定就發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聯系,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不妨也用這種說法,將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就更容易打動人。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魏策四》,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譯文
魏王想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來不及舒展衣服的皺折,顧不得彈去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拜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太行山上遇見一個人,正駕著他的車往北面趕,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你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擅於趕車。』這幾樣越好,反而會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字詞解釋
(1)季梁:魏國人。 (2)中道:半路。反::假字,同「返」,返回。 (3)焦:皺褶。 (4)申:通假字,同「伸」,拉直。 (5)去:彈下(身上的塵土)。 (6)大行(háng):即今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處。 (7)方:正在,時間副詞。 (8)駕:車 。 (9)之:去,到。 (10)將:將要,副詞。奚:何,疑問代詞。奚為:即如何。 (11)用:資用,指路費。 (12)御者:駕車的僕夫。 (13)善:技術好,善於,擅長。 (14)今王欲動成霸王:現在您的行為是想要建立稱霸的王業。 (15)舉欲信於天下:做的事情是要在天下取得信義。舉:舉動,做事。 (16)恃:仰仗。 (17)廣:使...擴大 (18)尊名:抬高聲望。 (19)數(shuò):屢次,引申為頻繁。 (20)「離王愈遠耳」 「王」 wàng:稱王,指成為天下的共主。 (21)猶:如同。 (22)今者:時間名詞後用「者」 ,表示停頓 (23)奚為:何為,做什麼。 (24)此數者:這幾個條件。 (25)良:好。 (26)愈:越。 (27)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 (28)反:通「返」,返回 (29) 耳:罷了。 (30)轅:車杠。 (31)轍: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
⑵ 南轅北什麼的成語
南轅北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⑶ 還有哪些像南轅北轍的成語
南船北車
南販北賈
南航北騎
南箕北斗
南橘北枳
南來北去
南來北往
南腔北調
南去北來
南阮北阮
南鷂北鷹
南艤北駕
南轅北轍
南棹北轅
南征北伐
南征北剿
南征北討
南征北戰
南枝北枝
⑷ 關於南轅北轍的成語
南轅北轍: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
成語故事:
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僕僕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麼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塗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於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
魏安厘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並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和南轅北轍相似的成語有:
南船北車南販北賈南航北騎南箕北斗南橘北枳南來北去
南來北往南腔北調南去北來南阮北阮南鷂北鷹南艤北駕
南轅北轍南棹北轅南征北伐南征北剿南征北討南征北戰南枝北枝
南轅北轍的近義詞 :
背道而馳、舉措失當、以火去蛾、分道揚鑣、北轍南轅、南山有鳥、
各走各路、天南地北、戴盆望天、掘地尋天、相背而行、捨本逐末
⑸ 南轅北轍的成語意思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示例】:你想這六條要求,與中央開出的六條款約,簡直是~,相差甚遠,有甚麼和議可言。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八回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反義詞
近義詞
背道而馳
反義詞
異途同歸 殊途同歸
⑹ 南轅北轍的成語
nán yuán běi zhé
[釋義]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內。
[出處]
《戰國策·魏策四》容:「猶至楚而北行也。」
[例句]
於是,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在孩子身上只會起到南轅北轍的作用。
⑺ 南轅北轍類型的成語
南販北賈 為了謀生而到處奔走。
南箕北斗 箕:星宿名,形狀象簸箕;斗:星宿名,形狀象酒斗。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
南來北往 有的從南往北,有的從北往南。也泛指來來往往。
南腔北調 原指戲曲的南北腔調。現形容說話口音不純,攙雜著方言。
南阮北阮 指聚居一處而貧富各殊的同族人家。
南鷂北鷹 鷂、鷹:兩種猛禽。在南為鷂子,在北為老鷹。比喻性格嚴峻的人。
南轅北轍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南枝北枝 南枝向暖,北枝受寒。比喻彼此處境的苦樂不同。
南船北車
南航北騎 形容乘舟騎馬,南北奔走。
南橘北枳 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南去北來 指來來往往。
南艤北駕 猶南航北騎。形容乘舟騎馬,南北奔走。
南棹北轅 猶南航北騎。形容乘舟騎馬,南北奔走。
南征北伐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亦作「南征北討」。亦作「南征北戰」。
南征北討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過多次戰斗。
⑻ 南轅北轍成語的意思
南轅北轍nán yuán běi zhé
【成語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內相反。
【成語出自】:西漢·容劉向《戰國策·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
【成語簡拼】:nybz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南轅北轍是貶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你想這六條要求,與中央開出的六條款約,簡直是南轅北轍,相差甚遠,有甚麼和議可言。(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八回)
【近義詞】:背道而馳
【反義詞】:有的放矢
【成語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⑼ 南轅北什麼成語
南轅北什麼成語:
南轅北轍
⑽ 類似南轅北轍的成語
南船北車 南販北賈 南航北騎 南箕北斗
南橘北枳 南來北去 南來北往 南腔北調
南去北來 南阮北阮 南鷂北鷹 南艤北駕
南轅北轍 南棹北轅 南征北伐 南征北剿
南征北討 南征北戰 南枝北枝
東挨西撞 東捱西問 東奔西竄 東奔西跑
東奔西逃 東奔西向 東奔西撞 東奔西走
東播西流 東補西湊 東猜西揣 東猜西疑
東藏西躲 東差西誤 東抄西襲 東抄西轉
東扯西拉 東扯西拽 東闖西踱 東闖西走
東馳西騁 東馳西擊 東馳西撞 東沖西決
東沖西突 東沖西撞 東穿西撞 東竄西跳
東盪西馳 東盪西除 東盪西遊 東倒西歪
東躲西藏 東躲西跑 東躲西逃 東翻西倒
東封西款 東扶西倒 東觀西望 東滾西爬
東橫西倒 東家西舍 東漸西被 東砍西斫
東磕西撞 東誆西騙 東誑西騙 東拉西扯
東來西去 東攔西阻 東撈西摸 東勞西燕
東量西折 東獵西漁 東鄰西舍 東鱗西爪
東零西落 東零西散 東零西碎 東流西落
東流西上 東鳴西應 東抹西塗 東扭西捏
東扭西歪 東怒西怨 東挪西湊 東挪西輳
東挪西撮 東挪西借 東跑西顛 東碰西撞
東漂西盪 東漂西徒 東拼西湊 東遷西徙
東敲西逼 東瞧西望 東趨西步 東閃西躲
東閃西挪 東聲西擊 東食西宿 東搜西羅
東睃西望 東談西說 東逃西竄 東討西伐
東討西征 東眺西望 東偷西摸 東投西竄
東塗西抹 東兔西烏 東歪西倒 東完西缺
東望西觀 東徙西遷 東撏西扯 東撏西扯
東行西步 東踅西倒 東尋西覓 東掩西遮
東央西告 東央西浼 東揚西盪 東搖西擺
東游西盪 東游西逛 東怨西怒 東瞻西望
東張西覷 東張西望 東張西張 東遮西掩
東征西討 東征西怨 東支西吾 東指西畫
東走西顧 東走西撞 東撙西節 東作西成
東挨西問
前跋後疐 前朝後代 前俯後仰 前赴後繼
前覆後戒 前歌後舞 前合後偃 前合後仰
前呼後擁 前腳後腳 前街後巷 前襟後裾
前倨後卑 前倨後恭 前慢後恭 前目後凡
前仆後踣 前仆後繼 前仆後起 前前後後
前思後想 前挽後推 前危後則 前仰後合
前因後果 前瞻後顧 前遮後擁
左膀右臂 左躲右閃 左輔右弼 左顧右眄
左顧右盼 左鄰右里 左鄰右舍 左鉛右槧
左書右息 左說右說 左思右想 左提右挈
左圖右史 左圖右書 左宜右宜 左宜右有
左縈右拂 左擁右抱 左支右絀 左支右調
左支右吾 左枝右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