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西邊故事

西邊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1 16:23:50

① 太陽從西邊升起的故事梗概

交通警察金凡樹在一次執勤中,偶然在街上碰到了女大學生南賢珠,並對她一見鍾情。幾天後,兩人又在一個車禍現場意外相遇。賢珠因無照駕駛,撞上了路邊的大樹。趕到現場的凡樹不但沒有給她開罰單,相反地,還主動表示願意教賢珠開車,兩人的友誼就此展開。
在一次約會中,他們都談到了自己的夢想。凡樹表示自己想成為一名棒球裁判,而賢珠則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員。在無數交換心情的信件中,他們愛上了對方。但好事多磨,就在凡樹終於鼓起勇氣要向賢珠表白的時候,卻得知她將出國念書。賢珠拒絕了凡樹深情的求婚,他們的愛情逐漸褪色……
多年後,凡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棒球裁判。而賢珠在國外求學期間,被知名經紀人貝朋書發掘,如今已經成了炙手可熱的電影明星(藝名:柳禾琳),身邊的追捧者無數,一家麵食公司的年輕總經理吉明正在對她展開熱烈的追求。
一天,凡樹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了賢珠主演的電視劇,發現自己對她仍難忘舊情。在韓國棒球賽的開幕式上,凡樹和賢珠終於重逢了:她是受邀開球的嘉賓,而他則是一壘裁判。那次短暫的邂逅之後,他們又偷偷地見了幾次面,對兩人而言,一切彷彿置身美夢之中,他們似乎又找回了多年前的幸福,兩人甚至憧憬起以後的生活。
然而事情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和順利。一名體育雜志記者開始偷偷追蹤他們的秘密約會。此外,那位麵食公司的總經理吉明對賢珠的態度更是大大滿足了八卦記者的興趣。凡樹和賢珠的這段戀情再度陷入迷茫……

② 西邊經歷作文100字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③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張騫在漢武帝初年做郎中時,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他們說敦煌(在今甘肅敦煌西)和天山當中有個月氏國,恨匈奴,想報仇。

漢武帝想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他下詔徵求精明強乾的人去聯絡月氏,張騫應征了。有個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叫甘父,還有一百多個勇士都願意跟著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為使者,張騫一行帶著一百多人從長安起程,經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南)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

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

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准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有一天,張騫和甘父張騫乘機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

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足夠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他們要到月氏去,又不知道月氏在哪兒,就一直往西走。他們跑了幾十天,逃出了匈奴地界,闖進了一個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的國家。

大宛在月氏北邊,是出產快馬、苜蓿(mùsù)和葡萄的地方。大宛是匈奴的鄰國,懂得匈奴話,張騫和甘父都能說匈奴話。

大宛人向國王報告,大宛王早就聽到過在很遠的東方有個中國,地方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講究得沒法說,金銀財寶、綢緞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

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原來月氏的老王被匈奴殺了以後,月氏人立他的兒子為王。

新王率領著全部人馬和牲畜往西逃,一直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月氏人打敗了大夏,就建立了一個大月氏國,月氏王不想去跟匈奴作戰,只是很有禮貌地招待漢朝使者。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和甘父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沒法叫月氏王去打匈奴,只好離開了月氏回國,經過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和大宛,到了匈奴地界,又給匈奴逮住了。

他們只好又在那邊過了一年多。匈奴的太子和單於爭奪王位,國內大亂。張騫同甘父就乘機逃回來了。

漢武帝見了十三年未見的張騫,拜他為太中大夫,封甘父為奉使君。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張騫還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漢武帝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大夏人說是買賣人從身毒——天竺(今印度)買來的。

大夏在長安西邊一萬二千里。大夏人從身毒買到蜀地的東西,可見身毒離蜀地不遠。我們要是從蜀地出發,走西南那條道兒,經過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經過匈奴了。」

漢武帝聽了,打算用禮物和道義去跟這些國家聯合起來對付匈奴。他再一次派張騫為使者,從蜀地出發,帶著禮物去結交身毒。

這次,張騫把人馬分成四隊,從四個地點出發,走了兩千里地,有的給當地的部族打回來,有的給殺害了。往南走的一隊人馬繞過昆明,到了滇國(今雲南南部)。

滇國的國王原來是楚國人,很客氣地招待使者,願意幫助使者找道兒去身毒,但昆明人不讓過,張騫只好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這次在南方結交了一個從沒聽到過的國家,也很滿意。

後來西域一帶有許多國家看到匈奴被漢朝打敗,就不願意再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

張騫說:「匈奴西邊有個烏孫國(在今新疆)。皇上不妨先結交烏孫王,跟他和親。烏孫以西的國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結交了。」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漢武帝派張騫為使者,拿著漢朝的使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有牛、羊一萬多頭,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價值幾千萬的禮物動身了。

到了烏孫,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把一份很厚的禮物送給他,對他說:「要是大王能夠搬到東邊來,皇上願意把那邊的土地封給大王,還把公主嫁給大王做夫人,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這對咱們兩國都有好處。」

烏孫王請張騫暫時休息幾天,自己召集大臣們商議商議。烏孫王和大臣們都害怕匈奴,商議了好幾天,決定不下來。張騫就打發他的副手們拿著使節,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代波斯)、身毒、於闐(今新疆和田一帶)等國家。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許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就打發張騫先回去,他借著送張騫回去,派了幾十個人到長安去探看一下。

張騫帶著烏孫的使者來見漢武帝。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烏孫王送給他的幾十匹高頭大馬,喜歡得了不得,格外優待烏孫的使者。

翌年,張騫害病死了。又過了幾年,張騫派出去的那些副手們都帶著各國的使者陸續回來了。漢武帝非常高興,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國,他們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隸和財富交給匈奴。這會兒漢朝跟這些國家交好,他們不必納稅,都很樂意地跟漢朝結交。

烏孫王不願意搬到東邊來,漢武帝就在那邊設立了兩個郡,一個叫酒泉郡(今甘肅酒泉),一個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肅民勤東北)一年到頭有官員和兵士守衛著,不讓匈奴南侵。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國都知道張騫心眼好,夠朋友。因此,在很長一個時期,漢朝和西域的友好關系就建立起來了。

漢朝從西域那邊得到了高頭大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西域各國從中國得到了絲和絲織品,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發展了生產。張騫走通西域的這條路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後來人們就叫它「絲綢之路」。

(3)西邊故事擴展閱讀:

張騫出使西域大事年表。

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張𬸣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導,率領一百多人,浩浩盪盪從隴西(今甘肅)往媯水(今烏茲別克阿姆河一帶)流域出發,中途在祁連山遭匈奴俘虜。

前129年,張騫和隨從堂邑父兩人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取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盆地),接著沿塔里木河西行,經龜茲國(今新疆庫車東)、疏勒國(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蔥嶺,到達大宛(Ferghana,今費爾干納盆地)。

前128年(漢元朔元年),張騫啟程回國,此時他已經搜集了絲綢之路腹地的大量資料,包括大宛、大夏(巴克特里亞)、康居(索格狄亞納)等。

為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虜,張騫繞遠路從蔥嶺、沿昆侖山北麓而行,經莎車、於闐(今新疆和田)、樓蘭(今新疆若羌),但不幸又被匈奴擒獲。

前126年,匈奴車臣單於死去,張騫乘機帶著堂邑父以及匈奴妻子逃脫,終於回到了中原。100多人的使團,13年後僅張騫與堂邑父兩人生還,漢武帝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開拓的這一條路線,也就是今日的絲綢之路中線,主要在天山南麓。

前124年,漢武帝派張騫自蜀至夜郎(貴州遵義府桐梓縣東),謀通身毒,但為昆明夷所阻,不能通,因昆明夷欲壟斷中印商務。

前123年(漢元朔六年),張騫隨西漢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得勝,封為博望侯。

前121年(漢元狩二年),張騫與李廣一同到右北平攻打匈奴,但因延誤軍期(李廣被圍、張騫的軍隊隔天才到,因趕路勞累而沒有追擊匈奴),原本要被處決,他用博望侯的爵位贖罪,最後被貶為庶人;李廣也因此役而功過相抵。

前119年,漢武帝命張騫為中郎將,再度出使西域,執行聯合烏孫以「斷匈奴右臂」的外交政策,隨行人員約300,牛羊以萬計,絲綢、漆器、玉器和銅器等貴重物品成千上萬。

張騫平安抵達伊犁盆地的烏孫國,烏孫王昆莫歡迎張騫的來訪,並收下了豐厚的禮物,但當時烏孫國已經分裂,而且烏孫人對漢朝還不了解,所以張騫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

此後,張騫派遣副使,對烏孫周邊地區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於闐、扜彌(今新疆於田克里雅河東)等進行外交活動。

前115年(漢元鼎2年),張騫啟程回國,並帶著數十位來漢朝探路的烏孫國使者,以及數十匹烏孫良馬。張騫被封為「大行」,位列九卿。隔年(前114年),張騫去世。漢武帝為了紀念他,將日後奉派往西域的使節都改稱為博望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騫

④ 對西鄰五子故事的體會!要深刻!

↓心得體會 >> 西鄰五子↓
西鄰五子呂柟(讀音nan二聲,楠)
西鄰之人有五子焉。一子朴,一子敏,一子蒙(失明),一子僂(讀音lou二聲,駝背),一子跛。乃使朴者農,敏者賈,蒙者卜,僂者績(將麻搓成繩。幹活時須彎腰),跛者紡(紡線可以不用腳),五子者皆不患於衣食焉。

翻譯:西邊鄰居家有五個兒子。一個兒子老實,一個兒子聰明,一個兒子瞎,一個兒子駝背,一個兒子瘸。就讓老實的務農,聰明的經商,瞎子卜卦(算命),駝背搓麻繩,瘸子紡線,五個兒子都不為衣食發愁。

感: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很直白的一個寓言,沒什麼多說的了。

西鄰五子
——用人之長原理

--------------------------------------------------------------------------------

www.guangzhou.gov.cn 2005年7月5日 16:49:28 作者: 李文癢

用人之長原理是人員配備中的原理之一。用人之長原理是指管理人員越是處在最能發揮其才能的職位上,就越能使組織得到最大的收益。

中國古代寓言有一則《西鄰五子》:西鄰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僂,一子跛。西鄰將質朴的兒子安排種地,將機敏之子安排經商,讓雙目失明的去卜卦,令背駝的搓麻,安排跛足的紡線。結果,五個兒子各得其所。《西鄰五子》的故事說明用人需用其所長,避其所短。管理界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人才。」這句話意義深刻。天生我才必有用,用對了的是才,用錯了的成了垃圾。馬謖便是一例。馬謖並非草包,他是一位熟讀兵書的優秀參謀人才,為諸葛亮出過不少好主意。但是他的不足之處是缺乏實戰經驗,沒有親率大軍的實踐。正像有人觀棋在行,下棋卻不行。馬謖的長處是擔任智囊,領兵打仗卻不行。如果諸葛亮不讓他守街亭,馬謖會繼續在參謀崗位上幹得很好。

對於大多數人員來說,他們可能會在某個方面有專長,這些專長的人可能會有些短處,但只要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就夠了。一個人只有處在能充分發揮其專長的崗位上,才會幹得更出色,才能使組織得到最大收益。因此在人員配備時,必須根據職位的要求,尋找合適人選。這里的合適人選,並不是指那些在各方面都完美無缺的人,而是相對於某個特定職務來看他們的長處適合於這個特定的職務。

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人,所以人具有社會性,即共性。任何人又都是單獨的個體,彼此之間具有性格、氣質、能力,感知上的差異,人又具有個性。以能力為例,如果讓水泊梁山的黑旋風李逵去當水軍頭領,而讓浪里白條張順當陸軍頭領,二位好漢都難以勝任。如果讓智者賢相諸葛亮披甲上陣,一個回合就會敗下陣來。陳景潤做中學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十分費勁,但是他在數論的海洋中卻駕馭自如。每個人都有所長,有優勢;又都有所短,有劣勢。有效的管理者無不堅信人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揚其長抑其短.才能使人盡其才,用其短而抑其長,就會使人才變垃圾。管理者要做到知人善任,關鍵不在於如何減少人的短處,而在於如何發揮人的長處,使人們各得其所,各遂其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⑤ 關於指南針的故事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於水面!

指南針
談到指南針,許多人都會聯想到黃帝大戰蚩尤的故事。

但是實際上故事中所提到的指南器具並非指南針,當然黃帝更非指南針的發明者。傳說中的指南器具是指南車,並非指南針。

指南車是利用齒輪讓木車上的木人手指永遠指向南方,完全和磁性無關,而指南針卻得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作,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事物。

指南針的起源
談到指南針的起源就得上推至戰國時代,當時有一種稱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針的雛形。

在戰國時代,采玉的工人四處去采玉時,往往需要帶著「司南」以幫忙指引方向。至於「司南」究竟形狀、使用方法為何,依據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的敘述,它應該是以一塊天然的磁石仔細雕琢成勺子的形狀,南極位在勺子的長柄,在雕琢過程中還需使勺子的重心位在底部中心,再加上由「四維」(即乾、坤、巽、艮)、「八干」(即今之天干)、「十二支」(即今之地支)組成二十四向而雕刻其上的底盤。

其使用方法,則是先把底盤放正,再把「司南」放上讓其旋轉,一旦「司南」停止,長柄所指之處就是南方。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在水面就能辨別南北。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更記載往後對於指南針的製作方法、及世上最早發現磁偏角、人工磁化製作指南針這三件關於指南針的相關記載,除了記錄下當時發展,沈括更把製作方法加以比較出優劣,成為了解當時指南針發明的最佳參考資料。

指南針的發展
一般談到指南針的發展,就讓人立刻聯想到「羅盤」。

所謂的「羅盤」指得是磁針和方位盤的相結合,它又稱為「羅經盤」,我國在南宋時代就出現了,當時稱為「地螺」。

「羅盤」依照磁針在方位盤的放置方法而分為水針和旱針兩種,兩者分述如下:
水針
出現年代:宋代
製作方式:磁針用水浮法放在方位盤上
史書證明:1、徐競所著之《宣和奉使高麗田經》
2、《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魚
旱針
出現年代:宋末元初
製作方式:不用水浮法者即是
史書證明:1、於《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龜│

外傳與影響
指南針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之際,傳到阿拉伯,然後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後來歐洲演變出旱羅盤,再於明代時經日本傳回我國。

指南針對西方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西方開始海外大探險。

結合當時國家有計畫的海外探險,以及天文、地理、造船、航海技術的配合,再加上羅盤的使用,因而造成西方一連串的海外探險。

在各國相競的向外發展下,新航線、新大陸逐一被發現,讓歐洲人在短時間內看到更多不同的事物與民族,進而促使歐洲人以客觀的觀察和比較的眼光來看待不同的民族與文化,是為指南針的另外更深遠的影響。

⑥ 聲東擊西的故事簡介

聲東擊西

1、故事簡介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於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製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並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於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里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於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走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2、解釋: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

3、示例
《淮南子·兵略訓》:「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為之以歙而應之以張,將欲西而示之以東,……」
唐·杜佑《通典·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元·脫脫等《宋史·高敏傳》:「兵家之事,聲東擊西。」

4、古文

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5、注釋

①萃:通「悴」,即憔悴。指敵人情之混亂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預測

6、譯文

敵方軍心動搖,軍如無頭之蠅,亂撞亂碰,就不能判明和應付突發事變,這是指揮官失去分析判斷情況的能力的一種象徵。要利用敵人失去控制力無法自主的時機將其消滅。

7、可以點開這個鏈接觀看視頻

網頁鏈接

最後可以給個贊嗎,謝謝。製作不宜,不喜勿噴。(不@我,請不要亂復制,謝謝配合)

原創: 海鹽私語

⑦ 「西邊有豺狼,東邊有爹娘」這句鄉間俗語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鄉村屬於應該指的是東南西北的一個方向吧,應該就是只在大山裡面,西邊有狼才東邊有爹娘。

⑧ 給我些任何地方的民間故事!急用

「大別山」名稱由來

關於大別山的名稱早在3000多年前的《尚書·禹貢》內中就有記載,至容於大別山名稱的由來,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較為流行的有這樣幾個說法:

1、 有人說她得名於李白,相傳當年李白登上了大別山主峰白馬尖,觀賞了南北二側的景色,發現山南山北二側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贊嘆道:「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於他山也!」大別山由此得名。

2、 另外一個說法來源於地緣學界,據地緣文化學者考證,現在的大別山所在地在遠古的時代曾是一片汪洋,大約20億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這里的地面開始隆起,才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大別山。大別山脈與西部的秦嶺橫亘於我國中部,連綿千餘公里,是中國南北水系的分水嶺。由於它分開了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也分開了吳國、楚國兩地,從而使得南北兩地的氣候環境和風俗民情截然有別,所以叫做大別山。

3、 還有一個說法帶有神話色彩,據說在洪荒之世,天地渾然一體,億萬生靈被擠壓在昏暗的天地之間,後來有一座山訇然升起,用它的脊樑把蒼天高高撐起,從此有了天地之分,萬物生靈也得以獲得光明,由於這座山分出了天和地,分出了白天和黑夜,使天地有別,便取名為大別山。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