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林海音的童年故事

林海音的童年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3 06:29:36

❶ 林海音的童年是怎樣的呢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台灣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專灣省苗栗縣,1918年出屬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隨父母回到台灣;1923年又隨全家遷居北京,並在北京城南定居下來。後畢業於北京新聞專科學校,並擔任《世界日報》記者。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鄉台灣。 2001年因患突發心肌梗塞、腦中風被送醫急救,最終在2001年12月1日去世。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具體的就很難知道了,但《城南舊事》中的事多少總會有她童年的影子吧。

❷ 林海音童話故事

林海音童話《城南舊事》是我讀過的一本最讓人難忘的好書.它就像一支路標,開啟了我心靈的道路.它就像太陽的光輝,讓我迷茫的心找到了方向.一個「舊」字,就讓我感受到它深刻的含義:老屋的瓦片;大河邊垂首的楊柳;樹下的枯葉;店門上的老門牌;圍牆邊擺放的破酒壇……
童年,是記憶的開始,也是一個夢的符號.回憶童年,有許多夢一樣的故事.讀著《城南舊事》,彷彿身臨其境:東陽下的駱駝隊,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蹲在草叢里的厚嘴唇小偷,漂亮愛笑的蘭姨娘,井邊的小夥伴妞兒,爸爸的好友德先叔,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媽以及最後因肺病去世的父親.不管人、物,他們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為英子記憶里深刻的人物.但是這些人都在童年匆匆的腳步聲中離去了,消失了.童年的故事,就此破碎,所以,童年的每時每刻都是重要的,快樂的,美好的.
相比之下,雖然我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但英子的童年卻十分精彩、戲劇化.她童年遇到的每一件趣事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上.她的童年故事真實、純朴,那樣的純凈淡泊,彌舊溫馨.
書中,英子遇到了很多的人,其中我印象極深的是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剛開始,我還為英子捏了一把汗;真擔心英子會不會被秀貞傷害;後來我知道妞兒就是小桂子時,不禁淚如雨下——母女倆終於重逢了!秀貞准備帶著妞兒去找思康叔,英子就把鑽石表盒金手鐲送給秀貞……讀到這里,我大為感動:小小年紀的英子就懂得關愛、友誼.怪不得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原來是英子有一顆純潔的心靈,所以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才是無憂無慮的快樂.
當我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房間里飄著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無法散去.讀完此書,我深深體會到了英子童年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每一種感覺我都不會忘記.現在,我已經六年級了,即將告別我快樂無憂的童年.《城南舊事》就如苦澀中的一絲香甜,把我們拉回了過去,回憶童年.花兒謝了會再開,一曲終了還可以再從頭,但是童年一去再也回不來了.
所以請大家好好珍惜屬於我們的童年.

❸ 林海音的《我的童年》全篇文章

《我的童年》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七十多年前的中國,剛剛推翻了清代的統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亂,一片黑暗。我最早的關於政治的回憶,就是「朝廷」二字,當時的鄉下人管當皇帝叫坐朝廷,於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別名。我總以為朝廷這種東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極大權力的玩意兒。

鄉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肅然起敬。我當然更是如此。總之,當時皇威猶在,舊習未除,是大清帝國的繼續,毫無萬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於1911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窮。

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我們家據說並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誕生前似乎也曾有過比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親的親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個(大排行是第十一,我們把他叫十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

我父親同另外的一個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麼滋味,活著是多麼困難。

概可想見:他們的堂伯父是一個舉人,是方圓幾十里最有學問的人物,做官做到一個什麼縣的教渝,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養育過我父親和叔父,據說待他們很不錯。

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們倆有幾次餓得到棗林里去揀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飢,最後還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作者,惹得她大發雌威。

兩次派人到我老家官莊去調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訴那幾個「革命」小將,說如果開訴苦大會,季羨林是官莊的第一名訴苦者,他連貧農都不夠。

我父親和叔父到了濟南以後,人地生疏,拉過洋車,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叔父最終站住了腳。於是兄弟倆一商量,讓我父親回老家,叔父一個人留在濟南掙錢,寄錢回家,供我的父親過日子。

我出生以後,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梁面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煎煮水,崦鹹菜,什麼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鹹菜:舉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歡我。

我三歲的時候,每天一睜眼,抬腿就往村裡跑(我們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見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裡面,手再伸出來的時候,就會有半個白面饅頭拿在手中,遞給我。我吃起來,彷彿是龍膽風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還有比白面饅頭更好吃的東西。

這白面饅頭是她的兩個兒子(每家有幾十畝地)特別孝敬她的。她喜歡我這個孫子,每天總省下半個,留給我吃: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對門住的寧大嬸和寧大姑,每到夏秋收割莊稼的時候,總帶我走出去老遠到別人割過的地里去拾麥子或者豆子、穀子:一天辛勤之餘,可以揀到一小籃麥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籃子遞給母親,看樣子她是非常歡喜的。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她把麥粒磨成麵粉,貼了一鍋白面餅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來了,吃完了飯以後,我又偷了一塊吃,讓母親看到了,趕著我要打:我當時是赤條條渾身一絲不掛,我逃到房後,往水坑裡一跳。

母親沒有法子下來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餅子盡情地享受了。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

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歷沒有關系嗎?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是坑害子女。

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學著認字,大概也總在四歲到六歲之間。我的老師是馬景功先生:現在我無論如何也記不起有什麼類似私塾之類的場所,也記不起有什麼《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書籍。

我那一個家徒四壁的家就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麼紙條子也沒有見過。反正我總是認了幾個字,否則哪裡來的老師呢?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懷疑的。

雖然沒有私塾,但是小夥伴是有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有兩個:一個叫楊狗。我前幾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現在還活著,一字不識;另一個叫啞巴小(意思是啞巴的兒子),我到現在也沒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誰。

我們三個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棗,捉知了,摸蝦,不見不散,一天也不間斷。後來聽說啞巴小當了山大王,練就了一身躥房越脊的驚人本領,能用手指抓住大廟的椽子,渾身懸空,圍繞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臘月,赤身露體,澆上涼水,被捆起來,倒掛一夜,仍然能活著。

據說他從來不到官莊來作案,「兔子不吃窩邊草」,這是綠林英雄的義氣。後來終於被捉殺掉。我每次想到這樣一個光著屁股遊玩的小夥伴竟成為這樣一個「英雄」,就頗有驕傲之意。

我在故鄉只呆了六年,我能回憶起來的事情還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寫下去了。已經到了同我那一個一片灰黃的故鄉告別的時候了。

我六歲那一年,是在春節前夕,公歷可能已經是1917年,我離開父母,離開故鄉,是叔父把我接到濟南去的。叔父此時大概日子已經可以了。他兄弟倆只有我一個男孩子,想把我培養成人,將來能光大門楣,只有到濟南去一條路。

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否則我今天仍然會在故鄉種地(如果我能活著的話)。這當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會有成為壞事的時候。

「文化大革命」中間,我曾有幾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從故鄉接到濟南的話,我總能過一個渾渾噩噩但卻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隻腳還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嗚呼,世事多變,人生易老,真叫做沒有法子!

到了濟南以後,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里哭著醒來,盡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梁餅子吃苦鹹菜。

這種願望當然只是一個幻想。我毫無辦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叔父望子成龍,對我的教育十分關心。先安排我在一個私塾里學習:老師是一個白鬍子老頭,面色嚴峻,令人見而生畏。每天入學,先向孔子牌位行禮,然後才是「趙錢孫李」。

大約就在同時,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師附小去念書,這個地方在舊城牆裡面,街名叫陞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實際上「官」者「棺」也,整條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時「五四」運動大概已經起來了。

校長是一師校長兼任,他是山東得風氣之先的人物,在一個小學生眼裡,他是一個大人物,輕易見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幾年以後,我大學畢業到濟南高中去教書的時候,我們倆競成了同事,他是歷史教員。我執弟子禮甚恭,他則再三遜謝。我當時覺得,人生真是變幻莫測啊!

因為校長是維新人物,我們的國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話。教科書裡面有一段課文,叫做《阿拉伯的駱駝》。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當時對我卻是陌生而又新鮮,我讀起來感到非常有趣味,簡直是愛不釋手。

然而這篇文章卻惹了禍: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課本,我只看到他驀地勃然變色,「駱駝怎麼能說人活呢?」他憤憤然了:「這個學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轉學!」

於是我轉了學:轉學手續比現在要簡單得多,只經過一次口試就行了。而且口試也非常簡單,只出了幾個字叫我們認,我記得字中間有一個「騾」字。我認出來了,於是定為高一。另一個比我大兩歲的親戚沒有認出來,於是定為初三。為了一個字,我沾了一年的便宜,這也算是軼事吧!

這個學校靠近南圩子牆,校園很空闊,樹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麗的。在用木架子支撐起來的一座柴門上面,懸著一塊木匾,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循規蹈矩」。

我當時並不懂這四個字的涵義,只覺得筆畫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從這個木匾下出出進進,上學,游戲。當時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後來我才了解的意思,覺得他是非我族類。

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閑書」,閑書是不許我看的。

在家裡的時候,我書桌下面有一個盛白面的大缸,上面蓋著一個用高梁桿編成的「蓋墊」(濟南話):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等舊小說。

《紅樓夢》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玉整天哭哭啼啼,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餘的書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閑書往裡一丟,嘴巴里念起「子曰」、「詩雲」來。

到了學校里,用不著防備什麼,一放學,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後,或者一個蓋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閑書,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來。常常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有時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

我對小說中的綠林好漢非常熟悉,他們的姓名背得滾瓜爛熟,連他們用的兵器也如數家珍,比教科書熟悉多了。自己當然也希望成為那樣的英雄。有一回,一個小朋友朋友告訴我,把右手五個指頭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幾百次,上千次。

練上一段時間以後,再換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終可以練成鐵砂掌,五指一戳,能夠戳斷樹木。我頗想有一個鐵砂掌,信以為真,猛練起來,結果把指頭戳破了,鮮血直流,知道自己與鐵砂掌無緣,遂停止不練。

學習英文,也是從這個小學開始的:當時對我來說,外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我認為,方塊字是天經地義,不用方塊字,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秘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

英文對於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萬沒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綜觀我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到了正誼算是到達了一片濃綠的境界——我進步了。但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從生活的內容上來看,依然是一片灰黃。

即使到了濟南,我的生活也難找出什麼有聲有色的東西。我從來沒有什麼玩具,自己把細鐵條弄成一個圈,再弄個鉤一推,就能跑起來,自己就非常高興了。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

接受外面信息,僅憑五官。什麼電視機、收錄機,連影都沒有。我小時連電影也沒有看過,其餘概可想見了。

今天的兒童有福了。他們有多少花樣翻新的玩具呀!他們有多少兒童樂園、兒童活動中心呀!他們餓了吃麵包,渴了喝這可樂、那可樂,還有牛奶、冰激凌。電影看厭了,看電視。廣播聽厭了,聽收錄機。

信息從天空、海外,越過高山大川,紛紛蜂擁而來:他們才真是「兒童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是他們偏偏不知道舊社會,就拿我來說,如果不認真回憶,我對舊社會的情景也逐漸淡漠,有時竟淡如雲煙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盡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麼不全面,不管怎樣掛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麼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一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

(3)林海音的童年故事擴展閱讀:

林海音主要經歷:

林海音,1918年3月出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回生醫院,1921年隨父母返回台灣,1923年又隨父母遷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過,其著名代表作《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對其童年往事的回憶。

林海音的成長歲月與大半五〇年代作家相同,都經過舊時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熏陶。林海音16歲時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在學期間一邊讀書一邊當實習記者,19歲畢業即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跑婦女新聞 。

1948年11月,林海音在三十歲時回到台灣。1953年受聘於《聯合報》副刊,擔任主編一職。任職期間(1953-1963),林海音以敏銳的文學觸感發掘了相當多的人才,且重視台灣本土作家,如林懷民、黃春明、鄭清文、鍾理和等。

此外,還鼓勵日據時代停筆的老作家,例如楊逵、鍾肇政、文心、陳火泉、施翠峰等執筆再寫,是推動台灣文學的重要推手。在此期間,林海音自己也出版了其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樹》、第一部長篇小說《曉雲》、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等作品 。

1963年,林海音因故離開主編十年的《聯合報》副刊 。

1964年,林海音受聘擔任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第一任文學編輯,從此把筆頭拓展至兒童文學。同年其短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英文版出版。

1965年,林海音辭去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工作,出國訪問美、日。同年其第一本兒童讀物《金橋》出版。

1967年1月,林海音與幾位朋友合辦了一份文學雜志《純文學月刊》(1967-1972),擔任發行人及主編。編這份雜志時,她曾親筆發出了一百多封書信,向編報期間所擁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好多人,引來了很多投稿者與訂閱人,雜志也得到好評,產生了不少佳作 。

❹ 林海音小時候有什麼經歷嗎,除了城南舊事裡面的

她在小時候和一位瘋女人秀貞成了好朋友,並且答應幫她找失蹤的女兒。在她們上火車的時候,被火車軋了……

❺ 童年樂事林海音的主要內容100字

主要講了作者童年生活一些小事。

具體如下:

我的生活興趣很廣泛,也很平凡。版喜歡權熱鬧,不喜歡一個人獨處。在北平的時候,大人給小孩講故事,於是我也跟著聽,雖然有些害怕,但還是忍不住慫恿大人講。

我還對街道上穿街過巷的生意人感興趣,每天晚飯後急忙跑到大門外去張望。我最喜歡的「唱話匣子」的手藝人。

每次有「唱話匣子」的人經過,我都會將其叫到家裡,讓他放唱片。他把那大喇叭裝在話匣子上,然後擺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搖緊,播放了很多經典唱片。

(5)林海音的童年故事擴展閱讀:

《童年樂事》通過對童年生活二三小事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對家鄉的無限熱愛。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台灣作家林海音,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過,其著名代表作《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對其童年往事的回憶。這篇《童年樂事》就是摘取了她在北京生活的畫面。

林海音的成長歲月與大半50年代作家相同,都經過舊時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熏陶。林海音16歲時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在學期間一邊讀書一邊當實習記者,19歲畢業即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跑婦女新聞。

❻ 林海音的故事

建議你去買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那本書很好看的,全是林海音童年在老北京發生的一些事情。內容比較長,你想看的話可以去書店買。也可以網上訂購。

❼ 林海音的童年是什麼樣的(簡單點)

看過《城南舊事抄》的都知道.小英子(林海音)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她有愛她的父母,但是後來爸爸死了以後,她也成熟了很多.在這之前,她雖然不懂事,但是也對美好生活充滿了嚮往(向和小偷的約定」一起去看海「中可以看出...

❽ 林海音的童年在《城南舊事》一書里為哪五個故事

《 惠安館 》、《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爸爸的花兒落了》

❾ 林海音的小故事

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慾望對象缺席的象徵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後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牆壁和窗戶彷彿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像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盪鞦韆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朴、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旋律中,想戀著那盪悠悠的鞦韆,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盪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後,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雜訊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後,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像中的 「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當我們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各自命運時,你會驚喜地發現:隨著「一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http://www.hzcyzx.net/bbs/dispbbs.asp?boardid=11&ID=930
《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讀《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❿ 林海音《我的童年》文章的內容是什麼

作家林海音並沒有任何一篇叫做《我的童年》的文章,有《童年樂事》以及《冬陽·童年專·駱駝隊》兩屬篇關於童年的文章。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