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故事
❶ 魚塘故事告訴你,什麼叫「去庫存」,「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 供給側包版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權面,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
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改革內容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描述人們口頭上所說的「供給側改革」,那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供給方式
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說到底,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
供給結構
從中國中央政府「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等明確表示看,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的政府改革。從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任務看,無論是削平市場准入門檻、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還是降低壟斷程度、放鬆行政管制,也無論是降低融資成本、減稅讓利民眾,還是減少對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供給限制,實際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內容。
改革角度
從中國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可謂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時間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多方面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使產業、企業的自然活力非受限於作為公共政策供給方的政府約束。 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說過,「任何制度都是對實際生活中已經存在的需求的響應」。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一些制度體系已嚴重滯後,進而提出了創新制度供給的迫切需求。所有這些需求加起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雖然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為止仍然只能稱為「半拉子」市場經濟,在影響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方面,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現在制度結構、生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龐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類新需求,不利於中國各類消費潛力、改革紅利的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號召。
1.居於制度創新之首的,應當是政府管理經濟、社會方式的創新
具體表現在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管住、管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通過嚴格規范政府的行權方式,做到廉潔、高效、透明、公正、公開,一方面優化合法經營、公平競爭、高度法治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和規范,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目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諸多系統性、基礎性問題正在浮出水面,進一步深化改革不僅需要決心與勇氣,更需要改革的系統設計與專業化的技術解決方案。政府在這方面可以作為的空間還很大。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同時切實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
2.深入推進財稅改革,形成政府與公民、中央與地方之間穩定的經濟關系以及規范的政府財政管理制度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兩年來,財稅改革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當前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推進財稅改革的外部環境正在變得現實而嚴峻。今後一個時期,財政改革既要兼顧與其他改革之間的協調配合,自身更要向縱深推進,需要啃下多個「硬骨頭」,如房地產稅、個人所得稅改革、中央與地方事權改革、地方收入體系重構、預算管理基礎制度建設、PPP等。這些都是十分復雜而牽動全局的改革,但對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
在「管住權」「管住錢」的同時,還要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以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當前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對要素市場進行全面改革,以真正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全面釋放經濟社會活力。 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局面。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深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上找原因,制度變革與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一、我國經濟增長正面臨「五力」約束
1.區域發展、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響區域競爭力的提升
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仍然與東部、城鎮地區有著顯著差距,且公共服務大部分附著於戶籍之上,它已經影響到全國統一要素市場的形成,使得區域、城鄉不平衡產生自我強化的內生機制。這種格局決定了我國雖然進入新常態,但並不意味著各地區、城鄉同步進入新常態。廣大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仍有非常廣闊的財政投資空間,潛在經濟增長能力較為充足。但是,這些地區的發展不能簡單重復「昨天的故事」,要發揮「學習效應」,避免出現東部地區、城鎮地區的負面問題,在擴大需求的同時,主動優化供給側。
2.產業結構升級動力不足,產業的總體創新能力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對產業結構競爭力形成抑製作用
我國處於加速工業化,並向知識社會轉型的重要節點。然而,幾乎所有傳統產業都出現危機,國有企業行政性壟斷較為突出,產業網路化創新程度較低,知識擴散和共享機制不健全,市場主體活力不足,投資意願不強,市場主體對經濟的預期由樂觀轉向觀望甚至悲觀,嚴重影響了我國由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進一步轉向知識文明的進程。一些傳統稟賦優勢在逐步喪失,必須要尋找一條新路來優化生產方式,讓技術創新成本更加「低廉」,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激發市場活力。
3.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進入攻堅期,束縛經濟轉型升級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制度結構競爭力亟待提高
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關系仍然得不到正確處理,政府在對待處理與市場、社會的關系時,仍然懷著「管控」的思維,而非樹立平等的「合作關系」,政府對市場、社會的干預較為嚴重。企業、社會主體在開拓市場、配置資源時,第一時間不是想到「找市場」「找需求」,而是「找政府」,通過強大的政府之手來實現既定目標。
4.改革開放將進入新階段,仍需要多方探索,供給側管理與對外開放新格局有機融合的方式,構建面向全球的利益共享結構,提高利益結構競爭力
經濟新常態之前,出口導向戰略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戰略,吸引了大量外資,改善了我國資本短缺的狀況。然而,這種「大進大出」的對外開放模式,加劇了全球資源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引發了我國和資源能源產地的利益矛盾。我國須加快構建新型開放經濟格局,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統籌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做強製造業和提升服務業,服務於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從這個意義上,「一帶一路」、亞投行並不是一個區域、局部概念,而是創造一種新的利益共享、合作機制。
5.我國傳統鄉土社會治理模式的優勢在不斷喪失,以家族為紐帶的傳統倫理結構受到劇烈影響,亟待按照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念,完善社會倫理結構,服務於供給側管理
❸ 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改革的區別
供給側改革: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2. 供給: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某一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需求側改革:
1. 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 需求側: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3)供給側故事擴展閱讀:
具體內容:
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
❹ 用包子來舉例,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用包子來舉例,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事情的起因是,有一次去蕪湖。蕪湖有一家據說始建於光緒年間的包子鋪。一天早上,朋友帶我去那裡吃包子,就聯想到現在人們討論的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所以,回來就寫了一篇長微博。
後來覺得當時一些問題沒有說清楚,現在重寫一遍。現實是:很多包子做出來了,但是賣不出去(通常說的內需不足或產能過剩)。
於是,從需求側做文章,號召人們買包子,並促進包子外銷。但從效果看,人們買包子還是不踴躍,而且外銷也基本飽和了。這意味著在需求側做文章的空間已經不大。
於是,目光轉到了供給側。一看供給側,問題來了。原來包子做的就有問題,好吃的包子很有限,無法下咽的包子做了一堆。
這樣,新的思路就有了。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無法下咽的包子(即供給側改革,發展新興產業,提供適銷對路產品,去庫存,消滅過剩的產能)。
這個思路對不對呢?當然對。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大量的好吃的包子做出來了,結果銷量還是沒增加多少,很多人還是不買這包子,而是弄兩個饅頭夾點鹹菜就完了。
一問,問題清楚了。你們為什麼不買包子吃饅頭?因為我們買不起,包子10塊錢一個,這一籠就100塊(誇張點,為了好算賬)。
而饅頭5毛錢一個,兩個一塊錢就搞定了。嗯,看起來還是需求的問題。但需求的問題在哪呢?哦,對了,價格,價格,10塊一個包子實在是太貴了。
於是,找到了老闆:你的包子賣得這么貴,怎麼行啊?降降價,銷路不就上去了嗎?
但沒想到,老闆也是一肚子苦水:我也知道這包子貴啊,我也知道10塊錢一個包子人們買不起啊。可是有什麼辦法呢?這一個包子里,稅就佔了5塊。
原料面肉菜雖然不貴,可運費貴啊,每個包子物流的成本就合一塊錢,房租一塊錢,再加上人工還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費用,你知道我一個包子才賺多少錢嗎?兩毛錢!我怎麼降這個價啊。
現在知道問題的症結在哪裡了吧?就在供給和需求的中間地帶。由於這個中間地帶的扭曲,就造成了我說的,企業生產什麼什麼不掙錢,消費者買什麼什麼貴的不得了。結論是什麼?就是我前些天說的:只有疏通中間,才能打開兩側(供給與需求)。
所謂中間地帶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政府稅收和社保繳費過高,讓企業無法生存;二是壟斷國企佔有太多的社會資源而效率又太低,靠價格壟斷生存,抬高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成本。
如國際油價由140多美元跌到了現在20多美元,可是國內汽柴油價格僅僅下跌了約30%,是美國的2倍多,政府和壟斷國企都得利,但抬高了全社會的生產成本,降低了中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同樣的,房價這么高,土地和稅費佔了大約70%,這個錢都被政府拿走了,而高房價帶動了幾乎所有物價的上漲,降低了中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所以,政府應減稅降費。媒體炒作的所謂供給側改革,純粹是瞎忽悠!泱泱大國,每年培養出的博士全世界第一,為何不搞點有意義的發明、創新呢?
❺ 舉例身邊有哪些供給側改革的案例
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從生產端進行的改革主要是調節供給結構,我們身邊的,比如說像國企。煤炭等。
❻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以房地產去庫存為例子
您好,供給側改抄革是一種尋求經襲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主要強調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對於如何拉動經濟增長,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望採納
❼ 我國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模型假設例子
供給側改革的本質,是以化解產能過剩為契機,自覺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低內級向高級轉變:從資源配容置型向資源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外延擴張型向內涵開發型增長方式轉變,要素驅動型、投資驅動型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型增長方式轉變,資源運營—產品運營—資產運營—資本運營增長方式向知識運營增長方式轉變,從而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使我國經濟可持續高速發展。社會主義國家政府自覺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低級向高級轉變有歷史的必然性;化解產能過剩,只是為這個必然性開辟道路的偶然性。「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❽ 如何從供給側釋放文化經濟活力
具體而言,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主要包括以下個方面:
一是杜絕低俗供給。既要警惕封建落後文化的「沉渣泛起」,又要防止自身成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是減少低端供給。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通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此外,還應通過強化產業融合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黏度,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
三是淘汰過剩供給。這需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消除體制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化解結構性過剩、力避周期性過剩上。包括以創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過剩供給,以新增優勢文化產品和服務擠出過剩供給,以創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過剩供給。
四是清理僵屍供給。一方面要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
五是盤活呆滯供給。可以通過梳理、分類對呆滯供給的進行盤活,減少新增呆滯供給,盤活存量呆滯供給。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再次,以增加有效市場要素供給為「落腳點」。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關鍵是供給主體的結構問題。因此,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腳點應著力於增加人才、科技、資本、規劃及全球資源等市場要素的有效供給。
創新是供給側動力結構改革的關鍵。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是重要的創新供給要素。創新人才培養、文化領域智庫都是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同時要以文化發展需求和人才雙創需求為導向,促進各類創新要素流動與優化配置,滿足雙創人才的創新創業需求,形成「市場牽引、需求導向、資源整合、要素協同、產業輻射」的全鏈條、全要素的運行模式。科技創新是供給側全要素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要素,提升有效的科技供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科技創新投入。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科技創新轉化,釋放放知識創新體系的巨大潛力。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實現創新價值、創新驅動發展。有效的資本供給是打破條塊分割、市場分割、釋放市場投資主體活力的重要手段。優化資本供給,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文化領域雙效統一特殊性的前提下,在一些特殊文化領域實現政府引導,分類對待。優化文化資本市場環境,完善文化領域資本市場機制。加強長期規劃供給同樣必不可少。其核心是由注重眼前的短期規劃逐漸向寓短於長、以長促短的設計規劃的供給進行轉變。做到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供給側的改革還亟需注意提升國際市場的供給水平。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布局思路的文化產業全球布局至關重要。「講好中國故事」不是讓人「昏昏入睡」的說教,而是讓人「津津有味」的樂道,是以世界通行的話語體系,實現文化領域的 「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著力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國家文化品牌,塑造世界通行的話語體系,以「中國故事」引領中國文化「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
最後,以優化制度改革供給為「支撐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於「有效的制度供給」,即通過政策支柱推動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通過長期持久的宏觀政策營造穩定的文化經濟環境,是實現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而適度簡政放權和因地制宜的微觀政策,是彌補市場失靈、引導市場行為,為文化產業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成長的有效支撐。同時應制定務實的改革政策,通過在「頂層設計」和「基層落實」之間搭建順暢溝通的橋梁推動產業政策落地是文化產業解決「供需錯配」的重要路徑。因此,產業政策要以文化產業基本規律為出發點,著力於優化文化市場結構,提高文化企業發展效率。
通過「二元動力」到「混合動力」的結構性改革,激發文化市場活力,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是文化產業尋求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新路的核心。在此過程中,我們還應注意堅守文化發展紅線和文化民生底線,制定以保障基本文化權益、改善文化民生基本需求為重點的托底性社會政策,立足於「從實際出發」,既要充分考慮到文化產業的「文化屬性」和「社會效益」,又要特別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商品屬性」和「經濟效益」;既要體察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的整體實踐,也要注重其他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過程產生的經驗和教訓。
❾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 請用最通俗最易懂的話來描述,並舉個例子。供給側改革到底改什麼
供給側改革一般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市場經濟下,供給側就是供方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一方,相對供給側另一個就是需求側也就是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一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白了就是讓供方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提供消費者所需要的商品的一系列改革。
參考鏈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網路
❿ 什麼是供給側,需求側,側是什麼意思,通俗點說,最好能舉個例子,謝謝了
供給側(Supply side),經濟學術語,意思指供給方面,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於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
需求側,需求側相對於供給側。需求側,簡而言之就是關於需求那一方面的諸多問題。
側的意思是側面。
舉例子:生產礦泉水的企業發現礦泉水賣不出去,說明市場可能需求不足或者產能過剩。為了刺激需求,我們呼籲大家多喝礦泉水,多買礦泉水,或者把礦泉水賣到國外,最後發現不能賣到國外。這說明礦泉水的問題不在需求方,而在供給方。供給方需要改革。
水為什麼賣不出去?如果是因為礦泉水不好喝,那就要改進礦泉水的生產工藝,提高礦泉水的質量和水中的微量元素,這其實就是增加有效供給,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實現更多的質量和效益開發。
(10)供給側故事擴展閱讀:
供給的范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切影響社會生產總量的因素也都影響供給量;但是,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為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為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
提供給市場的商品,不僅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凝結著一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因此,供給不單純是一種提供一定數量的特定的使用價值的行為,而且還是實現一定價值量的行為。