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故事
1. 埃勒里·奎因的人物經歷
1905年1月11日,曼弗德·利奧波夫斯基( Lepofsky)生於紐約布魯克林,Benjamin Lepofsky和Rebecca Wallerstein之子,下面還有兩個妹妹;他的童年在布魯克林度過;
童年的李有一段被他稱為街頭暴力(brutality of the streets)的困難時期,此時他開始通過書本尋求庇護。(時間不詳)
1905年10月20日,丹尼爾·南西(Daniel Natha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Meyer H. Nathan和Dora Wallerstein之子;後來搬往紐約鄉下的埃勒米亞(Elmira);
1917年,丹奈全家回到布魯克林,住進娘家的房子;
1917年冬,丹奈左耳膿腫卧床,開始接觸偵探小說,他的阿姨就在他的床頭給他讀阿瑟·柯南·道爾的《冒險史》,這影響了他的一生;
1921年,時值高中的第三學年,16歲的丹奈輟學打工以便補貼家用; 1926年,丹奈與Mary Beck結婚,育有2子;而大學畢業的李為自己找了一條通往廣告業的路。
1927年,李與弗朗西斯(Frances Guihan)合作,為無聲電影「Closed Gate」寫了劇本;
1928年,李與Betty Miller結婚;丹奈成為紐約一家廣告代理商的編輯和藝術主管;
1928年,二人歷時3個月寫出了《羅馬帽子之謎》,作為當時McClures雜志和Lippincotts書屋聯合主辦的偵探小說有獎徵文參賽作品,原本應獲首獎,因雜志社突然倒閉,繼任者將獎授予了別人;
1929年,Stocks出版社(Lippincotts書屋)將《羅馬帽子之謎》出版,共發行8000冊;
1930年,創作了《弗蘭西寓所粉末之謎》,獲得了更大的成功,為他們以後堅持創作埋下伏筆; 1931年,二人正式放棄工作,改為專心寫作,預示了一個時代的來臨;
1932年,二人發表四部長篇偵探小說,兩部以「埃勒里·奎因」名義發表的《希臘棺材之謎》和《埃及十字之謎》,兩部以「巴納比·羅斯」名義發表的《X的悲劇》和《Y的悲劇》。四部堪稱解謎推理的經典作品;
1932年,二人帶著面具在哥倫比亞大學等會場展開辯論,當時人們以為埃勒里·奎因就是S.S.范·達因,而巴納比·羅斯是Alexander Woolcott,實際上在《羅馬帽子之謎》的序言中奎因就留下線索告訴讀者羅斯其實是奎因的分身;
1932年,在《X的悲劇》中首次使用臨終的線索,此後在1933年的《孿生之謎》中將「臨終的線索」帶入埃勒里系列,並成為奎因的標志性詭計;
1933年10月,二人創建月刊雜志《神秘聯盟》,遺憾的是維持了4期(第5期出好但沒有發行)就夭折了;
1932年-1935年,二人一共創作了6部奎因系列小說,另有四部署名為巴納比·羅斯(Barnaby Ross),即後來聞名於世的悲劇系列,塑造了哲瑞·雷恩這樣一位睿智的老人;
1934年6月,奎因的《中國橘子之謎》簡寫版發表在光面雜志《紅皮書》(Redbook)上,同年10月期的《紅皮書》刊登了奎因的短篇小說《瘋狂下午茶》;
1935年,美國Liberty公司出品了首部埃勒里電影「The Spanish Cape Mystery」,Donald Cook成為首位扮演埃勒里的演員,並不成功,此後雖然多家電影公司拍攝了奎因電影(大部分不是基於原著改編的),但是都相當失敗;
1936年10月10日,世人第一次知道奎因和羅斯的真面目,《出版家周刊》的《神秘的面具作家》一文揭示了二人身份; 1936年,《半途之屋》已經可以看到奎因受到的光面雜志影響;
1937年至1938年,奎因創作了《惡魔的報酬》(1937)和《紅桃四》(1938),作為他們進軍電影界的號角;此段時期他們的創作受到女性光面雜志的影響較大,失去了一些公平性和智力的激情;
1938年,丹奈利用自己的藏書主編了偵探小說選集《挑戰讀者》,此後致力於收集短篇偵探小說,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私人短篇偵探小說圖書館,後將藏品賣與得克薩斯州大學圖書館;
1939年4月7日,二人首次合作播出系列廣播劇「Author! Author!」(Mutual廣播網),持續到1940年2月12日;
1939年,丹奈全家搬到長島的Great Neck;
1939年6月18日,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埃勒里·奎因懸疑廣播劇」第一篇「The Adventure of The Gum-Chewing Millionaire」,使用了「挑戰聽眾」的獨特手法,此後二人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廣播劇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每周的廣播劇一直延續到1948年;
1939年,丹奈寫好一部小說的大綱,卻發現情節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新作《無人生還》類似,不得不放棄;
1939年,《龍牙》成為奎因最後一部為了迎合電影及光面雜志而寫的小說,奎因第二時期結束;
1930年代末期,奎因曾在好萊塢當過一陣子的編劇,這段在哥倫比亞、米高梅及派拉蒙片廠工作的期間,寫了不少迎合好萊塢口味的劇本,包括為「瘦子」系列創作了一個故事,但大都被束之高閣,沒有拍成電影;
1940年4月26日,366期(連載到375期)的《Gulf Funny Weekly》刊登了首篇奎因系列漫畫「The Adventure of the Secret Partner」(根據廣播劇改編);
1940年11月,一場車禍差點奪走丹奈的性命,好在吉人自有天相,奎因逃過一劫,1941年初得以康復; 1941年,為了紀念埃德加·愛倫·坡《莫格街謀殺案》發表100周年,奎因選編了《101年的娛樂:偉大的偵探小說1841-1941》,這是史上重要的文選集;
1941年,偵探推理的頂尖雜志《埃勒里·奎因神秘雜志》(EQMM)誕生,丹奈說,《埃勒里·奎因神秘雜志》是要將偵探小說從通俗文學提升為正統的文學形式,通過提供這樣一個實踐的場所來鼓勵我們中間的人寫出更好的作品,培養和發展更多新的作家。直至今日,仍是這一領域的翹楚;
1942年,《凶鎮》發表,開創了埃勒里·奎因的新紀元,形成了埃勒里·奎因自己的模式。奎因小說完成了從解決心智游戲到哲人偵探的轉變,EQ進入巔峰時代;1942年5月,EQMM改為雙月刊,不久改為月刊;
1942年,奎因出版《The Detective Short Story: A Bibliography》,一本研究短篇小說書目的專著,在當時很了不起;
1942年7月4日,經過三個月的求愛,李與Kaye Brinker結婚,後者是曾經奎因廣播劇中的女演員,他們育有8個子女,4男4女;
1943年,丹奈受邀參加BSI(貝克街小分隊,著名且相當嚴格的福爾摩斯迷協會)聚餐;
1944年,奎因選編《歇洛克·福爾摩斯失敗史》,收錄33篇小說,包括馬克·吐溫、歐·亨利等人作品,出版後遭到柯南·道爾之子埃德里安·柯南·道爾等人的反對;
1945年6月,丹奈的妻子瑪麗因為癌症瀕臨死亡,並在當年去世;丹奈為了自己和兩個兒子打算,堅強的化悲痛為力量,繼續進行EQMM的工作;
1945年,包括埃勒里·奎因、厄爾·斯坦利·加德納等人在內的一些偵探小說家聚集在紐約討論一個專業偵探小說家的組織。於是後來成立了著名的「全美偵探小說作家協會」(MWA,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1945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埃勒里·奎因系列廣播劇獲得MWA埃德加第一屆最佳廣播劇獎;
1946年,奎因編輯出版《The Queen』s Award, 1946》,收錄EQMM年度最佳短篇小說,此後幾乎年年出版;
1947年,丹奈與Hilda Wiesenthal成婚,後者因為Isadore Silverman醫生死在二戰而成為寡婦,後育有1子;
1947年4月,李和妻子因為廣播劇的關系,隨之搬到洛杉磯;
1948年,丹奈與Hilda Wiesenthal唯一的孩子斯蒂芬·丹奈呱呱墜地;
1948年,奎因編輯的選集和雜志獲得埃德加獎最佳短篇獎;
1950年10月14日,首部埃勒里系列電視片「The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在Dumont電視台播出,持續到1951年;
1950年,丹奈成為BSI正式成員,受封「臨終的偵探」(因為奎因小說中經常出現臨終的線索);
1950年,獲埃德加最佳短篇獎:「十年以來自始至終為《埃勒里·奎因神秘雜志》服務」;
1951年,《Queen's Quorum, A History of the Detective/Crime Story》獲埃德加特別獎,這本書精選了105本具有重要意義的短篇小說集加以介紹,是讀者和收藏家按圖索驥的好幫手,1969年出版了修訂版增訂至125本;
1951年,EQMM10周年特輯上奎因對Howard Haycraft的《Murder for Pleasure》(1941)中「讀者選出的里程碑式偵探小說列表」進行了增補,推出了「HQ書單」(THE HAYCRAFT-QUEEN DEFINITIVE LIBRARY OF DETECTIVE-CRIME-MYSTERY FICTION),在推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後又再次增補,1956年推出最終版);
1953年,Little Brown出版社出版《金色的夏天》,署名為丹奈的出生名丹尼爾·南西,這是一本具有自傳體性質的小說,記敘了小丹尼爾在鄉下的生活,其中包含一些丹奈寫的詩;
1954年,斯蒂芬·丹奈因為腦部疾病夭折,這對於丹奈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1954年,Little Brown出版了《A Silver Anniversary Tribute to Ellery Queen from Authors, Critics, Editors and Famous Fans》,紀念《羅馬帽子》出版25周年;
1957年,奎因出版《In the Queens' Parlor, And Other Leaves From Editors' Notebook》。這本書總共收錄了五十則形形色色的文章,來源多半為EQMM的編輯手記。其中既有學術性很強的論文,也有輕松戲謔的散文。
1958年,埃勒里·奎因寫完了《最後一擊》,一個時代漸漸的畫上了句號; 1961年,埃勒里·奎因獲得愛德加「大師獎」(Grand Master award);
1968年,以研究、介紹奎因為主的雜志《The Queen Canon Bibliofile》(後更名為「The Ellery Queen Review」)出版,1970年停刊,由Robert Washer編輯;
1968年,Iona學院授予給奎因哥倫比亞偵探小說獎(Columbia Prize in Mystery);
1969年2月22日,《紐約時報》發表Israel Shenker為《羅馬帽子》出版40周年作的訪談文章;
1969年,埃德加特別獎:紀念《羅馬帽子之謎》發行40周年;
1971年4月3日,曼弗雷德·本寧頓·李在New Milford去世。丹奈繼續從事《埃勒里·奎因神秘雜志》的編輯工作,此後沒有丹奈發表過奎因的長篇偵探小說;
1972年,丹奈的第二位妻子Hilda Wiesenthal因為癌症去世;
1973年,Francis M. Nevins Jr和Ray Stanich合著了研究奎因廣播劇的專著《The Sound of Detection: Ellery Queen's Adventures in Radio》(2002年出版了增訂版);
1974年,Francis M. Nevins Jr.出版了研究奎因作品的專著《Royal Bloodline: Ellery Queen, Author and Detective》,獲得當年的埃德加特別獎;
1975年11月,丹奈與Koppel Rose結婚,這是一位藝術家,她給了丹奈較為幸福的晚年;
1977年,丹奈去日本會見了松本清張、鯰川哲也等人;
1979年4月17日,丹奈被Carroll大學授予名譽博士,頒發了人文學博士證書;
1979年,NBC(國家廣播公司)電視系列片「Ellery Queen」播出,持續到1976年,Jim Hutton扮演的埃勒里,David Wayne扮演理查德,較為成功;
1979年,日本松竹映畫出品了基於《凶鎮》的電影「配達されない三通の手紙」(三封沒有送達的信,但電影中的偵探不叫埃勒里),丹奈為此去日本參加首映式;
1980年10月後,丹奈身體情況開始惡化;
1982年9月3日,弗瑞德里克·丹奈在紐約White Plains去世;
1983年,MWA設立了「埃勒里·奎因獎」,用來表彰具有埃勒里·奎因精神的出版者和編輯等;
1991年,丹奈的最後一位妻子Koppel Rose在愛爾蘭科克市的一家醫院去世;
1999年,EQMM出版雙月合輯埃勒里·奎因特刊,紀念《羅馬帽子》出版70周年;
1999年,為紀念奎因誕生70周年,《錯誤的悲劇及其他》一書出版,其中包括一部完成提綱卻沒有寫成長篇小說的大綱,六部短篇以及各種評論雜文。
2. 奎因的名稱由來
(Ellery Queen)是曼弗雷德·班寧頓·李(~1971)和弗雷德里克·丹奈(1905~1982)這對表兄弟合用的筆名,他們堪稱偵探推理小說史上承前啟後的經典作家,開創了合作撰寫推理小說成功的先例。兩人本來分別從事廣告業和電影業,1928年因參加有獎徵文,兩人開始聯手創作偵探小說,三年後兩人都辭去各自的工作,專門從事偵探推理小說的創作。在合作的40多年間,他們創作出一系列獨具風格的偵探小說,其中大部分以埃勒里·奎因的筆名發表。埃勒里·奎因也是其小說中的主人公,其角色本身就是一位偵探小說作家兼超級偵探。年輕英俊的偵探埃勒里·奎因和他的父親——紐約警察局的警官理查德·奎因是其大多數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故事中的埃勒里·奎因,有著運動員的魁梧體魄和迷人的銀灰色眼睛,他思維敏捷,具有高超的推理能力。這一形象成為美國偵探人物的標准模式——一個極具性感的現代美國的夏洛克·福爾摩斯。
從1929年到1971年,埃勒里·奎因發表了數十部推理小說。其中的9部「國名系列」作品和4部「悲劇系列」作品被認為是古典解謎推理小說最高水平的代表,是後人難以逾越的傑作。
1941年,奎因創辦了《埃勒里·奎因神秘雜志》。時至今日,《埃勒里·奎因神秘雜志》依然是世界上最專業、最成影響力最大的推理文學雜志。
3. 奎因的小說都有哪些拍成了電影
「祝福發明電影的那個人。上帝多多保佑他吧!」埃勒里在《美國槍之謎》第21章如是說。如果奎因能夠預見電影業使得他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大傷腦筋,他也許不會如此熱情了。不幸但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是每部基於奎因小說或人物的電影完全與奎因正典不相關,除了一部或者最多兩部電影以外都是和它們的來源無關的。丹奈和李沒有插手這些電影的任何方面,丹奈還告訴我如果晚上他正在看電視而一部奎因電影上演了,他會鑽到被窩裡面。
將奎因變成電影的失敗嘗試始於新組建的共和電影公司(Republic Studios)發行的「The Spanish Cape Mystery」(西班牙披肩之謎,1935),電影基於奎因的同名小說。Lewis D. Collins導演,Albert DeMond編劇,Donald Cook扮演埃勒里,Guy Usher扮演他的父親,可是理查德並沒有出現在原著中。DeMond在埃勒里和Helen Twelvetrees扮演的女主角間加入了愛情戲,刪減了奎因的大塊情節以及埃勒里的大段推理。評論家抱怨它改編的不利、無定見的指導以及Harry Stubbs的表演,他扮演的只會大聲吼叫的治安官占太多的戲份,劇中埃勒里還把破案的功勞讓給了他。Berton Churchill,Betty Blythe以及Huntley Gordon也在演員名單中。
第二年共和電影發行了 「The Mandarin Mystery」(中國橘子之謎,1936),由John Francis Larkin、Rex Taylor、Gertrude Orr和Cortland Fitzsimmons拙劣的改編自《中國橘子之謎》,他們糟蹋了這部優秀的奎因小說。埃勒里由Eddie Quillan扮演,這個瘦瘦的像歌劇演員一般令人絕望的角色扮演了大偵探,奎因探長由有些過頭的Wade Boteler扮演。演員還有Charlotte Henry, Franklin Pangborn, Rita LeRoy以及George Irving。Ralph Staub出任導演。
接下來奎因電影出現了四年的空白,除了派拉蒙的「The Crime Nobody Saw」(無人看見的犯罪,1937),Charles Barton導演,Bertram Millhauser編劇,基於「Danger, Men Working」——一部奎因和Lowell Brentano創作的二流舞台劇。Lew Ayres擔當主演,合作者包括Ruth Coleman,Benny Baker以及Eugene Pallette。這是一部糟糕的電影,埃勒里不在電影中,舞台劇里也同樣不在。
這其間,丹奈和李自己也斷斷續續的在好萊塢當編劇,先是為哥倫比亞,後來是派拉蒙和米高梅。他們寫作時好爭辯的方式使得鄰近辦公室里的人無法平靜,人們抱怨表兄弟發出的雜訊,如同派拉蒙的油印室里許多機器發出的連續的卡達聲。奎因在三十年代後期為好萊塢創作了很多作品,不幸地的是沒有為奎因在電影中掙得聲譽。如我們所見,好萊塢的經歷是形成第二時期長篇和短篇小說的主要因素。
1940年哥倫比亞開始一個新的埃勒里·奎因系列電影,Ralph Bellamy在其中始終扮演埃勒里,Charley Grapewin扮演探長,James Burke扮演維利巡官,Margaret Lindsay扮演妮基·波特,她是奎因為了增加EQ廣播劇浪漫氛圍而塑造的,首次出場是1939年。這個普普通通的系列中第一部是「Ellery Queen,Master Detective」(埃勒里·奎因,大偵探,1940),它也差不多是最好的一部,Kurt Neumann導演,Eric Taylor編劇,鬆散的基於奎因1937年的小說《生死之門》。無聲電影導演老Fred Niblo扮演了受害人,其他演出者包括Michael Whalen,Marsha Hunt,Ann Shoemaker,Douglas Fowley,Byron Foulger和Katherine DeMille。
由於和奎因簽訂了合同,哥倫比亞有權改編和開發已出版的小說,在這部以及後來的電影中它極度的使用著它的權力。作為第一部奎因電影的副產品,電影公司發行了電影劇本的「改編小說」,也名為《Ellery Queen, Master Detective》(Grosset & Dunlap,1941;Pyramid pb #R-1799,1968,名為「The Vanishing Corpse」)。奎因不應對這本「改編小說」負比電影更多的責任,但是它提供給我們一部比較合理的對電影的說明性文字。在被醫生告知將不久死於癌症之後不久,John Braun,富有的體育界大亨,家庭的暴君,被發現在他上鎖的書房裡死去——喉嚨被切開了。凶器——一把鑲嵌著寶石的裁紙刀——消失了。房間里唯一的其他人是一個受驚的年輕女性即妮基·波特。埃勒里恰好在現場,看著她清澈的黑眼睛,意識到她是無辜的,於是許諾向他的父親隱瞞此事,並要解決這個不可能犯罪從而洗清她的嫌疑。
歇洛克·福爾摩斯的繼承者怎麼像個早知如此(Had-I-But- Known)浪漫小說中的白痴主人公?只消看看《生死之門》就知道了。「Ellery Queen, Master Detective」生吞活剝自這本奎因小說,John Braun代替了Karen Leith,妮基·波特代替了Eva MacClure,Jim Rogers醫生代替了John MacClure醫生,鑲嵌寶石的裁紙刀代替了鑲寶石的半把剪刀,Joseph的烏鴉代替了綠礎鳥,而埃勒里·奎因代替了Terry Ring,自稱是強壯的私人偵探的傢伙,奎因在小說中挖苦似的描寫著這個萊因哈特式〔Rinehart,偵探小說作家,早知如此流派創始人——譯注〕的白痴主人公。編劇Taylor以及改編小說作者認為,他們應該在開始而不是最後表露出癌症的動機,這樣是對奎因小說的改良,因此需要他們的兇手在警察看守時偷盜John Braun的屍體,不是一次而是兩次(他僥幸成功兩次盜屍多虧了警官們都在恰當的時機瞎了眼)。最後,電影和改編小說增加了一些迷惑人的嫌疑犯,在《生死之門》里和這些人都是無關的,並且從頭到尾無法令人相信。
從電影製作、寫作、情節布置或者人物塑造角度來看,「Ellery Queen, Master Detective」並不值得注意。但是它具有某些歷史意義,它包含了埃勒里初次遭遇妮基的第二個版本——它完全與奎因在他第一部廣播劇中插入的解釋相矛盾。(第三和第四次說明是在奎因後來的長篇小說中,《從前有個老女人》和《猩紅色的信》。)而且,改編小說也算差強人意,也許兒童讀者會藉此進入驚奇的天才奎因的正典世界。
哥倫比亞系列的第二部電影是「Ellery Queen's Penthouse Mystery」(1941),演員依舊如第一部電影,再加上Anna May Wong,Eardo Cianelli,Noel Madison,Russell Hicks,Theodor von Eltz以及Mantan Moreland。James Hogan導演,Eric Taylor編劇,據說是基於一篇奎因小說,但是情節並不像任何一篇奎因發表的作品。電影在任何方面都是極其糟糕的。
哥倫比亞再次出版了一部改編小說,名為《The Penthouse Mystery》(Grosset & Dunlap,1941;Pyramid pb #R-1810,1968),與電影不同它在各處包含了一些真正的奎因式的元素,最值得注意的是「反面的線索」暗示,奎因後來在《惡之源》和《王者已逝》中運用得游刃有餘。但是電影和改編小說與真正的奎因素材——如廣播劇——差距太大,改編小說也如它的上一部令人討厭。妮基的一個朋友叫Sheila Cobb請求埃勒里幫忙尋找她當腹語術演員〔ventriloquist,用木偶人進行表演,故下文提到Cobb表演用的木偶人。——譯注〕的父親,他在從爆發戰爭的中國(當時是1940年8月)回來以後不見了。不久以後埃勒里找到了Gordon Cobb,他被掐死以後塞進一個箱子里放在Cobb家的小棚屋裡。同一家飯店的三個人曾經和Cobb從中國回來時乘坐同一艘船,很快發現Cobb藏有大量值錢的東西,他想通過變賣來幫助日本侵略中國戰爭中的受難者。財寶真正的主人、日本間諜和美國騙子都在尋找財寶。當所有迷惑人的線索都被剔除之後,埃勒里通過相當巧妙的推理指出了兇手,但他根本就沒在影片中露過面。改編小說對於虛度時光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文字、人物和大部分情節就如Gordon Cobb的木偶人一般僵硬。
如果第三部電影「Ellery Queen and the Perfect Crime」(1941)算得上哥倫比亞系列中比較好的之一,那麼這只是因為它或多或少的出自一本奎因小說——《惡魔的報酬》。Bellamy- Lindsay-Grapewin-Burke組合再次出演,導演還是Hogan,編劇也是Taylor。其他演員包括John Beal,H. B. Warner,Spring Byington,Douglass Dumbrille,Sidney Blackmer以及Walter Kingsford。第三本也是最後一本電影改編小說出版了,名為《The Perfect Crime》(Grosset & Dunlap,1942,Pyramid pb #R-1814,1968)。埃勒里的朋友Walter Mathews(小說中是Walter Spaeth)愛上了Marian Garten(Valerie Jardin)〔此處刮號中名字為奎因小說《惡魔的報酬》中的相應名稱,下同。——譯注〕,她的父親Raymond(Rhys Jardin)由於Walter的叔叔John Mathews(Solly Spaeth)在Chickawassi石油崩潰(Ohippi水壩詐騙案)中破產了。Raymond不得不買掉他寶貴的心愛圖書館償還債務, Walter十分富有,他要埃勒里用他的錢買下圖書館,這樣Walter就能把它歸還給未來的岳父。那晚John Mathews被謀殺了,Walter Mathews或Raymond Garten受到懷疑,兩人都試圖保護對方。別的懷疑對象包括一個說話可笑做作的女士,名叫Carlotta Emerson(小說中Winni Moon),死者的律師Arthur Rhodes(Anatole Ruhig),以及Garten家圖書管理員Henry Griswold(Pink)。改編小說在結尾加上了奎因繪制的精確圖表,包括建築物圖、現場重建圖、完整的時間表,但是不知何故埃勒里忘記解釋他如何推理出兇手的身份,盡管除此之外案子中的每樣事情都被清楚的說明了。《The Perfect Crime》即使相對奎因最差的正典小說也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它是目前為止三本哥倫比亞改編小說中最好的。
電影系列繼續折磨著人,但是劇本改編作沒有再出版。系列的第四部「Ellery Queen and the Murder Ring」(1941),Hogan導演,Taylor和Gertrude Purcell編劇,十分自由的改編自奎因1931年的小說《荷蘭鞋之謎》。Bellamy,Lindsay,Grapewin和Burke再次擔當主角,其他有George Zucco,Mona Barrie,Blanche Yurka,Tom Dugan,Paul Hurst以及Leon Ames。但至少說,這個醫院謀殺案的情節是缺乏創見的。
這個系列的最後三部電影在 1942年放映,William Gargan扮演埃勒里——僅僅比Bellamy好,但沒有珍視這個角色。盡管三部電影的原始故事被歸於奎因,但是它們中沒有一個和已經出版的奎因作品有絲毫聯系。Hogan繼續擔當導演,Taylor還是編劇,Lindsay、Grapewin以及Burke仍舊分別扮演妮基、理查德和維利。在「A Close Call for Ellery Queen」(1942)中,埃勒里涉足了一件勒索案以及為一個男子尋找他兩個失蹤已久的女兒。如果這個簡單的大綱使你想起《龍牙》,那麼這只是暗示你去在影片中尋找。Ralph Morgan、Edward Norris以及Addison Richards在其中出演。「A Desperate Chance for Ellery Queen」(1942)把四個主演帶到了舊金山解決一件不可理解的案子,關於一個失蹤的人和失蹤的100000美元。John Litel、Jack LaRue、Noel Madison以及Morgan Conway在影片中出演。「Enemy Agents Meet Ellery Queen」(1942)的主要元素是納粹間諜和一起木乃伊箱子之謎,演員還包括Gale Sondergaard、Gilbert Roland以及Sig Rumann。第七部也是最後一部電影結束了這個系列,任何奎因迷或者有鑒賞力的電影觀眾都不會為此悲哀。
盡管好得多的奎因廣播系列一直播出到1948年,但沒有再多的奎因的視覺化的表現了,直到40年代結束以後才在電視上出現。那些早早買了他們第一台電視機的人也許會想起奎因電視系列片,它們在50年代早期播出,先是Richard Hart後是Lee Bowman主演,它們還贏得了《TV Guide》1950年最佳偵探電視獎。第二個奎因系列在1955年拍攝並在不同電視台同時播出,包括了半小時的32集電視片,Hugh Marlowe扮演埃勒里,Florenz Ames扮演他的父親。Marlowe早些時候曾在廣播劇中扮演埃勒里,兩個演員都非常接近奎因迷對於小說的想像,但是劇本相當糟糕,視覺效果也很差。
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奎因電視系列片由Albert McCleery構思並出品,這是50年代電視劇領域響當當的名字,電視劇於1958-59在NBC播出。McCleery對於他的原始資料的態度在一次他對《TV Guide》的陳述中得到說明:「我從未讀過任何一篇奎因的小說,但這並不重要。(哦?)〔刮號系原文,估計為Nevins所注。——譯注〕所有奎因的素材中,我們可以只使用其中四部小說。(實際上,他用了6部。)大部分奎因小說以前被用過了(錯誤);剩下的也不適合(哦)。」彩色片「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在1958年9月26日開始播出,George Nader主演。就在首次播出前,McCleery告訴《TV Guide》:「我們會為劇本和演員花錢,而不是道具和場景。」但是表演也就差強人意,更不用說劇本有多好。首輯八個星期的電視片中有六個星期的是改編自奎因的小說——《玻璃村莊》、《王者已逝》、《十日驚奇》、《生死之門》、《九尾怪貓》和《雙倍,雙倍》——除了第一個其他都非常糟糕。(《玻璃村莊》的改編刪除了奎因小說中的深層次的意味,並用埃勒里·奎因代替了約翰尼·辛恩,但是不知何故保留了小說中大部分情節結構。)Nader系列其他的是別的偵探作家小說的改編產物,包括兩個來自Harold Q. Masur的Scott Jordan系列小說,一個David Alexander寫的Bart Hardin的故事,還有William P. McGivern,Edgar Box(Gore Vidal),John Roeburt以及Hillary Waugh的偵探故事。把埃勒里·奎因的名字加到這些劇本的中心人物頭上沒有必要,這也不能改善電視劇的質量。在20周以後,Lee Philips接手了埃勒里的角色,這個系列的重點轉向錄音和腳本而不是改編。Philips扮演的埃勒里是一個有意識有同情心的人,他的系列的第一集, 「Shadow of the Past」 Sam Dann編劇(2/27/59),打動了我因為這是任何視覺媒體中奎因改編劇中最好的,除非丹奈親自否認,否則我堅信「Dann」是弗瑞德里克·丹奈的筆名。但是後來的劇本沒有達到甚至接近這集的水平,在最後一集播出之前許久(「This Murder Comes to You Live」,編劇Ben Hecht,並且Hecht在劇中擔任關鍵角色),這個系列就被所有理智的奎因迷放棄了。
在1959年夏季之後,唯一的奎因電視或電影就是1963年的一部1小時的電視影片,基於一篇奎因小說其中沒有埃勒里。接著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有兩個野心勃勃的幾乎同時對奎因電影的嘗試。一個是純粹的美國產物:環球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2小時電視影集樣片,這是為了一個新的埃勒里·奎因系列電視片製作的。這個系列幾乎要在黃金時段播出了,但最後一分鍾被Rock Hudson和Susan Saint James主演的「McMillan and Wife」替代了。最後這部電視影集樣片在1971年9月19日NBC的「World Premiere」中完整播出。「Ellery Queen: Don't Look Behind You」(最初名為「Catch Me If You Can」)由Barry Shear導演,Ted Leighton編劇,基於一部也許是奎因最好的小說《九尾怪貓》。Peter Lawford扮演的埃勒里如同一個倫敦的時髦人物,Harry Morgan扮演的理查德·奎因帶著布魯克林鼻音,而且被設置成埃勒里深愛的叔叔。(我認為是環球的某人把這個背景的改了,因為這兩個影星彼此相反的口音作為父親和兒子來說很可笑)演員包括E. G. Marshall扮演Dr. Cazalis,Coleen Gray扮演Mrs. Cazalis以及Stefanie Powers扮演Celeste Phillips。編劇Leighton嘗試把那部深深植根於40年代的小說搬到1970年的場景中,但這是徒勞的,不可能沒有傷害的移植過來,它使得奎因豐富的人物描寫變得膚淺,還加上了一些無意義的「懸念」,這無法與小說中的相比,但是至少保留了原來情節的基本骨架。導演還算勝任,預算較之以前的奎因電影要高很多。丹奈告訴我大體上他喜歡這部電影但它也有相當多的不足之處。
第二個是 「Ten Days' Wonder」,一部奎因小說的英文電影版,由著名法國電影導演Claude Chabrol在1970年秋拍攝,但是直到1972年4月才在紐約放映。Paul Gardner和Eugene Archer的劇本基於這本小說的改編本,由Chabrol經常的合作夥伴Paul Gegauff改編。小說中相應的Diedrich由Orson Welles扮演,Anthony Perkins和Marlene Jobert扮演基於霍華德和莎利的人物〔電影中的人名和小說中的不完全相同,參見注釋3。——譯注〕。埃勒里職責被Michel Piccoli扮演的Paul Regis所代替,他是一個哲學教授,在他的班上Perkins喪失了對上帝信心,Perkins找到他希望幫助找出他莫名其妙的眩暈的原因,如同小說中霍華德找奎因的目的一樣。場景從美國的萊特鎮轉到了法國阿爾薩斯一處有80間房子的巨大宅邸,但是幾乎奎因小說的整個情節結構都被完好的保留下來。但是這部電影絕對徹底失敗:緩慢、令人厭煩、難以忍受的對於象徵主義的自命不凡、除了Piccoli的角色——他的憂郁和同情心也許是最接近「真實的」埃勒里的電影演繹了——以外都十分呆板。問題是:在奎因小說中象徵意義在只不過是在將近結尾時才出現,而且是由大量現實社會的和心理的細節所催生出的,而 Chabrol把電影建立在一個抽象的世界中,如同《另一方的玩家》中的棋盤世界,在整整100分鍾里強迫我們忍受著拙劣的象徵手法,除此以外別無旁物,除了Piccoli的表演以外沒有一點人性化。我覺得這部電影難以忍受,無法把它推薦給任何奎因迷除了難寫也許希望藉此遠離塵世,如Carlyle所說他讀可蘭經的感覺。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總結出這些結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奎因大量作品的影視創作,盡管在比較好的奎因電影電視中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成分。奎因正典中有能夠激起電影改編慾望的東西嗎?我希望將來在這方面會出現更好的奎因作品。
4. 奎因的背景故事中殺了誰
就是一個刺客而已 下面說泰隆我也是醉了 MB泰隆躺著也中槍
5. 英雄聯盟奎因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奎因和華洛是一對精銳的游俠搭檔。憑借著弩弓和利爪,他們深入敵軍領土執行著祖國最為險峻的任務,小至快速偵查,大至致命刺殺。這對搭檔那牢不可破的羈絆在戰場中非常致命,敵方在被致盲並身中百箭之後,才會意識到與他們進行戰斗的不只一人,而是兩位德瑪西亞的傳奇。
奎因在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就和她的孿生兄弟一樣渴望著冒險。他們夢想著成為騎士,但在德瑪西亞的邊陲之地,有的只是安靜平凡的小日子。他們還幻想著在遙遠的地方百戰百勝,為他們的國王贏取榮譽,並以德瑪西亞的正義之名斬殺敵人。當白日夢已經不再能夠滿足他們的戰士之魂時,他們大膽地踏上了尋找真實危機的旅程。這次旅途以悲劇收場:一個可怕的事故奪走了她兄弟的生命。悲痛萬分的奎因放棄了成為騎士的夢想。
在失去至親的周年紀念日上,奎因鼓起勇氣重返了悲劇發生的地點。出乎意料的是,她在此地發現了一隻受傷的德瑪西亞獵鷹——這是一種罕見且漂亮的鳥類,人們都以為它們已經滅絕很久了。在奎因的照顧下,這只幼鷹恢復了元氣,他們一起成長,密切的羈絆也在二者之間維系。奎因在她的這位新朋友身上找到了與她兄弟相同的氣息,於是她將它取名為「華洛」,意為「勇氣」。這對搭檔從彼此身上尋找力量,並且一起追逐她曾經放棄的夢想。
德瑪西亞的軍隊從未看見過像奎因和華洛這樣的英雄。他們精湛的技藝很快就讓他們從按部就班的同輩當中脫穎而出,但許多人仍對他們心存疑慮。就算有這樣一隻強大的生物在她身邊,這么一個出生平凡的女孩要怎樣才能躲過多年的軍事訓練呢?奎因和華洛在隨後的一次重要任務中證明了自己,他們追蹤到了一名躲過了整個德瑪西亞大隊的諾克薩斯刺客。當他們將刺客繩之以法後,他們也終於贏得了民族的認可和尊敬。如今他們已經成為了德瑪西亞強壯和毅力的化身。奎因和華洛將共同抵抗任何企圖危害他們心愛家園的威脅。
6. 奎因的人物經歷
童年的李有一段被他稱為街頭暴力(brutality of the streets)的困難時期,此時他開始通過書本尋求庇護。(時間不詳)
1905年10月20日,丹尼爾·南西(Daniel Natha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Meyer H. Nathan和Dora Wallerstein之子;後來搬往紐約鄉下的埃勒米亞(Elmira);
1917年,丹奈全家回到布魯克林,住進娘家的房子;
1917年冬,丹奈左耳膿腫卧床,開始接觸偵探小說,他的阿姨就在他的床頭給他讀阿瑟·柯南·道爾的《冒險史》,這影響了他的一生;
1921年,時值高中的第三學年,16歲的丹奈輟學打工以便補貼家用; 1926年,丹奈與Mary Beck結婚,育有2子;而大學畢業的李為自己找了一條通往廣告業的路;
1927年,李與弗朗西斯(Frances Guihan)合作,為無聲電影「Closed Gate」寫了劇本;
1928年,李與Betty Miller結婚;丹奈成為紐約一家廣告代理商的編輯和藝術主管;
1928年,二人歷時3個月寫出了《羅馬帽子之謎》,作為當時McClures雜志和Lippincotts書屋聯合主辦的偵探小說有獎徵文參賽作品,原本應獲首獎,因雜志社突然倒閉,繼任者將獎授予了別人;
1929年,Stocks出版社(Lippincotts書屋)將《羅馬帽子之謎》出版,共發行8000冊;
1930年,創作了《弗蘭西寓所粉末之謎》,獲得了更大的成功,為他們以後堅持創作埋下伏筆; 1931年,二人正式放棄工作,改為專心寫作,預示了一個時代的來臨;
1932年,二人發表四部長篇偵探小說,兩部以「埃勒里·奎因」名義發表的《希臘棺材之謎》和《埃及十字架之謎》,兩部以「巴納比·羅斯」名義發表的《X的悲劇》和《Y的悲劇》。四部堪稱解謎推理的經典作品;
1932年,二人帶著面具在哥倫比亞大學等會場展開辯論,當時人們以為埃勒里·奎因就是S.S.范·達因,而巴納比·羅斯是Alexander Woolcott,實際上在《羅馬帽子之謎》的序言中奎因就留下線索告訴讀者羅斯其實是奎因的分身;
1932年,在《X的悲劇》中首次使用臨終的線索,此後在1933年的《孿生之謎》中將「臨終的線索」帶入埃勒里系列,並成為奎因的標志性詭計;
1933年10月,二人創建月刊雜志《神秘聯盟》,遺憾的是維持了4期(第5期出好但沒有發行)就夭折了;
1932年-1935年,二人一共創作了6部奎因系列小說,另有四部署名為巴納比·羅斯(Barnaby Ross),即後來聞名於世的悲劇系列,塑造了哲瑞·雷恩這樣一位睿智的老人;
1934年6月,奎因的《中國橘子之謎》簡寫版發表在光面雜志《紅皮書》(Redbook)上,同年10月期的《紅皮書》刊登了奎因的短篇小說《瘋狂下午茶》;
1935年,美國Liberty公司出品了首部埃勒里電影「The Spanish Cape Mystery」,Donald Cook成為首位扮演埃勒里的演員,並不成功,此後雖然多家電影公司拍攝了奎因電影(大部分不是基於原著改編的),但是都相當失敗;
1936年10月10日,世人第一次知道奎因和羅斯的真面目,《出版家周刊》的《神秘的面具作家》一文揭示了二人身份; 1936年,《半途之屋》已經可以看到奎因受到的光面雜志影響;
1937年至1938年,奎因創作了《惡魔的報酬》(1937)和《紅桃4》(1938),作為他們進軍電影界的號角;此段時期他們的創作受到女性光面雜志的影響較大,失去了一些公平性和智力的激情;
1938年,丹奈利用自己的藏書主編了偵探小說選集《挑戰讀者》,此後致力於收集短篇偵探小說,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私人短篇偵探小說圖書館,後將藏品賣與得克薩斯州大學圖書館;
1939年4月7日,二人首次合作播出系列廣播劇「Author! Author!」(Mutual廣播網),持續到1940年2月12日;
1939年,丹奈全家搬到長島的Great Neck;
1939年6月18日,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埃勒里·奎因懸疑廣播劇」第一篇「The Adventure of The Gum-Chewing Millionaire」,使用了「挑戰聽眾」的獨特手法,此後二人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廣播劇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每周的廣播劇一直延續到1948年;
1939年,丹奈寫好一部小說的大綱,卻發現情節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新作《無人生還》類似,不得不放棄;
1939年,《龍牙》成為奎因最後一部為了迎合電影及光面雜志而寫的小說,奎因第二時期結束;
1930年代末期,奎因曾在好萊塢當過一陣子的編劇,這段在哥倫比亞、米高梅及派拉蒙片廠工作的期間,寫了不少迎合好萊塢口味的劇本,包括為「瘦子」系列創作了一個故事,但大都被束之高閣,沒有拍成電影;
1940年4月26日,366期(連載到375期)的《Gulf Funny Weekly》刊登了首篇奎因系列漫畫「The Adventure of the Secret Partner」(根據廣播劇改編);
1940年11月,一場車禍差點奪走丹奈的性命,好在吉人自有天相,丹奈逃過一劫,1941年初得以康復; 1941年,為了紀念埃德加·愛倫·坡《莫格街謀殺案》發表100周年,奎因選編了《101年的娛樂:偉大的偵探小說1841-1941》,這是史上重要的文選集;
1941年,偵探推理的頂尖雜志《埃勒里·奎因神秘雜志》(EQMM)誕生,丹奈說,《埃勒里·奎因神秘雜志》是要將偵探小說從通俗文學提升為正統的文學形式,通過提供這樣一個實踐的場所來鼓勵我們中間的人寫出更好的作品,培養和發展更多新的作家。直至今日,仍是這一領域的翹楚;
1942年,《凶鎮》發表,開創了埃勒里·奎因的新紀元,形成了埃勒里·奎因自己的模式。奎因小說完成了從解決心智游戲到哲人偵探的轉變,EQ進入巔峰時代;
1942年5月,EQMM改為雙月刊,不久改為月刊;
1942年,奎因出版《The Detective Short Story: A Bibliography》,一本研究短篇小說書目的專著,在當時很了不起;
1942年7月4日,經過三個月的求愛,李與Kaye Brinker結婚,後者是曾經奎因廣播劇中的女演員,他們育有8個子女,4男4女;
1943年,丹奈受邀參加BSI(貝克街小分隊,著名且相當嚴格的福爾摩斯迷協會)聚餐;
1944年,奎因選編《歇洛克·福爾摩斯失敗史》,收錄33篇小說,包括馬克·吐溫、歐·亨利等人作品,出版後遭到柯南·道爾之子埃德里安·柯南·道爾等人的反對;
1945年6月,丹奈的妻子瑪麗因為癌症瀕臨死亡,並在當年去世;丹奈為了自己和兩個兒子打算,堅強的化悲痛為力量,繼續進行EQMM的工作;
1945年,包括埃勒里·奎因、厄爾·斯坦利·加德納等人在內的一些偵探小說家聚集在紐約討論一個專業偵探小說家的組織。於是後來成立了著名的「全美偵探小說作家協會」(MWA,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1945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埃勒里·奎因系列廣播劇獲得MWA埃德加第一屆最佳廣播劇獎;
1946年,奎因編輯出版《The Queen』s Award, 1946》,收錄EQMM年度最佳短篇小說,此後幾乎年年出版;
1947年,丹奈與Hilda Wiesenthal成婚,後者因為Isadore Silverman醫生死在二戰而成為寡婦,後育有1子;
1947年4月,李和妻子因為廣播劇的關系,隨之搬到洛杉磯;
1948年,丹奈與Hilda Wiesenthal唯一的孩子斯蒂芬·丹奈呱呱墜地;
1948年,奎因編輯的選集和雜志獲得埃德加獎最佳短篇獎;
1950年10月14日,首部埃勒里系列電視片「The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在Dumont電視台播出,持續到1951年;
1950年,丹奈成為BSI正式成員,受封「臨終的偵探」(因為奎因小說中經常出現臨終的線索);
1950年,獲埃德加最佳短篇獎:「十年以來自始至終為《埃勒里·奎因神秘雜志》服務」;
1951年,《Queen's Quorum, A History of the Detective/Crime Story》獲埃德加特別獎,這本書精選了105本具有重要意義的短篇小說集加以介紹,是讀者和收藏家按圖索驥的好幫手,1969年出版了修訂版增訂至125本;
1951年,EQMM10周年特輯上奎因對Howard Haycraft的《Murder for Pleasure》(1941)中「讀者選出的里程碑式偵探小說列表」進行了增補,推出了「HQ書單」(THE HAYCRAFT-QUEEN DEFINITIVE LIBRARY OF DETECTIVE-CRIME-MYSTERY FICTION),在推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後又再次增補,1956年推出最終版);
1953年,Little Brown出版社出版《金色的夏天》,署名為丹奈的出生名丹尼爾·南西,這是一本具有自傳體性質的小說,記敘了小丹尼爾在鄉下的生活,其中包含一些丹奈寫的詩;
1954年,斯蒂芬·丹奈因為腦部疾病夭折,這對於丹奈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1954年,Little Brown出版了《A Silver Anniversary Tribute to Ellery Queen from Authors, Critics, Editors and Famous Fans》,紀念《羅馬帽子》出版25周年;
1957年,奎因出版《In the Queens' Parlor, And Other Leaves From Editors' Notebook》。這本書總共收錄了五十則形形色色的文章,來源多半為EQMM的編輯手記。其中既有學術性很強的論文,也有輕松戲謔的散文。
1958年,埃勒里·奎因寫完了《最後一擊》,一個時代漸漸的畫上了句號; 1961年,埃勒里·奎因獲得愛德加「大師獎」(Grand Master award);
1968年,以研究、介紹奎因為主的雜志《The Queen Canon Bibliofile》(後更名為「The Ellery Queen Review」)出版,1970年停刊,由Robert Washer編輯;
1968年,Iona學院授予給奎因哥倫比亞偵探小說獎(Columbia Prize in Mystery);
1969年2月22日,《紐約時報》發表Israel Shenker為《羅馬帽子》出版40周年作的訪談文章;
1969年,埃德加特別獎:紀念《羅馬帽子之謎》發行40周年;
1971年4月3日,曼弗雷德·本寧頓·李在New Milford去世。丹奈繼續從事《埃勒里·奎因神秘雜志》的編輯工作,此後沒有丹奈發表過奎因的長篇偵探小說;
1972年,丹奈的第二位妻子Hilda Wiesenthal因為癌症去世;
1973年,Francis M. Nevins Jr和Ray Stanich合著了研究奎因廣播劇的專著《The Sound of Detection: Ellery Queen's Adventures in Radio》(2002年出版了增訂版);
1974年,Francis M. Nevins Jr.出版了研究奎因作品的專著《Royal Bloodline: Ellery Queen, Author and Detective》,獲得當年的埃德加特別獎;
1975年11月,丹奈與Koppel Rose結婚,這是一位藝術家,她給了丹奈較為幸福的晚年;
1977年,丹奈去日本會見了松本清張、鯰川哲也等人;
1979年4月17日,丹奈被Carroll大學授予名譽博士,頒發了人文學博士證書;
1979年,NBC(國家廣播公司)電視系列片「Ellery Queen」播出,持續到1976年,Jim Hutton扮演的埃勒里,David Wayne扮演理查德,較為成功;
1979年,日本松竹映畫出品了基於《凶鎮》的電影「配達されない三通の手紙」(三封沒有送達的信,但電影中的偵探不叫埃勒里),丹奈為此去日本參加首映式;
1980年10月後,丹奈身體情況開始惡化;
1982年9月3日,弗瑞德里克·丹奈在紐約White Plains去世;
1983年,MWA設立了「埃勒里·奎因獎」,用來表彰具有埃勒里·奎因精神的出版者和編輯等;
1991年,丹奈的最後一位妻子Koppel Rose在愛爾蘭科克市的一家醫院去世;
1999年,EQMM出版雙月合輯埃勒里·奎因特刊,紀念《羅馬帽子》出版70周年;
1999年,為紀念奎因誕生70周年,《錯誤的悲劇及其他》一書出版,其中包括一部完成提綱卻沒有寫成長篇小說的大綱,六部短篇以及各種評論雜文。
7. 埃勒里·奎因有哪十大經典作品
1、《羅馬帽子之謎》(1929)
這是奎因系列的第一部,也是非常精彩的一部。奎因系列貫穿國名中的主旨一直影響我到現在,並培養了我懷疑一切的習慣,這就是任何奇怪之處,必有原因。而這點,在羅馬帽子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劇院內的謀殺,嫌疑人數量的巨大,給破案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是一切都要靠推理,只有推理,才能走出迷霧,迅速鎖定兇手。
★2、《弗蘭奇寓所粉末之謎》(又名《法國香粉之謎》)(1930)
具有奎因早期作品慣有的特點,也是我讀的較早的一部,而那一次,我完全的沒有猜到兇手,並從此喜歡上了奎因。這部小說有一個驚人的推理片斷,非常值得推薦。而商店櫥窗里發現屍體的畫面,也慢慢的成為歷史經典了。論推理,本書絕對挑戰最高的邏輯思維。這也是我非常喜歡本書的原因之一。
★3、《荷蘭鞋之謎》(1931)
很多朋友把這本書稱為國名系列的三大傑作之一,可恨的是這是我看的第一本奎因的書,而兇手我也是全然的沒有猜到,只是記得最終非常的驚訝,原來居然推理這么簡單。
在享受這個落差的同時,我靜靜的開始了我的奎因探索之旅,並一本本看了下來。作為奎因對我的啟蒙作品,我自然萬分懷念。而作為國名系列的三大傑作之一,的確是不無道理的!
★4、《希臘棺材之謎》(1932)
堪稱黃金時代最曲折最離奇的作品,挑戰讀者的智力和耐力到極限,一案四破,精彩異常。雖然當時讀的過程很長,但是我都一直忍了下來,並收獲了最終的果實。記住本書在網路上有兩個版本,但是一定要讀「足本」,不要讀簡寫版,會丟掉很多東西。這本集中也能看到奎因巨大的成長!
★5、《埃及十字之謎》(1932)
曲折離奇的四起無頭命案,哥特式的謎團和作案現場,復雜迷離的故事情節,挑戰理智到極限的作品,也是我心中黑名單上前十名的作品。在看完之後,我只能說一句「名不虛傳!」。可惜本書大陸沒有出版!
★6、《X的悲劇》(1932)
什麼叫完美?這就叫完美!天才的凶器,神秘的死前留言,離奇的密室殺人,華麗的詭計,突兀的情節,多勒魯·雷恩的初登場。這部小說匯聚了太多構成完美的元素,使本書當之無愧的成為推理小說史上的經典巨作之一。
★7、《Y的悲劇》(1932)
相比與《X》的那種平均的完美,《Y》則是一種突兀的完美。《X》的每個完美的要素重量都比較平均,而《Y》卻在擁有相當多稱得上完美的推理小說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加入了讓人震驚的東西!這是一部華麗的解謎小說,也是一部發人深省的推理故事。簡單來說,這是一部「夢幻」般的推理小說。
★8、《美國槍之謎》(1933)
本書的詭計比較驚人,但是還是被我看穿嘿嘿。但是如果不仔細分析,還是會落入怪圈,上作者的當。其實裡面有稍稍有些不公平競爭的意味。這次嫌疑人場面要更宏大。
露天大劇場上的兩萬多名觀眾都是嫌疑人,而眾目睽睽之下,牛仔被槍殺,經過嚴密的搜查,發現凶器居然不翼而飛。真相到底是什麼呢??真相是驚人的!!
★9、《孿生之謎》(1933)
封閉山莊的殺人模式,山火造成的恐慌和緊張,驚天的詭計手法,戲劇化的過程和結局。本書也屬國名系列中的一部,原名《暹羅雙胞胎之謎》(註:暹羅=泰國)
★10、《Z的悲劇》(1933)
故事情節相對平淡,兇手的推理也並不很難,最後一段的描寫感覺有些做作,讓人想起某些廉價的電影。但是謎團的構成還是有相當的吸引力。閱讀重點:雷恩先生的人性展現!
★11、《哲瑞·雷恩的最後一案》(1933)一直沒看到本書有多大的好評,但是我看的時候覺得非常過癮。因為是最後一本,有些東西我的確有點先知先覺了,而這並不是一件開心的事。看著短短出現兩年但卻深深吸引了我的偵探雷恩先生以那樣的方式死去,胸中不免有一些憂傷和不舍。短短的四個故事,卻在我心裡刻下了一個完美的偵探形象,我真的很感動!
★12、《中國橘子之謎》(1934)
說真的,要不是因為那個密室,這部作品的分也許能高些。雖然貴為史上密室的前十作品,對於這個密室我卻頗有些不以為然,也許我沒理解到精髓吧。但是「所有不合理之處,必有原因」這句話,倒是在這里得到了深刻的展現,通過本書,我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對於裡面描寫中國人的鏡頭有些感覺莫名其妙了太過神秘,畢竟本身就是中國人吧。
★13、《瘋狂下午茶》(又名《 奎因冒險史》)(1934)
包括11個短篇,屬於嚴格黃金時代的解謎作品,每部小說都可以分開成一部極高水準的謎題,挑戰推理的朋友不妨在奎因作解釋之前停住,整理一下思維,挑戰埃勒·奎因!
★14、《西班牙披肩之謎》(1935)
雖然懷疑自己喜歡的作家讓我一度非常困惑,但是這部作品確實是意料之外的沒有感覺。推理過程可謂非常之簡單,但是作者掩飾的還算不錯。
★15、《半途之屋》(1936)
可以看出這部作品時,埃勒里已經從純粹的解謎走向了另一種分格。本期也是收到好萊塢和光面雜志的影響。但是情節卻是非常完美,也有令人震驚的推理段子,讓人大呼過癮。以後的作品幾乎每一次都會出現一個MM了……但是就推理和故事性,《半途之屋》絕對是精品。
★16、《生死之門》(1937)
太多的偶然和必然,就能構成難以破解的案件。本書也算是一宗密室殺人,而且復雜的超出想像,結尾一波三折,回味無窮。這部作品,是近期讓我產生聯想最多的作品之一,但是中間作者一定程度上沒有進行公平的競賽。
★176、《紅桃4》(1938)
這個故事比較具有故事性,可以說是非常之復雜,而動機卻……落差比較大,讓人覺得有些郁悶,兇手也沒找到,不知道是我不行還是他們耍詐?
★18、《龍牙》(1939)
這個故事明顯能看得出受到了好萊塢的影響,而兇手我幾乎是毫不費力的指了出來,因為線索實在太明顯。奎因這段時間水平確實有所下滑,是收到了好萊塢的影響比較大,有些不太專心於創作。
★19、《上帝之燈》(1940)
這是一部中篇,講述了一個房屋消失的詭計故事,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華麗的表演,雖然事先幾乎被漏了底(各種卡通和日本的小說),閱讀感依然很好。屬於驚艷型的小說!
★20、《凶鎮》(1942)
奎因轉型的代表作,也是後期偉大的作品之一。這個故事情節曲折離奇,更有預告殺人的詭計,而身份替換殺人手法更是應接不暇。
★21、《從前有個老女人》(1943)
這部作品完全不象轉型後的作品,奎因也許在懷念黃金時代的那種純凈的感覺。完全的解謎作品,童謠城堡式的殺人,曲折離奇的情節,意外的結局。(典型的奎因式意外,沒有看透啊……)
★22、《十日驚奇》(1948)
非常有意思的一部作品,涉及宗教、英文字謎、世界觀等等諸多因素,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也是奎因事業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對奎因後期的生活和探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在後面的作品中經常被提到。
★23、《九尾怪貓》(1949)
應該說,這部小說符合奎因後期的所有特徵,是典型的後期代表巨作。連環殺手是永遠無法褪色的恐怖,一個連環殺手就能讓整個城市陷入恐慌。犯罪心理學,連環殺手,很多精闢的論點,奎因精神態度的變化(由於《十日驚奇》的影響),都是本書的看點!
★24、《王者已逝》(1952)
不可能犯罪的傑作!密室之外眾目睽睽下放出空槍,卻導緻密室內的「國王」中槍而死。沒有靈異現象,沒有不可解釋的事,相信這一點,相信自己的推理!本書有些地方非常BT,讓我有些郁悶,總體上還是非常不錯的。
★25、《犯罪日歷》短篇小說集(1952)
活潑的人物構成,嚴謹的推理,非常不錯的短篇。
★26、《玻璃村莊》(1954)
非常平淡的一篇,沒有什麼出色的謎題,也沒有什麼震驚的場面,詭計也比較平淡。
★27、《另一方的玩家》(1963)
應該說是非常不錯的一篇。而日本的一個我蠻喜歡的作家也嘗試了這種模式,但是卻有些像BT的心理學作品。相比之下,本書的謎團詭異富有吸引力,讓我不確定到了最後。
★28、《然後是第八天》(1964)
是個相對平淡多了的案子。但是推理已經不是主要。本書充滿了怪異空靈的氣氛,一個莫名來到世外桃源的故事。前後充滿了想像力。
★29、《臉對臉》(1967)
也是比較無聊的一篇,有些聒噪嘈雜,但是感動於奎因的父子情深!
基本上,國內已經有的埃勒里·奎因的作品就大致介紹到這了,但是這還遠遠不是完結。奎因的相當多的經典作品大陸出版社還沒有引進,像《埃及十字架》《惡之緣》《狐狸殺手》《最後一擊》等等,希望國內出版社繼續努力。而我們讀者,就盡情的享受奎因帶來的推理樂趣吧!
如眾所周知,埃勒里·奎因比范·達因晚三年。他在一九二九年帶著他的處女作《羅馬帽子之謎》,以彗星的姿態,在全世界偵探小說界登陸。除了他們兩人以外,被人推崇為冷酷派始祖的達西魯·哈梅特,同樣在一九二九年以《血的收獲》問世。也即在這個時代,長久甘拜英國小說後塵的美國偵探小說,開始抬頭。
范·達因死後,達西魯·哈梅特也擱筆了。只有埃勒里一個人在創作方面,於EQMM雜志上繼續活躍著。
剛開始十年間,埃勒里寫了一套以國名為主的叢書九篇,加上他以《隔間的門》為題,初名《日本扇子之謎》刊登在雜志上的一篇,一共十篇。
他的作品多采多姿,風格獨特,跟老一輩的作家相比,真是一點也不遜色,所以,不但一直受到世人的喜愛,也一直維持了很高的水準。他的《Y之悲劇》與本篇小說,就被評為可與范·達因之《主教謀殺案》媲美。范·達因就曾經說過:「長篇偵探小說的結構,如果要令讀者感到深奧而有趣實在不容易,但埃勒里在這一方面卻有驚人突破的表現。」可見范·達因對他的推祟。
埃勒里·奎因這名字,事實上是曼布雷特·李與弗雷德烈克·達聶兩位表兄弟合用的筆名。他們兩人同在一九0九年出生於美國。埃勒里·奎因就是他們筆下一位聰明、敏銳的大偵探,相當受到讀者的贊賞。有鑒於此,兩人又聯袂寫下許多作品,如《法國白粉之謎》、《荷蘭鞋之謎》,而當他們的傑作《埃及十字架之謎》問世時,埃勒里·奎因已經成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與大偵探了。
以下就是這十篇著名的推理作品:
一、羅馬帽子之謎
二,法國白粉之謎(弗蘭奇寓所粉末之謎)
三、荷蘭鞋之謎
四、希臘棺材之謎
五、埃及十字架之謎
六、美國槍之謎
七、暹羅雙胞胎的秘密(孿生之謎)
八、中國橘子之謎
九、西班牙披肩之謎
十、日本扇子之謎(隔間的門)
以上十篇,以第三及第五部作品最受贊揚。構成這種國名叢書,不僅在書名上一致,在內容的精彩度,也維持了很高的水準,而且突破了以住美國偵探小說的窠臼,真可謂長江後浪推前浪。
埃勒里的作品與范·達因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這並不是抄襲,而是另一種挑戰。一個沒有真本事的作家,是絕對不敢作如此大膽的嘗試,可見埃勒里對他自己文筆的肯定,也是他對前輩的迎戰。
這幾本書有一項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對讀者展開挑戰」。作者把解開謎題的關鍵,在全案結束之前,提供給讀者,使讀者可依此來找出罪魁禍首,和筆者一起鬥智。因此,他的小說必須具備合理、富條理的架構,並且還要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不但會使讀者有參與感,也是造成案情高潮迭起的妙方。像本案中,從梅加拉的煙斗,掉落在山上小屋中末貼有標簽的藍瓶子,埃勒里所下的推理,不就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嗎?
埃勒里實在不同凡響,不但製造了傳統偵探小說的緊張氣氛,更塑造出許多不同類型卻又栩栩如生的人物。像這本小說里,可愛的老警官與愛子之間的親情;年紀雖大卻有一顆赤子之心的亞多力教授,以及脾氣暴躁的波恩警官,都是相當富有人情味的,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筆,不但處理了大題材的案件,同時,也流露出他輕松詼諧的一面。這是一種突破,也是一種創新,相信這一類的推理小說一定會擁有愈來愈多的讀者。
8. 奎因的主要作品
The Roman Hat Mystery--1929 《羅馬帽子之謎》
The French Powder Mystery--1930 《法國粉末之謎》
The Dutch Shoe Mystery--1931 《荷蘭鞋之謎》
The Tragedy of X--1932 《X的悲劇》
The Greek Coffin Mystery--1932 《希臘棺材之謎》
The Tragedy of Y--1932 《Y的悲劇》
The Egyptian Cross Mystery--1932 《埃及十字架之謎》
The Tragedy of Z--1933 《Z的悲劇》
The American Gun Mystery--1933 《美國槍之謎》
Drury Lane's Last Case--1933 《哲瑞·雷恩的最後一案》
The Siamese Twin Mystery--1933 《暹羅連體人之謎》
The Chinese Orange Mystery--1934 《中國橘子之謎》
The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 --1934 《瘋狂下午茶》,短篇小說集
【包括The Adventure of the African Traveller(非洲旅行者)
The Adventure of the Hanging Acrobat(弔死的特技演員)
The Adventure of the One - penny Black(黑便士)
The Adventure of the Beared Lady(有鬍子的女人)
The Adventure of the Three Lame Men(三個跛子)
The Adventure of the Invisible Lover(隱形的仰慕者)
The Adventure of the Teakwood Case(柚木煙盒)
The Adventure of 「The Two-heated Dog」(雙頭狗)
The Adventure of the Glass -domed Clock(玻璃圓頂鍾)
The Adventure of the Seven Black(七隻黑貓)
The Adventure of the Mad Tea -party(瘋狂下午茶)】
The Spanish Cape Mystery--1935 《西班牙披肩之謎》
The Lamp of God--1935 《上帝之燈》 Halfway House--1936 《半途之屋》
The Door Between--1936《生死之門》
The Devil to Pay--1937 《惡魔的報酬》
The Four of Hearts--1938 《紅桃4》
The Dragon's Teeth--1939 《龍牙》
The New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1940 《上帝之燈》,短篇小說集
【包括The Adventure of theTreasure Hunt(尋寶游戲)
The Adventure of the Hollow Dragon(空洞的龍)
The Adventure of the House of Darkness(黑暗之屋)
The Adventure of the Bleeding Portrait(泣血的畫像)
Man Bites Dog(人咬狗)
Long Shot(長射)
Mind over Matter(心靈勝於物質)
Trojan Horse(木馬)
The Lamp of God(上帝之燈)】 Calamity Town--1942 《凶鎮》
The Perfect Crime--1942 《完美犯罪》
There Was an Old Woman--1943《從前有個老女人》
The Murderer is a Fox--1945 《兇手是狐》
Ten Days' Wonder--1948 《十日驚奇》
Cat of Many Tails--1949 《九尾怪貓》
Double, Double--1950 《雙倍,雙倍》
The Origin of Evil--1951 《惡之源》
Calendar of Crime--1952 《犯罪日歷》短篇小說集,
【包括The Inner Circle(圈內小集團)
The Presidents Half Disme(總統的半形銀幣)
The Ides of Michael Magoon(馬古恩倒霉的日子)
The Emperor's Dice(皇帝的骰子)
The Gettysburg Bugle(葛底斯堡軍號)
The Medical Finger(醫葯手指)
The Fallen Angel(墮落的天使)
The Needle's Eye(針眼)
The Three R's(三個R的秘密)
The Dead Cat(死貓)
The Telltale Bottle(故事瓶)
The Dauphin's Doll(王儲的玩偶)】
The King is Dead--1952 《王者已逝》
The Scarlet Letters--1953 《猩紅色的信》
The Glass Village-- 1954 《玻璃村莊》
Q.B.I. --1955 《QBI:奎因調查公司》
Inspector Queen's Own Case--1956 《奎因探長自己的案子》
The Finishing Stroke--1958 《最後一擊》 The Player on the Other Side--1963 《另一方玩家》
(本書系Theodore Sturgeon 根據丹奈創作的大綱寫成)
And on the Eighth Day--1964 《然後在第八天》
(本書系Avram Davidson 根據丹奈創作的大綱寫成1)
The Fourth Side of the Triangle --1965 《三角形的第四邊》
(本書系Avram Davidson 根據丹奈創作的大綱寫成2)
Queen's Full--1966 《奎因出擊》
A Study in Terror-1966 《恐怖的研究》
Face to Face--1967 《臉對臉》
Q.E.D. -- Queen's Experiments in Detection--1968 《奎因的推理實驗》
Cop Out--1968 《逃避》
The House of Brass--1968 《銅屋》
The Last Woman in His Life--1969 《他生命中最後的女人》
A Fine and Private Place--1971 《美好的秘密之地》
The Blue Movie Murders--1972《色情電影謀殺案》(本書由愛德華霍克代筆完成)
The Tragedy of Errors and Others--1999 《錯誤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