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背水一戰成語

背水一戰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09 20:50:12

1. 背水一戰 是成語嗎 出處及相關故事簡介

背水一戰是成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 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白話文:「韓信於是派遣一萬人先行,出,背水列陣。趙軍望見,大笑。」

相關故事:

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又展開了一場戰爭,這就是歷史上的楚漢相爭。

劉邦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韓信。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後,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里當個小兵。項梁死後,韓信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

韓信有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採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

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項羽)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只後悔沒早點發現這個人才。打那以後,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余說:「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現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擋。

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過千里之遙,長途跋涉。現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並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後面。

這樣你暫時給我3萬人,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漢軍不戰死也會餓得半死。

你在這里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他們前不能戰,後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

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然後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著河岸背水擺開陣勢。

背水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余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韓信、張耳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靠攏。陳余則指揮趙軍拚命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

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賓士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

士兵們殺死了陳余,抓獲了趙王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1)背水一戰成語擴展閱讀:

一、成語解析:

【解釋】: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示例】: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背水一戰了。 ◎理由《高山與平原》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近義詞】一決雌雄、破釜沉舟、濟河焚州、背城借一、濟河焚舟、浴血奮戰

【反義詞】重整旗鼓

二、韓信簡介:

韓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

因家境貧寒,常食不果腹。曾受鄉間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開始的時候投奔項梁,後來又跟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最後,韓信投奔漢王劉邦。

開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薦,才拜韓信為大將。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公元前196年,呂後以謀反罪名殺死了韓信。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隨後呂後下令誅殺了韓信三族。

2. 背水一戰成語來歷

1、立木為信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里的商鞅變法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2、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文獻出處:《史記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徑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3、破釜沉舟 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4、興師問罪 出處: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意思就是 發動軍隊,聲討對方罪過.也指大鬧意見,集合一夥人去上門責問4、揭竿而起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舉起竹竿當旗幟.借指武裝起義.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秦朝統治時期,全國人口不過二千萬,但是被征發築長城、守衛開發南方、修築奢華的阿房宮、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勞役,合起來共用了二三百萬人之多,耗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財力.賦稅.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們的負擔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公元前二零九年陽城(河南省登封縣東南)的地方官派了兩名軍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漁陽(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去防守.他們每天都急著趕路,怕誤了日期.因為秦朝的法令很嚴酷,誤了期限,就要被殺頭. 這些人走到大澤鄉(安徽省宿縣東南)時,趕上連日大雨,路被淹沒,無法通行.他們只好停下等待,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了. 民工中有一個叫陳勝的,他和他的朋友吳廣偷偷商量:「這里離漁陽有幾千里遠,怎麼走也趕不上期限了,難道我們白白去送死嗎?」吳廣說:「咱們逃跑吧.」陳勝說:「不行,逃走被抓回來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來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強,百姓們吃秦朝的苦也吃夠了.聽說秦二世是小兒子,該當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蘇.還有楚國的大將項燕是條好漢,咱們打著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國的人一定會來幫助我們的.」 於是陳勝把大家召集起來說:「男子漢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個名堂.王侯將相,難道是命中註定的嗎?」 大家贊成,一致推選陳勝、吳廣為首領,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澤鄉佔領了,他們打起了「楚國」的旗號.臨近的農民聽到消息紛紛響應,沒有武器,他們就砍木棒做刀槍,削了竹子做旗竿,隊伍很快壯大起來,歷史上把這叫做「揭竿而起」. 這支起義軍打下了陳縣(河南省淮陽),陳勝被擁戴為「王」,國號叫「張楚」. 在這支起義軍的帶動下,各地百姓紛紛殺了官吏,響應起義,風暴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但是因為起義軍的戰線太長,號令不統一,在秦軍的猛烈反擊又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僅維持了三個月就失敗了,陳勝也被叛徒殺害了.但是由他們點起的反秦烈火到處燃燒起來,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5、三顧茅廬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3. 背水一戰和哪個成語連在一起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破釜沉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釋】: 比喻專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屬到底。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舉例造句】: 只要我們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拼音代碼】: pfcz

【近義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反義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

歇後語】: 項羽砸鍋

【燈謎】: 項羽砸鍋

【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英文】: throw the handle after the blade

【故事】: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4. 背水一戰之類的成語

決一死戰
拼音: jué yī sǐ zhàn 簡拼: jysz
近義詞: 決一雌雄 反義詞: 不分勝內負
用法:容 動賓式;作謂語;形容不怕犧牲
解釋: 拚死一戰以決勝負
出處: 《清史稿·文宗本紀》:「周天爵素稱勇敢,所保臧紆青練勇可當一面,獨不能與賊決一死戰耶。」

背城一戰
拼音: bèi chéng yī zhàn 簡拼: bcyz
近義詞: 背水一戰、背城借一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5. 背水一戰是成語不

背水一戰是成語
背水一戰
【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
【釋義】: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迴路。答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例句】: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了。 ★理由《高山與平原》

6. 背水一戰 成語

背水一戰 [bèi shuǐ yī zhà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解釋】: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迴路答。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示例】: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了。
◎理由《高山與平原》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使萬人行;出;背水陳(陣)。……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例 句
1. 預選賽出現的全部希望就在這最後一搏,隊員們決心~。

7. 背水一戰 此成語的來源及其意思

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說的意思就是如果把自己放在沒有退路的情景,就會置之死地而後生.

8. 背水一戰是成語

[bèi shuǐ yī zhà抄n]
背水一戰

(漢語成語)

背水一戰[1] ,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一鬨而散。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