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陶淵明的故事100字

陶淵明的故事1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11 16:05:23

① 關於陶淵明的故事 100至200的小故事, 100字至200字的小故事

歷史在陶淵明看來,是一個墮落的 由於人們的過度的物質慾望,引起無窮的競爭版,產生了種種虛偽、矯飾、殘忍的行權為,使社會陷入黑暗.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難求,世外桃源,也無處可尋.陶淵明只能把淳樸的鄉村生活,作為他的社會理想的比較現實然而十分有限的寄託,隱居山間,寄情山水

②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00~200字 滿意者加分!!!!! 要求:語言精練、內容全面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主要講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嚮往只有隨性的人,就說出了這么一句話,後來辭官,隱居山林,這個詞主要是說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③ 關於陶淵明的故事100至200的小故事,100字至200字的小故事

歷史在陶淵明看來,是一個墮落的
由於人們的過度的物質慾望,引起無窮的競爭,產生了種種內虛偽、矯飾、殘忍容的行為,使社會陷入黑暗.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難求,世外桃源,也無處可尋.陶淵明只能把淳樸的鄉村生活,作為他的社會理想的比較現實然而十分有限的寄託,隱居山間,寄情山水

④ 陶淵明的簡短小故事50字左右。跪求、速度 答好加分

不為五斗米折腰
義熙元年,已過「不惑之年」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回令。到任八十一天,答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縣吏說:「當束帶迎之。」就是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⑤ 陶淵明的故事 5個小故事

1,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2,無弦琴

陶淵明有一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弦,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一番,來表達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4,量革履

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5)陶淵明的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⑥ 關於陶淵明小時候的故事100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就承襲了父業,在家耕種,但是他非常好學,他每天除了種好菜園之外,就是專心讀書,所以寫出的詩詞歌賦很有名氣。不多久,當地的一個姓王的知縣走馬上任,他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他知道陶淵明雖然年紀輕輕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還是假,於是就想試試他的學識如何。一天,陶淵明正在自己的菜園里淋菜,王知縣走了進來,陶淵明出於禮貌,連忙起來招呼,王知縣眯起雙眼,打量著陶淵明,說:「你就是名叫陶潛的嗎?」陶淵明忙說:「小人正是!」
王知縣坐下,右手摸著嘴邊的八字鬍,欣賞了一下陶淵明桌上所寫的字,忽然對陶淵明說:「我聽人說你能寫詩作對,我來見識一下,現在我出個對子,請你對對,好嗎?」陶淵明笑著說:「請大人出上聯吧!」
王知縣環視四周,看到菜園里種有一畦向日葵,這些葵花剛剛開放,於是靈機一動,有了,他隨口道出上聯;雛葵俯枝,小臉盤可識地理?陶淵明一聽,知道這官員話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視,表面說的是雛葵,實際上是暗中問自己,你這么年輕,能熟識田園里耕作之事嗎?於是他略為思考,看見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鮮紅的荷苞,於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聯;新苞出土,大朱筆熟點天文!
陶淵明的下聯也是話中有話,他的意思表面是說荷苞,實際是說自己,意思是我雖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點天文地理。王知縣看了,暗中驚嘆陶淵明的才思敏捷,但是還是不甘視弱,又出上聯, 聯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這一聯除了說陶淵明剛才的口氣太大之外,用字上還有非常巧妙之處,因為「吞」是由「天口」兩字組成,這樣是非常難對的。陶淵明想了想,隨即對出下聯;聯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這下聯,陶淵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氣大,而是靠苦學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兩字組成。正巧工整對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組成,知縣才知道陶淵明果然很有學問,又立志苦學,不禁肅然起敬。便站起來和他緊緊握著他的手,連連贊嘆道:「小兄弟!果然聰明過人,又有志氣,佩服!佩服!」
陶淵明見他態度改變,也是謙遜誠懇地說:「還請大人日後多多指點!」說罷又拿過自己的習作,請知縣指教。王知縣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首自嘲詩,詩曰: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雛來揖客,揮毫坐談禪,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王知縣看後,對陶淵明更加贊賞,從此兩人成了忘年這交。

陶淵明與劉仲思的故事
陶淵明此刻正在他自己的田園里吟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還沒等他念完的時候,就聽到從他住的茅草屋裡傳來了罵聲:「念念念,你每天除了只會念這些詩文之外,還能幹些什麼呢?明天又要揭不開鍋了,看你怎麼辦。」妻子秋菊在裡面怨聲四起。淵明一聽頓時嘆息了一口氣道;「那明天我到山上采一些野果來。」
「采野果,山上那來這么多的野果,現在是夏季,能吃的又有多少呢?你總不能一年到頭光靠這野果來過日子吧!要不是你潔身自好,太過於清高,能落得這樣的下場嗎?」 陶淵明一聽,頓時啞口無言,他覺得自己欠秋菊實在是太多了。她原本是大戶人家的女兒,在自己年少讀書的時候,不顧家人的反對,跟自己走在了一起。那時候,他曾發過誓言,將來有一日一定要讓她過上幸福的日子。幸福是什麼的,誰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概念,但他知道幸福的人臉上會露出笑臉。
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誓言,他給劉裕當過參軍,後來發現劉裕這人疑心病過重,就又離開了他。秋菊沒有怨他半句,她相信他的決定一定是對的。她的父親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女兒就這樣跟著淵明受苦,開始想盡辦法又為他某了一個彭澤令。秋菊以為這樣以後的生活就不用發愁了。那知又不到三個月,陶淵明發覺官場並非是他這種人所能呆的地方,官職小的,每天都要彎腰奉承著上司。他感覺到這是在降低一個人的人格。他不能讓自己的一生就在這樣無聊的日子裡度過。他又辭去了彭澤令,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在他辭去彭澤令的前一個晚上,他看到秋菊好象有些不開心。
他知道秋菊是一個很善良的女子,她只想能夠有個安定的家就足夠了,她不懂得什麼官場勢利,也不懂得名利是非。她只想安安靜靜地做他陶淵明的女人。陶淵明時常感到自己能夠找到這樣的女人而自豪。但唯一不足的事情是自己沒能夠給她有個幸福的生活,時常叫她陪著自己餓著肚子過生活。為此,他的心中時常慚愧不已!
他看著眼前憔悴的秋菊,咬了咬牙根,走到秋菊的跟前,突然撲通的跪倒在秋菊跟前道:「秋菊,我對的起天下人,可就是對不起你。」秋菊一見他那付表情,嘆了一口氣道:「元亮,你沒有錯,也許是這個時代錯了。也許是我錯了。明天,我還是回娘家拿一些米糧過來救濟一下吧!」
陶淵明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他知道現在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他時常感覺到自己太過於無用,一個男人養活不了一個女人。要是換了是別人,早就離自己遠去了。可秋菊除了偶爾埋怨幾句之外,也沒有再說別的什麼?他已經記不得秋菊回娘家拿過多少次象這樣的「救濟糧」了。雖然老丈人討厭他,但秋菊畢竟還是他唯一的女兒。每次秋菊回去拿過來,總能維持一段時間的生活。
秋菊她回娘家取糧去了。淵明站在那裡,感覺到心頭一陣空虛,他想起自己年少的時候,心中藏著的是滿腔報國的希望。他立志有一天要為天下百姓做主。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然而他卻生錯了時代,這個時代不是欣賞才能的時代,只要你懂得為官之道的技巧,一個無才無德的人也能夠攀之高位。他吃虧的地方,就是不懂得這一些技巧,所以他要遭到很多人的排斥,一個人站的再正,如果小人群攻而起,也會出現歪斜的時候。雖說時間可以證明一切,但畢竟所有的一切都已成為歷史。
他在彭澤令的時候,之前以為可以為彭澤縣的百姓辦一些事情。在他上任的時候是滿心的希望,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覺自己的想法錯了。官場的黑暗並非如他所願,他不僅每天要向位高於他的人哈腰鞠躬,而且還要看著別人的眼色做事,他不習慣這樣的生活。不過他發覺官場里的人大多數是如此,一但碰上一個位高於自己的人,馬上哈腰巴結,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得到提拔。一但看到小於自己的人,就吹鬍子瞪眼睛的來顯示威風。人呀人,為什麼你們在權勢面前總會喪失原本的自己。陶淵明他實在不明白,做一個官為什麼不能為百姓真正的做一些什麼呢?他不能再讓自己隨波逐流,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遲早有一天,他也會變得他們一樣毫無人性。
人交良友益自身,身處污泥,竟然是潔身自好,多少還會沾一些穢氣。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離開。他還記的在他做出決定離開朝廷的時候,很多人都拍手稱快!有人表面上做出一副挽留的樣子。而內心裡卻在叫好。這一些表情,怎能瞞得過他陶淵明。離開朝廷的日子,他從來沒有後悔過,只是唯一感到不足的是不能讓秋菊過上好的生活。看來,這一輩子他只能欠秋菊的了。
他聽到不遠處傳來馬蹄的聲音。好象有幾匹快馬!他不由地覺得奇怪,自己在這里和秋菊居住了好幾年了,從來沒有人來過。除了偶爾有農夫來過之外。馬蹄聲越來越近,漸漸地他看到了身影,只見三匹快馬正朝自己這邊奔過來,他看到好象坐在馬上的人有些眼熟。連忙進了草屋裡躲著。他不想見朝廷里的人,他現在只想和秋菊過著平凡的生活。三匹快馬停在了他的草屋前,他的呼吸疑聚了,不知將要發生什麼事情。「有人在嗎?」外面有人喊道。
「有人在嗎?」又喊了兩聲。「是誰呀!來這里找誰?」陶淵明回答道。
「請問,這是陶公的家嗎?」有人又問道。「陶公是誰。你們找錯了。」淵明回答道。
「你出來吧!陶公,我是劉仲思。」劉仲思,陶淵明想起來了,這位曾是他的知已好友,彭城人,早些年他就聽說他已經退出官場隱居廬山西山。這會兒怎麼又做起朝廷的官員呢?他感到有些困惑!在這個當今世上,能讓他陶淵明佩服的人絕對超不出三個,而劉仲思就是其中的一個。
「元亮兄,好友來訪,你怎麼也不出來迎接一下呢?」陶淵明沒有作答。劉仲思在外面卻哈哈大笑了起來:「沒想到,事隔多年,元亮兄還依然是原來的那一付脾氣,好了,你不出來迎接我,我自己知道進去。」說完,劉仲思朝草屋而進。他看到陶淵明正背對自己,坐在木橙子上好象在沉思著什麼?
劉仲思上前沖著陶淵明一抱拳道:「元亮兄,久違了。」陶淵明沒有抬頭看劉仲思,問道:「你今天來這里,是探友,還是另有公事要辦。探友我歡迎,要是辦公事的話,那你請便。」劉仲思怔了一下,隨即哈哈一笑道:「元亮兄的氣節還是跟原來一般,小弟實在是佩服之極,不過小弟這次來,一是來探望元亮兄,二是傳達一下節度使的口喻。」
「有何話,快說出來,或則我就要下逐客令了。」 劉仲思看了看陶淵明,然後再看了看他現在所處的環境,然後嘆息了一口氣道:「元亮兄,你學富五車,卻身居簡陋,真讓人起敬。如今天下象陶公你這樣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呀!每個人的眼裡除了功名之外,就是私慾,陶公將來必定要成為千古聖人。」 陶淵明一聽,閉上了眼睛道:」陶某從來沒有想過做什麼千古聖人,陶某隻想做回真我。這千古聖人,陶某實在不敢當。」
劉仲思笑道:「陶公客氣啦!以你的胸懷,世人誰能比得了呢?」
「好了,你不必繞圈子了,有什麼話盡快說吧!」劉仲思沉默了一下,然後正色的對陶淵明道:「雲亮兄,不瞞你,這次是節度使劉裕他讓我來想請你出山輔助於他。」
「不必說了,我不會去的。」 「雲亮兄,我看節度使這次是可是誠心有意。」
「劉兄,我敬你是一個明志之人,才讓你說下去,或則我早已經下逐客令了。」劉仲思知道這次請陶淵明並非是一件易事。他來的時候,劉裕曾對他說過,務必將陶淵明請來,或則他就永遠不要再回朝廷了。
他知道這件事情並非是一件易事,他知道陶淵明的性格,跟他接觸過一段時間,他發現在陶淵明的身上,是很多人所不能擁有的東西,那是清廉,那是正氣。他也時常感嘆自愧不如!
自從接到劉裕的口喻之後,三個月,他四處尋找陶淵明的下落,可不管他如何尋找,就是無法找到,找不到陶淵明,就沒法向劉裕交待。做人最忌的就是不守信用,一個人答應另一個人的事情,如果不能做到,那個人的心裡肯定很難受。劉仲思他並非是小人,他知道這是做一個最起碼的准則,或則你事先不要答應下來。
後來,他想起了一個人,那是秋菊的父親,他知道他一定會知道女兒秋菊的下落,那一定就能找到陶淵明,就這樣,他找到了陶淵明。現在面對昔日的知已,自己卻不知該如何是好!劉仲思見陶淵明拒絕了要求,一時不知所措。外面在等待的兩個人,其中一個道:「劉差官,陶公他答應了嗎?什麼時候起身跟我們一起走。」
裡面沒有聲音,這意味著事情還沒有解決,兩個人不再言語,他們平時敬佩陶淵明的為人,他不相信世上真的有這樣的人,棄官不做,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平日里他們所見的人大都是爭著攀龍附鳳,怕自己的官位不夠高,在相互猜測,相互之間忌妒和殘殺。但是他陶淵明不同,他可以放棄這所有的一切,甘願做一個平凡的人,有人曾笑他太傻了。陶淵明聽到,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因為他知道除了笑之外,自己無論說什麼也沒有用。
人在有的時候,當一些問題不能用言語來表達出來的話,就用笑來表達,那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兩個人一時韁在了那裡,好半天,誰也沒有開口說話。
「淵明,淵明,我回來了,咦,你們是誰,怎麼會站在我們的草屋外面。我家淵明他沒犯什麼罪!」陶淵明一聽,知道秋菊借米回來了,看到站在外面的兩人官差的人有些困惑。陶淵明連忙出外相迎,看到秋菊正抱著一袋米往草屋走了進來。「秋菊,你回來啦!」陶淵明問道。
「淵明,怎麼今天會有這么多人到我們這里來呢?是不是要發生什麼事呢?」
「沒事的,沒事的,只是好友來聚聚。這位就是我以前跟你提起過的劉仲思,你應該還記的吧!」
劉仲思,這個名字,她當然會記的,以前陶淵明在任彭澤令的時候,每天都要提起他的名字,說他是世人難得一見的人才,而且胸襟寬廣,是他平生所敬仰的人之一。秋菊知道能受陶淵明敬仰的人,這人的人品在當今必定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她看了看劉仲思,果然有一副傲然於眾的外表。她看了看手中的米袋,然後對陶淵明道:「那我進去做飯,請這位劉兄一起吃吧!」說完,秋菊進了廚房。
「不用了,嫂夫人,我們來的時候就已經吃過了。」劉仲思他看的出秋菊這點米肯定是借來的。他在心裡很羨慕陶淵明,能有這樣一個可以同甘共苦的伴侶。人生在世,能尋一知已,再得一知音,那世上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情。夕陽已經西沉,如果陶淵明還不答應的話。那麼自己也該走了。劉仲思看了看陶淵明低聲地問道:「元亮兄,你真的不願意再次出來嗎?」
「仲思,我知道世上每個人所站的立場不同,以你的才能足以輔助劉裕。少了我陶淵明一個天下一樣太平。我現在只想過著平淡的生活。」
「可現在,你這樣的生活,你能過的下去嗎?」
「謝謝仲思兄的善意,古人一簞食,一瓢飲,能照樣生活,我陶淵明又為何不可。」
「看來是我錯了,現在該是我離開的時候。」
「等等,你不把我抓過去嗎?那你怎麼向劉裕交待。」
「元亮兄,你難道不知我的為人,我會是那種人嗎?我看,這幾年復出本該就是一個錯誤,現在也應該是退出的時候了。」
「怎麼你也要退出朝廷。」
「我不退出,能行嗎?每天在你欺我窄,小心翼翼的生存著,開始感覺到有些累啦!我也要找一處清靜的地方,和元亮兄一樣,栽花耕種,過著平淡的生活!」
「那他們……」陶淵明指了指外面。
「放心,他們都是跟隨我多年的人,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告辭了。」劉仲思他跟兩個人一起過來的人走了。
陶淵明看著他的離去,突然長嘆了一口氣。他沒有看錯人,劉仲思是難得的人才,在如今這個時代,他是一個很傑出的人物。他知道有多少人為了自己的富貴,不惜賣友求榮。多少人不惜富貴,做出喪盡天良的勾當。這一些不怪誰,要怪的話,就怪時代吧!其實時代它沒有罪,所有的罪過都是那些偽作歹的人們。陶淵明還在想著什麼,他想起當年與劉仲思一起在劉裕身邊為官的情景,每當自己在困境的時候,他都會出來幫自己的忙,在這個世界上,劉仲思就是他的知已,而秋菊則是他的知音,一個人同時能夠得到知已和知音的人,這幸福將是無邊的。突然陶淵明放聲大笑,笑聲振動了山脈搏,久久的回應著……

⑦ 陶淵明的故事要100字

陶淵明大約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 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的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擬輓歌辭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土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⑧ 關於陶淵明的故事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⑨ 關於陶淵明的簡介和小故事(15個左右)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故事:

1、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去做了隱士,到了晚年,他生活的很貧困。

檀道濟時任江州刺史探望陶淵明,此時陶淵明已經又餓又病好多天,檀道濟勸他道:「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忍,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淵明答道:「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

陶淵明辭官回鄉22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固窮守節,老而益堅。

2、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3、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4、陶淵明平生好酒,最喜歡把別人拉到自己家裡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覺去了,您請自便吧。

5、在做彭澤令時,他看不慣當時督郵的作派,很乾脆的來了一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之後憤然辭官歸隱,結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沒有復出過。

6、相傳,陶淵明棄官後隱居於廬山下,每日自耕自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鑿井而飲。過著悠閑的田園生活。

這個時候陶淵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種田是把好手,糧食年年豐收,因此陶淵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閑暇時,他就和一幫朋友到兩里外的廬山南麓虎爪崖下飲酒作樂。

7、有一年重陽佳節,他(陶淵明)在家裡東邊的籬笆下正欣賞著菊花,彈琴唱歌時,突破間酒癮大發,但遺憾的是家裡沒有準備酒過節,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叢中,並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籬笆旁惆悵。

突然間抬頭一看,看見一個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帶了酒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使者。原來朝廷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不答應,王弘想要結識他,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

這次陶淵明見酒大喜,立即打開酒壇,在花叢中暢飲,酒醉詩興大發,吟出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

8、陶淵明二十歲時就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這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

東晉年間,權臣恆玄發動叛變戰爭,陶淵明身先士卒加入到平叛戰爭中去。在此次戰役中,巧妙的運用計謀平定了戰爭,為此立下了你大功。劉裕非常賞識他,給他加封官職。

此戰役勝利後,劉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脹,引起了陶淵明的不滿。為此陶淵明果斷的離開他另尋高就。

9、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10、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11、陶淵明當了彭澤縣令後,就命令手下人在縣里的公田全部種粘稻,以便用來釀酒。他說:「這下我就可以常常因酒而醉。」可是他妻子一定要種粳稻,後來就只好種一百五十畝粘稻,五十畝粳稻。

12、陶淵明迷上了菊花,在東園辟了個花圃,專門用來栽培菊花。凡經過淵明親手蒔弄過的菊花,株株壯健,枝枝挺撥,花色艷麗。

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長,秋季開花,而淵明的菊圃之中,幾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開,一茬接著一茬,可以說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

每當秋風一起,東園中的菊花競相開放,花朵黃白相間,青紅錯雜,引得滿園蜂蝶紛飛。一些傾慕者又給淵明加了一個雅號,尊稱他為「菊仙」,也有人暗地裡稱他為「菊痴」。

13、。淵明從小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穩,遇事不慌,雙親視為掌上明珠,親自對他加以指導,在八、九歲時,就已能誦讀詩書,通曉《論語》。

晉廢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淵明6歲時,父親陶敏被征西大將軍桓溫辟為掾屬,他和妹妹就跟隨父母來到桓溫征西府駐地姑孰(今安徽省當塗),後來又遷往父親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讀書習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14、陶淵明在少年時代就「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強不息,終於建立功勛,成為國家棟梁的事例來勉勵自己,暗自發奮,努力學習。

每日清晨,雞鳴即起,習武練劍,晚上則常常秉燭夜讀,直到夜半之時。到了十七八歲,已是文韜武略,多所通曉。

15、陶淵明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自己住的房子前邊栽了五棵柳樹。他經常在柳蔭下讀書,讀到高興的地方,連飯也忘了吃。遇到使人憂愁的事,他就借酒澆愁。

家裡窮,沒錢買酒,那也不要緊,自有好友相送。於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覺,醒來,散散步,圍著院子轉圈兒。他的院子是什麼樣的啊?殘牆斷壁,處處長滿了野草,綠生生的一片,草地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

微風習習,掀起了他那破舊的衣衫。肚子餓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鍋,鍋裡面也是空的。雖然莊院殘破,並且經常挨餓,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⑩ 陶淵明的事例100字左右

當陶淵明厭惡了官場的虛偽黑暗時,他改變了人生的航向,毅然專選擇了清貧,歸隱田園屬,於是後人才有幸能讀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這些清新舒暢的詩句。試想如果當時他沒有選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而是繼續在官場中庸庸碌碌、昏昏噩噩地過完一生,那麼世上不過多了一個無所作為的庸官而已。「陶潛」這名字將會湮沒在吏部那一長串官員名冊中,後世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也將失去一個能給自己精神慰藉的家園。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