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故事秀
⑴ 無錫民間傳說與故事匯總
在無錫有一句世代相傳的老話:沉落山陽縣,氽(tǔn)出無錫城。關於這句話,有著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
話說無錫原來叫「無雪」,為什麼叫無雪呢?這還得從被淹沒的山陽縣說起。
傳說,三萬六千頃的太湖身下有一個山陽縣。很久很久以前,山陽縣里的人民不愛惜糧食。吃飯的時候,他們剩一半,扔一半,東拋西撒,糟蹋浪費。稻穀收場後,他們堆曬在露天,下雨天也不收,天晴也不曬,就放在那裡讓它發霉。漸漸的,霉氣越積越多,直沖天宮。
玉皇大帝聞到氣味以後,就撥開天上的雲霧朝人間一看,只見山陽縣的人民不把糧食不當回事。
「這還了得!」
玉帝怒氣沖沖的說。
「看來山陽縣的人都活的厭煩了,發場大水淹了這個地方!」
太白金星趕忙出班奏道:「殿下,山陽縣也有好人,好人怎麼辦?」
玉帝想了一下,就對太白金星如此這般交代了一遍。太白金星領命來到人間,他搖身變成了乞丐,撐著拐杖來到了山陽縣城街上。
當地有名的華孝子攙著母親迎面走了過來,乞丐一個健步,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孝子的母親就跑。
孝子見母親被人擄走了,急得一邊追一邊大喊:「快放下我母親!快放下我母親!」可是乞丐只當聽不見,越跑越快。
不少好心人聽到喊聲,紛紛從屋裡跑了出來,跟著華孝子一起追趕乞丐…
此時,天空下起了鵝毛大雪,不一會的功夫,地上就積了厚厚一層。乞丐見前面有一塊地方沒有雪,就自言自語的說:「這是塊好地方,就停在這里吧。」說著,就把華孝子的母親從背上放了下來。
等到華孝子與追趕的男女老少來到這塊沒有雪的地方,身後就傳來了嘩嘩的水聲。大家回頭一看,已經是白茫茫的一片,山陽縣被大水淹沒不見了。大家再回頭一看,乞丐也消失了。於是,大家就在神仙指點的地方住了下來。
這塊地方因為沒有雪,大家就叫它「無雪」。時間一長,「無雪」這地方也有了雪。於是,「無雪」又叫成了「無錫」(在無錫本地的方言中,「無雪」和「無錫」的發音相同)。
而這個故事,也就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⑵ 無錫名人事跡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歷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後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志。
徐悲鴻長期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全部捐獻給國家。次年,徐悲鴻故居被辟為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悲鴻故居」扁額。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1.5)出生在馬鎮南暘岐一個沒落士紳家庭。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徐有勉隱跡田園,母王氏豁朗節儉,能「貿布以易糈」。徐自幼聰慧過人,好讀書。15歲博覽祖遺「絳雲樓」藏書,特好古今史籍、地誌圖經,萌遠游五嶽之志。18歲,父受群豪欺侮,憂憤而死。他決意不應科舉,不入仕途,問奇名山大川。萬曆三十五年徐21歲,辭別母親和新婚的妻子開始出遊。初期旅行以登名山、訪勝跡為主,因老母在黨,每年春天外出,秋冬計程以歸。他游山川如會知己,探窮奧如掘至寶。47歲以前,游歷了北方的泰山。嵩山、華山、恆山、五台山;南方的黃山、廬山、普陀山、天台山、雁盪山,最遠至福建的武夷山。曾於天啟元年(1621),為紀念母病痊癒,蓋「晴山堂」,搜求先世遺墨、題贈,為之刻石。天啟四年,因母已屆80高齡,打算暫緩遠行。母不以為然,特命他陪同親作宜興、句容之游,以示激勵。翌年9月母病逝。在家守廬。崇禎元年(1628)服喪期畢,乃放志遠游。他有感於「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籍所蒙」,以更多的精力,對地理現象作考察研究。4月,去福建漳州看望好友黃道周。遠抵廣東羅浮山。崇禎二年,由南轉北,人京師,游盤山。三年,再南遊漳州。五年,重遊天台山、雁盪山。六年,出南京,再北上京師,游五台山、恆山,又南下三游漳州。他身體健壯,攜一杖,一仆被,登山捷如猿。能忍數日飢,逢食即飽,旅泊岩棲,遊行無所礙。
顧愷之(348— 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義熙初官散騎常侍。博學多藝,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凡人物、佛像、禽獸、山水皆能。時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畫師法衛賢,行筆細勁連綿,如春蠶吐絲,行雲流水,出之自然。畫人物尤善點睛,自雲:「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語「這個」,即指眼珠)之中。」唐張彥遠評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精通畫論,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等書行世。他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著名論點,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秦邦憲,又名博古(1907年-1946年4月8日)(此名為俄語「上帝」的音譯)。乳名長林,字則民,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五月十四日生,江蘇無錫城內中市橋巷人。出身望族。,9歲喪父,19歲赴莫斯科求學,24歲受命擔任中共中央總負責人,28歲交出大權,39歲因墜機遇難。與王明、張聞天等人是蘇聯留學期間的同學,與其他同期的同學合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1931年9月-1935年1月為中國共產黨實際最高領導人,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博古在六屆四中全會當選政治局委員和常委,深受王明路線影響,負責上海臨時中央的領導。1933年初遷到瑞金,對中央蘇區的影響更大。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因盲目聽從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的指揮,使紅軍傷亡慘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博古在遵義會議後雖然失去了最高統帥地位,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他是中央紅軍與張國燾紅四方面軍較量的干將,在涉及中央紅軍內部利益時,他站在毛澤東一邊。
博古和周恩來、葉劍英參與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因此,他們被中央派遣去南京參與國共合作的談判,並取得成功。博古在新四軍組建初期也有功勞。
博古是中共長江局成員,參與領導了武漢會戰期間的抗日宣傳。
博古回到延安後,領導創辦了《解放日報》,這是中央機關報。
1946年4月8日由重慶飛延安,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1907年誕生,擔任過中國共產黨的臨時政治局總負責人,擔任過黨中央的書記(見《遵義會議文獻》,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或總書記(見《中國共產黨組織資料匯編》,1983年紅旗出版社出版),長期在黨中央擔任領導工作。1946年4月8日與王若飛、鄧發、葉挺等十多位同志和先生從重慶乘飛機返回延安,在西安停機加油時,被國民黨特務在機上放了炸彈,飛行途中又遇雨霧,飛機迷失方向,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爆炸,機上人員全部遇難,被黨中央稱為「四八烈士」,那時博古年僅39歲。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清宣統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於江蘇無錫。一九九八年病逝於北京。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
錢鍾書十歲入東林小學,在蘇州桃塢中學、無錫輔仁中學接受中學教育,十九歲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錢鍾書出生於詩書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經史方面的教育,中學時擅長中文、英文,卻在數學等理科上成績極差。報考清華大學時,數學僅得15分,但因國文、英文成績突出,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破格錄取。
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
1935年,與楊絳完婚,然後同赴英倫留學。兩年後,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文學士(B.litt)學位。之後隨楊絳赴法國巴黎大學從事研究。1938年,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次年轉赴國立藍田師范學院任英文系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被困上海,任教於震旦女子文理學校,其間完成了《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
1945年抗戰結束後,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圖書館英文館刊《書林季刊》編輯。在其後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說《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詩論《談藝錄》得以相繼出版,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1949年,回到清華任教;1953年調到文學研究所,其間完成《宋詩選注》,並參加了《唐詩選》、《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受到沖擊,並於1969年11月與楊絳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幹校」。1972年3月回京,當年8月《管錐編》定稿 。
1979年,《管錐編》、《舊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擔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1984年《談藝錄》(補訂本)出版;次年,《七綴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⑶ 無錫的神話故事
「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一說法見於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這一說法,歷代無錫地方誌都相沿記載。但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志》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
無錫最著名的神話無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歡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溫順馴服的猛獸,朝著人們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氣,一臉福相,確實惹人可愛。提起大阿福,這里還有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帶荒草叢生,古木參天,經常有野獸出沒,危害人類。人們談獸色變。但是,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裡,不知何時開始,住來了兩個人形巨獸,名叫"沙孩兒",它們力大無比,山中各種猛獸長蟲,只要見到它們微微一笑,就會俯首貼耳地投入它們的懷抱,任其吞食。自從出現了"沙孩兒"之後,附近的百姓從此都安居樂業了。有一年冬天來臨,上山伐木的農民紛紛下山。雄的"沙孩兒"出於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樹下玩耍。這時,這棵大樹突然倒下,把它壓死了。雌"沙孩兒"尋蹤到此,見此慘狀,傷心不已。為了殉情,也就一頭撞死在這棵樹下,後來,人們為了懷念它們,便根據它們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兩個泥人,取名為"大阿福"。從此,這一對大阿福就作為鎮山驅獸、避災辟邪的吉祥物流傳於民間。在此之外,在傳說中,趕走從錫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錫人 ,運天河水灑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來等也和阿福阿喜有關。
⑷ 無錫歷史故事有哪些
無錫建制沿革
無錫建制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無錫、宜興、江陰(代管)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無錫歷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 在新瀆廟墩、 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 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 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行政區劃2001年,無錫市轄7個區,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2個鎮,31個街道。
⑸ 跪求無錫鬼故事廣播
無錫交通台故事廣播,晚上十點半。
今天下大雨,逛商場的人很少。我們附近幾個同事就聚在一起聊天。
隔壁同事是惠州的,說起了村裡有戶人家,家裡很窮,二個兒子一個女兒,由於家庭問題,再加上大兒子有點二百五,小的兒子又做事不計後果的那種。一家人做不了事,搞得二個男的三十多了,娶不到老婆。
最後沒辦法了,把女兒嫁出去,換個媳婦給老二,可是媳婦來了後,看不上老二,說要跟老大。一家人商量後,覺得反正是女兒換回來的媳婦,跟哪個兒子都一樣。
就這樣,媳婦跟了老大,老二因為這件事,懷恨在心。以後各種刁難老大媳婦,經常和老大吵架等等。
後來這個女的給老大生了三個孩子,好景不長,大媳婦病了,檢查出來是癌病,村裡人捐錢給她治療了一段時間,還是沒能挽救她的命。
老大媳婦臨下葬的時候,老二拿了炒熟的黑豆,撒在老大媳婦的棺材裡,說黑豆什麼時候發芽,你什麼時候重生。這是個惡毒的詛咒。
炒熟的黑豆能發芽嗎?世界上有沒有轉世這傳說,我們誰也不知道,可是老二的做法卻是不吉利的。
老二幾年後娶了個外省的老婆,生了個女兒,活到四五歲的時候,發高燒病逝了,老二自己拿著鐵掀去挖坑埋了那個孩子。可是從那開始,生了幾個娃娃,都沒活過④歲。
看到老二家這樣,知道老二撒黑豆內幕的人。都說這是老天爺給他家的報應。不知道各位樂友如何看待現世報這一說法呢?
⑹ 讀「無錫名人故事」有感 500字左右
首先去找個抄名人,然後讀讀他的故事襲啦
寫的時候開始肯定要介紹這人什麼來頭,幹了什麼事情啦嗯
第二部分基本可以開始說自己的感受了,可以分幾段些
他的事跡裡面體現了他的什麼性格啊,有哪些比較精彩的段子啊什麼的
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啦,有感就是說你讀了這玩意有什麼感想啦
最後再來段你讀了他的故事以後對你自己有什麼啟發,在哪些事情上可以借鑒或者啥的
100+300+100,差不多寫上5段就OK了
⑺ 無錫小籠饅頭的歷史故事
無錫小籠包的基本介紹
無錫小籠包,當地人又稱小籠饅頭,以皮薄鹵多而譽遍滬、寧、杭一帶,是江蘇無錫漢族傳統名點,已有百年歷史。它選用上等麵粉製作、選料精細、小籠蒸煮,南方口味。
產品特點
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鹵,味鮮不油膩等特色。饅頭緊酵皮薄(注傳統無錫小籠饅頭做法中,饅頭皮不發酵,因此蒸熟後皮薄而不破,很有嚼勁)、餡多鹵足、鮮嫩味香,秋冬時,餡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黃油,即為著名的「蟹粉小籠」,食時鮮美可口。
歷史民俗
「游龍」美稱的清代乾隆皇帝,曾遍游名山大川,尤其酷愛江南的佳山秀水、園林古跡和民風民俗。他曾六次下江南巡遊,乾隆下江南之旅,沿南京、揚州、無錫、蘇州、杭州一線,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於1751年舊歷二月十九日到無錫,宿北營盤(石塘灣北)的龍舟上。他早在出巡前就決定要到無錫秦園(寄暢園)。二十日晨,御駕從黃埠墩換乘小船到秦園。就品嘗了當地的小籠包,之後小籠包名氣很旺一直留傳至今。探訪乾隆的足跡,聆聽乾隆的軼聞趣事,品嘗乾隆所稱頌的美味佳餚「無錫小籠包」。
製作方法
食品用料
原料:皮凍、瘦豬肉、中筋麵粉、冷水、蟹膏。
調料:香油、蔥姜水、雞粉、白鬍椒粉、白糖、鹽。
1、首先是做皮凍,小籠包里的汁多就看熬皮凍的技術了,皮凍待冷卻後放入冰箱。取豬腿精肉加少許肉鏢用絞肉機絞碎,放入少許蔥,姜,味精,鹽,香料,再加上凍好的皮凍拌勻即可。
2、麵粉篩勻放入大碗中,慢慢加入滾水,迅速拌勻成軟粉團,以少許麵粉爽手,將粉團搓成長條形,再分切小圓粒,碾成薄圓形粉皮,放入肉丸做成小籠包形狀。
3、放入籠屜隔水蒸七至八分鍾,拌勻。沾汁一同上桌,趁熱進食。
無錫小籠包的品嘗吃法
由於湯汁豐盈,小籠包的吃法也與其它包子不同。包子端上來,取一小碟,倒入少許玫瑰香醋和嫩姜絲佐料,用筷子輕輕地夾起小籠包子移入淺碟,先在薄如蟬翼的包子皮上咬一小口,然後慢慢地吮吸其中熱燙的汁液,一邊吮吸,一邊品嘗,香甜鮮美的滋味便在口腔中彌散開來。湯汁吸得差不多了,再將整個包子吞入口中品味。口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這樣的吃法,一來可避免湯汁噴濺、燙傷口唇,二來是在輕啜過程中享受其鮮美的味道。
⑻ 無錫哪個調頻講鬼故事
高中時聽過,但不知道是啥頻道。 如果你的是好一點的手機 應該可以下載到回目錄。 這是我手機下答載到的電台目錄: 1.江蘇人民廣播電台(無錫轉播) 95.30兆赫 2.無錫人民廣播電台 健康台 98.70 3.無錫人民廣播電台 交通台 106.90 4.無錫人民廣播電台 經濟台 104.00 5.無錫人民廣播電台 生活頻道 92.60 6.無錫人民廣播電台 文藝台 91.40 7.無錫人民廣播電台 新聞台 89.40 這可是我照著手機一個個打的,連順序都沒變 你自己試試看吧。 7.
⑼ 無錫有哪些名人故事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顧愷之(348—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今江蘇焦溪)人。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