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吊車的故事
⑴ 許振超的故事
新時代的中國工人許振超夠普通的崗位--吊車司機;夠單調的工作--把貨物從碼頭吊上車、船,或是從車、船吊到碼頭。30個春秋就這樣悄然而去。然而,人們說,30年來,從他堅守的這個普通的操作台上流瀉出的,不是單調的音符,而是一曲曲華美的樂章。他,就是青島港的吊車司機,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橋吊專家,一個一年內就兩次刷新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的人--許振超。"幹活不能光用力氣,還要動腦筋;干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1974年,許振超初中畢業後到青島港當了一名碼頭工人。他操作的是當時最先進的起重機械--門機。許振超勤學苦練,7天就學會,在一起學習的工人中第一個獨立操作。然而,會開容易開好難。師傅開門機,鉤頭起吊平穩,鋼絲繩走的是"一條線";到了許振超手裡,鉤頭穩不住,鋼絲繩直打晃。特別是礦石裝火車作業,一鉤貨放下,灑在車外的比進車內的還多。看到工人們忙著拿鐵杴清理,許振超十分內疚。還有,礦石裝火車裝多了,工人要費不少勁扒去多的;裝少了,虧噸,貨主不幹。為了早日掌握這項技術,每次作業完畢,別人歇著了,許振超還留在車上,練習停鉤、穩鉤。四五個月後,他開的門機鋼絲繩走起來也一條線了,一鉤礦石吊起,穩穩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裝滿一車皮。這手"一鉤准"的絕活,很快就被大家傳開了。一次,許振超干散糧裝火車作業,發現糧食顆粒小,更易灑漏。他便在工作之餘,吊起滿滿一桶水,練習走鉤頭,直至練到鉤頭行進過程中滴水不灑。再去裝散糧,一抓鬥下去,從艙內到車內,平平穩穩,又一個絕活--"一鉤清"。許振超的活干凈利索,裝卸工人們二次勞動大大減輕,誰都願意跟他搭班。1984年,青島港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當上了第一批橋吊司機。許振超又鑽研上了。橋吊作業有一個高、低速減速區,減速早了裝卸效率下降,減速太遲又影響貨物安全。於是,他帶上測試表反復測試,終於成功地將減速區調到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橋吊一小時吊14、15個箱子,改革後能吊近20個箱子,使作業效率提高1/4。一次,一場大霧使整個碼頭的裝卸作業被迫停下,直到中午霧仍不散。貨輪的船長急火火地找到許振超,請求馬上把集裝箱卸下來。原來,該輪裝載的全是冷藏箱,不料供電電源發生故障,如不搶卸,一旦箱里溫度升高貨物變質,損失就是好幾百萬元。一台橋吊有十幾層樓那麼高,而集裝箱上起吊用的4個鎖孔,每個不過一塊香皂大小。司機在40多米高的橋吊上,要讓重達十幾噸的吊具的4個爪准確插入集裝箱的鎖孔中,好天氣操作起來都不那麼容易,何況大霧彌漫。藝高人膽大。許振超一咬牙答應了。他在船上、岸邊各安排兩個經驗豐富的老司機,通過對講機隨時報告集裝箱位置,自己登上橋吊,精心操作。隨著船上、岸邊清晰的報告聲,一個個箱子一鉤到位,順順利利全卸了下來。許振超憑著過硬的功夫、嫻熟的技巧,闖過了霧天作業禁區,為客戶挽回了巨額損失。1991年,許振超當上了橋吊隊隊長。他在工作中發現,橋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於起吊和落下時速度太快,吊具與集裝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這么操作不僅橋吊容易出故障,貨物也不安全,必須做到無聲響操作。司機們一聽炸了窩。"集裝箱是鐵的,船是鐵的,拖車也是鐵的,這集裝箱裝卸就是鐵碰鐵,怎麼能不響呢?"說出口的道理很硬,沒有說出口的道理更硬:橋吊隊實行的是計件工資,多吊一箱就多掙一份錢。搞無聲響操作,輕拿輕放,不明擺著要降低速度,減少收入么?許振超沒多解釋,自己動手練起來。他通過控制小車水平運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間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掃集裝箱邊角,下瞄船上裝箱位置一點,手握操縱桿變速跟進找垂線。打眼一瞄,就能准確定位,又輕又穩。然後,他專門編寫了操作要領,親自培訓骨幹並在全隊推廣,以事實說服人。就這樣,"無聲響操作"又成了許振超的傑作、青島港的獨創。1997年11月,老港區承運一批化工劇毒危險品。這個貨種一旦出現碰撞,就有可能引發惡性事故。為了確保安全,碼頭、鐵路專線都派上了武警和消防員,身著防化服全線戒嚴。船靠岸後,在許振超的指揮下,練就一手"無聲響操作"的橋吊司機們個個精心操作,一個半小時,40個集裝箱被悄然無聲卸下,又悄然無聲裝上火車。船東代表感慨地說:"你們的作業簡直是'行雲流水',太神奇了!""咱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當了隊長的許振超,除了開好自己的橋吊,還想做更多的事。一次,隊里的一台橋吊控制系統發生了故障,請外國廠家的工程師來修。專家幹了12天,一下子掙走4.3萬元。這件事深深刺痛了許振超。他想,如果自己會修,這筆錢不就省了嗎?然而,橋吊的構造很復雜,涉及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等6門學科,就是學起重機械專業的大學生也至少得兩、三年才能夠處理一般性故障。許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為了攻克這門技術,他著了魔似地鑽研,終於發現,所有的技術難點都集中在一塊塊控制系統模板上,而這正是外國廠家全力保護的尖端技術--不僅沒提供電路模板圖紙,就連最基本的數據也沒有。許振超不信邪。每天下了班,他拿著借來的備用模板,一頭扎進自己的小屋裡。一塊書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鑲嵌的上千個電子元件,另一面是彎彎曲曲的印刷電路,這樣的模板在橋吊上一共有20塊。為了分辨細如發絲、若隱若現的線路,許振超專門用玻璃做了個支架,將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燈泡,通過強光使模板上隱身的線路顯現出來,然後一筆一筆繪製成圖。光分辨這2000多個焊點,已夠麻煩了,要弄明白它們之間的連接更麻煩。一個點前後左右可能有4條連線,而且每一條連線又延伸出兩條連線,兩條再變成4條,最多的變成20、30根連線,每個點、每條線,許振超都要用萬用表試了又試,一條線路常常要測試上百個電子元件,直到最終試出一條通路來。這樣精細的活,特別累眼,累得看不清了,許振超就到冰箱里取出冰塊,敷上一會兒。接著再干,每天晚上堅持干3個多小時。就這樣,許振超用了整整4年時間,一共倒推了12塊電路模板,畫了兩尺多厚的電路圖紙,終於攻克了技術難點。這套模板圖紙後來便成了橋吊司機的技術手冊,成了青島港集裝箱橋吊排障、提效的"利器"。一次,一台橋吊上的一塊核心模板壞了,許振超跑到電器商店花8元錢買了一個運控器,回來換上後橋吊就正常運作了。而這要是在以前,換一塊模板得花3萬塊錢!2000年,隊里的6台輪胎吊發動機又到了大修的時候。許振超找到公司領導主動要求,把這個項目交給他組織技術骨幹來完成,一來鍛煉隊伍,二來節約資金。面對復雜的維修工藝,他與攻關小組一起邊琢磨邊實踐,加班加點,提前完成了輪胎吊發動機的大修。近幾年來,經他主持修理的項目累計為青島港節約800多萬元。許振超的維修技術出了名,公司獎勵了他一台傳呼機,許振超的傳呼機一天24小時都開機,只要橋吊有故障,隨叫隨到,隨到隨修。掌握了修橋吊的技術,許振超仍不滿足。因為作業中橋吊一旦發生突發故障,如果不能及時排除,將對裝卸效率和船東利益造成嚴重影響。許振超又提出了一個新目標--"15分鍾排障"。他從解剖每一個運行單元入手,不斷探索,終於做到心中有數,手到"病"除。目前,橋吊隊從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師到場排除,已縮短到15分鍾以內。"現代化大生產說到底最需要團隊協作。僅憑我一個人,就是一身鐵又能打幾個釘。"2001年,青島市和青島港集團實施外貿集裝箱西移戰略,啟動前灣集裝箱碼頭建設。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1月下旬,橋吊安裝仍然沒有大的進展。關鍵時刻,青島港集團總裁常德傳現場發布任命:許振超任橋吊安裝總指揮,年底前完成橋吊安裝。接下任務,許振超辦了兩件事:一是打電話告訴愛人,從現在到年底一個多月不能回去,讓她放心;二是買了10箱方便麵,往現場一扔。前灣碼頭當時還是一片荒地,現場辦公就在工地上一個集裝箱里。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天氣,集裝箱里里外外一樣冷。每天早晨臉盆里的水都凍成冰坨,穿上工作鞋先要跺幾分鍾。吃飯要到三里地以外,錯過點只能幹啃方便麵、涼饅頭;睡覺就在集裝箱一角鋪上硬紙殼加大衣。有一次許振超發燒,幾天不退,身子像散了架一樣,走路都發飄。但晚上給家裡打電話仍是那句話"工程進展順利,我一切都好。"妻子許金文和女兒小雪放心不下,乘輪渡到碼頭上看望許振超。只見他眼裡布滿血絲,嘴上裂著口子。荒涼的前灣碼頭空地上,只有兩個鐵皮集裝箱。其中一個,就是許振超的辦公室兼卧室,裡面的"家當"有三件:一把電水壺,一件軍大衣,一張硬紙殼。妻子含著眼淚說:"這么苦,你的身體怎麼受得了?"許振超笑笑說:"做心裡喜歡的事,就不覺得苦。"經過40多天的奮戰,重1300噸、長150米、高達75米的超大型橋吊,終於矗立在前灣寬闊的碼頭上。許振超和工友們激動地流下了熱淚。而許振超的風濕病又加重了,走起路來左腿常常不敢吃勁。直到現在,每天晚上睡覺時,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襪子。隨著港口西移戰略的順利推進,一個念頭在許振超腦海里越來越強烈:提高裝卸效率,創造集裝箱裝卸船世界紀錄!2003年4月27日,青島港新碼頭燈火通明,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在"地中海阿萊西亞"輪上開始了向世界裝卸紀錄的沖刺。20:20分,320米長的巨輪邊,8台橋吊一字排開,幾乎同時,船上8個集裝箱被橋吊輕輕抓起放上拖車,大型拖車載著集裝箱在碼頭上穿梭奔跑。安裝在橋吊上的大鍾,記錄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4月28日凌晨2:47分,經過6小時27分鍾的艱苦奮戰,全船3400個集裝箱全部裝卸完畢。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創下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紀錄。5個月後,他率領團隊又把每小時單船339自然箱這個紀錄提高到每小時381自然箱。青島港集裝箱"10小時完船保班"這塊品牌,讓這項紀錄擦得更加金光閃閃,"振超效率"揚名國際航運界!而許振超總是謙虛地說:"裝卸效率是集體協作的結晶,現代化大生產說到底最需要團隊協作。僅憑我一個人,就是一身鐵又能打幾個釘。"幾十年來,許振超創出了許多絕活兒,也帶出了一支會干絕活又能創新的團隊。現在,隊里涌現出了許多像他一樣的裝卸專家,不少技術主管成功地主持了許多橋吊的電控改造,橋吊隊維修班還改進了橋吊鋼絲繩更換方式,大大縮短了換鋼絲的時間--這個時間又為全國沿海港口最短。更令許振超和他的橋吊隊振奮的是,"振超效率"產生了巨大的名牌效應,青島港在世界航運市場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一年來,海內外,世界許多知名航運公司,主動尋求與青島港合作,紛紛上航線、增航班、加箱量,僅短短8個月時間,青島港就凈增了13條國際航線,實現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20萬標准箱,實現了24.3%的高速增長。在熱火朝天、一派繁忙的青島港碼頭采訪許振超時,這位朴實的"老碼頭"指著海上熙來攘往的貨船,說了一句很樸素的話:"貨走得快,走得好,咱心裡就踏實。"人民日報評論員:當代產業工人的傑出代表本報評論員今天本報發表長篇通訊,介紹許振超敢想敢幹、能幹會干、苦幹實乾的動人事跡。我們從他的事跡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共識:許振超是新時期產業工人的傑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當代產業工人的精神風貌和優秀品質。工人階級是國家的主人翁,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這種主人翁地位及其先進性,不是靜態的概念,而是動態發展的,是與工人階級順應世界文明進步聯系在一起的。當今世界,以計算機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使世界經濟結構有很大的提升,也影響到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新時期的產業工人,必須迎接這種挑戰,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勇於學習新知識,刻苦鑽研、掌握新技能,做好本職工作。從而順應時代進步,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主人翁地位。許振超就是一位學習型、創新型、充分掌握現代技能的新時期的優秀產業工人。他愛崗敬業,不僅自己大膽進行技術創新,練就了高強的本領,還帶出了一支"技術精、作風硬、效率高"的優秀團隊,創造出世界一流的工作效率,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他的事跡集中體現了新時期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學習許振超,就要學習他這種"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這種精神在當前我國高技能工人尚未完全適應經濟快速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尤為可貴。據統計,我國技術技能勞動者有7000多萬人,而高級技工僅佔4%。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則為30%至40%。工人技術素質整體偏低,已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的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產品每年損失近2000億元。僅"十五"末,我國對技術工人的需求總量就將增長20%以上,對技師、高級技師的需求更是高達一倍以上。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建設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是實現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資金可以引進,技術可以引進,管理可以引進,而大批具有現代技能、高素質的勞動者,只有靠我們自己培養。我們一方面要切實實行有利於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政策措施,大力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和環境,把他們的潛能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另一方面,要動員、鼓勵廣大勞動者像許振超那樣,愛學習,肯鑽研,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對國家、對人民、對民族有用的人才。 學習許振超,就要學習他面對新技術發展的挑戰,敢於大膽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向世界一流先進水平沖擊的精神。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推進企業管理、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向前發展的無窮力量。面對世界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和世界經濟的激烈競爭,不僅是奮斗在各條戰線上的產業工人,也包括我們全體幹部群眾,都要向許振超學習,認真學習新知識,刻苦鑽研新技術,掌握新技能,不斷創新,用新知識、新技術思考和解決問題,緊跟時代前進步伐,不斷朝著新的更高目標邁進。以這樣的戰略眼光來把握祖國和自己的命運,就能與時俱進,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實現自身價值,譜寫人生的華美樂章!
⑵ 區角游戲教案及反思小吊車
活動設計背景
本班幼兒年齡段4-5歲,喜歡提問,喜歡解決問題,但不知道團結,想通過這樣的區角游戲方式,讓幼兒知道團結合作,才能完成。還有幼兒在整理物品上稍有欠缺,不太喜歡整理,想利用這次活動,讓幼兒自己整理物品,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
活動目標
1、通過自主選擇活動區角,與活動夥伴體驗合作帶來的快樂,並獲得成功的情感。
2、能專注、認真地進行活動,善於探索材料的玩法。
3、不亂拿亂放,有良好的收拾整理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通過活動體驗和夥伴團結解決困難,帶來的快樂。
活動難點:在活動過程中不打鬧,活動結束後能收拾好各活動材料。
活動准備
益智區:找瓶蓋、迷宮、數圈圈、
建構區:建構示意圖、各種積木、小瓶子、牛奶盒
美工區:彩紙、皺紋紙、剪刀、膠水、手工紙、水彩筆 、蠟筆
語言區:給字找朋友、圖書、兒歌的卡片、故事錄音 、
數學區:數字卡片、圖形配對、量一量、稱一稱 、比一比、數一數
表演區:小話筒、表演頭飾、各種樂器、節奏卡、各種服飾
活動過程
活動流程:激發興趣——實踐操作——分享快樂
一、 激發興趣
故事引入,今天我們要去奇幻王國,那裡有很多很多好玩的東西,小朋友可以去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看誰能玩得最好,玩得開心!
二、 實踐操作
1、 幼兒按意願自選活動區和玩伴。
2、 師觀察幼兒與投入材料的互動性,加以引導。
3、 重點觀察:益智區,鼓勵幼兒大膽操作尋找答案。
三、 分享快樂
1、 幼兒說一說,今天在哪裡玩?玩了什麼?怎麼玩的?玩的時候有沒碰到困難?怎麼解決的?
2、 請幼兒當小老師評一評。你覺得他今天做的好嗎?什麼地方做的最好?(為什麼沒做好?你覺得可以怎麼做?)
3、教師對孩子的閃光點再次肯定,引發他們再次探索的興趣。
4、教師帶領幼兒排好隊,回到自己的班級
教學反思
活動設計的不足:
1、區角的內容過多,幼兒自選區角游戲反而讓幼兒在這種自由的趨勢下,讓幼兒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很多幼兒都是這個區角玩會那個區角玩會,少數幼兒不知道解決困難,遇到困難鬧後幼兒就放棄了游戲,又進入下個游戲。
2、活動前的要求沒提到位,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有打鬧的,有搶玩具的,也有坐著不玩的。
⑶ 我想要一段開吊車的經歷填寫,需要幫忙 謝謝
開一段開吊車的經歷填寫那麼你可以通過你對調查
⑷ 阿基米德的小故事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王冠,但他又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可問題是這頂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誰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沒有搗鬼。國王把這個棘手的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還要求他不能破壞王冠。
怎麼辦呢?阿基米德輾轉難眠,冥思苦想。他起初提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就在他一邊坐進澡盆,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托起時,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喊著「尤里卡」(希臘語,意為我知道了)。
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
(4)小吊車的故事擴展閱讀:
美國科學家根據一本失傳2000多年的古希臘遺稿發現,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就發現了微積分,並發明出了一種幫助微積分計算的特殊工具。美國科學家克里斯·羅里斯稱,如果這本阿基米德「失傳遺稿」早牛頓100年被世人發現,那麼人類科技進程可能就會提前100年,人類現在說不定都已經登上了火星。
據報道,這本阿基米德失傳遺稿如今躺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沃特斯藝術博物館」里,該館珍稀古籍手稿保管專家阿比蓋爾·庫恩特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稱∶「事實上,這本阿基米德遺稿已經被黴菌嚴重地損壞了,它是寫在羊皮紙上的,一些真菌已經消耗了上面的一部分膠原質,羊皮紙產生了嚴重的腐蝕和毀損———這意味著阿基米德遺稿中的一部分將永遠消失了。」
當阿基米德遺稿中的內容被復原出一部分後,科學家們被遺稿內容驚得目瞪口呆。阿基米德在一篇名叫《機械定理方法》的文章中,竟然頗費筆墨地闡述了現代微積分學理論的精髓:無窮概念!顯然阿基米德當時對這一領域已有了至關重要的發現。
科學界眾所周知,微積分是在1666年由牛頓發現的,世界科學界將微積分發現的那一年(1666)公認為近代物理學的開始,美國科學家怎麼也不會相信,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早在公元前兩世紀時就已經接近於發現這一「近代物理學」的奠基石!
⑸ 神舟六號的故事
兩名航天員在太來空遨遊期自間,中國航天員中心的領導給記者講了一段故事——
當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遨遊太空,全程嚴格保密。他從太空歸來,降落在伏爾加河畔一個部隊的營地。著陸後,他聽到的第一句話是一位哨兵警惕的詢問:「您的證件!」
如今,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的飛天之旅向世界全程直播。這是一次全程幾乎「透明」的飛行。傳到地面的不僅有艙內固定攝像頭拍攝的畫面,還有兩名航天員用手持DV拍攝的畫面。記者在航天員中心的監視室,還聽到了兩名航天員互拍時的對話:當時,費俊龍正在喝水。聶海勝一邊拍攝一邊問他:「好喝不好喝?」費俊龍俏皮地拖了一個長音——「好喝!」
這些音像素材也是航天員中心的「獨家寶貝」。航天員還在天上飛,他們就在編輯一本世界上第一本以《航天員》命名的雜志,裡面的很多插圖都是兩名航天員在天上的「互拍」,攝影署名是「費俊龍」、「聶海勝」。
同時,一張名為《太空掠影》的DVD光碟也在編輯中。封面上,費俊龍和聶海勝身穿航天服,微笑著注視前方。背景是他們拍攝的藍色地球。一行黃字格外醒目——「本片由神舟六號飛行任務航天員拍攝,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⑹ 用飯店和吊車寫一個小故事要求奇特誇張關已逼真。
我們在一個木頭小房子裡面吃飯,吊車把木房子吊了起來,我們在小飯店吃著美食,從高處欣賞著周圍的美景
⑺ 大力士吊車繪本故事從中學到了什麼
從大力士吊車繪本故事中,
學到了人多力量大。
只要團結合作,
就能戰勝困難。
⑻ 人類發明現代起重機的故事
公元前10年,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維斯曾在其建築手冊里描述了一種起重機械。這種機械有一根桅桿,桿頂裝有滑輪,由牽索固定桅桿的位置,用絞盤拉動通過滑輪的纜索,以吊起重物。有些超重機械可用兩根桅桿,構成人字形,把吊起物橫向移動,但幅度很小,操作也十分吃力。
到15世紀,義大利發明了轉臂式起重機,才解決這個問題。這種起重機有根傾斜的懸臂,臂頂裝有滑輪,既可升降又可旋轉。但直到18世紀,人類所使用的各種起重機械還都是以人力、畜力為動力的,在起重量、使用范圍和工作效率上很有限。
18世紀中後期,英國瓦特改進和發明蒸汽機之後,為起重機械提供了動力條件。1805年,格蘭工程師倫尼為倫敦船塢建造了第一批蒸汽超重機。1846年,英國的阿姆斯特朗把新堡船塢的一台蒸汽超重機改為水力起重機。
20世紀初期,歐洲開始使用塔式起重機,
起重機主要包括起升機構、運行機構、變幅機構、回轉機構和金屬結構等。起升機構是起重機的基本工作機構,大多是由吊掛系統和絞車組成,也有通過液壓系統升降重物的。運行機構用以縱向水平運移重物或調整起重機的工作位置,一般是由電動機、減速器、制動器和車輪組成。變幅機構只配備在臂架型起重機上,臂架仰起時幅度減小,俯下時幅度增大,分平衡變幅和非平衡變幅兩種。回轉機構用以使臂架回轉,是由驅動裝置和回轉支承裝置組成。金屬結構是起重機的骨架,主要承載件如橋架、臂架和門架可為箱形結構或桁架結構,也可為腹板結構,有的可用型鋼作為支承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