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寓言故事
好像沒有,不過好像第五章中出現了「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第八章內也出現了「水」,《容道德經》辯證法用的多。《莊子》用的比喻很多,非常浪漫。不過佛學的《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有98個寓言故事,再加上一頭一尾,正好100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重樓寓」,「猴投水月」,故事家喻戶曉。魯迅曾說:佛藏中經,以譬喻為名者,亦可五六種,為《百喻經》最有條貫。胡適也曾說:《百喻經》是詞句優美的散文。台灣作家林清玄說:如果要選出一部佛經,讓6歲到106歲的人都可以讀,都能有感受,應該就是《百喻經》了。
Ⅱ 我還讀過其它的寓言故事
朋友與熊
兩個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途中,突然遇到一頭大熊,其中的一個立即閃電般
地搶先爬上了樹,躲了起來,而另一個眼見逃生無望,便靈機一動馬上躺倒在地上,緊緊地
屏住呼吸,假裝死了。據說,熊從來不吃死人。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臉上嗅了嗅,轉
身就走了。躲在樹上的人下來後,問熊在他耳邊說了些什麼。那人委婉地回答說:「熊告訴
我,今後千萬注意,別和那些不能共患難的朋友一起同行。」
這故事說明,不能共患難的人不是真正的朋友。
老農移石
在一塊老農的農田當中,多年以來橫放著一塊大石頭。這塊石頭碰斷了老農的好幾把犁頭,還弄壞了他的中耕機。老農對此無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種田時揮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頭打壞之後,想起巨石給他帶來的無盡麻煩,終於下決心了結這塊巨石。於是,他找來撬棍伸進巨石底下,卻驚訝地發現,石頭埋在地里並沒有想像那麼深,那麼厚,稍使勁道就可以把石頭撬起來,再用大錘打碎,清出地里。剎那間,老農腦海里閃過多年被巨石困擾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就把這樁頭疼事處理掉,他禁不住一陣苦笑。
從這則寓言故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出企業管理中的道理:遇到問題應立即弄清根源,有問題更須立即處理,決不可拖延。
企業管理活動中,往往會遇到反復出現的問題或不良現象,如若諱疾忌醫或拖延了事,積壓下來,就必然給企業造成困難,甚至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正常
Ⅲ 給我找20個寓言故事
大禹治水。講了大禹救人治水的故事。主要講了大禹那邊有一次被洪水淹了,他去治水。最後成功了。
Ⅳ 我知道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北風和太陽、老鼠嫁女 葉公好龍邯鄲學步。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
Ⅳ 莊子中的寓言故事
「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 《莊子·秋水》
「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莊子·秋水》
「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莊子列禦寇》
「貽笑大方」指讓內行人笑話,含被動義。《莊子·秋水》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 出處 《莊子·秋水》
「餐腥啄腐」 解釋比喻追求功名利祿。 《莊子·秋水》
「孤雛腐鼠」比喻微賤之物了。《莊子·秋水》
「太倉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 《莊子·秋水》
「太倉一粟」比喻極大的數量中一個非常小的數目。 《莊子·秋水》
「夏蟲語冰」 比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 《莊子·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雛腐鼠 顧盼多姿
管中窺天 邯鄲匍匐 邯鄲學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銷雨霽 井底之蛙 井蛙之見 見笑大方 秋水盈盈
壽陵失步 視死若生 雙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倉稊米
太倉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見 望洋興嘆 非愚則誣
學步邯鄲 夏蟲不可以語冰 夏蟲疑冰 夏蟲語冰 夏蟲朝菌
向若而嘆 以管窺天 用管窺天 一日千里 曳尾塗中
貽笑大方 遺笑大方 魚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錐刺地
Ⅵ 關於老子的寓言故事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 今安徽渦陽人,也有史料記載,老子為河南鹿邑太清人,漢族人,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於孔子。朱強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樣貌:據太平廣記所記載: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黃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牙齒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額頭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他鼻子很端正,有兩根鼻骨,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上有十道貴人的紋路。)《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
Ⅶ 誰創作了許多寓言故事是老子還是莊子
是莊子 。老子為道家代表人 主要作品為 道德經
「寓言」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內容之一。所謂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論。《莊子》闡述道理和主張,常假託於故事人物,寓言的方法正是《莊子》語言表達上的一大特色。
第一部分至「天均者天倪也」,討論了「寓言」、「重言」和「卮言」,指出宇宙萬物從根本上說是齊一的、等同的,辨析事物的各種言論說到底是不符合客觀事理的,要麼不如忘言,要麼隨順而言不留成見,日日變化更新。第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第二部分至「吾且不得及彼乎」,借莊子之口評說孔子不再勵志用心,指出再好的言論也不能使人心悅誠服。第三部分至「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寫曾參兩次作官心情不一樣,但都不能做到心無牽掛,所以還是不能擺脫外物的拘系。第四部分至「若之何其有鬼邪」,表述體悟大道的過程,指出這其間最為重要的是忘卻死生。第五部分至「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寫影外微陰問影子變化不定的故事,指出無所依待才能隨心而動。餘下為第六部分,寫老子對陽子居(即楊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1] )的批評以及陽子居的悔改,藉此說明去除驕矜、容於眾人,方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養性。
Ⅷ 出自《莊子》寓言故事
《痀僂丈人承蜩》這個故事
原文: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讀居樓)者承蜩(讀條),猶掇(讀多)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讀知朱);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讀決朱居);吾執臂也,若槁(讀稿)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譯文: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楚國。有一次出門,到樹林中。遇見一位駝背老人,用長竹竿塗膠貼捕蟬蟲,就像在撿取東西一樣。
孔子問他:「你的技巧很高超啊!有什麼方法原理嗎?」
駝背老人回答:「我有方法原理啊。五六月捕蟬季節,在竹竿上放兩個小丸子練手,直到它們不掉下來,那末,捕蟬失敗的次數僅有毫釐之差;在竹竿上放三個小丸子練手,直到它們不掉下來,那末,捕蟬失敗的次數僅有十分之一;在竹竿上放五個小丸子練手,直到它們不掉下來,那末,捕蟬就像在撿取東西一樣了。雖然,我的身體,就像僵硬如樹木;我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枝條;盡管天地那麼大,萬物那麼多,而我的知識,只有蟬的翅膀而己。但是,我也不反側不安,不認為萬物同蟬翅膀有什麼不一樣。那末,為什麼會捕不到蟬呢!」
對他的學生說:「立志專一不分心,聚精會神,就能做到如像駝背老人所說的方法原理一樣!」
是讓我們要有立志專一不分心的精神~
Ⅸ 老子與莊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2.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Ⅹ 老子的寓言故事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 今安徽渦陽人,也有史料記載,老子為河南鹿邑太清人,漢族人,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於孔子。朱強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樣貌:據太平廣記所記載: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黃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牙齒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額頭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他鼻子很端正,有兩根鼻骨,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上有十道貴人的紋路。)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2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