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故事

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4 00:48:09

『壹』 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典故是什麼

打破沙鍋問到底正確的寫法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其原意是「打破砂鍋璺到底」,璺讀作內wen第三容聲,同問。因為和問同聲,所以就改用問字了。璺就是沙鍋上的裂紋,砂鍋磕壞了打壞以後就會有裂紋一直延伸到砂鍋的最下面。就是比喻問題追根究底。
這個典故出自宋朝的黃庭堅的《拙軒頌》裡面有一句「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貳』 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科學家的故事

1817年,化學家貝采利烏斯曾參加了一家硫酸工廠的經營。這家工廠所
用的原料就是來自法龍鎮的黃鐵礦。工廠的老闆畢尤格林先生發現,利用法
龍鎮的黃鐵礦所得的硫磺,在製取硫酸過程中,總會在鉛室的底部凝結有紅
色粉末狀物質:如果改用別處的硫磺為原料,在鉛室的底部就沒有這種現象
發生。後來,畢尤格林就找了幾位化學家一起去研究探討這一現象。他們認
為,在鉛室底部沉積的物質中,可能含有砷。畢尤格林害怕燒灼砷會造成毒
害事故,因此就不再採用法龍鎮出產的黃鐵礦了。
貝采利烏斯以一個化學家所特有的敏感,預見到這裡面一定有在科學上
值得探討的內容。於是,他放棄了正在寫的一冊化學教程的工作,立即轉入
到分析這「紅色物質」的工作中來。他首先燃燒了250千克法龍鎮出產的黃
鐵礦,便得到了一定數量的硫磺。所沉澱的紅色粉末,卻只有3克左右。他
仔細地分析了這3克物質,發現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仍然是硫磺。貝采利烏斯
把燃燒後的灰燼收集起來,再將它用試管加熱。哎呀!這是什麼味道?一股
腐敗蔬菜的臭味,直沖鼻子。貝采利烏斯被嗆得有點受不了,頭也痛起來了。
他馬上打開了實驗室的窗戶,苦苦地思索著。在他所熟悉的物質中,哪種元
素燃燒後的味道是這樣的呢?難道這正是「地球」?
貝采利烏斯在激動之餘立即揮筆寫信給在英國的好友——倫敦的馬塞特
博士。告訴對方,被德國化學家克拉普羅茲命名為「地球」(拉丁文願意)
的元素碲也在這里發現了。信剛剛寄出去,他卻又疑惑起來了。紅色粉末燃
燒的氣味雖與克拉普羅茲實驗時發現的氣味相同,但並沒有分離出碲的單質來。怎麼能肯定裡面一定是碲呢?於是,他開始深深地責備自己的不慎重。
下一步的工作應該是找到碲單質,「以便對這種物質有一個較准確的概念」。
於是,貝采利烏斯便把鉛室底部所沉積的紅色粉末全部取出來,不厭其
煩地進行了反復實驗。經過多次認真分析、比較,認為這發出臭味的果然不
是碲,而是一種從未被人們所認識的新的元素。1818年2月6日,貝采利烏斯寫了一封信給馬塞特博士,在信中他糾正了前次信中的錯誤,並把自己的
新發現告訴給這位英國化學家。

『叄』 關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例子

思考發明創造。「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有了思考才會有新的發現,才能夠突破前人,才會有理性的升華,才會有發明創造。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病倒在床,發現世界地圖上的巴西海岸每個凸凹部分都可以和非洲沿岸的部分正好對應,這觸發了魏格納思想的火花,並進行了思考研究,最終深化了新學說----大陸漂移說。再如門捷列夫在長達20年裡思索,反復揣摩已發現的63種元素,最終便形成了眾所周知的元素周期表。這些猜想,這些發明,這些創造不都是思考出來的嗎? 思考走向成功。腦筋越動越活,越動越有靈氣。愛因斯坦曾說過「學習知識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華羅庚善於思考成為偉大的數學家;牛頓對蘋果落地思考,提出了震驚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從洗漱中得到啟示,發現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戴震的肯於動腦,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廣為流傳……太多太多的例子告訴了我們:有了思考,我們便可能成功但沒有思考,我們註定失敗。 補充: 瑪麗居里 小時侯是一位勤奮學習的女孩,也有著漂亮的外表,性格里天生有著男子漢骨氣,她堅定、 剛毅 、有遠大、執著的追求。她中學畢業後在鄉下當了七年 家庭教師 ,,積攢了一點學費便到巴黎來讀書。日夜苦讀,這種心無 旁騖 、 懸梁刺骨 、 卧薪嘗膽 的進取精神使我無比的佩服。 長大後瑪麗一樣十分優秀。她是發現鐳的關鍵人,她為了鐳經歷了千心萬苦,她又是一個 打破沙鍋問到底 的人,「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從這句話我明白了瑪麗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為了提煉出純凈的鐳, 居里 用工業廢渣冶煉,然後送到實驗室去分析,她的手上衣裙上都有燒傷的痕跡,但是她有大志,寧願自己受苦也要為了人們。

『肆』 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事例有哪些

美國著名的電器廠商——西屋電氣公司,它的創始人喬治•西屋(George Westinghouse)是個發明奇才,
他一生中得過三百六十一項發明專利。
西屋發明的原動力來自於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天性。

有一次,他搭火車出差,沒想到火車誤點五、六個鍾頭。
旅客紛紛向站務員詢問誤點的原因,原來火車在中途與另一部相撞,致使交通中斷。
除了西屋外,所有的旅客連忙改搭汽車。
他好奇地跑去問站長火車相撞的原因。
站長說: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交通號志出問題吧!
他對站長的回答很不滿意,又跑到警察局查詢,他得到了真正的原因——煞車失靈。
當時火車的煞車方法是這樣的:在每節車廂都設有單獨的煞車器,每一煞車器均需幾名煞車工來負責。
當火車要停下來時,每節車廂的煞車工就同時接煞車器,然後使火車慢慢停下來。
可是每個人的反應有快有慢,所以煞車工在聽到命令時,根本不可能把每節車廂同時煞住;
因而車廂與車廂間每每發生撞擊,嚴重的則常因煞車器失靈而發生相撞事件。
西屋在撤底了解出事的原因,他得到一個結論:如果能夠改良火車的煞車系統,撞擊與相撞的事件必將銳減。
他立刻決定了兩大改良的原則,第一是把煞車工人取消,第二是煞車權要掌握在火車司機手中。
不久之後,他就利用壓縮的空氣為動力,發明了性能優越的空氣煞車器,
把它安裝在每節車廂下,櫃紐就在司機身旁,只要拉開氣門櫃紐,很輕易就把火車煞住了。
此一空氣煞車器成為十九世界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這也是西屋一生中最得意的發明。

『伍』 關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具體事例 請詳細列舉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沙鍋即泥燒製成的鍋,多為人們用作熬制中葯或冬季煲湯的器具,這種鍋稍不小心極易破碎,而且一碎就會一裂到底。「打破沙鍋問到底」實際應為「打破沙鍋璺到底」,即裂紋直到底部,後來竟變成「問到底」了。 其原意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問讀作wèn。因為和問同聲,所以就改用問字了。璺就是沙鍋上的裂紋,砂鍋磕壞了打壞以後就會有裂紋一直延伸到砂鍋的最下面。比喻問題追根究底。 出處宋·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用法復句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 示例巴金《團圓》:「她為什麼不回到文工團去?不過我也並非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
事例:愛追根問底的孩子
愛迪生誕生的地方,是美國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蘭小市鎮。按照祖先長者的名字,愛迪生取名為托馬斯,由於他父親與阿爾瓦布雷德利船長私交甚好,便又借了這位船長的名叫阿爾瓦。愛迪生的全名叫托馬斯·阿爾瓦· 愛迪生。周圍的人都叫他阿爾瓦,他的母親喜歡叫他阿爾。
孩子在小時候都有好奇心,喜歡問東問西。所不同的是,「阿爾比一般孩子更為好奇,並且有一種將別人告訴他的事情付諸實驗的本能,以及兩倍於他人的精力和創造精神。」就人們的記憶所及,他學說話好像就是為了問問題似的。他提出的一些問題雖然不重要,但不容易回答。由於他問的問題太多,他家的大多數成員甚至都不想回答。但是,他的母親總是試圖幫助他。一次他問父親:「為什麼刮風?」父親回答:「阿爾,我不知道」。阿爾又問:「你為什麼不知道?」

他不但好奇愛問,而且什麼事都想親自試一試。
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仍不見愛迪生回來,父母親很焦急,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里發現了他。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干什麼?」小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總想自己也試一試。當時,父親又好氣又好笑地將他拉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由於阿爾對許多事情感興趣,他經常碰到危險。一次,他到儲麥子的房子里,不小心一頭栽到麥囤里,麥子埋住了腦袋,動也不能動了。他差一點死去,幸虧被人及時發現,抓住阿爾的腳把他拉了出來。還有一次,他掉進水裡,結果像落湯雞一樣被人拉了上來。他自己也受驚不小。他4歲那年,想看看籬笆上野蜂窩里有什麼奧秘,就用一根樹枝去捅,臉被野蜂蜇得紅腫,幾乎連眼睛都睜不開了。

『陸』 「打破沙鍋問到底」成語故事

打破沙鍋問復到底dǎpò制shāguōwèndàodǐ
[釋義] 問:同「璺」諧音;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紋或裂縫。比喻對事情尋根究底。
[語出]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葛藤接斷老婆彈;打破沙鍋璺到底。」
[反義] 一知半解 淺嘗輒止
[用法] 用來形容一定要把事情搞個水落石出。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復句式。
[例句] 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就要有~的勁頭。

『柒』 打破砂鍋問到底 事例

1.馬克思
經常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濟經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2.魯迅
非常講究讀書方法。他提倡博採眾家,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有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對於較難懂的必讀書,他的看法是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他還提倡在「泛覽」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愛的書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張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對看不懂的地方,他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到那個地方,那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魯迅十分重視運用「剪報」積累材料。曾說:「無論什麼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
3.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4.諸葛亮
讀書方法是「觀其大略」。這個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識的全面性和開拓性。
5.愛因斯坦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特別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 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一起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6.華羅庚
數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他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是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閉目靜思: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要讓自己來寫應該怎樣寫……想完後再打開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的書,他一兩夜就讀完了。
7.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8.況衡
況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9.孫敬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
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10.車胤
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裡,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11.歐陽修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12.宋濂
在中國元代時期有個叫宋濂的人,他酷愛讀書,由於家中貧寒,只得借書博覽,隨著書越讀越多,宋濂越覺得需要老師指點,於是他當掉衣服,千辛萬苦來到城中,考上學館,不料學官的脾氣古怪,宋濂歷經曲折,最後終於苦學成才。
13.范仲淹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4.趙胤義
宋太宗趙胤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召集文人學者編寫了卷帙浩繁的網路全書《太平御覽》。該書編成後,盡管國事繁忙,宋太宗還是堅持每天閱覽三卷。有時因 事耽誤了,他還要在閑暇時再補上。有人認為他實在太辛苦了,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後來,「開卷有益」就成為鼓勵人們刻苦讀書的至理名言.
15.陸游的書巢
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陸游一生酷愛讀書,他晚年時體弱多病,仍勤讀不輟。他將自己 的 住室命名為「書巢」,題寫了「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的聯句以明夙志。朋友 問他為什麼取巢為名,他回答說;「我的房子里到處是書,或者放於籍內,或者置於桌上, 床上鋪的是書,枕的也是書,信仰四顧,沒有無書之處。」朋友進屋一看,果然到處都堆著 書,一不小心還碰倒了一摞書。朋友不由得笑著說:「真是個書巢啊!」
16.孔子和韋編三絕
孔子非常喜愛鑽研《易》經,每讀一次,都覺得能悟出一些新的東西來, 所以他一遍一遍地反復研讀。讀得次數太多,竟把竹簡串在一起的牛皮繩都磨斷了多次。這 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韋編三絕」。

17.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18.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19.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20.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21.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 22.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察覺,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23.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認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24.王亞南苦讀成才
王亞南睡三腳床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捌』 「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由來

打破沙鍋問到底
打破沙鍋問到底 ( 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 )

「打破沙鍋問到底」,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沙鍋即泥燒製成的鍋,多為人們用作熬制中葯或冬季煲湯的器具,這種鍋稍不小心極易破碎,而且一碎就會一裂到底。「打破沙鍋問到底」實際應為「打破沙鍋紋到底」,即裂紋直到底部,後來竟變成「問到底」了。

其原意是「打破砂鍋璺到底」,璺讀作wen第三聲,同問。因為和問同聲,所以就改用問字了。璺就是沙鍋上的裂紋,砂鍋磕壞了打壞以後就會有裂紋一直延伸到砂鍋的最下面。就是比喻問題追根究底。
出 處 宋·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就是這樣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