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原型
『壹』 梁祝的故事發生在哪個年代
梁祝傳說的產生時代
近代小說研究家蔣瑞藻(1891—1929)最早提出,梁祝傳說最初產生在東晉。[1] 他所依據的,是輾轉引述的宋徽宗大觀間明州知事李茂誠所撰的《義忠王(梁山伯)廟記》,其實也屬於傳說性質,並非嚴格的史料。但至20世紀30年代,諸家已對東晉說大致取得了共識。錢南揚說得最准確和肯定:「這個故事托始於晉末,約在西歷四百年光景,當然,故事的起源無論如何不會在西歷四百年之前的。至梁元帝采入《金樓子》,中間相距約一百五十年。所以這個故事的發生,就在這一百五十年中間了。」[2]
大體梳理一下,研究梁祝傳說和史跡所據的材料,比較早的計有:
(1)梁元帝蕭繹《金樓子》。明•徐樹丕《識小錄》:「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 徐樹丕所見《金樓子》是原書還是輾轉所得,無從查考。梁元帝蕭繹,公元522年11月~554年,在位三年。554年被魏軍所殺,享年47歲。藏書14萬卷,魏軍破江陵城時,全部燒毀。現存世的《金樓子》系輯本,沒有「梁祝事」的記載。
(2)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宋•張津《四明圖經》:「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為女也。其朴質如此。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梁載言,唐中宗(683~684,在位三個月)時候人。
(3)唐•李蠙《題善權寺石壁》。明《善權寺古今文錄》錄唐•李蠙《題善權寺石壁》全文:「常州離墨山善權寺,始自齊武帝贖祝英台產之所建,至會昌以例毀廢。唐咸通八年,鳳翔府節度使李蠙聞奏天廷,自舍俸資重新建立。……」李蠙,唐宣宗時候人。此《題善權寺石壁》寫於唐懿宗咸通八年,丁亥,即公元867年。又,宋《咸淳毗陵志》二十五:「廣教禪院在善卷山,齊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建。唐會昌中廢,地為海陵鍾離簡之所得,至大和中,李司空蠙於此皆榻肄業後,第進士。咸通間以私財重建,刻奏疏於石。」 齊太祖建元二年,為公元480年。
(4)唐•張讀《宣室志》。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七「梁山伯訪友」條引唐•張讀《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貳』 梁祝的真實故事是什麼
一書生,路過見一女,從此思慕,直到一天,不知何因而死,棺材路過,那名女子盛裝出浴,跳進棺材!
這是梁祝的最早版。
『叄』 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的歷史原型是什麼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並沒有歷史原型,但是歷史上是存在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的,梁山伯是明代人,而祝英台是南北朝人,兩人並未相愛。
相信大家對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都耳熟能詳,他們的故事最早開始於兩晉時期,到宋朝時已經廣為人知。這個故事講述了祝員外家有一個女兒叫祝英台她十分聰明,一心想要學習,但是古代禮教森嚴,她只好女扮男裝,在求學途中遇到梁山伯,兩人開始了漫長的同窗生涯,在這個過程中互生愛意,梁山伯在知道祝英台是女兒身時,兩人私定終身。
但是他們也沒有重新選擇地方,因此將他們合葬,黑色的碑文是梁山伯,紅色的碑文的是祝英台,這件事便流傳開來,後來小說盛行,於是文人就開始編撰,也就是這個梁祝故事,誰知道會流傳至今,雖然歷史上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並不認識,但是誰會說他們沒有緣分呢?
『肆』 有哪些歷史證據記載梁祝故事是真的
對「梁祝」故事性質的定位 我始終認為:「梁祝」是戲曲、小說人物,不是正統歷史人物。梁祝故事是民間傳說,而非歷史真實。當然,它之所以能夠流傳一千多年,又絕不會是空穴來風,它會有一定的歷史根據,起碼會有一個故事原型,而後在流傳中再經過千千萬萬人的口頭加工,於是成為一篇集體創作、藝術價值又非常高的民間文學。在此過程中,肯定會烙上某些原生素材的痕跡,至少是保存著故事原型的主題思想,再附會以流入地域的風情、景物,但卻無論如何已不是也不可再被當作嚴格意義上的歷史真實看待,否則就會縮小「人類口頭文化遺產」的價值,並使研究工作誤入歧途。 從上個世紀的20年代至今,曾經有上百位專家學者對「梁祝」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毫無例外地都把這個故事定位在「傳說」(民間文學)的范疇。至於某些古籍(諸如有利於「宜興說」的唐《十道四蕃志》,宋《廣輿記》、《太平環宇記》、《咸淳毗陵志》,明《古今小說》、《宜興縣志》,清《常州府志》、《仙蹤記略》;以及有利「寧波說」的唐《宣室志》,宋《四明圖經》、《義忠王廟記》,元《四明志》,明《識小錄》、《寧波府志》,清《鄞縣志》、《祝英台小傳》等)上的記述,應該說他們也都讀過,甚至是很熟悉的。卻為什麼仍把「梁祝」劃入民間傳說中去呢? 首先,如果歷史記載是十分肯定的話,那麼全國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梁祝墓和「讀書處」了。打個比方,關羽的廟宇是最多的,但卻無人否定他的「解州」籍貫;蔡文姬是被人喜愛的女性,而且死後埋到了陝西,但仍公認她是陳留「圉」人。對墨翟、莊周的原籍雖有些爭論,卻也從未離開過河南,總不至於跑到千里之外吧?可為什麼梁祝的出生地,在各種野史、筆記、傳說、故事乃至民間流行的各類戲曲、曲藝中,竟可以找到數十處之多?這一現象至少說明那些古籍上的記述並不具有權威性,或者根本就讓人懷疑! 另外,舉凡附加「神話」色彩(或成分)的傳說,大都只有一兩個人是故事原型中的人物,其他配角則均屬「演義」中的添加劑。比如馬文才(沒文才),各地便有馬洪、馬留、馬俊、馬瑞、馬得芳、馬世恆、馬文祥、馬四來(賴)等多種名字;英台的父親祝公遠,也有祝彥芳、祝立成、祝淳源、祝春榮等不同名稱。至於「四九」更明確告訴人們「事已久矣」!「人心」則影喻本故事反映的主題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理想、期望,如此而已。它和《紅樓夢》小說中對甄士隱(真事隱)、賈雨村(假語村言)等的取名,用意毫無二致。盡管故事中包含著某些歷史片斷,乃至確曾有過的某個歷史人物,但在進入「傳說」的時候,無疑都經過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加工,成為對某個普遍的歷史現象的典型概括,或曰「藝術想像的產物」,甚至還滲入了統治階級腐朽觀念的成分。如此說來,在寧波另有梁祝並非同代人的「陰婚說」和梁縣令黃泉立功的「還魂說」也就不奇怪了。為此,我們就只能把「梁祝」故事定為「實實在在的純民間文學」,而非其他。 不應對梁祝作「較真兒」的歷史考證 既然「梁祝」故事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人類口頭文化遺產」,就不應亦不可能按照真實的要求,對之作出完全對應的歷史考證。因為在流傳過程中,每一個地域的人都會把它與當地的人文景觀、風俗時尚加以附會甚至「對號入座」的。何況統治階級的官修志書又有著符合其功利目的的編纂原則,不管是循吏、流寓、方士、列女,各類人物都有著勘定的入志標准。我們只要翻一翻從漢·劉向《列女傳》到民國年間小女孩亦「必讀」的《女兒經》,就知道祝英台的所作所為在那個社會的輿論中會有一種什麼樣的定性。也就是說:如果梁山伯真是那樣一個因愛、悔、恨、氣交織而死的窮孩子,祝英台真是那樣一個抗父命、逆倫常的弱女子,他們二人又有什麼資格入選以「綱常教化」為目的的正統史志呢? 有些學者一直認定祝英台是宜興人,因為有多種古籍曾記述善權寺為「齊武帝贖英台舊產建」,或曰「齊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創建」。而所謂的「故宅」又實為號「碧鮮庵」的祝英台讀書處,李奏請復建後,曾被稱之為「唐殿」,附近20米處則有「晉祝英台琴劍之冢」,500米開外便是祝英台的葬地「祝陵」,並有「護陵河」和「玉帶橋」存世,如此等等。上述記載不可謂不詳,但愈詳就愈使我們懷疑:這能是那位有著堅貞愛情的女性祝英台嗎?首先,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舉凡私家產業,只能是以「戶主」掛名,查祝氏有條族規,便是財產「傳男不傳女」,為什麼所有記述竟全部為「英台舊產」而不稱「祝公遠故宅」,何也?其次,如果碧鮮庵就在祝宅院內或庭舍門前,又怎麼可能讓一個外姓人(野小子)來和名媛祝小姐「一起幼學」?如果是「游學」,又豈有住宅和讀書處同在一個地方之理?若梁、馬均是附近人,祝家姑娘的女扮男裝(三年)又怎能騙得了相距咫尺的四鄰八舍?更讓人不解的是「殿」、「陵」之說,就算丞相謝安曾奏請皇上對英台賜予「義婦」稱號,但也仍舊是平頭百姓,而非至聖王侯,那麼在規章等級異常嚴
『伍』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原型是誰
梁祝傳說」在民間流傳已1600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雖然關於「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發源地有眾多說法,但「梁祝」故事源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得到了更多專家的認可。
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汝南縣馬鄉鎮,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縣馬鄉鎮古京漢官道兩旁,至今尚存遺跡。綜合多個專家的觀點,認為「梁祝」故事發源於汝南縣馬鄉鎮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理由。
故事發生的年代被認為在西晉中晚期。「梁祝」的籍貫和求學攻書地,民間傳說和民間文學作品多認為在汝南縣,對殉情埋葬地也多認為在汝南縣更為合理。1926年,著名民俗學者錢南揚、顧頡剛、馮沅君、黃朴等曾先後指出:「梁祝」故事河南說應發生在地點相對集中的地理環境中,方圓不過百里,人物不過二三,僅此而已。應以河南為中心,漸次向風物圈周圍擴張開去。當代專家認為,晉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亂等原因,知識分子、名門望族、商賈等四處逃亡,梁祝的愛情故事隨著遷徙人群,傳遍浙江、山東、江蘇、四川、安徽等全國多個地區。
駐馬店市不同時期大量的文人筆記、文藝作品、民間傳說均不乏「梁祝」結拜、下山、訪友、抗婚、化蝶等五大情節。400年前誕生的駐馬店市地方劇種羅卷戲里,就有「梁祝」攻書、化蝶的劇目。僅「十八里相送」這一情節中出現的70餘種風物、景物、器物、植物、動物、人物,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觀和中原物產。
中原「梁祝」遺跡保存比較完整,汝南縣境內有梁山伯家鄉梁崗、祝英台家鄉祝庄、馬文才家鄉馬庄、二人結拜的村莊曹橋、攻書的地方紅羅山書院,還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地等。
「梁祝」化蝶的情節是「梁祝」的同鄉、中國志怪志異小說的鼻祖、駐馬店市新蔡縣人干寶所著《搜神記》中才有的。東晉時期新蔡人干寶家距「梁祝」故事誕生地不足百里。
有姓氏專家認為,考證「梁祝」二姓之源,梁姓乃晉永嘉之亂時,南遷錢塘,「梁祝」故事的原型不可能產生於那個年代的江浙。祝姓也公認「晉以後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於浙」。之所以流傳江蘇、浙江一帶,是西晉元帝渡江,汝南大戶隨之入浙,把「梁祝」故事帶進江、浙一帶的。
因此,「梁祝傳說」起源於汝南是非常可信的。國家郵政局從2001年起開始發行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故事特種郵票,汝南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郵票的首發式地點之一。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把汝南縣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是因為這里是古跡「最扎實」的地方。在國家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梁祝傳說」地汝南是申報地之一。目前,「梁祝傳說」涉及的四省六地,正在攜起手,以更積極的姿態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陸』 梁祝是真實的故事嗎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正統歷史的記載里是由來沒有什麼根據,可是它在中國民間至少已流傳了六七百年以上,無南無北,都有關於這個故事的傳說,甚至還有各種遺跡。它可以說是民間故事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迫使統治階級官書性質的"地方誌",也不得不鄭而重之地把它收集下來,作成一種"准歷史的記載"。這就是《寧波府志》裡面何以會有梁祝故事的來歷。
《寧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東晉時代的人物,連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說得清清楚楚(按其所記,山伯是生於352年,死於373年)。至於所記的梁祝籍貫,家世以及情死的經過,大體上也是和一般傳說相似,顯然它是從民間傳說的輪廓上構畫來的。唯一需要解釋的是,它根據了什麼材料能夠把年代肯定得這樣結實。
清朝人有好幾種筆記本,說到梁祝,似乎都是取材於《寧波府志》,也許有一、二種是寫在府志之前而為它所取材的,反正這也沒有多大出入,來歷總不外乎是民間傳說。
我為什麼說這個故事流傳在民間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呢?因為南宋時代早就有了"祝英台近"或"祝英台"的詞牌名稱(後來曲牌也有),元曲的大作家王實甫,也曾在他的"王彩雲絲竹芙蓉亭"里,借王彩雲的口,唱出了許多歷史人物和故事人物的名字,表演她求愛的苦悶心情,裡面就有兩句:「哎!你個梁山伯不採(睬)我祝英台,羞的我怏怏而來。"梁祝的名字和宋玉、巫娥、周瑗姬、卓文君等擺在一起,說明了他們倆的名字在當時是怎樣的被人熟習。
不過,這個故事在元朝、明朝時期,都是被當做虛幻的故事看待,不作為歷史故事來處理。這也有一個旁證:明人楊守阝止有一首《碧鮮壇》詩,是依據其封建禮法觀點大罵祝英台的。詩中列舉了歷史上幾個女扮男裝的事例,如堤縈、木蘭等,恭維她們是"事緣不得已,乃留千古名",接著就質問"英台亦何事,詭服違常經?"照這個封建小丑的見解,女孩子要念書盡可以在家裡念,象班昭那樣,沒有"男兒朋"也一樣的成就了學問。底下他就說:"悠悠稗官語,有無不可征",這意思就是否認它的真實性。
從上引的兩條,可以知道這個故事流傳的年代是很久的,六七百年不過是最低的估計。
『柒』 梁祝的故事是真的嗎
是真的啊。梁祝傳說」在民間流傳已1600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雖然關於「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發源地有眾多說法,但「梁祝」故事源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得到了更多專家的認可。 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汝南縣馬鄉鎮,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縣馬鄉鎮古京漢官道兩旁,至今尚存遺跡。綜合多個專家的觀點,認為「梁祝」故事發源於汝南縣馬鄉鎮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理由。 故事發生的年代被認為在西晉中晚期。「梁祝」的籍貫和求學攻書地,民間傳說和民間文學作品多認為在汝南縣,對殉情埋葬地也多認為在汝南縣更為合理。1926年,著名民俗學者錢南揚、顧頡剛、馮沅君、黃朴等曾先後指出:「梁祝」故事河南說應發生在地點相對集中的地理環境中,方圓不過百里,人物不過二三,僅此而已。應以河南為中心,漸次向風物圈周圍擴張開去。當代專家認為,晉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亂等原因,知識分子、名門望族、商賈等四處逃亡,梁祝的愛情故事隨著遷徙人群,傳遍浙江、山東、江蘇、四川、安徽等全國多個地區。 駐馬店市不同時期大量的文人筆記、文藝作品、民間傳說均不乏「梁祝」結拜、下山、訪友、抗婚、化蝶等五大情節。400年前誕生的駐馬店市地方劇種羅卷戲里,就有「梁祝」攻書、化蝶的劇目。僅「十八里相送」這一情節中出現的70餘種風物、景物、器物、植物、動物、人物,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觀和中原物產。 中原「梁祝」遺跡保存比較完整,汝南縣境內有梁山伯家鄉梁崗、祝英台家鄉祝庄、馬文才家鄉馬庄、二人結拜的村莊曹橋、攻書的地方紅羅山書院,還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地等。 「梁祝」化蝶的情節是「梁祝」的同鄉、中國志怪志異小說的鼻祖、駐馬店市新蔡縣人干寶所著《搜神記》中才有的。東晉時期新蔡人干寶家距「梁祝」故事誕生地不足百里。 有姓氏專家認為,考證「梁祝」二姓之源,梁姓乃晉永嘉之亂時,南遷錢塘,「梁祝」故事的原型不可能產生於那個年代的江浙。祝姓也公認「晉以後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於浙」。之所以流傳江蘇、浙江一帶,是西晉元帝渡江,汝南大戶隨之入浙,把「梁祝」故事帶進江、浙一帶的。 因此,「梁祝傳說」起源於汝南是非常可信的。國家郵政局從2001年起開始發行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故事特種郵票,汝南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郵票的首發式地點之一。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把汝南縣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是因為這里是古跡「最扎實」的地方。在國家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梁祝傳說」地汝南是申報地之一。目前,「梁祝傳說」涉及的四省六地,正在攜起手,以更積極的姿態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捌』 梁祝的故事原型
梁祝的故事發生抄在晉朝。
《梁襲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8)梁祝故事原型擴展閱讀
梁祝化蝶,留下一段盪氣回腸的跌宕愛情令人稱嘆,被譽為愛情之千古絕唱。梁祝傳說在民間已流傳千年,隨著梁祝墓的發現和各地傳說,真實的梁祝也漸漸浮現在世人眼前。
有資料說,梁祝確有其人,只是他們不在同一時代,祝英台是宋代人,是個女豪傑,劫富濟貧,曾三次在馬家偷竊,後中馬文才埋伏致死。
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不知所蹤。
梁山伯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
『玖』 梁祝的故事背景是哪個朝代
梁祝傳說大概起於三國以後、六朝以前,現在可以考證的,最早記載於梁元帝時期版《權金樓子》一書,此書著作的年代大約在公元552——554年間,可是他的原作在明末已經消失,清乾隆年間編修的《四庫全書》提到這本書。較詳細的記錄應是在晚唐時期張讀的《宣室志》上:「英台,上虞祝氏女,女扮男裝,與會稽(浙江紹興——編者注)梁山伯共同求學,他們關系很好,祝英台先回家,兩年後,山伯拜訪,才知道英台為女孩……」從這段歷史記載中已有了一些動人的故事情節。
一般認為梁祝故事發生在東晉,但是梁祝墓記碑記載梁祝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是注重孝道,可憑此做官的社會風俗。在東晉之前的各個朝代,只有漢代實行「舉孝廉」制,與梁祝故事產生的時代背景相符合,所以漢代也比較可能。
『拾』 梁祝的故事是傳說還是真實的
「梁祝傳說」在民間流傳已1600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雖然關於「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發源地有眾多說法,但「梁祝」故事源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得到了更多專家的認可。
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汝南縣馬鄉鎮,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縣馬鄉鎮古京漢官道兩旁,至今尚存遺跡。綜合多個專家的觀點,認為「梁祝」故事發源於汝南縣馬鄉鎮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理由。
故事發生的年代被認為在西晉中晚期。「梁祝」的籍貫和求學攻書地,民間傳說和民間文學作品多認為在汝南縣,對殉情埋葬地也多認為在汝南縣更為合理。1926年,著名民俗學者錢南揚、顧頡剛、馮沅君、黃朴等曾先後指出:「梁祝」故事河南說應發生在地點相對集中的地理環境中,方圓不過百里,人物不過二三,僅此而已。應以河南為中心,漸次向風物圈周圍擴張開去。當代專家認為,晉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亂等原因,知識分子、名門望族、商賈等四處逃亡,梁祝的愛情故事隨著遷徙人群,傳遍浙江、山東、江蘇、四川、安徽等全國多個地區。
駐馬店市不同時期大量的文人筆記、文藝作品、民間傳說均不乏「梁祝」結拜、下山、訪友、抗婚、化蝶等五大情節。400年前誕生的駐馬店市地方劇種羅卷戲里,就有「梁祝」攻書、化蝶的劇目。僅「十八里相送」這一情節中出現的70餘種風物、景物、器物、植物、動物、人物,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觀和中原物產。
中原「梁祝」遺跡保存比較完整,汝南縣境內有梁山伯家鄉梁崗、祝英台家鄉祝庄、馬文才家鄉馬庄、二人結拜的村莊曹橋、攻書的地方紅羅山書院,還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地等。
「梁祝」化蝶的情節是「梁祝」的同鄉、中國志怪志異小說的鼻祖、駐馬店市新蔡縣人干寶所著《搜神記》中才有的。東晉時期新蔡人干寶家距「梁祝」故事誕生地不足百里。
有姓氏專家認為,考證「梁祝」二姓之源,梁姓乃晉永嘉之亂時,南遷錢塘,「梁祝」故事的原型不可能產生於那個年代的江浙。祝姓也公認「晉以後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於浙」。之所以流傳江蘇、浙江一帶,是西晉元帝渡江,汝南大戶隨之入浙,把「梁祝」故事帶進江、浙一帶的。
因此,「梁祝傳說」起源於汝南是非常可信的。國家郵政局從2001年起開始發行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故事特種郵票,汝南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郵票的首發式地點之一。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把汝南縣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是因為這里是古跡「最扎實」的地方。在國家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梁祝傳說」地汝南是申報地之一。目前,「梁祝傳說」涉及的四省六地,正在攜起手,以更積極的姿態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