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❷ 適合中學生的成語故事
王羲之為人寫牌匾墨汁浸到了牌匾三分深的地方,所以入木三分么!適合中學生的成語故事有大義滅親 聞雞起舞。。。。
❸ 中學生必知的成語故事的內容簡介
《中學生必知的成語故事》內容簡介:成語,是中華民族發明創造並且獨有的、經歷數千年歷史文化積淀而形成的一種文學形式。成語以其形式簡潔、文字生動、含義精闢、道理深刻、史實經典的鮮明特點,古今以來一直被人們廣泛應用,被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中華文明的瑰寶。
成語的來源,大多出自歷史事件、寓言故事、民間傳說、文學典籍。可以說,每一句成語,都是歷史文化的縮影,都是前人經驗的總結,都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每一句成語,背後都有一個史實人物的生動記錄,都有一個經典傳奇的鮮活故事。學習成語,了解其來源出處,知道其產生的故事背景,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其思想的內涵。閱讀《中學生必知的成語故事》中精彩的成語故事,有助於我們更直觀地欣賞成語的魅力,從而更靈活、更自如地掌握成語的應用。
❹ 成語故事初中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准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
馬不停蹄
釋 義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頓地向前走。
出 處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贏的他急難措手,打的他馬不停蹄。」
示 例 ~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遠,方始勒住馬。(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
馬馬虎虎,
馬失前蹄:比喻偶然發生差錯而受挫。
馬首是瞻,
瞻:往前或向上看。看著我馬頭的方向,決定進退。比喻追隨某人行動。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襄公十四年】
魏收才華出眾,人品卻很不好,是個無德無行的封建文人。在政治上,他隨時俯仰,唯權貴馬首是瞻。--【四十三.《魏書》:"包舉一代始終,頗為詳悉"】
「馬首是瞻」:看著馬頭行事,馬到哪裡,兵到哪裡,服從指揮。
「塞翁失馬」是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 人間訓》。它是為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餘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 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後又發展成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於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
❺ 中學生必知的成語故事的介紹
中學生必知的成語故事是 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年6月1日出版的一本圖書。
❻ 中學生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❼ 初中生關於學習的成語故事
1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2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
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❽ 中學生必知的成語故事的目錄
前言
愛屋及烏
安步當車
暗渡陳倉
按圖索驥
拔苗助長
白龍魚服
百步穿楊
抱薪救火
杯弓蛇影
背水一戰
賓至如歸
鞭長莫及
病人膏肓
不名一錢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堪回首
不可救葯
不可同日而語
不求甚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學無術
不遺餘力
不自量力
不知所措
才高八斗
草木皆兵
滄海桑田
車水馬龍
初出茅廬
出類拔萃
出人頭地
程門立雪
唇亡齒寒
此地無銀三百兩
打草驚蛇
大器晚成
大義滅親
東窗事發
東道主人
東施效顰
洞見症結
多多益善
對牛彈琴
惡貫滿盈
爾虞我詐
二桃殺三士
防微杜漸
放虎歸山
分道揚鑣
風吹草動
風聲鶴唳
負荊請罪
覆水難收
赴湯蹈火
改過自新
甘拜下風
高屋建瓴
割席絕交
篝火狐嗚
裹足不前
過河拆橋
害群之馬
邯鄲學步
汗馬功勞
好逸惡勞
河東獅吼
涸轍之魚
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華而不實
畫餅充飢
畫龍點睛
黃粱一夢
後來居上
諱疾忌醫
火中取栗
禍起蕭牆
機不可失
雞鳴狗盜
雞犬不寧
寄人籬下
家徒四壁
價值連城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驕兵必敗
狡兔三窟
揭竿而起
解衣推食
噤若寒蟬
今是昨非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近水樓台
井底之蛙
驚弓之鳥
九牛一毛
舉棋不定
開誠布公
刻舟求劍
口蜜腹劍
誇父追日
困獸猶斗
濫竽充數
老馬識途
老生常談
樂不思蜀
樂極生悲
禮賢下士
力不從心
厲兵秣馬
勵精圖治
樑上君子
兩袖清風
洛陽紙貴
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
買櫝還珠
毛遂自薦
門可羅雀
門庭若市
米珠薪桂
名落孫山
莫須有
目光如炬
南柯一夢
南轅北轍
鳥盡弓藏
牛衣對泣
弄巧成拙
嘔心瀝血
旁若無人
破釜沉舟
破鏡重圓
奇貨可居
歧路亡羊
杞人憂天
氣壯山河
千變萬化
千金買骨
前倨後恭
錢可通神
黔驢技窮
青雲直上
請君入瓮
秋毫無犯
曲盡其妙
犬牙交錯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任人唯賢
日不暇給
日暮途窮
孺子可教
如魚得水
入木三分
塞翁失馬
三顧茅廬
三令五申
三人成虎
上行下效
屍居余氣
屍位素餐
舐犢情深
世外桃源
守株待兔
水落石出
司空見慣
水中撈月
四面楚歌
貪小失大
天下無雙
天衣無縫
圖窮匕見
推心置腹
退避三舍
完璧歸趙
玩物喪志
亡羊補牢
望梅止渴
妄自尊大
聞雞起舞
卧薪嘗膽
五十步笑百步
先發制人
先聲奪人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胸有成竹
睚眥必報
偃旗息鼓
掩耳盜鈴
葉公好龍
夜郎自大
一不做,二不休
一飯千金
一鼓作氣
一鳴驚人
一木難支
一箭雙雕
一網打盡
一誤再誤
一葉障目
一衣帶水
一字千金
倚門倚閭
因勢利導
優孟衣冠
游刃有餘
有志竟成
魚目混珠
鷸蚌相爭
愚公移山
欲速則不達
運籌帷幄
朝三暮四
鄭人買履
紙上談兵
直言不諱
志在四方
眾志成城
煮豆燃萁
自毀長城
自相矛盾
作法自斃
作威作福
❾ 成語典故(故事)10則以上,高中課外的。
1 千金買骨: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台」,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乾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
2 口蜜腹劍: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論才藝,也還不錯,一手字,畫都很好;但他做官卻不真真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還用些不正當的方法結交玄宗親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寵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裡並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態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但是,壞人雖然有時可以得達害人的目的,逞奸謀於一時,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地這種偽善,於是大家便在背地裡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3 司空見慣: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做司空;因為他的放盪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名聲,邀請他飲酒,並請了幾個歌妓在席上作陪。
酣暢淋漓之時,劉禹錫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鬟髯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司空見慣」 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名稱,相當於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4 對症下葯:有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症相同:頭痛發熱。華佗分別給兩人診了脈後,給倪尋開了瀉葯,給李延開了發汗的葯。
兩人看了葯方,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兩人的症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麼吃的葯卻不一樣呢?」
華佗解釋說:「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由於外感風寒,著了涼引起的。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症下葯,給你們用不同的葯治療了。」
倪尋和李延服葯後,沒過多久,病就全好了。
後來,「對症下葯」這一成語,就用來比喻要針對不同的情況,正確地解決問題的根本。
5 一衣帶水: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 按圖索驥:孫陽是個相馬大師,他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7 南柯一夢:這是個唐朝小說,原名《南柯太守傳》。大意是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8 一字之師: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9 毛遂自薦: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經過挑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贊語,這是因為先生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緊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台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10 諱疾忌醫: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 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 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 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 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現在在骨髓,我不在請求了。
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11 投筆從戎: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後來在西域立功,被封為定遠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